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五 怕張順

魯迅小說里的人物 作者:周作人


二五 怕張順

這里所說的也是關于頭發(fā)的問題。在現(xiàn)代青年人看來,這不成什么問題,可是在清末民初卻很成過問題,而且時間也頗長,魯迅寫這兩篇小說都在民國九年,可以知道。中國人本來是留發(fā)挽髻,像以前的朝鮮人似的,滿人搶了中國去,強迫剃頭留辮子,人民抗拒不從,多被殺害,相傳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話,又說剃頭擔的扁擔很短,一頭卻長出一大段,本系腰刀,那一段是刀柄,殺了不肯剃頭的人,就把頭掛在那旗竿上示眾。辛亥革命成功,在洪楊五十年后,民間對于剪發(fā)懷著戒心,這是不足怪的。曾見民國七年《北京大學日刊》上所載的“歌謠選”(每日載一則,劉半農(nóng)選注,后未輯集印行),有一則云,不剃辮子沒法混,剃了辮子怕張順。這大概是河北樂亭一帶的歌謠,記得是李守常君所錄寄的。還有注云:張順蓋系張勛之訛,勛字念作上聲,便近于順字了。這個事實可以說明七斤夫婦害怕的心理,但是還有一個反面,即是頑鈍不通的假遺老,如趙七爺之流,他依附著統(tǒng)治階級生活,覺得辮子是權威的象征,舍不得去掉,還有幸災樂禍的造謠,去威嚇沒有了辮子的鄉(xiāng)里人,那又是一個附助的原因了。

附記

《北京大學日刊》自民國七年(一九一八)五月二十日開始登載“歌謠選”,由劉半農(nóng)主編,從征集所得的稿內(nèi)選出,每日一篇,至第一四八則而中止。當時曾裁出粘貼成冊,頃于故紙堆中找到,因一檢查,其中有李守常君寄稿三首,今錄于下:

三四 瘦馬拉搭脖,糠飯粃子活。原注云:直隸樂亭一帶地主多赴關外經(jīng)商,農(nóng)事則傭工為之。此謠乃諷地主待遇工人不可太苛。若地主以糠飯食工人,則工人所作之工活亦粃子之類也。

三五 春?秋,白眼割谷。原注云:樂亭濱海,產(chǎn)魚。?,,白眼,皆魚名。春時最肥美者為?,秋時為,割谷時則為白眼。

三六 不剃辮子沒法混,剃了辮子怕張順。原注云:入民國來,鄉(xiāng)間盛傳此謠。張順殆張勛之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