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籍
甲午后續(xù)
地球九萬里,日月所照,畛域無分,凡有道之君莫不體上天公溥無私之意以為心,樂得人民而撫有之。所謂王者有分土,無分民也。我朝懷柔遠人,無論入籍與否,均有賓至如歸之樂。
查各國皆準華人入籍,有準其隨時入籍者,有要常居其屬地若干年方可入籍者,有須生長其地乃準入籍者。美國定例亦有準各國人入籍之條,自埃利士人入籍日多,遂訂新例不準華人入籍。
英國民籍最重,外國、本國各有分別。父母為英國之人,其子生于他國者仍可隸入本籍,即其母為他國之人,而父為英國之人,仍可隸入英籍。惟英人之赴他邦大有分別。倘為軍流犯罪出外,則所生之子不能仍作英人。其余出外為商、為官,皆在收回之例。然外產(chǎn)雖可收回,只作平人看視,不能在本國作官及為議員,且更不能承本國人所有基業(yè),亦不能以基業(yè)授本國之人,但可自創(chuàng)成家,將基業(yè)傳其親子。其欲與英人一律沾恩者,當于回國時為國家辦公三年,或當兵,或作工,三年期滿方準真為英人,與本國所生者無異。
上古風(fēng)氣未開,各國閉關(guān)自守。羅馬國例,每見外來之人視若眼中之刺,以為外邦之人非窺伺國家,即來牟利,于是多方嫉妒,必下逐客之令而后快。元泰定二年(即西歷一千三百二十五年),英人猶仇視外人,不令留蹤境內(nèi),迨至元元年(即西歷一千三百三十五年)始垂禁令,不準將外人嫉害,且有延請外人在本國教習(xí)工藝者,如外國優(yōu)待本國之人,而本國人亦推情相待。雖然英國近時政令較前寬大,惟于外生之人,雖父母隸籍于英,而其子歸來終與生長英邦者有間。此例相沿已久,未能易轍改弦。
獨荷蘭國則廣被懷柔,一洗各邦陋習(xí),凡本為他國之人來入本籍,或本籍之人生子在外,其子重回本國,可以承產(chǎn),可以作官,并無歧視之意。
今四處通商,無遠弗屆,各國懷柔之道迥非昔比,獨我華人流寓外國,為人所欺。其故初因不愿入籍,我水師又不足以衛(wèi)商;繼苦于不能入籍,而通商條約又未論及入籍之人。
或謂:“中國刑律太嚴,必?zé)o外人入中國籍,況其所獲利益更勝于中國之人,亟宜設(shè)法維持,庶免為叢驅(qū)爵。現(xiàn)在已準外人在蘇、杭內(nèi)地紡織,繼必借端要求準其買地開礦、設(shè)廠、耕植,由漸而進,握我利權(quán),非但于地丁錢糧有損,猶恐民生計絀,勢致主客不和,變故愈多。否則借此挹注,固結(jié)民心,以我之矛刺我之盾,關(guān)系尤非淺鮮?!?
鄙見:外國人須入中國籍者,方準其在內(nèi)地買地建屋,庶免滋事。如不入籍,除租界外概不準在內(nèi)地置產(chǎn)(聞日本例如此)?;蛴薪栌蝺?nèi)地為名,或籍傳教為說,買地置產(chǎn),購貨屯貨,建造一切者,所置之業(yè)既在內(nèi)地,即與入我籍之民相同,準其落戶,惟必須歸我地方官管轄,不得再遠藉領(lǐng)事為詞。如不愿入籍受轄治者,則可任其自去,不得購置產(chǎn)業(yè)。傳教者自教堂住屋外,亦不得借名教堂廣置產(chǎn)業(yè)牟利,兼并民地,致?lián)p礙于中國地方丁賦。此系我國家本有自主之權(quán),當詳載和約,布告天下,庶彼族無從置喙,而各國有道之君亦咸當體上天覆載無私之心,一視同仁,準人入籍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