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前人別號的書,宋有徐光溥的《自號錄》一卷。清葛萬里有《別號錄》九卷,卻未見到,史夢蘭的《異號類編》里第十二十三兩卷為自表類,可以算在里邊。近人陳氏編有《室名索引》,已行于世,若袁君之《現(xiàn)代作家筆名錄》,則又別開生面而很有意思者也。
關(guān)于別號的發(fā)達(dá)變遷,說起來也很好玩?!懂愄栴惥帯飞鲜芬唤?jīng)序云:
“別號之興大抵始于周秦之際。瑰奇之士不得志于時,放浪形骸,兀傲自喜,假言托喻,用晦其名。然而其人既有著述以自見,則聞于當(dāng)時,傳諸后世,其名雖晦,其號益彰,鬼谷鹖冠之流蓋其著也?!泵魃虺杏小都瓷郊?,其《贈偶伯瑞序》有云:
“近古有別號者,不過畸人韻士,實(shí)實(shí)眼界前有此景,胸堂前有此癖,借湖山云樹作美題目以擬話耳。即不然者,亦時人慕其風(fēng)流,后人追其軼事,而村墟市巷,兩兩三三,信口指點(diǎn),相傳以為某子某翁某先生某居士,初非利齒兒可多啖得也?!?
上文所引,前者可以說是宋以前的情形,后者是明以前的情形吧。明清以來則如即山所說,“末葉浮薄,始成濫觴,而吳儂好事,更飲狂藥,”結(jié)果便是:
“每見歲時社臘,杯酒相喧,主賓雜坐,擎拳齲齒,曰橋曰樓,曰松曰竹,嘈嘈耳根,令人欲嘔?!边@里所說是市井小兒模擬風(fēng)雅,而其實(shí)在動因還是在于一般俗文學(xué)之發(fā)達(dá),自小說戲曲以至俗謠俳文莫不興盛,作者各署別號,雖其時本為公開秘密,但人情難免拘于傳統(tǒng),唯正經(jīng)文字始肯用真姓名耳。及今研究此類俗文學(xué)者對于別號的探討還是一件難事,沒有什么好的工具可以弄的清楚。到了近來情形又有改變,新聞雜志多了,作者也多起來,大抵都用別號,或者照新式即稱為筆名。這個原因我從前在《談虎集》里曾經(jīng)分作三種:
其一最普通的是怕招怨。古人有言,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現(xiàn)在更不勞重復(fù)申明。
其二是求變化。有些人擔(dān)任一種定期刊的編輯,常要做許多文章,倘若永遠(yuǎn)署一個名字,未免要令讀者覺得單調(diào),所以多用幾個別名把它變化一下。
其三是不求聞達(dá)。但是現(xiàn)在還得加上一條:
其四是化裝。言論不大自由,有些人的名字用不出去,只好時常換,有如亡命客的化裝逃難。也有所謂東瓜咬不著咬瓠子的,政治方面不敢說卻來找文學(xué)方面的同行出氣,這情形亦可憐憫,但其行徑則有如暴客的化裝嚇人也。出板物愈多,這種筆名也就加多,而讀者讀得胡里胡涂,有時須去弄清楚了作者的本性,才能夠了解他的意義。袁君編著筆名錄,使讀者可以參考,是極有用處的事,至于供編目者的利用,這在我不在圖書館辦事過的人看來似乎到還在其次了。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十八日,記于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