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zāi)異例第三十
隱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傳:記異也。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注:象君行外強內(nèi)虛,故日月之行無遲疾,食不失朔也。二日食,象君行暴急,外見畏,故日行疾月行遲,過朔乃食,失正朔于前,己巳是也?;奕帐?,象君行懦弱見陵,故日行遲月行疾,未至朔而食,失正朔于后,莊十八年三月是也。是后衛(wèi)州吁弒君,諸侯初僭,魯隱系獲,公子翬進諂謀。
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傳:盡也。注:是后楚滅鄧穀,上僭稱王,故尤甚也。不書者,后治夷狄。
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注:是后夫人僭公,為齊侯所誘殺。〔又見月日例〕
莊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注:是后戎犯中國,魯蔽鄭瞻,夫人如莒淫泆不制所致。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傳:求乎陰之道也。以朱絲營社,或曰脅之,或曰闇營之。注:社者,土地之主也。月者,土地之精也。上系于天而犯日,故鳴鼓而攻之,脅其本也。朱絲營之,助陽抑陰也。先言鼓,后言用牲者,明先以尊命責(zé)之,后以臣子禮接之,所以為順也。書者,善慶變得禮。是后夫人遂不制,通于二叔,殺二嗣子。
二十六年: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注:與上略同。
僖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注:此象齊桓德衰。是后楚遂背叛,狄伐晉滅溫,晉里克比弒二君。
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注:是后秦獲晉侯,齊桓公卒,楚執(zhí)宋公。霸道衰,中國微弱之應(yīng)。
文元年: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注:是后楚世子商臣弒君,楚滅江、六,狄北侵中國。
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注:是后楚人滅庸,宋人弒其君處臼,齊人弒其君商人,宣公弒子赤,莒弒其君庶其。
宣八年: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注:是后楚莊王圍宋伐鄭勝晉。中國精奪,屈服強楚之應(yīng)。
十年:夏四月,丙辰,朔,日有食之。注:與甲子既同事重,故累食。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注:是后邾婁人戕鄫子,四國大夫敗齊師于鞍,齊侯佚獲。君道微,臣道強之所致。
成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注:是后楚滅舒、庸,晉厲公見餓殺,尤重,故十七年復(fù)食。
十七年: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襄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注:是后衛(wèi)侯為強臣所逐。湨梁之盟,信在大夫。
十五年: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注:是后湨梁之盟,信在大夫;齊、蔡、莒、吳、衛(wèi)之禍,遍滿天下。
二十年: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注:自湨梁之盟,臣恣日甚,故比年日食。
二十一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注:是后楚滅舒鳩,齊崔杼、衛(wèi)甯喜弒其君。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注:與甲子同。
二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注:是后吳、蔡、莒弒君之應(yīng)。
昭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注:是后楚滅陳,蔡弒其君虔于乾谿。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注:并十七年食,蓋與孛于大辰同占。
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注:是后周有篡禍。
二十二年: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注:是后晉人圍郊,犯天子邑。
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注:是后季氏逐昭公;吳滅巢,弒其君僚,又滅徐。
三十一年: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注:是后昭公死外,晉大夫?qū)?zhí),楚圍蔡。
定五年: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注:是后臣恣日甚,魯失國寶,宋大夫叛。
十二年: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注:是后薛弒其君比,晉大夫叛。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注:是后衛(wèi)蒯瞆犯父命,蔡、齊弒君。
僖十五年:己卯,晦,震夷伯之廟。傳:晦,冥也。震,雷電擊也。夷伯者,季氏之孚也。其稱夷伯,天戒之,故大之也。注:此象桓公德衰,強楚以邪勝正。僖公蔽于季氏,季氏蔽于陪臣,陪臣見信得權(quán),僭立大夫廟。天意若曰:蔽公室者,是人也,當(dāng)去之。
成十六年:甲午,晦。注:此王公失道,臣代其治,故陰代陽。
莊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霣如雨。傳:恒星者,列星也。列星不見何?以知夜之中星反也。注:列星者,天之常宿,分守度,諸侯之象。周之四月,夏之二月,昏,參伐狼注之星當(dāng)見。參伐主斬艾立義,狼注主持衡平也,皆滅者,法度廢絕,威信陵遲之象。時天子微弱,諸侯背叛,王室日卑,星霣未墜,而夜中星反者,房心見其虛危斗。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宮也。虛危,齊分。其后齊桓行霸,陽穀之會有王事。
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傳:彗星也。言入北斗,有中也。注:孛者,邪亂之氣。彗者,掃故置新之象。北斗,天之樞機玉衡,七政所出。是時桓、文跡息,王都不能統(tǒng)政。是后齊、晉并爭,吳、楚更謀競行天子之事,宋、齊、莒、魯弒君之應(yīng)。
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傳:大辰者,大火也。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辰亦為大辰。注:是時周分為二,天下兩主,宋南里以亡。
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東方。傳:見于旦也。注:周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房心。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庭。于此旦見,與日爭明者,諸侯代主治,典法滅絕之象。是后周室遂微,諸侯相兼,為秦所滅,燔書道絕。
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傳:不時也。注:有聲名曰雷,無聲名曰電。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當(dāng)冰雪雜下,雷當(dāng)聞于地中,其雉雊,電未可見,而大雨震電。此陽氣大失其節(jié),猶隱公久居位,不反于桓,失其宜也。發(fā)于九年者,陽數(shù)可以極,而不還國于桓之之所致。
庚辰,大雨雪。傳:俶甚也。注:俶,始怒也。始怒甚,猶大甚也。蓋師說以為平地七尺雪者,盛陰之氣也。八日之間,先示隱公以不宜久居位,而繼以盛陰之氣大怒,此桓將怒而弒隱公之象。
桓八年:冬十月,雨雪。傳:不時也。注: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當(dāng)雨雪,此陰氣大盛,兵象也。是后有郎師龍門之戰(zhàn),流血尤深。
昭四年:正月,大雨雪。注:為季氏。
僖十年:冬,大雨雹。注:夫人專愛之所生。
僖二十九年:秋,大雨雹。注:夫人專愛之所生。
昭三年:冬大雨雹。注:為季氏。
僖三十三年:十有二月,霣霜不殺草,李梅實。傳:不時也。注:周之十二月,夏之十月也?!兑住ぶ墟凇酚浽唬幖訇柾畱?yīng)也。早鋋霜而不殺萬物,至當(dāng)鋋霜之時,根生之物,復(fù)榮不死,斯陽假與陰威,陰威列索,故陽自鋋霜而反,不能殺也。此祿去公室,政在公子遂之應(yīng)。
定元年:冬十月,鋋霜殺菽。傳:災(zāi)菽也。以異書,異大乎災(zāi)也。注:異者,所以為人戒也。重異不重災(zāi),君子所以貴教化而賤刑罰也。周十月,夏八月,微霜用事,未可殺菽。菽者,少類為稼,強季氏象也。是時定公喜于得位,不念黜逐之恥,故天示以當(dāng)早誅季氏。
成十六年:雨木冰。注:木者少陽,幼君大臣之象。冰者凝,陰兵之類也。冰脅木者,君臣將執(zhí)于兵之征。
桓十四年:正月,無冰。注:周正月,夏十一月,法當(dāng)堅冰。無冰者,溫也。此夫人淫泆,陰而陽行之所致。
成元年:二月,無冰。注:周正月,夏十一月?!渡袝吩皇婧沆廴??!兑住肪┓總髟唬寒?dāng)寒而溫,例賞也。是時成公幼少,季孫行父專權(quán)而委任之所致。
襄三十一年:冬,不雨。注:京房《易傳》曰:旱,異者。旱久而不害物也。斯祿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陽雖不施,而陰道獨行以成萬物也。先是比筑三臺,慶、牙專政之應(yīng)。
僖二年:冬十月,不雨。注:說與前同。
三年:春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注:太平一月不雨即書。春秋亂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為異,當(dāng)滿一時乃書。一月書者,時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眾,比致三旱,即能退避正殿,飭過求己,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獄四百余人,精誠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善其應(yīng)變改政。
六月雨。傳:上雨而不甚也。注:僖公飭過求己,六月澍雨。宣公復(fù)古行中,其年谷大豐,明天人相與報應(yīng)之際,不可不察其意。
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傳:大旱之日短,而云災(zāi),故以災(zāi)書。此不雨之日長,而無災(zāi),故以異書。注:此祿去公室,政在公子遂之所致。
十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注:公子遂之所招。
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注:公子遂所致。
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傳:記災(zāi)也。注:新作南門之所生。
宣七年:大旱。注:為伐萊逾時也。
桓五年:大雩。傳:旱祭也。言雩則旱見,言旱則雩不見,記災(zāi)也。注:善其能戒懼天災(zāi),應(yīng)變求雨,憂民之急也。旱者,政教不施之應(yīng)。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志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邱,故致此旱。
僖十一年:秋八月,大雩。注:公與夫人出會,不恤民之應(yīng)。
十三年:秋九月,大雩。注:由陽穀之會不恤民,復(fù)會于咸,城緣陵,煩擾之應(yīng)。
成三年:秋,大雩。注:成公幼少,大臣秉政,變亂政教。先是作邱甲,為鞍之戰(zhàn),伐鄭圍棘,不恤民之所生。
七年:冬,大雩。注:先是公會諸侯救鄭,承前不恤民之所致。
襄五年:秋,大雩。注:先是襄公數(shù)用兵,圍彭城,城虎牢,三年再會,四年如晉,逾年乃反,又賦斂重,恩澤不施所致。
八年:秋九月,大雩。注:先是由城費,公比出會如晉,莒人伐我,動擾不恤民之應(yīng)。
十六年:秋,大雩。注:先是伐許,齊侯圍成,動民之應(yīng)。
十七年:九月,大雩。注:比年仍見圍,不暇恤民之應(yīng)。
二十八年:秋八月,大雩。注:公方久如楚,先是豫賦于民之所致。
昭三年:八月,大雩。注:先是公、季孫宿比如晉。
六年:秋九月,大雩。注:先是季孫宿如晉,是后叔弓與公比如楚,有豫賦之煩也。
八年:秋,大雩。注:先是公如楚,半年乃歸,費多賦重所致。
十六年:九月,大雩。注:先是公數(shù)如晉。
二十四年:秋八月,大雩。注:先是公如晉,仲孫貜卒,民被其役。明年叔倪出會。故秋七月復(fù)大雩。
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注:〔見上及日月例〕
定元年:九月,大雩。注:定公得立尤喜,而不恤民之應(yīng)。
七年:秋,大雩。注:先是公侵鄭,城中城。季孫斯、仲孫忌如晉,圍運,費重不恤民之應(yīng)。
九月,大雩。注:承前費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齊師伐我,我自救之役。
十二年:秋,大雩。注:不能事事信用孔子,圣澤廢。
桓元年:秋,大水。傳:記災(zāi)也。注:傷二谷以上書災(zāi)。先是桓篡隱,百姓悲哀之心既積,而復(fù)專易朝宿之邑,陰逆而與怨氣并之所致。
十三年:夏,大水。注:為龍門之戰(zhàn),死傷者眾,民悲哀之所致。
莊七年:秋,大水,無麥苗。傳:一災(zāi)不書,待無麥,然后書無苗。注:明君子不以一過責(zé)人。水旱螟螽,皆以傷二谷乃書,然不書谷名。至麥苗獨書者,民食最重。先是莊公伐衛(wèi)納朔,用兵逾年,夫人數(shù)出淫泆,民怨之所生。
十一年:秋,宋大水。傳:及我也。注:詭例,書外以見內(nèi)也。先是二國比興兵相敗,百姓同怨而俱災(zāi),故明天人相與報應(yīng)之際,甚可畏也。
二十四年:秋,大水。注:夫人不制,遂淫二叔,陰氣盛,故明年復(fù)水。
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門。注:大水與日食同禮者,水亦土地所為,云實出于地而施于上乃雨,歸功于天,猶臣歸美于君。
二十八年:冬,筑微。大無麥禾。注:此蓋秋水所傷,就筑微下舉水,則嫌冬水。惟秋無麥禾,但言無麥禾,則嫌秋自不成,不能起秋水。因疾莊公行類同,故加大,明有秋水也。此夫人淫泆之所致。
宣十年:大水。注:先是城平陽,取根牟,及薠役重民怨之所生。
襄二十四年:大水。注:先是叔孫豹救晉,仲孫羯侵齊,比興師眾,民怨之所生。
文九年:九月,癸酉,地震。傳:動地也,記異也。注:傳先言動者,喻若物之動地以曉人也,象陰為陽行。是時魯文公制于公子遂,齊、晉失道,四方叛德,星孛之萌,自此而作,故下與北斗之變所感同也。不傳天下異者,從王內(nèi)錄可知。
襄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注:是時湨梁之盟,政在臣下。其后叛臣二,弒君五,楚滅舒鳩,齊侯襲莒,乖離出奔,兵事尤甚。
昭十九年:己卯,地震。注:季氏稍盛,宋南里以叛,王室大亂,諸侯莫肯救,晉人圍郊,吳勝雞父,尹氏立王子朝之應(yīng)。
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注:是時猛、朝更起,與王爭入,遂至數(shù)年,晉陵周竟,吳敗六國,季氏逐昭公,吳光弒僚滅徐,故日至三食,地為再動。
哀三年:夏四月,甲午,地震。注:此象季氏專政,蒯瞆犯父命,是后蔡大夫?qū)O喾?,盜殺蔡侯申,伯晉京師楚,黃池之會,吳大為主。
昭五年:戊辰,叔弓帥師,敗莒師于濆泉。傳:涌泉也。注:蓋戰(zhàn)而涌為異也。此象公在晉,臣下專受莒叛臣地,以興兵戰(zhàn)斗,百姓悲怨之所致,故因以著戰(zhàn)處,欲明天之與人相報應(yīng)之義。
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傳:河上之邑也。言崩,襲邑也,為天下記異也。注:襲者,嘿陷入于地中。土地者,民之主,霸者之象也。河者,陰之精,為下所襲者。此象齊桓將卒,霸道毀,夷狄動,宋襄承其業(yè),為楚所敗之應(yīng)。
成五年:梁山崩。傳:河上之山也。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為天下記異也。注:故不日以起之山者,陽精德澤所由生,君之象。河者,四瀆所以通道中國。此象諸侯失勢,王道絕,大夫擅恣,為海內(nèi)害。自是之后,六十年之中,弒君十四,亡國三十二,故穀梁之盟,遍刺天下之大夫。
隱五年:螟。傳:記災(zāi)也。注:災(zāi)者,有害于人物,隨事而至者。先是隱公張百金之魚,設(shè)苛令急法以禁民之所致。
八年:螟。注:先是有狐壤之戰(zhàn),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煩擾之應(yīng)。
莊六年:螟。注:先是伐衛(wèi)納朔,兵歷四時乃反,煩擾之所生。
桓五年:螽。傳:記災(zāi)也。注:煩擾之所生,與上旱同說。
僖十五年:八月,螽。注:公久出,煩擾之所生。
宣六年:八月,螽。注:先是公伐莒取向,比如齊所致。
十三年:秋,螽。注:先是新饑,而使歸父會伐莒,賦斂不足,國家遂虛,下求不已之應(yīng)。
十五年:秋,螽。注:從十三年之后,上求未已,而又歸父比年再出會,內(nèi)計稅畝,百姓動擾之應(yīng)。
冬,蝝生。傳:蝝生不書。書,幸之也。猶曰受之云爾。上變古易常,應(yīng)是而有天災(zāi),其諸則宜于此焉變矣。注:宣公能受過變寤,明年復(fù)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過于無災(zāi),故變螽言蝝,以不為災(zāi)起其事。
襄七月:八月,螽。注:先是郯、小邾婁來朝,有賓主之賦,加以城費,季孫宿如衛(wèi),煩擾之應(yīng)。
哀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傳記異也。注:螽者,與陰殺俱藏。周十二月,夏十月,不當(dāng)見,故為異。比年再螽者,天不能殺,地不能埋,自是天下大亂,莫能相禁,宋國以亡,齊并于陳氏,晉分為六卿。
十三年:九月,螽。注:先是用田賦,又有會吳之費。
十有二月:螽。注:黃池之會,費重?zé)┲隆?
宣十年:饑。傳:以重,書也。注:民食不足,危亡將至,明當(dāng)自省減,開倉廩贍振乏。
十五年:饑。
襄二十四年:大饑。注:有死傷曰大饑,無死傷曰饑。
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廩災(zāi)。傳:記災(zāi)也。注:火自出燒之曰災(zāi)。先是龍門之戰(zhàn),死傷者眾,桓無惻痛之心,不重宗廟,逆天危先祖,鬼神不饗,故天應(yīng)以災(zāi)御廩。
僖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宮災(zāi)。傳:小寢也。魯子曰:以有西宮,亦知諸侯之有三宮也。何以書?記異也。注:西宮者,小寢,內(nèi)室,楚女所居也。禮,諸侯娶三國女。以楚女居西宮,知二國女于小寢內(nèi)各有一宮也。禮,夫人居中宮;少在前;右媵居西宮,左媵居?xùn)|宮,少在后。是時僖公為齊所脅,以齊媵為嫡,楚女廢在西宮而不見恤,悲愁怨曠之所生也。言西宮不系小寢者,小寢,夫人所統(tǒng),妾之所系也。天意若曰:楚女本當(dāng)為夫人,不當(dāng)系于齊女。故經(jīng)亦云爾。
成三年:甲子,新宮災(zāi),三日哭。傳:宣公之宮也,謂之新宮,不忍言也。三日哭,禮也,記災(zāi)也。注:謂之新宮者,因新入宮,易其西北角,示昭穆相繼,代有所改更也。此象宣公篡立,當(dāng)誅絕,不宜列昭穆。成公幼少,臣威大重,結(jié)怨強齊,將不得久承宗廟之應(yīng)。
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zāi)。傳:其言及兩觀,微也。不言雉門災(zāi)及兩觀,主災(zāi)者兩觀也。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記災(zāi)也。注:雉門兩觀,皆天子之制,門為主,觀為飾,故微。此本子家駒諫昭公,所當(dāng)先去以自正者。昭公不從其言,卒為季氏所逐。定公繼其后,宜去其所以失之者,故災(zāi)亦云爾。
哀三年: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zāi)。傳:毀廟也。言災(zāi),復(fù)立也。不言復(fù)立,《春秋》見者不復(fù)見也。不言及,敵也,記災(zāi)也。注:災(zāi)不宜立。
四年:六月,辛丑,蒲社災(zāi)。傳:亡國之社也,蓋揜其上而柴其下,記災(zāi)也。注:戒社者,先王所以威示諸侯,使事上也。災(zāi)者,象諸侯背天子。是后宋事強吳,齊、晉前驅(qū),滕、薛夾轂,魯、衛(wèi)驂乘,故天去戒社,若曰王教滅絕云爾。
文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咸。傳:狄者,長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其言敗,大之也。其日,大之也。其地,大之也。何以書?記異也。注:以日,嫌夷狄不能偏戰(zhàn)也。長狄之三國,皆欲為君長,大非一人所能討。興師動眾,然后殺之,如大戰(zhàn)。此象周室衰,禮義廢,大人無輔佐,有夷狄行事,以三成,不可茍指一,故自宣、成以后,弒君二十八,亡國四十。
莊二十年:夏,齊大災(zāi)。傳:棨也。外災(zāi)書,及我也。注:棨者,民疾疫也,邪亂之氣所生。是時魯任鄭瞻,夫人如莒淫泆,齊侯亦淫,諸姑姊妹不嫁者七人?!舶福簰\與癘同。癘者,癩也。齊宮女市,女閭七百之應(yīng)?!?
宣三年: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傳:言之口,緩也。注:不若食角急也。別天牲,主以角。書者,譏宣公養(yǎng)牲不謹,敬不潔清而災(zāi)。
成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注:《易》京房傳曰:祭天不慎,鼷鼠食郊牛角。書又食者,重錄魯不覺寤,重有災(zāi)也。
定十五年: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傳:不言所食,漫也。注:漫者,遍食其身,災(zāi)不敬也。不舉牛死為重,復(fù)舉食者,內(nèi)災(zāi)甚矣。錄內(nèi)不言火,是也。
哀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改卜牛。注:災(zāi)不敬故。
莊十七年:冬,多麋。傳:記異也。注:麋之為言猶迷也,象魯為鄭瞻所迷惑。言多者,以多為異。
十八年:秋,有蜮。傳:記異也。注:蜮之猶言惑也。其毒害傷人形體不可見,象魯為鄭瞻所惑,將以大亂,而不能見也。言有者,以有為異。
二十九年:秋,有蜚。傳:記異也。注:蜚者,臭惡之蟲也,象夫人有臭惡之行。言有者,南越盛暑所生,非中國之所有。
昭二十五年:有鴝鵒來巢。傳:記異也。非中國之禽也,宜穴,又巢也。注:來居此國,國將危亡之象。鴝鵒猶權(quán)欲,宜穴又巢,此權(quán)臣欲國自下居上之征。其后季氏逐君。
哀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傳:記異也。非中國之獸也。孰狩之?薪采者也。以狩言之,大之也。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嵒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類。時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將沒之征。必止于麟者,欲見撥亂功成于麟,猶堯舜之隆鳳皇來儀。故麟于周為異?!洞呵铩酚浺詾槿穑魈揭匀饝?yīng)為效也。
僖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鋋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傳:外異書,為王者之后記異也。注:王者之后有亡征,非親王安存之象,故重錄為戒。石者,陰德之專者也。鷁者,鳥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之行,欲行霸事,不納目夷之謀,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見執(zhí),六年終敗,如五石六鷁之?dāng)?shù)。天之與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于晦朔者,示其立功善,甫始而敗,將不克終,故詳錄天意也。
文三年:雨螽于宋。傳:死而墜也。為王者之后記異也。注:不言如雨,言雨螽者,本飛從地上,而下至地,似雨尤醇。眾死而墜者,群臣將爭強相殘賊之象。是后大臣比爭斗相殺,朝廷久空,蓋由三世內(nèi)取,貴近妃族,禍自上下,故異之云爾。
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災(zāi)。傳:成周者,東周也。宣榭者,宣宮之榭也,樂器藏焉爾。外災(zāi)何以書?新周也。注:后周分為二,天下所名為東周。成周者,本成王所定名。宣王廟不毀者,有中興功,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無室曰榭,天子之居。稱京師宋災(zāi),不別所燒。新周,故分別有災(zāi),不與宋同也。
襄九年:春,宋災(zāi)。傳:大者曰災(zāi),小者曰火。為王者之后記災(zāi)也。注:是時周樂已毀,先圣法度浸疏遠不用之應(yīng)。
三十年:五月,甲子,宋災(zāi)。伯姬卒。注:伯姬守禮含悲極思之所生。
昭九年:夏四月,陳火。傳:陳已滅矣,言陳火,存陳也,曰存陳悕矣。注:災(zāi)異為有國者戒。已滅復(fù)火者,死灰復(fù)然之象。此天意欲存之,故從有國記災(zāi)。
十八年:夏五月,壬午,宋、衛(wèi)、陳、鄭災(zāi)。傳:異其同日而俱災(zāi)也。外異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注:四國,天下象也。是時王室亂,諸侯莫肯救,故天應(yīng)以同日俱災(zāi),若曰無天下云爾。
右日食三十四,晦二,星變四,震二,雨雪雨雹各三,霜二,雨木冰一,無冰三,不雨七,大旱二,大雩二十,大水十,地震五,地陷山崩水涌各一,螟三,螽九,饑三,無麥苗一,大無麥禾一,火六,人疴一,疾疫一,牛禍四,蟲禽獸異四,雨一,蝝生一,有年一,大有年一,麟瑞一,外災(zāi)異八,凡一百四十五條。
釋曰:災(zāi)異者,圣人所以畏天命重民命也。圣人之教民,先之以教,而后誅隨之。天之告人主,先之以災(zāi)異,而后亂亡從之。其任教而不任刑,一也。六經(jīng)皆言災(zāi)異。《詩》、《禮》師失其傳。伏生之于《書》,京房之于《易》,董仲舒、劉向之于《春秋》,大義略同,惟劉歆為異。其于天人相與之際,皆能精微眇以喻其意,通倫類以貫其理,則皆措之于事而可行,非概以恐懼修省之言惑當(dāng)世也。夫陳說先王而失譴告之指,謂之不學(xué)無術(shù),魏以后儒者是也。諱其事應(yīng)之著而不肯慼言于上,謂之曲學(xué)阿世,谷永、翼奉之徒是也。善乎!董生之言曰:《春秋》之所譏,災(zāi)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推此以應(yīng)變,是謂求病而用藥。圣人撥亂反正,尤重于上律天時,下襲水上,必至于太平以瑞應(yīng)為效,而后地平天成之道著,則莫近諸《春秋》也。故觀僖、宣之覺寤,而功美過于無災(zāi)。其召 而不知變,則傷敗亦不還。日天之所壞,不可支也?!兑住ぶ墟凇穫饔兄桓亩鵀?zāi)自除者,觀本所起,以知存亡。謂有賢者持政,明天意去此鄉(xiāng)來者。楚莊王以天不見災(zāi),地不見孽,則禱之于山川,蓋謂此也。故遇災(zāi)而懼,中主優(yōu)為之;不見災(zāi)而懼,則并致災(zāi)之由而弭之,禎祥畢致,而王道終矣。夫圣主尚樂求忠臣之諫,而況天譴乎?樂天者,保天下幸之受之之謂也?!对姟吩唬簼撾m伏矣,亦孔之灼。故人受陰陽之氣以生,若水之漸魚也。魚怫郁于淵,而水為之淖。人以邪亂殽氣化,而天聞其腥。天之在人者曰性,人之受天者曰命。存心養(yǎng)性,所以事天,而先后之動靜順逆之氣,朕于不聞不睹,而樞機之應(yīng),若山川出云而天降時雨,因其厚薄廣狹,而為之量。《詩》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言致一也。人君自仁愛而天仁愛之,人君自昏昧而天亦應(yīng)以昏昧而仁愛之?!对姟酚衷唬好窠穹酱曁靿魤?,既克有定,靡人弗勝,有皇上帝,伊誰云憎!言事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