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仲光記

十力語要初續(xù) 作者:熊十力


父親舉《華嚴疏抄》四十八引《經(jīng)》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此二不一,以為佛性?!?,,。,,。又曰:“以性從相,則唯眾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墻壁瓦礫無有智慧,故無佛性。若以相從性,第一義空無所不在,在墻壁等皆是第一義空,云何非性?”愚按墻壁等從其本性而言,即是佛性,但不顯耳。

問《十力叢書印行記》中引大人語,似有融思辨入體認義,此何謂?父親舉《大論》八十三《攝異門分》云:“現(xiàn)量為依,說名思唯;比量為依,說名分別?!贝肆x宏深,難得解人。世間所云思辨,只是比量分別;,,。,,。吾所云思辨,即佛氏所云思維。此以體認為依據(jù),。遠離倒妄,《深密經(jīng)》所云“如理作意,無倒思唯”是也。此等思辨冥應實理,故云融入體認者,以其不同虛妄分別故,須善會。

《智論》卷九十二有云:“畢竟空,唯是一法實,余者無性,故皆虛誑。”余讀至此,問父親云:此云一法實者,當指諸法實性,所謂真如、無為而言乎?父親曰:汝已會得,但不可于實性作物想。

問:如瓶等物,依俗諦言,皆是實有,佛氏說為假名,何耶?父親舉《成實論》卷十三云:“俗諦謂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丁?。上古時人欲用物故,萬物生時為立名字,所謂瓶等;若直是法,則不可得用,故說世諦。汝熟味此段文義可也。”又舉《成實》卷十《無明品》云:“隨逐假名,名為無明?!泵栊∽咏K身細玩。凡夫日常生心動念以及一切學問知識,無往不是隨逐假名,可哀也!,,、、、,。

父親偶舉《疏抄》七十六引《經(jīng)》偈云:“我今解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是我真如?!敝^此偈極親切,初學宜深體之。

父親序王伯尹《清聞齋詩稿》有云:余平生不能詩,亦未學詩。析物則強探力索,侈于求知;窮玄則深極研幾,究于無始。究無始則神斂而遺感,侈求知則思密而沉興。詩也者,感物起興,得天理自然之妙機,接乎外而動乎中,亦緣其素所存于中者裕,故其接于外也融融。余于詩味,非全無領納,獨惜所學異方,未及致力于此也。

問:體認一詞,后儒始言之,大人今以為現(xiàn)量之異名,恐佛教徒不謂然。父親曰:哲學之術語,有可承舊名而更定其義者,即不須別創(chuàng)名。余談現(xiàn)量,不全同佛家本義,擬于作《量論》時特為說明?!读空摗冯m未及作,而吾之意思于《新論》及《語要》中時有散見,若細心人自可看出?!缎抡摗肪硭母戒洿鹬x幼偉曾略談體認一詞,《語要》卷三王準記語中談證會義即是現(xiàn)量義,亦即是體認義。余以最高之體認即現(xiàn)量,亦名證量。王準記云:每日宜有一段時間凝神定氣,除浮思雜念及一切想像與推度,唯是澄然忘念,此中至虛至寂,而意不同木石,卻炯然自了,即是證也,即本體呈露也。又曰:夫證會者,一切放下,不雜記憶,不起分別,此時無能所、無內(nèi)外,唯是真體現(xiàn)前,默然自喻,而萬理齊彰者也。余所謂最高之體認即現(xiàn)量者以此。注意涵養(yǎng)工夫,久自識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