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詞
《新論》與佛家元來意思根本異處,其略可言。佛家思想畢竟是趣寂的,是超生的,“超生”二字見《慈恩傳》。是出世的。如《阿含經(jīng)》專以不受后有為歸趣,不受后有,即是不受后生。此為本師釋迦氏之思想。后來小乘大乘各派諸師,始終不離此宗極。大乘以無住涅槃為言,即謂生死、涅槃兩無住著,然此確不是達觀派的人生態(tài)度,卻是他理想中一種神圣的境地。蓋以眾生未度盡,則菩薩必不舍眾生,故雖不住生死而亦不住涅槃。如是,得隨類現(xiàn)化,故其愿力終以度脫一切眾生為蘄向,即以出世為蘄向。佛家哲學思想無論若何深廣,要之,始終不稍變其宗教的根本觀念,即為生死發(fā)心,而歸趣出世的觀念,此是佛家宗旨,萬不可不認明者,《新論》則為純粹的人生主義,而姑置宗教的出世觀念于不議不論之列,此其根本不同者一。佛家本師釋迦,其思想最精者,莫如十二緣生之說,此在《阿含》可見。是其為說,固屬人生論之范圍。及后來大小乘諸師,則始進而參究宇宙論,尤其本體論。舊著《破破論》《破破新唯識論》之省稱。述此變遷概略,頗為扼要。至于大乘空宗,直下明空,妙顯本體;有宗至《唯識》之論出,雖主即用顯體,然其談用,則八識種現(xiàn),是謂能變,現(xiàn)行八識,各各種子皆為能變。現(xiàn)行八識,各各自體分亦皆為能變。是謂生滅。其談本體,即所謂真如,則是不變,是不生不滅,頗有體用截成二片之嫌。即其為說,似于變動與生滅的宇宙之背后,別有不變不動不生不滅的實法叫做本體。吾夙致疑乎此,潛思十余年,而后悟即體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現(xiàn)象即真實,即變即不變,即動即不動,即生滅即不生滅。是故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此其根本不同者二。
《轉變章》以翕辟與生滅兩義,曲盡玄微。一方面隨順俗諦,成立心物萬象,即所謂宇宙;一方面明翕辟與生滅都無暫住的實法,即無實宇宙,只是本體之流行幻現(xiàn)宇宙萬象而已。然復須知,流行者,用之異名。用者體之用,無體即無用,離用亦不可得體,故乃于流行無住之用,識此即是如如不動之體,而萬象又莫非真實?!豆δ苷隆纺┒?,方承《轉變章》,而結歸真諦義趣。
《新論》以翕辟義破舊師聚集名心之說,而于西洋哲家唯心唯物之論,皆不蹈其蹊徑。心物本相對得名。順俗則心物兩皆成立,證真則境空而心亦俱空。其所以順俗而兩皆可成者,則依翕辟而假說為心物云耳。翕辟便是本體之流行,這個流行的作用不是孤獨的,所以一翕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