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其所為”與“為其所能”而能合并,在個人在社會都是莫大的幸事;初雖未能,肯學習而做到能,則由“為”而“能”,亦尚可有為;最下者雖“能”而不“為”,或不能而妄為。
一人事業(yè)上之成就與其能力為正比例;且自文明進化,分工愈精,則能力之專門化亦愈密,能于此者未必亦能于彼,故與事業(yè)之成就為正比例的能力,尚須注意其所專者是否適合于其所為。果有相當?shù)哪芰Γ讼喈數(shù)哪芰τ诌m合于所做的事業(yè),其效率之增高,業(yè)務之發(fā)展,實意中事,在社會方面之興盛繁榮,全恃此種事業(yè)獲得此種人材;在個人方面之感覺興味與愉快,亦全恃此種人材有機會盡心竭力于此種事業(yè)。此即所謂“能其所為”與“為其所能”合而為一。故有志于某種事業(yè)者,與其臨淵羨魚,毋寧退而結網(wǎng),結網(wǎng)無他,即當對于此某業(yè)所需要之能力先加以充分的準備。昔人所謂“水到渠成”,所謂“左右逢源”,都是有了充分準備以后的親切寫真。
能力之養(yǎng)成,常有待于實際應付問題與處理事務時之虛懷默察,領悟訣竅,故“學”與“為”??杉娉滩⑦M,互有裨益。在此原則之下,雖最初有所未能,或能而未精,只須肯存心學習,未嘗不可由“為”而“能”,古今來有不少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物,雖未有領受正式教育之機會,而猶能利用其天賦,由困知勉行而卓然有所樹立者,都是由這條路上走出來的。不過要走得上這條路,一下走不到康莊大道,必須不厭曲徑小路之麻煩;換句話說,即勿因事小而不屑為,當知“百尺高樓從地起”,天下決無一蹴即成之事,亦未有一學即能之業(yè),無不從一點一滴的知識經(jīng)驗積聚而成,若小事尚不能為,安見其能為大事?
尤可憫者為雖“能”而不“為”。一種事業(yè)所以能有特殊超卓的成績,全恃從事者能以滿腔熱誠全副精力赴之。若因循茍且,敷衍暇逸,即有能力,無所表現(xiàn),雖有能為之能,等于不能,雖有可能,永為不可能。這種毛病,不在相當知識之無有,實在良好品性之缺乏——尤其是服務的精神與忠于所業(yè)的態(tài)度。還有一個大病根,便是畏難。這種人僅見他人之成功,而不知他人之成功實經(jīng)過無數(shù)次之失敗,實嘗過無數(shù)次之艱苦。常人但見成功之際之愉快,不見苦斗時代之緊張;但聞目前的歡聲,豈知已往的慨嘆?任何事業(yè)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傷心史,誠以艱苦困難實為成功必經(jīng)的階段,尤以創(chuàng)業(yè)者為甚,雖已有“能”,在創(chuàng)業(yè)時期中必須靠自己打出一條生路來,艱苦困難即此一條生路中必經(jīng)之途徑,一旦相遇,除迎頭搏擊外無他法,若畏縮退避,即等于自絕其前進。
不能而妄為,其為害超過于雖能而不為,蓋一則消極的無所成而已,一則積極的闖禍。此類人既不屑學習,又不自量力,好虛榮而不顧實際,善大言而不知自慚,阻礙賢路,貽害社會,決無自省之日,徒有忮求之心,怨天尤人,永難覺悟。自知未能者尚可使有能,實際無能而自以為有能或甚至自以為有大能,輕舉妄動,雖至失敗而尚不知其致敗之由,乃真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