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方之音
既如上所述,則論《國風》必以其為四方不齊之音,然后可以感覺其間之差別?!秴问洗呵铩ひ舫酢菲獮樗姆街舾髟煲欢伟肷裨挼膩碓矗@樣神話全無一點歷史價值,然其分別四方之音,可據(jù)之以見戰(zhàn)國時猶感覺各方聲音異派。且此地所論四方恰和《國風》有若干符合,請分別述之。
甲、南音
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睂嵤甲鳛槟弦簟V芄罢俟★L焉,以為《周南》《召南》。
以“候人兮”起興之詩,今不見于二《南》。然呂不韋時人尚知二《南》為南方之音,與北《風》對待,所以有這樣的南音原始說。二《南》之為南音,許是由南國俗樂所出(周殖民于南國者,用了當?shù)氐乃讟罚苍S戰(zhàn)國時南方各音由二《南》一流之聲樂出,《呂覽》乃由當時情事推得反轉了,但這話是無法考核的。
乙、北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fā)而視之,遺二卵,北飛,遂不返。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
以“燕燕于飛”(即燕燕往飛)起興之詩,今猶在《邶》《鄘》《衛(wèi)》中(凡以一調與起為新詞者,新詞與舊調,應同在一聲范域之中,否則勢不可歌。起興為詩,實即填詞之初步,特填詞法嚴,起興自由耳)。是《詩》之《邶》《鄘》《衛(wèi)》為北音。又《說苑·修文》篇“紂為北鄙之聲,其亡也忽焉”,《衛(wèi)》正是故殷朝歌。至于邶、鄘所在,王靜安君論之最確,抄錄如下:
鄭氏《詩譜》曰,邶、鄘、衛(wèi)者,商紂畿內方千里之地,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wèi)。以邶為近畿之地?!独m(xù)漢書·郡國志》,徑于河內郡朝歌下曰,北有邶國,則以邶為在朝歌境內矣。彝器中多北伯北子器,不知出于何所。光緒庚寅,直隸淶水縣張伯洼又出北伯器數(shù)種,余所見拓本,有鼎一、卣一,鼎文云“北伯作鼎”;卣文云“北伯作賓尊彝”。北即古之邶也。此北伯諸器與易州所出祖父兄三戈,足征淶易之間,尚為商邦畿之地,而其制度文物全與商同。觀于周初箕子朝鮮之封,成王肅慎之命,知商之聲靈固遠及東北,則邶之為國自當遠在殷北,不能于朝歌左右求之矣。邶既遠在殷北,則鄘亦不當求諸殷之境內,余謂鄘與奄聲相近,《書·雒誥》“無若火始焰焰”,《漢書·梅福傳》引作“毋若火始庸庸”;《左》文十八年傳“閻職”,《史記·齊太公世家》《說苑·復思篇》并作“庸職”,奄之為鄘,猶閻之為庸矣。奄地在魯,《左》襄二十五年傳“齊魯之間有弇中”。漢初古文《禮經》出于魯淹中,皆其證。邶、鄘去殷雖稍遠,然皆殷之故地?!洞蠡臇|經》言“王亥托于有易”,而泰山之下亦有相土之東都,自殷未有天下時已入封域,又《尚書疏》及《史記集解》《索隱》皆引汲冢古文“盤庚自奄遷于殷”,則奄又嘗為殷都,故其后皆為大國。武庚之叛,奄助之尤力,及成王克殷踐奄,乃封康叔于衛(wèi),周公子伯禽于魯,召公子于燕,而太師采詩之目,尚仍其故名,謂之邶、鄘,然皆有目無詩。季札觀魯樂,為之歌邶、鄘、衛(wèi),時尚未分為三;后人以《衛(wèi)詩》獨多,遂分隸之于《邶》《鄘》,因于殷之左右求邶、鄘二國,斯失之矣。
丙、西音
周昭王親將征荊,辛馀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涉漢,梁敗,王及蔡公抎之漢中。辛馀靡振王北濟,又反振蔡公。周公乃候之于西河,實為長公(周公旦如何可及昭王時,此后人半神話)。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為西音,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秦公取風焉,實始作為秦音。
然則秦風即是西音,不知李斯所謂“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者,即《秦風》之樂否?!短骑L》在文詞上看來和《秦風》近,和《鄭》《王》《陳》《衛(wèi)》迥異,不知也在西音之內否。
丁、東音
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萯山,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來,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被蛟唬骸安粍僖玻邮潜赜醒辍!焙竽巳∑渥右詺w,曰:“以為余子,誰敢殃之?”子長成人,幕動坼橑斧斫斬其足,遂為守門者??准自唬骸皢韬?,有疾,命矣夫!”乃作為《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
今以《破斧》起興論周公之詩,在豳,恐《豳風》為周公向東殖民以后,魯人用周舊詞,采庸奄土樂之詩。(已在《周頌》中論之)
從上文看,那些神話因不可靠,然可見邶、南、豳、秦方土不同,音聲亦異,戰(zhàn)國人遂以之為異源。
戊、鄭聲《論語》言放鄭聲,可見當時鄭聲流行的勢力?!独钏股锨赝鯐贰班嵭l(wèi)桑間……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缶而就鄭衛(wèi)”。不知鄭是由衛(wèi)出否?秦始皇時鄭聲勢力尚如此大,劉季稱帝,“風變于楚”,上好下甚,想鄭聲由此而微。至于哀帝之放鄭聲,恐怕已經不是戰(zhàn)國的鄭聲了。
己、齊聲 齊人好宗教(看《漢書·郊祀志》),作侈言(看《史記·孟子騶子列傳》),能論政(看管晏諸書),“泱泱乎大國”,且齊以多樂名。然《詩·風》所存齊詩不多,若干情詩以外,即是論桓姜事者;恐此不足代表齊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