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了解與同情之于文藝

楊振聲文論精選 作者:楊振聲


假使肚子從來沒嘗過餓的滋味,對幾百萬災(zāi)民不會有多大同情的。這自晉惠帝以來,已經(jīng)如此了。所謂同病相憐者,正因?yàn)榱私庹娌磐榍?,不是?

但同情有時不必盡生于了解,老牛之舔犢,慈母對于愛子是。了解后也不一定就起同情,路人之于司馬昭,世界之于日本是。

在受者方面,要求了解時不一定要求同情;可是要求同情時,一定得先要求了解。據(jù)說有一次幾位美國人到俄國,大概是旅行團(tuán)之類吧,他們要見托爾斯泰。托爾斯泰要求只見面不說話??墒锹眯袌F(tuán)中的一位女士,見面就說:“我真喜歡你寫的那本……呃呃……叫什么名字來?”托爾斯泰冷冷地道:“Dead Souls?”那位女士喜得拍手道:“不錯,不錯,就是它,那本書寫得可真好!”托爾斯泰還是冷冷地道:“那是果戈理寫的?!笔茄?,這不了解的同情,真比不同情還難受。

在施者方面呢?不了解當(dāng)然說不到同情,可是不同情,那就最需要了解。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太公雖不同情而能了解。但義人之死于左右者,古今來又有多少!

閑話撇開,其于文藝又如何?這可分批評與創(chuàng)作兩方面說。我們對于批評文藝的人,要求先了解這件作品,不算過分的要求吧?了解而不同情,這是平常的事。不同情就罵,這只能算情感的發(fā)泄,不能算文藝批評。不同情也許是因?yàn)橹鲝埐煌苍S是題目不對胃,也許是技術(shù)不同調(diào)。主張的不同那是黨爭,不是文藝。題目不對胃,那是嗜好,也不是文藝。惟有技術(shù)不同,則在文藝上可有討論,因討論而不免批評,因批評而促成文藝的自覺。自覺是一切事物進(jìn)步的必具性。在自覺中它才會自動地選擇與淘汰,刻苦的訓(xùn)練與鞭策。不經(jīng)選擇與淘汰,則文藝只是荒園;不經(jīng)訓(xùn)練與鞭策,則文藝猶是野馬。也許會有人以為文藝的自覺,結(jié)果必弄成文辭的修美與氣力的衰弱,但那也只是推測之言,大的文藝運(yùn)動與作品,都是自覺后的努力。況且在今日一切自覺的世界中,文藝雖欲夢夢,其又何能?然則文藝之對于批評,勿寧是需要,將拜而受之矣。

但真正的批評,并不是謾罵,謾罵只有為了黨爭;也必不是為了發(fā)脾氣;發(fā)脾氣只有為了口胃不對;也更不是恭維,恭維又只是不了解的同情。批評是微美地指出其長處,微惜地指出其短處。尤其是指人短處,是需要個態(tài)度。古人說,其辭若有憾焉,其實(shí)乃深惜之,這是最高的批評態(tài)度了。

總之,文藝之最需要的是了解;最不需要的是不了解的同情;最怕的是生于不同情的先天的誤解;最難得的是了解后發(fā)生的同情。但那是海內(nèi)存知己,可遇而不可救的了。

至于創(chuàng)作,那問題的視角便有不同。創(chuàng)作的人,對于他所描寫的人物,不獨(dú)需要了解,更需要的是同情。這并不是說作者必得同情于惡,只是說作者必得設(shè)身處地,了解其惡中也有可以原諒的地方;也正與對于善,必得燭深洞微,照見其善中也有卑陋的虛偽。不然,便是為善善而惡惡的情感所蒙蔽,張大本來的真實(shí),而流于古典派的兩種人物:一種是天神,一種是魔鬼。這兩種又都不是人。

所謂行為,絕不是表面的。凡是不平常的行為,尤其關(guān)于惡,必有一番內(nèi)心的掙扎,所謂善惡,只不過加減后的余數(shù)。在道德與法律上講,這善惡的余數(shù)——行為,可以作為好惡與賞罰的標(biāo)準(zhǔn)。而在文藝,是絕對不夠,因?yàn)樗氖侨松恼鎸?shí),并不是好惡與賞罰。

人生的真實(shí),決不全在乎表面的行為,如行為前夕的掙扎,行為中間的低徊,行為過后的悔恨,都不是表面的,而又都是事實(shí),把這些與表面的行為加起來,那總和才是人生的真實(shí)。文藝可貴的地方,也許正是因?yàn)樗^近于真實(shí)一些。而其探求這真實(shí),必需的工具是同情,因?yàn)橥椴拍苌钊肫渚?,才能感覺得深切,才能了解得周遍。

了解是創(chuàng)作的發(fā)動機(jī),同情又是了解的遠(yuǎn)征隊(duì)。

文藝的田園久旱了,它缺乏園丁的汗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