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馬格里尼
惠書至,適有兵事,又冬來賤體極不適,勉強作答,既有意思郁塞之困,兼有言不盡意之患。自慚無以酬明問,惟希諒之而已。按來問,略有四事:一、問吾對于老子哲學之解釋。二、問道教在中國所影響于各方面者如何。三、問中國現代道教之教義、信條等等。四、問現代道教之信徒多寡與寺宇多寡。綜觀四問,其第一問,力當略答;第二問以下,則治民俗學者所專研,力不能詳也。唯在答第一問之前,有須略言者如次。
吾聞歐人言及中國哲學,輒與宗教并為一談。各國大學于哲學科目中并不列入中國哲學,或則于神學中附及之。此則于中國學問隔閡太甚,而為中西文化融通之一大障礙。私懷所常引為遺憾者也。中國民族之特性即為無宗教思想,此可于中國遠古之《詩經》而征之?!对娊洝芬远赌稀饭谡撸灼弧吨苣稀?,次篇曰《召南》,名為二《南》。其所詠歌,皆人生日用之常與男女室家農桑勞作之事,處處表現其高尚、和樂、恬淡、閑適、肅穆、勤勉、寬大、坦蕩之情懷;不絕物以專求之內心,故無枯槁之患;亦不逐物以溺其心,故無追求無饜之累。日常生活皆順其天則,暢其至性,則自一飲一食以及所接之一花一木乃至日星大地,無在非真理之顯現。故不必呵斥人間世而別求天國。難言哉!《詩經》之旨也。孔子《論語》中談《詩》者最多,其語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歟?”朱子《集注》:正墻面而立者,謂“一物無所見,一步不能行”。人而不治二《南》之詩,便不能生活,猶如面墻。孔子之尊二《南》如此,非以其表現人生最極合理之生活而不邇于神道故耶?孔子之哲學思想實本于《詩》,故儒家學說在中國常為中心思想,而莫有能搖奪者,以其根據于中華民族性,有至大至深至遠之基礎,而于吾人真理之要求,確能使自得之而無所誕妄。此孔子所以為大也?!对娊洝匪d多屬古代民間之作品,古者太史陳詩以觀民風,是其征也。《詩經》中絕無神道思想,雖二《南》以外亦間有天帝等名詞,然所云天者,即謂自然之理;所云帝者,謂大化流行,若有主宰而已。非謂其超越萬有之外而為有意志有人格之神也。故《詩經》中之天與帝,不能與景教經典中之天帝等詞同一解釋。即此可見中華民族之特性。至其無宗教思想之為長為短,自是別一問題,此不欲論。唯中國人一向無宗教思想,縱云下等社會不能說為絕無,要可謂其宗教觀念極薄弱,此為顯著之事實。歐美人士傳教中土者,凡所交接,多無知之官僚紳士與入教之徒來自下等社會者,中國人入教者多來自下等社會。故罕能了解中國文化之內蘊,而或以宗教觀念解釋吾國哲學思想之書,此其附會亂真,至為可懼。力愿歐人留心中國哲學者當于此注意。
中國哲學有一特別精神,即其為學也,根本注重體認的方法。體認者,能覺人所覺,渾然一體而不可分,所謂內外、物我、一異,種種差別相都不可得。唯其如此,故在中國哲學中,無有像西洋形而上學以宇宙實體當作外界存在的物事而推窮之者?!盁o有像”三字,一氣貫下讀。西洋哲學之方法猶是析物的方法,如所謂一元、二元、多元等論,則是數量的分析;唯心唯物與非心非物等論,則是性質的分析。此外析求其關系則有若機械論等等。要之,都把真理此中真理即謂宇宙實體。后皆同此。當作外界存在的物事,憑著自己的知識去推窮他,所以把真理看作有數量、性質、關系等等可析。實則真理本不是有方所有形體的物事,如何可以數量等等去猜度?須知真理非他,即是吾人所以生之理,亦即是宇宙所以形成之理。故就真理言,吾人生命與大自然即宇宙是互相融入而不能分開,同為此真理之顯現故。但真理雖顯現為萬象,而不可執(zhí)定萬象,以為真理即如其所顯現之物事。此中意義難言。真理雖非超越萬象之外而別有物,但真理自身并不即是萬象。真理畢竟無方所,無形體,所以不能用知識去推度,不能將真理當作外在的物事看待。哲學家如欲實證真理,只有返諸自家固有的明覺,亦名為智。即此明覺之自明白了,渾然內外一如而無能所可分時,方是真理實現在前,方名實證,前所謂體認者即是此意。
由體認而得到真理,所以沒有析別數量性質等等戲論。由此而中國哲人即于萬象而一一皆見為真理顯現。易言之,即于萬象而見為渾全。所以有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而無以物累心之患,無向外追求之苦。但亦有所短者,即此等哲學,其理境極廣遠幽深,而以不重析物的方法故,即不易發(fā)展科學,若老莊派之哲學即有反科學之傾向。唯儒家哲學則自孔子以六藝教學者,皆有關實用的知識。六藝者:一曰禮,凡修己治國與綱維社會之大經大法皆具焉。二曰樂,制樂器,正音律,譜詩歌,于是而樂備。人心得其和樂。禮樂相輔而行,推禮樂之意,則通乎造化之奧妙,究乎萬有之本原,而使人暢其天性。其緒論猶略可考于《禮記》之書。三曰射,修弓矢而教人習射,所以講武事而御外爭也。四曰御,車乘之用,平時則利交通,戰(zhàn)時則為軍備。五曰書,即語言文字之學。六曰數,即算學。孔門七十子后學于社會政治的理想尤多創(chuàng)發(fā)。下逮宋明儒,注重格物窮理與實用及實測之學者,若程朱諸子迄船山、習齋、亭林諸儒,代有其人。設令即無歐化東來,即科學萌芽或將發(fā)于中土儒家之徒,亦未可知也。然儒者在其形而上學方面,仍是用體認工夫,孔子所謂“默識”,即體認之謂。默者,冥然不起析別、不作推想也;識者,灼然自明自了之謂。此言真理唯是自明的,不待析別與推求,而反之本心,恒自明自了。孟子所謂“思誠”,所謂“反身而誠”,所謂“深造自得”,亦皆體認也。思誠者,誠謂絕對的真理;思者,體認之謂,非通途所云思想之思。思誠,謂真理唯可體認而得也。反身而誠者,謂真理不遠于人,若以知解推求,必不能實見真理,唯反躬體認,即灼然自識。深造自得者,所謂真理必由實踐之功,而后實有諸己。由儒家之見地,則真理唯可以由體認而實證,非可用知識推求,但吾人在日常生活的宇宙中,不能不假定一切事物為實有,從而加以析別,故又不可排斥知識。宇宙間的道理本是多方面的,本是無窮無盡的,若執(zhí)一端之見、一偏之論,必賊道而違理。儒家于形而上學主體認,于經驗界仍注重知識。有體認之功,以主乎知識,則知識不限于瑣碎,而有以洞澈事物之本真;有知識,以輔體認之功,則體認不蹈于空虛,而有以遍觀真理之散著。萬事萬物皆真理之所顯。故真理者,從其為事物之本真而言,即說為絕對;從其顯現為萬事萬物而言,即絕對便涵相對。由此而說事物之理即真理之散著,故知識不可排斥,為其遍觀事物,而真理之散著可征也。然則儒家其至矣乎!
中國哲學以重體認之故,不事邏輯,其見之著述者亦無系統(tǒng)。雖各哲學家之思想莫不博大精深,自成體系,然不肯以其胸中之所蘊發(fā)而為文字,即偶有筆札流傳,亦皆不務組織,但隨機應物,而托之文言,絕非有意為著述事也。《論語》書中記孔之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于此可窺孔子之胸抱。老子亦曰:“道可道,非常道?!焙笤?。又曰:“俗人昭昭,昭昭馳辯智也。我獨昏昏;自得于冥默也。俗人察察,察察,務別析也。我獨悶悶?!庇麩o言也。莊子曰:“大辯不言?!弊詠碇袊苋耍詣招牡枚p著述。蓋以為哲學者,所以窮萬化而究其原,通眾理而會其極,然必實體之身心踐履之間,密驗之幽獨隱微之地。此理昭著,近則炯然一念,遠則彌綸六合,唯在已有收攝保聚之功故也。不使心力馳散而下墜,名收攝保聚。如其役心于述作之事,則恐辯說騰而大道喪,文采多而實德寡。須知哲學所究者為真理,而真理必須躬行實踐而始顯,非可以真理為心外之物,而恃吾人之知解以知之也。質言之,吾人必須有內心的修養(yǎng),真至明覺澄然,即是真理呈顯,如此方見得明覺與真理非二。中國哲學之所昭示者唯此。然此等學術之傳授,恒在精神觀感之際,而文字記述蓋其末也。夫科學所研究者,為客觀的事理。易言之,即為事物互相關系間之法則。故科學是知識的學問,此意容當別論。而哲學所窮究者,則為一切事物之根本原理。易言之,即吾人所以生之理與宇宙所以形成之理。夫吾人所以生之理與宇宙所以形成之理本非有二,故此理非客觀的,非外在的。如欲窮究此理之實際,自非有內心的涵養(yǎng)工夫不可。唯內心的涵養(yǎng)工夫深純之候,方得此理透露而達于自明自了自證之境地。前所謂體認者即此。故哲學不是知識的學問,而是自明自覺的一種學問。但此種意義極深廣微奧,而難為不知者言。須知哲學與科學,其所窮究之對象不同,領域不同,即其為學之精神與方法等等亦不能不異。但自西洋科學思想輸入中國以后,中國人皆傾向科學,一切信賴客觀的方法,只知向外求理而不知吾生與天地萬物所本具之理元來無外。中國哲學究極的意思,今日之中國人已完全忽視而不求了解。如前所說,在吾國今日歐化之學者聞之,殆無不誚為虛玄與糊涂。想先生與歐洲之學者得吾此信,亦將視為糊涂之說也。然真理所在,吾寧受誚責而終不能不一言,是在先生諒之而已。
如上所說,中國哲學之特別色采已稍可窺見。今將略談老子。老子書中之“道”字最難解說,必須完全了解老子思想之整個的、博大深微的體系,然后才能了解其所謂道。然欲了解老子思想之整個的、博大深微的體系,雖在讀其書而求之其文字之間,但切不可泥執(zhí)文字,而必會其意于文字之外,即必虛懷以體會老子之思路,而又必于老子所用之工夫有相當盡力,始能體會老子之思路。否則徒執(zhí)著其文字而妄以己意訓釋,必與老子真意全不相干。
吾欲與先生談老子,亦不知從何說起。但既承下問,又不能不強為之說。但期說得一分,便算一分,毋大謬戾,便為厚幸。
《老子》首章最為重要,中國從來學者為之注釋不下數百家。但多失傳。大抵各本其所見以說《老》,而其言之較有理致者,獨推魏晉間人王輔嗣氏。今吾欲先取首章而為之解,亦不必主輔嗣也。茲以首章文字分段列出,而各為解說如次。《老子》文皆低二格,解說提高二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句首“道”字,即前所謂真理也,此目宇宙實體。但西洋哲學談實體似與現象界分離,即計現象之背后有其本質,說為實體。而中國哲學上則無持此等見解者,即如老子所謂道,決不是超脫現象界之外而別有物,乃謂現象界中一切萬有皆道之顯現。易言之,一切萬有皆以道為其體。強以喻明,如一切冰相皆以水為體,非離水而別有冰相之自體。既冰以水為體,則水固非離冰而別有物。一切萬象,以道為體,則道固非離一切萬有而別有物。理之極至,微妙難言,不得已而舉喻以明,欲使學者善會其指,但不可緣譬喻而妄起執(zhí)著。設將至道作呆板事物一般理會,則其人終不可與語道已。若謂道果超越于一切萬有之外者,則道亦頑空,而何得名為宇宙實體耶?老子之后學莊周曾有妙語云“道在屎尿”,可見道不離一切萬有而獨在也。
可道之“道”,猶言說也;常道之“道”與句首“道”字同義。常者真常。此道真實,無有虛妄,不可變壞,故說名常。
真常之道本非言說所及。言說所以表詮物事,而道不可說是一件物事,使道而可言說,則必非常道矣,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下句首“名”字,謂依道而立道之名也,可名之“名”,詮召之謂也。詮者詮釋,召者呼召。如白紙之名即呼召白紙之物,而且詮釋其為此物也。道之一名,原是假立,非名可應其實也,故道畢竟不可名。緣名之起,必由知與物接,乃斥指事物,造作形象,遂從而制之名。故名之所可詮召者,唯物象耳,必非真常之名也。此真常道,無物無象,何可執(zhí)名以求之乎?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上言道之得名,亦是假立,不可緣名而起執(zhí)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言道之發(fā)用。無名者何?謂精神是也;精神者,運而不已,而未始有形,故說為無。以無形故,名無,非空無之無也。然不但言無,而曰無名者,凡有形者可名,名生于形。無形者不可名,精神無形,故謂之無名?!盁o名”一詞,其意義仍是一“無”字。有名者何?謂由精神凝攝而顯現為形本是也。形本者,形之始成而微者也。形本生而眾形已具,異無形故,應復說有,緣有起名,故云“有名”?!坝忻币辉~,其意義仍是一“有”字。
精神寂寞無形,寂寞者,虛無義。故全。有形則滯于一方,而不得全矣。全,故萬化而未始有屈,屈者窮義。天地資始焉。
形本者,形之造端而微者也。由微至著,故為萬物母。母者,因義。物之眾著,莫不因于微也。
從來注《老子》者,于有無義都無確解,雖以輔嗣之睿智,亦只浮游其詞曰:“凡有皆始于無?!苯K不明依何而言無。至唐陸希聲輩,或以無為體,以有為用,其說近是而猶欠精審。當別為論。
今此以無言精神,以有目形本,此非吾之臆說也。按《莊子·知北游》云:“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生者發(fā)現義。下仿此。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币陨现T“生”字,皆約義言之,非有次第。精神非異道而有自體,即道之發(fā)現也。形本依精神而有,即與精神同為道之發(fā)現,自非后精神而生也。非《老子》首章之的解耶?夫道一而已,一者絕對義,非算數之一。使其唯一而不化,化者變化及分化,即發(fā)起作用之謂。即不能顯現萬有,而何得說為天地萬物之始母乎?故知道之發(fā)用,一方必發(fā)現為精神,所謂寂寞無形而謂之無名者是也;一方又由精神而發(fā)現一種反作用,即凝成形本。形本者,形之初凝而極微者也。形之造端,而為眾形之本,故名形本。與今云元子電子者必同,以其異于已成的物事故也。以其成形將著,故謂之有名。莊子所云“精神”,根據老氏之言“無”;所云“形本”,根據老氏之言“有”,至“萬物以形相生”,則明物種嬗變,義亦征實,而衍老氏未盡之旨矣。然則以《莊》說證《老》,而有無皆有實義,“無”謂“精神”,“有”謂“形本”,故云皆有實義。世或以有無為玄談,豈其然乎?
又即《老子》本書征之,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按“道生一”者,謂道之發(fā)現為精神也。生者發(fā)現義,下言生者準此。夫即神而言,便謂之一。然言神則涵形,神者精神,形者形本。下皆仿此。其與精神俱時發(fā)現者,則為形本。俱時猶言同時。形神對待成二,故曰“一生二”也。有二則有三。此“三”者,非一非二,而有一二,故有三。下文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陽則一,陰則二,沖和三也。夫陽為神,而陰為形,陰陽和,萬物生焉。故知首章所云始萬物之無,即是精神,其母萬物之有,即是形本也。第四十章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狈蛴姓?,形之始凝者也。其始雖微,而萬物資生焉,微所以成著也。無者神也,神虛而形實,虛能生實,實不能生虛也。第十一章云:“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狈蛏裰撂摚^之無,明其無滯跡也。此雖道之發(fā)現,然即于此而道存焉。所謂即用而言,體在用也。神即無,乃道之用。體者實體,即道是也。言乎神,而道即神矣,離神不可得道也;言乎用,而體即用矣,離用亦不可得體也。形之始成,而謂之有。雖依神故有,但已為形本,則與神之無滯跡者相反而既成為物矣。雖推原而言,亦可說形與神同為道之發(fā)現,然形之既成,畢竟自成為物,而離失道之本然矣。故成形之有,但為精神作用所憑借之具,故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人視之明,必借于目及色;聽之聰,必借于耳及聲。夫耳目聲色等形皆謂之有,而視之明、聽之聰等等精神作用則虛而無形,故謂之無。唯無乃能用有。夫神,以其至虛而無,故能用有而無不利也。然則體無而全神者,其至矣乎!體無之體,是體合義,謂反之自心而去其逐物之累,即體合于無而神全矣。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言體道之功。體者體認。斯道非思度所及,故必有體認功夫而后證得之也。吾心之本體,即是宇宙之本體,非有二也,故不可外吾心而求道。吾心與宇宙之本體,即道是也。本體元無內外可分,故不可于吾心外而求道。吾心發(fā)用處,即是道之發(fā)用。故善體道者,體者體認。下同。體之自心而得矣,豈外求哉?按“故常無”云云者,謂于此心常無之相而欲以觀其始物之妙?!俺o”,注家多主作一逗,今從之。下“常有”仿此。神用不測名妙。故“常有”云云者,謂于此心常有之相而欲以觀其徼物之幾?!搬琛弊?,輔嗣訓歸“終”也,非是。按“徼”有希求義?!蹲髠鳌贰搬韪S谔」?,是其證也。夫神之必資于形也,無之必待乎有也。此徼求之不容已者。如無徼求,則形物之成,但由偶爾。真知化者,必不云然。
常無而常有,常有而常無,此道體之本然也。其在于人,則謂之本心。此心不住諸相,住者住著。泯絕一切攀援妄想,于所緣相都無堅執(zhí),都無留礙,名為不住。故常無;離相寂然,故無。行一切相,此心無不起時,而心起必有所緣境相,心于一切相無所不行。故常有。所謂沖寞無朕而萬象森然。
心常無,即神全,心不能無,即非其本心;非其本心,則喪其神也。故可觀始物之妙。始物之妙者,神也。
心常有者,神之不得不顯也,必待形有,神乃顯發(fā)。于此觀物之成,以有徼求故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有與無也,“同”字逗。從嚴又陵點本。形神畢竟不異,即有無畢竟不異,以同體故,故說為同。云何同體?謂形神皆道之發(fā)用故。出者別出。雖形神同體,而相用差別故,故于神言無,于形言有,其名異也。下“同”字一頓。由同體言之,則謂之玄。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絕諸戲論。玄之又玄,極贊之而又無可形容之詞也。神用周遍,周者充周,無窮盡也;遍者圓滿,無限量也。說名眾妙。眾妙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上來解第一章已訖。以下當擇取數章而略釋之。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此第四章,專形容道體。道體非言說所及,故強為形容之詞?!皼_”字一頓。沖,深也,虛也。道體深而不可測,虛而不可象。其大用流行,雖無處不遍,而似“或不盈”,“或”亦“似”義。下文“似或”二字連用可見。夫似不盈者,謂其運而無所積也。運者,運行,遷流不息。積者,留滯義。無所積者,謂剎那剎那,滅故生新,無有過去實物留滯至今,即今亦無實物留滯至后,故云無積。以其無積,故云“或不盈”。有積即盈,盈于此者虧于彼,將使萬物一受其成型而莫之變,則化幾息矣。妙哉其用之不盈也。唯其妙用充周六合而似不盈,故萬化而未有窮極,所以淵兮為萬物之宗也。宗者,主義。然用之流行,任運而已,任自然而行,曰任運。未嘗有心于為作也。喻如物之挫去鋒銳,而處鈍以示無用,故云“挫其銳”。夫無用之用,所以為大用歟!“解其紛”者,“曲成萬物而不遺”,隨物差別,而曲與成之。天成其為天,地成其為地,人成其為人,物成其為物,皆道與之為體,而曲成之也。道固未嘗遺一物而不與為體,故無物不成也。如解眾紛,令物各成也。夫道之散著而為萬物,即與物隨行,如人謙光逮物,故曰“和其光”,又如金處礦,故曰“同其塵”。然“銳挫而無損,無用之用,焉可損減?紛解而不勞,任物各正,何勞之有?和光而不污其體,如太空顯現眾象,雖與眾象和光,而空體自爾不受染污。道之成物,其理亦爾。又如水凝冰已,而不失水性。道之成物,其理亦爾。下同塵,準知。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借用王輔嗣語。夫道為因,無名有名,皆從道生,故假說道為因。而道更無因,故曰“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也。象者,似義;帝,天帝也。世俗或計有天帝先萬物而存在,今此則說道又似在天帝之先,其意即不許有天帝也。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第六章。以其沖虛,曰“谷”;以其用之不盈,曰“神”;以其湛兮或存,曰“不死”。三者皆道之相用。玄,冥也。牝,生也。冥然無作而生生不息,故謂“玄牝”。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一極無上,故謂天地之根也。體離常斷,故曰“綿綿”。若言是常,則豈頑然故物。若言是斷,則豈滅盡不生。故知真體遠離常斷。理絕存亡,故謂“若存”。王輔嗣云:“欲言存耶,則不見其形,欲言亡耶,萬物以之生?!碧摱磺撂摱鴤浔娒?,不可窮屈。故曰“用之不勤”。大用流行,無為而為,何勤之有?
此章所言,皆從反躬體認得來,非推度所及。章末曰“用之不勤”,尤宜深玩。蓋已除其浮動之習心,而于虛靜中,有以自見夫本心流行之妙,故曰“用之不勤”也。
附識:按道書分析吾人之心,略有二種:一曰道心,二曰人心。見《荀子·解蔽》篇所引。人心即吾《新論》中所謂習心是也。吾人有生以來,一切經驗皆成為慣習力,亦名習氣。即此習氣種類無量無邊,互相結集,勢力極大,而成為支配吾人生活之機括。易言之,此無量無邊習氣直成為吾人之生命力。吾人意識中,無論自覺的部分與不自覺的部分,要皆此習氣之眾多體系互相結集,或潛或顯而已。顯的部分為意識的,即自覺的;潛的部分為下意識的,即不自覺的。此義詳在《新論》,不及備述。凡《新論》所謂習氣或習心,即是道書所謂人心,此屬后有,其性質為機括的。亦可云物理的。故其發(fā)動極粗猛,而常具向外追求之鋒銳,人心狀態(tài)如是。道心者即是吾人所以生之理,亦即是宇宙所以形成之理。此心即道,故曰道心。就此心言,即吾人與宇宙同體,本無內外,但即其流行于吾身之中而為吾身之主宰以言,則名之為道心。此心是本有,而非機括性。諸葛公所謂“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者,即此心之相用。此心無有內外,恒時自明自了,自識自證。吾人對于道之體用,或宇宙實體之認知,唯在此心呈現時乃得期諸此心之直接自證。若人心或習心用事,而障礙其道心,令不現起,則體認工夫乃萬不可能。晚世哲家有言盲目的意志者,有言生之沖動者,此皆內觀習心而見為如是,其去東土哲人體認之功,奚啻萬里。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曰夷,曰希,曰微,非超絕于視聽搏之外而獨存也。特執(zhí)色相以求之,則不可目見;執(zhí)聲相以求之,則不可耳聞;執(zhí)形相以求之,則不可恃四體搏得。何則?其所以成色成聲成形者,固非色非聲非形也,故以曰夷、曰希、曰微言之。夷者,無狀之謂;希者,無響之謂;微者,無象之謂。三者謂視不見,聽不聞,搏不得也。既感知之所不及,故總言“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不可致詰”,則與云不能致詰者異,亦與云不必致詰者殊,真是不可也。致詰即成戲論故也。混者混然無差別相。一者絕對義。以其混然絕待,故不可以情見推度,此明“不可致詰”之由。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此反諸本心而體認之也。本心即道心也。唯“不可致詰”,故必體認而后得之。上之不至于皦,下之不至于昧,此即心平等相。凡夫之心,或時虛妄分別勝,其相粗浮,即名為皦;或時昏沒暗劣,即名為昧。皦即心力上浮而失其平,昧即心力下墜而失其平,習心之相狀如此。若道心現起時,恒無粗妄分別,是“其上不皦”;恒寂恒照,照者,觀照;寂者,湛寂。恒湛然而寂,恒朗然而照。是“其下不昧”。故是平等一如之相也。此心即道體之本然也。繩繩,無始終也。道心無窮,故曰繩繩。無形,故不可名,然不可名,即其名也。無物者,至虛至明而無方相,無方所,無形相。復歸無物,即由虛極靜篤之功,以全其至虛至明之本體。“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顯體非空無。王輔嗣云:“欲言無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恍惚”,輔嗣云:“不可得而定也?!薄盁o狀之狀,無物之象”,本無時分方分,焉有定形可執(zhí)耶?求其始,則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究其終,則無終,故“隨之不見其后”。
以上皆言道之體相,實由反諸本心而體認得之,學者所宜深玩。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此言修道于日用踐履之間也。古者,古始。道之已然而不可易者,所謂樸是也。樸者,真義,無矜無尚,率乎其真。以道為美名,從而矜尚之,則其為道,實作偽也。今,猶現前。有者,“有其事”。用輔嗣語。一切日用云為皆現前所有事,是名“今之有”。執(zhí)其真樸而勿失之,是謂“執(zhí)古之道”。以其真樸而行乎日用云為之際,是謂“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喪其真樸,則道紀毀裂,可畏也哉!道紀者,紀者綱紀,言道之流行于日用間,所以綱紀萬事者也。即道即紀,故曰道紀。
以上釋第十四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王輔嗣云:“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后乃能動作從道?!贝酸寴O是。吾人有生以來,一切妄執(zhí)習氣,深藏固縛,皆為道心之障??照呒纯掌渫暼疚?。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之為物”,此“物”字用為指目此道之詞耳,非謂道果是一物也?!盎秀薄?,見第十四章?!盁o狀之狀,無物之象”,故謂“恍惚”。窈冥,深遠之嘆?!捌渲杏邢蟆薄捌渲杏形铩薄捌渲杏芯?,皆顯道體真實,雖無形相,而非空無也?!捌渚跽妗?,“其中有信”。純凈離染曰精,內證離言曰信。此承上文,反復贊嘆。欲學者反諸本心而深切體認之也。至真之極,湛然無有動相,故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去者動義,由此之彼曰去。道體恒自如如,如如者,不變義。故自古及今,唯道名為不去?!氨姼Α保镏家?。唯道無去,故萬物以之而始,若有去,則道亦物耳,何能始萬物耶?“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言吾何以知萬象所由盛顯哉?以其為道之散著也。此,謂道也。上釋第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王輔嗣云:“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碧斓卣?,萬物之都稱也。萬物皆以道為體,故說道“先天地生”。道本無生,以其恒存,假說為生耳。凡物本無今有,方說為生。道本有而非無,故無所謂生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寂寥,無形相也,無物與匹,故曰“獨立”。用輔嗣語。常如其性,故云“不改”。凡有對待之物,即無實自性,皆改變不恒者也。唯無對待者,乃有恒性而無改易。大用流行,隨處充周,隨所成物,無不各足,何殆之有?故曰“周行而不殆”。萬物以之成,故說“為天下母”。
攝心歸寂,內自反觀,即由自心照了自心,故云內自反觀。炯然明覺,孤特無倚,是謂“獨立”。孤特猶言獨立。無倚者,無所偏倚。使其有倚,則明覺將囿于一端,見色便不能聞聲,思此更不能慮彼,有倚故也。今吾之明覺,既因應無窮,故是無倚。以其無倚,知此明覺迥然獨立也。物感未至,而恒不昧;物感紛至,而恒不亂,是謂“不改”。赴感無窮,一無所系,是謂“周行不殆”。物之來感也,無窮;心之赴感也,無窮。而心恒不系于物焉。使心有所系,則何能赴無窮之感耶?道遠乎哉?反求諸己而得矣。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輔嗣云:“名以定形?;斐蔁o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于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上釋第二十五章。
以上各章皆言道體。凡上所說,皆屬本體論方面之談也。此下將擇取一二章,就其有關于入道之修行與方術者而略釋之。關于入道之修行與方術,亦可謂屬于認識論或方法論中之問題。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出戶、窺牖,皆況喻詞。以知能為務者,必用客觀方法,故以出戶喻之。出戶名外,即設定外界事物,而行質測之術,此求知者之所尚也。窺牖,一隙之明也,此喻致曲之功。曲者部分也。致曲者,即于各部分致其精析,以為綜觀會通之地也,此又求知者所必由之術也。
今曰“不出戶,知天下”,是不待外求,即不由客觀方法而自知天下之大本也。此知非是知識之知,乃自證之謂。下言“見”準此。天下之大本,即謂道?!安桓Q牖,見天道”,是不待向事物散殊處作解析,而自見天道之渾全也。道,曰天道者。至真之極,無以名之,因贊之曰“天道”。天者,自然義。自然者,無待而恒然。夫知能,緣析物而起。即由其眾著,以綜觀通理。要所謂通理,終限于對待之域。若夫至真之極,獨立絕待,寂兮寥兮,無方無相,此可以向外析物之術求之耶?世之求知者,莫不向外析物,以為其知足任而日益多也,不悟其出愈遠,出謂外求。其知反愈少。何則?彼自計外求而多知者,役心趣外,而轉迷其本,疲神逐物,而莫知為己。此云己者,非小己之謂。吾人與天地萬物本屬同源,即約同源,名之為己。夫失己迷本,則惑之至也,雖自詡多知,其足多乎?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行者,用心于外,而起籌度析別也;“不行”,謂攝心虛靜,攝,收斂也。收斂其心,歸于虛靜。而毋外馳,即不起籌度析別,默然冥契道真,故謂“不行而知”也。知,冥契也,自明自了,而無知解之相,故云冥契。非知識之知?!安灰姟保^真常理,不可感官接知,而灼然可證故,故可得而名也。所以字之曰道。眾妙之門,無為而無不為,以虛靜守之而已。若任知而有為作,必違道而無成也,故曰“不為而成”。
上釋第四十七章。老氏反知,其說詳在此章,義指深微,學者所宜切玩。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習于辨析事物,而成為有統(tǒng)系之知識,是謂之學。故以為學之功而為道,必無當也。何則?為學必用功于外,方于事物致其精析,而知識日益增多,故曰“為學日益”也。為道必用功于內,損去私欲,務期盡凈,然后復歸無為,故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也。無為者,沖寂虛無,任運而無所為作,因任自然而運行,曰任運。故曰“無為”。然妙用無邊,故曰“無為而無不為”也。夫無為者,至真之極也,以萬物由之而成言之,則曰“道”。此言萬物,即攝人類在內可知。若約在人而言之,則亦曰“心”。即心即道,故曰道心;是本有故,又曰本心。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一節(jié),注家皆以王侯之治化為言,輔嗣亦然。與上文便絕不相屬,此何可通?愚謂取者,即《易·系傳》“近取諸身”之取?!叭√煜隆?,猶言通天下之理;“天下”,猶言萬物。無事者,不以私意或偏見矯揉造作而亂物之真也。不以,至此為句。有事者反是。夫所以通萬物之理者,唯不以意見造作變亂物理之真,唯不,一氣貫下。虛懷因物,而眾理畢昭,故曰“取天下常以無事”也。若不能因物而核其實,將徒任意見造作,即無以通天下之故,故曰“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上釋第四十八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此章言修行功力及其所至也?!拔⒚钤?,深不可識”,孟子所謂“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義亦近此。君子修道之功,自始學以至成德,無一息而可忘戒慎,故曰“豫焉若冬涉川”。雖中恒有主,而猶慮外誘易入,如國雖安,猶畏四鄰,敬之至也。儼兮若容,恪然無懈,而若有所思也。此思不同世俗所謂思想,乃離倒妄而冥符正理故。渙兮若冰將釋,至明四達,無迷無惑也。敦兮者止貌。心不浮動名止。樸,真也。曠兮若谷,虛寂也。混兮,無分別貌。若濁,凝聚也。心力能自收攝,不浮亂,不敢動,名為凝聚。自“儼兮”至“若濁”,皆形容此心虛靜明達之相。第十章云:“明白四達。”今省云明達。此明達之境界甚深,猶言大澈大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濁,承上混兮若濁而申之也。心浮散,即不靜,必凝聚而后靜,故曰“濁以靜之”。此不獨在人為然,即造化亦必有收攝凝聚作用,始靜而成物。若一味浮動而無凝聚者,宇宙焉得有物?清,虛也,明也,純也,凈也。不雜曰純,離染曰凈。心恒靜,即虛明澄靜,故曰“靜之徐清”。宇宙全體大用,只是虛明澄凈。相因而至曰“徐”。安,靜且清之極也,脫然離系也。斷一切雜染故,故離系縛。久者,恒久,無間斷也。安安而恒無間,安安,重言之,形容其安之至也。故曰“安以久”。夫安以久,則恐其溺于虛靜,而廢生生之大用也,故必于動用中致涵養(yǎng)之功,而后見生生不息真機,故曰“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孰能”,言其難也。修道之士,至于“濁以靜之徐清”,“安以久動之徐生”,即功緒究竟,而道得于己矣。
附識:真體起用,真體猶言宇宙實體。老子則謂之道。不外“濁以靜之徐清”,“安以久動之徐生”十三字,此中義蘊無窮無盡,安得知道者而與之言耶?夫修道者,盡其功力所至,亦復其本來之體用而已矣,非能有所增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有新成。
保者,保任之而勿失也?!坝?,輔嗣云:“必溢也?!卑葱谋咎摕o,以其無形而無所滯,謂之虛無,非空無也。而至于溢者,私欲盛也。私欲非本有,皆后起之染污習氣也。修道在損去私欲,復歸于無,故曰“不欲盈”也。“蔽”,輔嗣云:“覆蓋也?!薄胺蛭ú挥?,而復于無,以全其神。故德盛而能蔽覆萬物,皆固有妙用,非新作成之也。不由后起,故曰固有。道無可增,故不新成也。
上釋第十五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虛不離有也,言虛而有在其中矣;靜不離動也,言靜而動在其中矣。若夫執(zhí)有者,徇物而失其虛;浮動者,從欲而舍其靜,此道之所以喪也。故知道者,明知虛不離有,而必以虛為本;明知靜不離動,而必以靜為本。故曰“致虛極,守靜篤”。致虛不極則猶未能虛也,守靜不篤則猶未能靜也。“萬物并作”,至虛而妙有,至靜而善動也。動而不滯,故善。復,返之虛靜也。有焉而未嘗不虛,何物之系?動焉而未嘗不靜,何欲之累?故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也。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
萬物蕓蕓,各復歸根。根者始義,明物各返其所始。始,謂人所以生之理。若失其所始,則生理絕矣,何以歸根?曰唯守靜耳。浮動而舍其靜,即從欲徇物,以失所始,可不哀乎?夫物各受命于道。所謂道者,性恒虛靜而動用不窮,本非廢然之靜也。然正惟靜必涵動,故說靜為動本。否則浮散之動,其本不固,而用亦將窮,道其如是乎?故體道者,體道,謂心與道合,而與之為一。必返之虛靜,而性命乃全,故謂靜則復命。若逐動而流,流者流散。則乖乎道之本然,即失其所始,而無以復命矣。常者,真常。夫道,淵兮為萬物之宗,“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故謂常道也。物能守靜而復命,物謂人也。即與極同體,極謂道,復命即與道為一,乃云同體。故言“復命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者證知,非知識之知,以其為萬物所共由,曰道;以其為至真之極,曰常;以其為吾心之明覺,曰知。故知常之知,即真常之用,非與常為二也。此明覺顯現時,即斷盡一切惑染,故云“知常曰明”。若未知常,即未得明覺,便為染習纏縛,動作皆妄,故云“不知常,妄作兇”。
附識:“知常曰明”之“知”即吾心之明覺。東方學者即于此明覺,認識本體。蓋此明覺即道心呈顯,舍此無所謂本體。吾人所以生之理,即此明覺昭顯者是;宇宙所以形成之理,亦即此明覺昭顯者是。何以故?就明覺的本體言,吾人與宇宙無內外可分故。此明覺憑吾人之官能而發(fā)現,以感通乎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待此明覺而始顯現,足征此明覺為一切形物之主宰。所以說,明覺即是吾心與萬物之本體,非可舍吾心而別尋造物主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即與極同體,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故曰“知常容”。無所不包通,則乃至于蕩然公平也,故曰“容乃公”。蕩然公平,則乃為萬物之主也,故曰“公乃王”。王者主義,心公平,故其感于物,自有主宰,而不為物所亂。能為萬物主故,則乃無為而無不為,同乎天也,故曰“王乃天”。天者,自然義,非謂天帝也。無為而無不為,則乃體道大通,體道,見前。究極真常,故曰“天乃道”。得其真常,即無窮極,故曰“道乃久”。久者,無窮極義。非對暫而言也。既歸于無窮極,即無所謂一己之身,乃渾然與宇宙常道同久,所謂死而不亡者壽是也,故曰“沒身不殆”。
上釋第十六章。此章明工夫吃緊處,即在“歸根曰靜”句。后來周子言主靜立極,延平一脈相承,乃至聶雙江、羅念庵,俱信歸寂,皆從是出也。
以上關于老子哲學,即形而上學方面,大體可窺。至《老子》書中發(fā)抒社會與政治之理想,其言宏廓深遠,并包萬古。本欲詳為疏釋,質諸同好,顧以病軀,又苦俗冗,憚于用思,故付闕如。異時得暇,或有申述,亦未可知。
《老子》之書,文辭雖約,而理趣奧博,廣大如天,博厚如地。吾國歷來學者雖多留意鉆研,然罕能追其宏通微妙,但各有所窺而已。又凡中國發(fā)抒哲學思想之文字,皆詞約義豐,其意理廣遠,恒寓諸文言之外,善讀者必于言外得意。故非深識精思之士,則讀孔、老諸氏之書,必漠然無所得也。即中土學人求了解先哲之書,已屬鳳毛麟角,而況學術思想素不同途之西洋人士乎?聞西洋有《老子》譯本多種,往往謬誤不堪,此甚可惜!吾甚愿有高瞻遠矚而能留意中西文化者,設法培植中西兼通之人才,為未來世界新文化植其根,以馴至于吾孔子所蘄向之大同主義。人愿同歸至善,共臻至治,豈不休哉?
寫至此,本欲截止,然又若有不能已于言者:一則《老子》書之作者與其時代,次則老子之后學,皆當略為提及。
老子為何許人?《史記》尚無定論,然當以《莊子·天下》篇所稱之老聃為近是。至若老萊子與李耳等,則或為老聃之門人與后學耳。《韓非子·六反》篇、《淮南·原道訓》及《道應訓》所引《老子》書,皆稱為老聃之言。史稱老子為楚人,其生長地,大抵在今河南山東間,故習聞儒言,且熟知古帝王之事。楚之盛也,拓地最廣,今豫魯二省與蘇皖鄂鄰接之地,當時多入于楚。老子之先或出自小國,后為楚所并,故為楚人。
老子之時代大抵稍后于孔子而先于孟子。老子之學源出于《易》,而又別異于儒術,以自成一家之學?!兑住分疄闀?,固孔子之大義微言,而七十子后學展轉傳授,其文字雖不必皆由孔子親手寫定,而其義理固孔子所創(chuàng)發(fā)也。此事吾當別論。《易》以陰陽對待,相反相成而明變化,《老子》亦然?!兑住芬匀嫵韶?,而《老子》則云:“一生二,二生三?!薄兑住分?,于變易見不易,而《老子》即于變知常。老氏于《易》,其根本大義未有改也。至老氏與《易》義不同處,則非深于孔、老二家之底蘊者,又不便與之言。茲且從略。
老子之時代后于孔子,今人多已言之。此等主張吾大概贊同,唯至遲不當后于戰(zhàn)國時期之孟子。其文字高渾,比于孟、荀諸子書,氣習較古。又《老子》書中侯王并稱,足征其時列強猶未盡稱王也。春秋時,周之王室早夷為群侯之列,楚以諸侯淫王號,故《老》以侯王并稱。又孟子自稱所處之時,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蓋是時六國已敝于暴秦,中原文物,銷損略盡。今觀《老子》書,諄諄然訾文而欲返之樸,足征其時文物尚盛,與孟子所處時代自不同?;蛑^孟子言仁義而老氏非之,不悟仁義乃孔子所雅言,詳見《論語》與《易傳》,以此征老子之后于孔子則可,不足為孟先于老之證,以仁義之談非始于孟氏故也。
老子之后學,自昔推莊周。然莊周而外,厥有二家書僅存者,雖篇章缺略,不如莊書尚較完具,然其宏博淵微,皆足敷揚老氏之旨。二家者,一見于《管子》書中之《心術》《白心》《內業(yè)》三篇?!豆茏印窌?,世以為偽,然必晚周法家所托。此《心術》《白心》《內業(yè)》之言,皆衍《道經》之蘊奧,《道經》謂《老子》書。與本書謂《管子》書。不相類。唐房玄齡《心術篇注》云:“今究尋文理,觀其體勢,一韓非之論。而韓有《解老》之篇,疑此《解老》之類也。”按玄齡說非是。此三篇與《解老》雖同為老氏之學,而復各成系統(tǒng)。蓋此三篇精于談心,其言與梵方佛家大乘頗有可通者。又且融會儒術,如《內業(yè)》云:“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jié)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贝伺c《解老》明明不類?!督饫稀吩疲骸岸Y者所以情貌也。”又云:“所謂處其厚不處其薄者,行情實而去禮貌也?!笔枪探^無儒家氣味。要之,《心術》等三篇本老氏之徒,而亦稍參儒術,其持論成統(tǒng)系,而義旨宏遠,固老氏之宗子也。惜乎著者姓名無從考定,其全書當不止此,不幸散佚,唯此三篇雜入《管子》書中以傳,而自昔以來亦無人焉能詳其義者,是可慨也!異時有暇,當為作解。
二曰見于《韓非》書中之《解老》。此篇后人疑非韓非子之言,謂為簡策誤入。按此篇不必韓非所作,但必出于老氏之徒而融會法家言者之手。故法家之徒取之以入韓非之書,斷非簡策誤入。其為說頗綜會法家,如云:“萬物莫不有規(guī)矩?!薄笆ト吮M隨于萬物之規(guī)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又曰:“慈于身者不敢離法度,慈于方圓者不敢舍規(guī)矩?!苯陨钣诜ɡ碇?。此篇最精處,在分別道與理之一段文字。其言“道者,萬物之所以成”,“理者,成物之文”云云,按:“文”者,條理。言萬物以道而成,及其成也,即物自有其條理。唯條理燦著,方謂之物,故云“理者成物之文也”。詳此,以理說明現象界有則而不亂。其言道即實體,又謂“道者萬理之所稽”,則以理雖分殊,而窮至于道即合?;吆狭x,其為說可謂上窮無極而下盡物曲者矣,故其謂“萬物莫不有規(guī)矩”者,即物有理之謂。其言慈身必守法度者,亦從物有理之觀念而來。由此,法家思想于玄學上得其根據。此篇義旨奧博,當非韓非所能為,必老氏之徒而融會法家言者著為此篇。其全書亦當不止此,或簡策殘缺,僅得此數。韓非之后學因取以編入《韓非》書中,要非誤入之比。然此篇自是老學之一大支派也。此篇亦向無解者,暇當作釋。又漢有《淮南子》,高誘稱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道經》。按《淮南》書為其賓客所輯錄,乃雜家者流,所收材料皆晚周諸子之遺也,其間自得處蓋鮮。然所集道家說間與《莊子·外篇》以下相近,辭尚浮華而少實得,殆莊周之支派歟?!肚f子·外篇》以下有為其后學所摻雜者。
如上所說,老子之后學,以《莊子》書及見于《管》《韓》二子書中者為最可考信。自余若關尹,僅見于《莊子·天下》篇所稱述,當為《老子》之同調,然單詞奧義,難可究詳;《列子》見《呂覽》等書,亦道家者流?!稘h書·藝文志》有《列子》八卷。今所傳《列子》書,考據家皆以為偽托,非《漢志》所稱之《列子》也。屈原以文學而衍道家之旨,流風益廣,其書見存。戰(zhàn)國時,道家之學與儒術堪稱兩大,《呂覽》有道家言,《荀子》亦稱道書。惜其書策多散亡,而諸學者之姓字亦罕得而考云。
上來略說《老子》已訖。來問道教數事,力不能詳也。中國古無宗教之名,晚周諸子各以學術稱專家,如孔氏之徒曰儒家,儒之名,亦不始于孔。老氏之徒曰道家是也。自印度佛教入,而世俗始以儒道與佛并稱三教。然儒道二家之學者并不自承為宗教也。印度佛家思想本以宗教與哲學相融匯,然其哲學思想實廣大淵微,淵者淵深,微者微妙。卓然自成統(tǒng)系。中人治佛家言者,雖不遺其宗教精神,而于其哲學方面特有創(chuàng)獲,史實可征。故以中國之儒、道、佛并稱為教,此乃世俗相沿之失,而非學術界所認可,不能無辨。民初有以儒家孔子為教主請定為國教者,時士論大嘩,皆謂孔學非宗教云。
中國民間流行之一種邪術,有所謂道士者,亦謂之天師道,俗稱此為道教,實與道家全無干涉。茲不欲談。
又有方士一流,以修仙之術偽托老莊,俗亦謂之道教。其煉丹與煉金術,以之修養(yǎng)求長生,雖可哂,然為化學之起源。靜坐調息諸法,深有當于衛(wèi)生之理,要不可薄也。自唐以下,此派亦漸遠于方士而有學術可稱,如宋初陳希夷輩托于此道,孤往山林,冥思獨會,未易測其所詣,惜著述失傳耳。此派之思想于中國學術、政治各方面,不能謂其絕無影響,如宋儒哲學,陳希夷實啟其端。濂溪自有淵源,恐不止太極之圖,其敦大淳實,亦似希夷也?!端问贰はR膫鳌冯s謠俗誕妄之辭,殊乖其實。宋末道士鄧牧,原本莊子而為抑尊之論,寄民治之思。至明季,而黃梨洲張之。迄清末葉,言民權謀改革者,皆祖述焉。是其彰著可述者也。此派在宋明間,時有孤遁清修之士,清世則未聞有異材。降及今日,流風歇絕,無復可言。凡棲處寺宇,服道士服者,皆無知之氓,無職業(yè)以自活而借寺產以游手坐食者也。中國版圖遼闊,民國以來,喪亂頻仍,社會調查,尚難周遍,道教寺宇數量及其徒屬多寡,無從置答。
來函屬以英文作覆。力不能為英文,特以中文寫定,而屬錢學熙君為吾移譯。錢君于吾之思想雖嘗留意,但翻譯之事,要難全達吾旨,此力所深為抱歉,即希諒察。抑更有言者,中西學術,各有特色,凡中國哲學上特別獨至之理境,或為西洋哲學家一向所忽視者,往往而有,故翻譯者于此必感困難。但此等困難非決定不可避免,若精熟于中國哲學之理解,其大無所不窮,其微無所不究,而又深通西洋哲學思想與其文字,能神明變化之,則中國哲學亦未嘗不可以英文傳譯,且盡其信與達之能事。然此要非旦夕之功,必其養(yǎng)之有素而不蘄以速效,是在中西人士能向此而努力。
注:馬格里尼君名羅雪亞諾,意大利米蘭省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