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終始例第二十

春秋公羊經(jīng)何氏釋例 作者:劉逢祿


公終始例第二十

隱元年:春,王正月。傳: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立蒨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负我再F?母貴也。子以母貴。

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傳:仲子者何?桓之母也。隱為桓立,故以桓母之喪,告于諸侯,成公意也。

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傳:隱公之母也,不書葬,成公意也。子將不終為君,故母亦不終為夫人也。

四年:翬帥師。傳:不稱公子,與弒公也。

五年:考仲子之宮。傳:隱為桓立,故為桓祭其母也,成公意也。

十年:翬帥師。傳:隱之罪人,故終隱之篇貶也。

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傳:《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不地,不忍言也。隱何以無正月?隱將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傳:繼弒君,不言即位。言即位,如其意也。

三年:公子翬如齊逆女。

〔案:翬稱公子,罪桓也?!?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濼,公夫人姜氏遂如齊。傳:不言及夫人,外公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注:不書齊殺,深諱。地者,在外,危重不暇隱也。

丁酉,公之喪至自齊。冬十有二月,乙丑,葬我君桓公。傳:仇在外,書葬,君子辭也。

莊元年:春,王正月。傳:《春秋》君弒,子不言即位,隱子也。

三月,夫人孫于齊。傳:內(nèi)諱奔謂之孫。夫人固在齊矣。言孫,念母也。不稱姜氏,與弒公也。于其念母焉貶?不與念母也。注:又欲以孫為內(nèi)見義,但當推逐去之,亦不可加誅,誅不加上之義。

四年:公及齊人狩于郜。傳:齊侯也。稱人,諱與仇狩也。

二十有七年:公子友如陳,葬原仲。傳:大夫不書葬。通乎季子之私行也,避內(nèi)難也。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皆莊公之母弟也。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季子起而治之,則不得與于國政;坐而視之,則親親因不忍見也。

三十有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傳:不稱弟,殺也。不言刺,為季子諱殺也。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為國,獄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莊公病,召季子至,授之以國政。注:至不書者,內(nèi)大夫出與歸不兩書。莊不卒大夫,而卒牙者,本以當國,將弒君。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傳:正寢也。注:天子諸侯皆有三寢:一曰高寢,二曰路寢,三曰小寢。父居高寢,子居路寢,孫從王父母、妻從夫?qū)?。夫人居小寢。在寢地,加錄?nèi)也。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不書葬,未逾年之君也。

公子慶父如齊。注:奔也。時季子新酖牙。慶父雖歸獄鄧扈樂,猶不自信于季子,故出也。不言奔,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閔元年:春,王正月。傳:繼弒君,不言即位。孰繼?繼子般也。孰弒?子般、慶父也。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秋八月,公及齊侯盟于洛姑。季子來歸。傳:稱季子,賢也。言來歸,喜之也。注:時慶父內(nèi)則素得權(quán)重,外則出奔強齊,恐為國家禍,故季子如齊聞之,奉閔公托齊桓為此盟書歸者,使與君致同。言歸者,王為喜出。言來者,起從齊自外來。盟不日,公不致者,桓之盟不日,其會不致,信之也。

冬,齊仲孫來。傳:公子慶父也。系之齊,外之也。

二年:秋八月,辛酉,公薨。傳:不地,隱之也,弒也。孰弒?慶父也。注:不書葬者,賊未討。

九月,夫人姜氏孫于邾婁。注:為淫二叔,殺二子,出奔。不如文姜于出奔貶之者,為內(nèi)臣子明其義,不得以子絕母。

公子慶父出奔莒。注:弒二君,不當復(fù)見。復(fù)見者,起季子緩追逸賊也。

冬,齊高子來盟。傳:不稱使我,無君也。不名,喜之也,正我也?;腹垢咦訉⒛详栔?,立僖公而城魯。注:不書者,諱微弱。

僖元年:春,王正月。傳:繼弒君,不言即位,臣子一例也。注:禮,諸侯臣諸父兄弟服,皆斬衰。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傳:桓公召而縊殺之。注:先言薨,后言以歸,而不言喪者,起桓公召夫人于邾婁歸,殺之于夷,因為內(nèi)諱恥。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獲莒挐。傳:大季子之獲也。季子治內(nèi)難以正,御外難以正。慶父之莒,莒人逐之,將由乎齊,齊人不納,卻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請,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入則殺矣。于是抗輈經(jīng)而死。莒人聞之曰:吾已得子之賊矣。以求賂于魯,魯人不與。為是伐魯,季子待之以偏戰(zhàn)。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傳:不稱姜氏,與弒公也。

二年: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注:書葬,正齊桓討賊,辟責內(nèi)仇齊。

二十有三年:十有二月,乙巳,公薨于小寢。

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于臺下。

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秋,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

冬十月,子卒。傳:不日,隱之,弒也,不忍言也。注:所聞世,臣子恩痛王父,故不忍言其日,與子般異。

夫人姜氏歸于齊。注:大歸也。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傳:其意也。

六月,齊人取濟西田。傳,外取邑書,為弒子赤之賂也。注:魯以賂,故稱人共國辭。子赤,齊外孫,篡之,恐齊誅,為是賂之,亦因惡齊取篡者賂。未之齊坐者,由律行言許受賂也。

五年,叔孫得臣卒。注:不日者,知賊不言,當誅。

八年:仲遂卒于垂。傳:不稱公子,為弒子赤貶。

十年:齊人歸我濟西田。傳:言我,未絕于我也。齊已言取之矣,其實未之齊也。注:不言來者,明不從齊來。

十有八年: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寢。

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十有八年:八月,己丑,公薨于路寢。

十有二月,丁未,葬我君成公。

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三十有一年: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宮。秋九月,癸巳,子野卒。

十月,癸酉,葬我君襄公。

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十有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傳:又雩者,非雩也,聚眾以逐季氏也。

九月,己亥,公孫于齊,次于揚州,齊侯唁公于野井。

十有二月,齊侯取運。傳:外取邑書,為公取之也。

二十有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運。

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婁子、杞伯,盟于 陵。公至自會,居于運。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齊。公至自齊,居于運。

冬,公如齊。公至自齊,居于運。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公如晉,次于乾侯?!沧⒁姇r月日例及諱例〕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運?!沧⒁娭鹿?

齊侯使高張來唁公。公如晉,次于乾侯。

冬十月,運潰。傳:邑言潰,君存焉爾。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三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晉侯使荀櫟唁公于乾侯。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定元年:春,王。傳:正月。正,即位也。定無正月者,即位后也。注:雖書即位于六月,實當如莊公有正月。無正月者,昭公出奔,國當絕。定公不得繼體奉正,故為微辭。

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傳:即位,日,錄乎內(nèi)也。注:善得五日變禮。〔案:書即位,如其意也。嫌與桓、宣同例,故使若得禮?!?

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舶福弘[如逐君。定公篡國,書葬者,輕于弒,亦微詞。〕

十有五年:五月,壬申,公薨于高寢。

九月,滕子來會葬。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釋曰:三代之制,諸侯世子,誓于天子,教于國學。君薨,命卿赴告,致國天子。天子命其宜立者為之后。逾年乃即吉行事。事畢,反喪服。所謂先君以正終,后君以正始也。世衰道微,既無誓教之禮,競立私愛,更相篡弒,司馬弗討,亂賊之禍亟,封建之意微矣。周道既傷,舍魯奚適?歷十二公之事,不能不喟然而嘆也。成隱之讓,以正立子之法。隱非能讓者,又不能誅察奸佞,故以其身蒙首惡之名?;阜枪诖壅?,僅以不能見前后讒賊,故以其身陷篡弒之罪,予以大過,而勿敢辭。翬也,鄙夫也,亦非樂以擁戴為能者,幸免于隱、桓之誅,終莫逃于《春秋》之討。故《春秋》者,禁于未然,禮義之大宗也。以與夷不知孔父賢邪?安知孔父死、己必死!以莊公不知季子賢邪?安知病將死,召以托國!君子以莊之行,必不能以善終,而書之最正者,徒以有季子也。令莊公束身禮教,無觀社納幣之行,慶、牙雖不道,安敢通夫人以脅公?令莊公早任季子,以削慶、牙之權(quán),嗣子雖幼沖,何至比遭慘禍?安存則務(wù)于游觀土木〔謂筑三臺〕之事,而忌忠讜之言;危急求之,而?;加诓患棒斨畮淄?,莊為之也。《春秋》之義,繼弒君不言即位,謂宜致國天子,舍誅君之子,而別為立后。既不得受命臣下,大國亦不得專廢置。閔、僖之立,僅賢于桓、宣。定之志,得國而已,非為免于篡也。故魯為齊弱,季氏之禍,深于仲遂,震廟之戒,昭昭甚明。昭之失國,萌于僖之賞私勞也。魯之宜立,唯莊公以蒨子為得正。隱、桓、僖、宣、襄、定、哀,皆庶孽也。其終也,亦唯莊以路寢為得正。僖以小寢,絕于婦人之手,懷宴安也。文以臺下,襄以楚宮,荒游觀也。定以高寢,避昭也,猶近正矣。禮,君疾,顧命大臣皆在側(cè),其營衛(wèi)疾者,皆臣子,婦寺皆不得與,以防亂也?;?、宣之篡,人咸知之。定之篡,微《春秋》孰為辨之?故隱十年無正;以成其讓,元年有正而去即位,以正其讓。至定,乃偏然反之,元年去正而書其即位。夫特書即位,則等例于桓、宣,而定知己之有罪,上非所以諱尊隆恩,下非所以避害容身也。故變文以著正棺之禮,而隱示其無恩,詳正月而去即位,則等例于閔、僖而定非其倫,故書即位于六月戊辰,若善其得變禮而去正月,以明受國于賊臣而不知討。夫子以昭公出奔之歲適齊,以定元年反魯。反魯,明不仕也。或問之曰: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昭公不反,弟宋先立,德季氏而不誅。繼體之君,臣子一例,服皆斬衰,其不孝不友寔甚,將如建始之本何哉?故于其受國以去就明之,其終不覺寤,則不得不去正月以告萬世矣。于其受女樂,復(fù)以去就明之,其終不覺寤,則又不得不去冬〔十四年注〕以告萬世矣。故《春秋》始元終麟,而魯無終始。無終始者,無正也。無正,安有國哉!人知陽虎、不狃之叛,不知季氏之叛;知季氏之叛,不知定公之叛;知定公之叛,不知平王之叛。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蓋傷本之失也。夫用圣人者天也。天不欲孔子救東周之亂,而命以《春秋》救萬世之亂,圣人曷敢以尊親之諱,辭天討之柄哉!世之罪孔子者,其知孔子者耶?其不知孔子者耶?非孔子所知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