三
“變文”是“講唱”的。講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韻文。這樣的文體,在中國是嶄新的,未之前有的。故能夠號召一時的聽眾,而使之“轉(zhuǎn)相鼓扇扶樹。愚夫冶婦樂聞其說。聽者填咽寺舍”。這是一種新的刺激,新的嘗試!
在古代,散文里偶然也雜些韻文,那是“引詩以明志”的舉動,和“變文”之散韻交互使用者絕非“同科”。劉向《列女傳》之“贊”和班固《漢書》的“贊”,雖用的韻文散文不同,其作用則一也?!俄n詩外傳》所用的“詩”,也不外是以故事來釋“詩”,都非“變文”的祖禰。
“變文”的來源,絕對不能在本土的文籍里來找到。
我們知道,印度的文籍,很早地便已使用到韻文散文合組的文體。最著名的的《本生鬟論》也曾照原樣地介紹到中國來過。一部分的受印度佛教的陶冶的僧侶,大約曾經(jīng)竭力地在講經(jīng)的時候,模擬過這種新的文體,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得了大成功的文淑或文溆便是其中的一人。
(約生活于1世紀(jì)),佛教詩人、哲學(xué)家。大乘佛教的代表之一。中印度舍衛(wèi)國人。代表作為《佛所行贊》。

維摩詰經(jīng)變壁畫
從唐以后,中國的新興的許多文體,便永遠(yuǎn)地烙印上了這種韻文散文合組的格局。
講唱“變文”的僧侶們,在傳播這種新的文體結(jié)構(gòu)上,是最有功績的。
“變文”的韻式,至今還為寶卷、彈詞、鼓詞所保存。真可謂為源微而流長了!
考“變文”所用的韻式(就今日所見到的許多“變文”歸納起來說),最普通的是七言;像《維摩詰經(jīng)變文》(第二十卷):
佛言童子汝須聽,勿為維摩病苦縈,
四體有同臨岸樹,雙眸無異井中星。
心中憶問何曾罷,丈室思吾更不停,
斟酌光嚴(yán)能問活,吾今對眾遣君行。
丁寧金口贊當(dāng)才,切莫依前也讓退,
汝見維摩情款曲,維摩見汝喜徘徊。
不于年臘人中選,直向聰明眾里差,
必是分憂能問病,莫須排當(dāng)唱將來。
像《降魔變文》:
長者既蒙圣加護,一切迷信頓開悟,
相隨建道場,擬請如來開四句。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
巡城三面不堪居,長者怨煩心猶預(yù),
乘象思村向前行,忽見一園花果茂。
須達舍利乘白象,往向城南而顧望,
忽見寶樹數(shù)千株,花開異色無般當(dāng)。
祥云瑞蓋滿虛空,白鳳青鸞空里飏,
須達嗟嘆甚希奇,瞻仰尊顏問和尚。
舍利回頭報須達,此園妙好希難遇,
圣鐘應(yīng)現(xiàn)樹林間,空里天仙持供具。
遇去諸佛先安居,廣度眾生無億數(shù),
明知圣力不思議,此是如來說法處。
須達聞?wù)f甚驚疑,觀此園亭國內(nèi)希,
未知本主誰人是,百計如何買得之。
世上好物人皆愛,不賣之人甚難期,
良久沉吟情不悅,心里回惶便忸怩。
喚得園人來借問,園主當(dāng)今是阿誰,
我今事物須相見,火急具說莫遲違。
園人叉手具分披,園主富貴不隨宜,
現(xiàn)是東宮皇太子,每日來往自看之。
不向園來三數(shù)日,倍加修飾勝常時。

舍利弗銅像
長者欲識其園主,乃是波斯國王兒。
像《變文》:
無憂樹下暫攀花,右脅生來釋氏家,
五百夫人隨太子,三千宮女棒摩耶。
堂前再政鴛鴦彼,彼象危休登舉車,
產(chǎn)后孩童多瑞福,明君聞奏喜無涯。
,即八相示現(xiàn),是佛陀應(yīng)現(xiàn)于世、度化眾生的八個圣跡,相傳釋迦牟尼在過去世早已成道,為了度化眾生,化身“示現(xiàn)”八種相狀,應(yīng)時對機地降生人間。八相即“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zhuǎn)法輪”、“涅槃”。
也有于“七言”之中夾雜著“三言”的。這“三言”的韻語,使用著的時候,大都是兩句合在一處的。仍似是由“七言”語句變化或節(jié)省而來。像《維摩詰經(jīng)變文》(第二十卷):
智惠圓福德備,佛杲將成出生死,
牟尼這日發(fā)慈言,交往毗耶問居士。
載天冠服寶帔,相好端嚴(yán)注王子,
牟尼這日發(fā)慈言,交往毗耶問居士。
越三賢超十地,福德周圓入佛位,
牟尼這日發(fā)慈言,交往毗耶問居士。
足詞才多智惠,生語惣瑞無相里,
牟尼這日發(fā)慈言,交往毗耶問居士。
果報圓已受記,末世成佛號慈氏,
牟尼這日發(fā)慈言,交往毗耶問居士。
難測度難思議,不了二門自他利。
牟尼這日發(fā)慈言,交往毗耶問居士。
后來的許多寶卷、彈詞、鼓詞的三七言夾雜使用著的韻式,便是直接從“變文”這個韻式流演下來的。
也有使用六言的,像《八相變文》:
當(dāng)日金團太子,攢身來下人間,福報合生何處,遍看十六大國。
從門皆道不堪,唯有迦毗羅城,天子聞多第一,社稷萬年國主。
祖宗千代輪王,我觀逼去世尊,示現(xiàn)皆生佛國,看了卻歸天界。
隨于菩薩下生,時昔七月中旬,托陰摩耶腹內(nèi),百千天子排空下。
同向迦毗羅國生。
但那是極罕見到的式子。也間有使用到五言的,像《八相變文》:
老人道:
拔劍平四海,橫戈敵萬夫。一朝床枕上,起臥要人扶。
那也是極不多見的韻式。
就一般的說來,“變文”的韻式,全以七言為主而間雜以三言;僅有極少數(shù)的例子,是雜以五言或六言的。即雜五言或六言的“變文”,其全體仍是以“七言”組織之的。
關(guān)于散文部分,“變文”的作者們大體使用著比較生硬而幼稚的白話文,像《八相變文》:
太子作偈已了,即便歸宮,顏色忙祥,愁憂不止。大王聞太子還宮,遣宮人遂喚太子,“吾從養(yǎng)汝,只是懷愁。昨日游觀西門,見于何物?”太子奏大王曰,“昨日游玩,不見別物,見一病兒,形骸羸瘦。遂遣車匿,去問病者只是一人?他道世間病患之時,不論貴賤。聞此言語,實積憂愁。謹(jǐn)咨大王,何必怪責(zé)?!贝笸跛烨蔡樱瑏砣諈s往巡游,至于北門。忽見一人,歸于逝路四支全具,九孔□□。臥在荒郊,膖脹壞爛。六親號叫,九族哀啼,散發(fā)披頭,渾塠自撲。遂遣車匿往問。問云“此是何人?”喪主具說實言道:“此是死事?!薄凹垂粋€死?世間亦復(fù)如然?”喪主道:“王侯凡庶,一般死相,亦無二種?!?
像《伍子胥變文》:
楚王太子長大,未有妻房,王問百官,“誰有女堪為妃后?朕聞國無東宮半國曠,地?zé)o東海流泉溢,樹無枝半樹死。太子為半國之尊,未有妻房,卿等如何?”大夫魏陵啟言王曰:“臣聞秦穆公之女,年登二八,美麗過人,眉如盡月,頰似凝光,眼似流星,面如花色,發(fā)長七尺,鼻直顏方,耳似檔珠,手垂過膝,拾指纖長。愿王出敕,與太子平章。倘如得稱圣情,萬國和光善事?!彼烨参毫暾倌记毓?。楚王喚其魏陵曰:“勞卿遠(yuǎn)路,冒陟風(fēng)霜。”其王見女姿容麗質(zhì),忽生狼虎之心。魏陵曲取王情:“愿陛下自納為妃后。東宮太子,別與外求。美女無窮,豈妨大道?!蓖趼勎毫曛Z,喜不自升,即納秦女為妃,在內(nèi)不朝三日。伍奢聞之忿怒,不懼雷霆之威,披發(fā)直至殿前,觸圣情而直諫。王即驚懼,問曰:“有何不祥之事?”伍奢啟曰:“臣今見王無道,慮恐失國喪邦。忽若國亂臣逃,豈不由秦公之女!與子娶婦,自納為妃。共子爭妻,可不慚于天地!此乃混沌法律,顛倒禮儀。臣欲諫交,恐社稷難存。”王乃面慚失色,羞見群臣?!皣啵刹宦劦溃撼芍\不說,覆水難收。事以斯,勿復(fù)重諫。”伍奢見王無道,自納秦女為妃,不懼雷霆之威,觸圣情而直諫。“陛下是萬人之主,統(tǒng)領(lǐng)諸邦,何得信受魏陵之言!”
但也有作者是使用著當(dāng)時流行的駢偶文的。像《維摩詰經(jīng)變文》的作者便是一位最善于驅(qū)遣駢偶文來描狀人情、形容物態(tài)的。想不到駢偶文的使用會有了這一方面的發(fā)展。(唐代是把駢偶文當(dāng)作應(yīng)用文的時代。有了陸宣公的奏議,又有“變文”的創(chuàng)作,其發(fā)展可謂為已達到了最高的與最有彈性的階段。唐末以來,駢文的格律更為嚴(yán)格而褊狹,變成了“四六文”,那便是僵化的時代了。)
三萬二千,八千余數(shù)聲聞,盡惣顆顆合掌,無非楚楚斂容。宣命者如抱慚惶,怕羞者盡懷憂懼。會中悄悄,飲氣吞聲。天花落一枝兩枝,甘露灑十點五點。世尊乃重開金口,別選一人。傳牟尼安慰之詞,問居士纏綿之相。有一童子,名號光嚴(yán),相圓明而特異眾人,心朗曜而回然高士。修行曩劫,磨練多生。煩拙之海欲枯,智惠之山將干。隨緣化物,愛處及塵。如蓮不染于淤泥,似桂無侵于霜雪。諸佛秘藏,說之而義若涌泉;菩薩法門,入之而去同流水。身三口四,喻日月之分明;言直心真,現(xiàn)嬰童之純禮。不居凈土,也往娑婆。渾俗塵寧顯姓名,為道者全亡人事。此日聽佛說法;亦在庵菌,貯謙謹(jǐn)于情懷,處卑微之座位。佛于大眾,乃命光嚴(yán):汝須從塵起來,聽我今朝敕命。光嚴(yán)被喚,便整容儀,纖手舉而淡濘風(fēng)光,玉步移而威儀庠序,蹤虔恭跡之禮,仰示慈尊。寶冠亞而風(fēng)颯符枝,瓔珞瑤而霞飛錦柱。天人齊看,凡圣皆歡。卓然立在于佛前,側(cè)耳專聽于敕命。世尊告曰:汝且須知,吾有一大事因緣,藉汝佛與吾弘傳至教。內(nèi)外維摩居士,是我們徒作俗中引道之師,為世上照人之鏡。忽爾于攝治,今有病生,纏綿于丈室枕床,妨礙于大城游履。塵首塵尾,藥滿雞窗。有心憑機以呻吟,無力杖梨而救化。我今慜念,欲擬女存。聊伸法乳之情,貴表師資之義。我尋乎小圣,五百聲聞,分疏之皆曰不
,佛教中“四圣”之一。佛教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類,其中四類是“圣者”——佛、菩薩、緣覺、聲聞。菩薩即“菩提薩埵”的略稱,意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但缺“覺行圓滿”,故次于佛。任,盡惣乃苦遭罵辱。我也委知難去,不是階齊。如熒火之光明,敲夫陽之赫奕。必知菩薩,問得維摩。三空之理既同,七辯之詞不異。未上先昀彌勒,令入 耶成佛。雖在龍華為使,不任詣彼。誰知彌勒也有瑕疵。對知足天人之前,曾被維摩問難。適來汝兄彌勒,若問推詞——問疾佛使——不可暫停。居士便長時懸望。我今知汝家教聰明,無瑕玼似童子一般,有行解與維摩無異。汝于今日更莫推詞,共為苦海之舟航,同作人天之眼目。莫藏智釰,勿怪囊錐,事須為我分憂,問疾略過方丈。
《降魔變文》的作者,對于駢偶文的使用更為圓熟純練,已臻流麗生動的至境。
六師既兩度不如,神情漸加羞恧。強將頑皮之面,眾里化出水池。四岸七寶莊嚴(yán),內(nèi)有金沙布池。浮 茭草,遍緣水而竟生;弱柳芙蓉,
靈沼而氛氳。舍利弗見池奇妙,亦不驚嗟?;霭傧笾?,身軀廣潤,眼如日月,口有六牙。每牙吐七枚蓮花,花上有七天女,手撙弦管,口奏弦歌。聲雅妙而清新,姿逶迤而姝麗。象乃徐徐動步,直入池中,蹴踏東西,回旋南北。已鼻吸水,水便干枯。岸倒塵飛,變成早地。于時六師失色,四眾驚嗟,合國官僚,齊聲嘆異。
最妙的是,《維摩詰經(jīng)變文》的“持世菩薩”卷,作者頗能于對偶之中,顯露其華艷絕代的才華。

持世菩薩坐像
是時也波旬設(shè)計,多排婇女嬪妃,欲惱圣人剩烈。奢化艷質(zhì)希奇魔女一萬二千,最異珍珠千般,結(jié)果出塵菩薩不易惱他,持世上人如何得退。莫不剩裝美貌,元非多著嬋娟。若見時交圬出言詞,稅調(diào)著必生退敗。其魔女者,一個個如花菡萏,一人人似玉無殊。身柔軟兮新下巫山,貌娉婷兮才離仙洞。盡帶桃花之臉,皆分柳葉之眉。徐行時若風(fēng)颯芙蓉,緩步處似水搖蓮亞。朱唇旖旎,能赤能紅;雪齒齊平,能白能凈。輕羅拭體,吐異種之馨香;薄縠掛身,曳殊常之翠彩。排于坐右,立在宮中。青天之五色云舒,碧沼之千般花發(fā)。罕有罕有,奇哉奇哉。空將魔女嬈他, 恐不能驚動。更請分為數(shù)隊,各逞逶迤。擎鮮花者殷勤獻上,焚異香者倍切虔心。合玉指而禮拜重重,出巧語而詐言切切?;蚯鏄菲?,或即或哦;或施窈窕,或即唱歌。休夸越女,莫說曹娥。任伊持世堅心,見了也須退敗。大好大好,希哉希哉。如此麗質(zhì)嬋娟,爭不忘生動念。自家見了,尚自魂迷;他人睹之,定當(dāng)亂意。任伊修行緊切,稅調(diào)著必見回頭;任伊鐵作心肝,見了也須粉碎。魔王道:“我只役去,定是菩薩識我。不如作帝釋隊仗,問許伊?xí)r菩薩”。于是魔王大作奢花,欲出宮城。從天降下。周回捧擁,百迎千連,樂韻弦歌,分為二十四隊。步步出天門之界,遙遙別本住宮中。波旬自乃前行,魔女一時從后。擎樂器者宣宣奏曲,響聒清霄;爇香火者灑灑煙飛,氤氳碧落。竟作奢華美貌,各申窈窕儀容。擎鮮花者共花色無殊,捧珠珍者共珠珍不異。琵琶弦上,韻合春鶯;簫管中,聲吟鳴鳳。杖敲揭鼓,如拋碎玉柃盤中;手弄奏箏,似排雁行柃弦上。輕輕絲竹,太常之美韻莫偕;浩浩唱歌,胡部之豈能比對。妖容轉(zhuǎn)盛,艷質(zhì)更豐。一群群若四色花敷,一隊隊似五云秀麗。盤旋碧落,菀轉(zhuǎn)清霄。遠(yuǎn)看時意散心驚,近睹者魂飛目斷。從天降下,若天花亂雨于乾坤;初出魔宮,似仙娥芬霏于宇宙。天女咸生喜躍,魔王自已欣歡。此時計較得成,持世修行必退。容貌恰如帝釋,威儀一似梵王。圣人必定無疑,持世多應(yīng)不怪。天女各施于六律,人人調(diào)弄五音。唱歌者詐作道心,供養(yǎng)者假為虔敬。莫遣圣人省悟,莫交菩薩覺知。發(fā)言時直要停藤,稅調(diào)處直須穩(wěn)審。各請擎鮮花于掌內(nèi),為吾燒沉麝于爐中。呈珠艷而剩逞妖容,展玉貌而更添艷麗。浩浩簫韶前引,喧喧樂韻齊聲。一時皆下于云中,盡入修禪之室內(nèi)。
這樣夸奢斗艷的寫法,在印度是“司空見慣”的,但在中國便成了奇珍異寶了。雖以漢賦的恣意形容、多方夸飾,也不足以與之比肩。我很疑心,后來小說里的四六言的對偶文學(xué)來形容宮殿、美人、戰(zhàn)士、風(fēng)景以及其他事物,其來源恐怕便是從“變文”這個方面的成就承受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