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諸夏”和《國風(fēng)》

詩經(jīng)講義稿 作者:傅斯年


三、“諸夏”和《國風(fēng)》

“諸夏”一個名詞是古史上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且試求諸夏是些甚么,在那一帶地域。

《詩·周頌》:“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又:“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論語》:“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左傳》:“任宿句,風(fēng)姓也,實司太皡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

《荀子》:“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

歷來相傳夏商周為三代,商周兩世的歷史,我們曉得的還多,夏世則太少了。不知太史公據(jù)《世本》以成的《夏本紀(jì)》在世次上有多少根據(jù),但“啟”之一詞,已經(jīng)等于始祖,其上乃更有禹與堯舜之傳說生關(guān)系者,大約總是后來人所加。啟之母為涂山氏女,或即和周之姜嫄,殷之有娀為同類之傳說,而啟之開夏或即由于滅甘乃大(《甘誓》已言五行,出必甚后,當(dāng)在戰(zhàn)國末矣)。夏之世系大約已不完全,相傳夏故域在汾水流域,而其后代之杞在壅丘,當(dāng)黃河之南,去殷商不遠。又在陳者有夏氏,疑夏在盛時之疆域,北包晉唐,東至山東境,南及于江漢,此區(qū)域中文明古國至多,到春秋時這些痕跡猶在。國為商湯踐滅,而文物猶在,故這一帶地方的列國叫做諸夏。商雖滅夏,然以取夏文化之故,或者也以諸夏自居,猶之乎滿洲人入了山海關(guān),便也自稱中國,稱人蠻夷了。周人入了中國,把中國“周化”得很厲害,封建制度即是擴大周化的,而周行周道周宗周京一齊周起來,而文化的中國之名仍泛用夏?!吨茼灐分心菐灼獰o韻的文詞甚古,說到夏者兩處,在有韻的《周頌》及《大雅》《小雅》中夏之稱不見了,《周頌》中說到夏的幾句話,大意是謂武成功立,藏起干戈弓矢來,與諸夏相安,這很像克服了中國與人休息的話。這樣看來,諸夏在西周之初是很常用的名詞,直到戰(zhàn)國末年,還以楚對夏,大約由于楚向北發(fā)展,諸夏又受了一回震動,諸夏之一部分遺留,即為周之南國者,為楚所并,而楚風(fēng)變夏。然楚夏對當(dāng)之稱猶在民間。夏一個字在商周千多年中的命運,仿佛像漢一個字在魏晉以后至于現(xiàn)在的命運一樣。

那么晉之南,漢之北,一切小國,在勢力上幾乎都是四鄰大邦的附庸,在文化上卻有很長的遺留,或者鄭、魏、陳、檜以至于曹,以至于唐,一切不同的列國之風(fēng),就音樂論也許保留了些諸夏之舊。發(fā)揚蹈厲每是新國之容,濮上桑間,玉樹后庭,乃歌勝國之文華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