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清華學校高等科演說詞

蔡元培雜文選 作者:蔡元培


兩種感想,鄙人今日參觀貴校,有兩種感想:一為愛國心一,為人道主義。溯貴校之成立,遠源于庚子之禍變。吾人對于往時國際交涉之失敗,人民排外之蠢動,不禁愧恥,而油然生愛國之心一,也。美國以正義為天下倡,特別退還賠款,為教育人才之用,吾人因感其誠而益信人道主義之終可實現(xiàn),二也。此二感想,同時涌現(xiàn)于吾心中。夫國家主義與人道主義,初若不相容者。如國家自衛(wèi),則不能不有常設(shè)之軍隊。而社會之事業(yè),若交通,若商業(yè),本以致人生之樂利。乃因國界之分,遂反生種種障礙,種種壟斷。且以圖謀國家生存國力發(fā)展之故,往往不恤以人道為犧牲。歐洲戰(zhàn)爭,是其著例。吾人對于現(xiàn)在國家之組織,斷不能云滿意,于是學者倡無政府主義,欲破壞政府之組織,以個人為單位,以人道為指歸。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不相容,蓋如此矣。而何以在貴校所得之二感想,同時盤旋于吾心中?豈非以今日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吾人固同具此愛國心與人道觀念歟?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過渡,求之事實而可征。今日世界慈善事業(yè),若紅十字會等組織,已全泯國界。各國工會之集合,亦以人類為一體。至思想學術(shù),則世界所公本無國別,凡此皆日趨大同之明證。將來理想之世界,不難推測而知矣。蓋道德本有三級:(一)自他兩利;(二)雖不利己而不可不利他;(三)絕對利他,雖損己亦所不恤。人與人之道德有主張絕對利他,而今之國際道德,止于自他兩利。故吾人不能不同時抱愛國心與人道主義。惟其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故不能不調(diào)劑之,使不相沖突也。

對于清華學生所希望吾人之教育,亦為適應此時代之預備。清華學生,皆欲求高深之學問于國外,對于此將來之學者,尤不能無特別之希望,故更貢數(shù)言如下:

一曰發(fā)達個性分工之理在以己之所長,補人之所短,而人之所長,亦還以補我之所短。故人類分子,決不當盡歸于同化,而貴在各能發(fā)達其特性。吾國學生游學他國者,不患其科學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過而消亡其特性。所謂特性,即地理、歷史、家庭、社會所影響于人之性質(zhì)者是已。學者言進化最高級為各具我性,次則各具個性。能保我性,則所得于外國之思想言論學術(shù),吸收而消化之,盡為“我”之一部,而不為其所同化。否則留德者,為國內(nèi)增加幾輩德人,留法者留英者,為國內(nèi)增加幾輩英人法人。夫世界上能增加此幾輩有學問有德行之德人英人法人,寧不甚善?無如失其我性為可惜也。往者學生出外,深受激刺,其有毅力者,或緣之而益自發(fā)憤,其志行稍薄弱者,即棄損其“我”而同化于外人。所望后之留學者,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所同化。學業(yè)修畢,更遍游數(shù)邦,以盡吸收其優(yōu)點,且發(fā)達我特性也。

二曰信仰自由吾人赴外國后,見其人不但學術(shù)政事優(yōu)于我,即品行風俗亦優(yōu)于我,求其故而不得,則曰是宗教為之。反觀國內(nèi),黑暗腐敗,不可救療,則曰是無信仰為之。于是或信從基督教,或以中國不可無宗教,而又不愿自附于耶教,因欲崇孔子為教主,皆不明因果之言也。彼俗化之美,仍由于教育普及,科學發(fā)達,法律完備。人人于因果律知之甚明,何者行之而有利,何者行之而有害,辨別之甚析,故多數(shù)人率循正軌耳。于宗教何與?至于社會上一部分之黑暗,何國蔑有,不可以觀察未周而為懸斷也。質(zhì)言之,道德與宗教,渺不相涉。故行為不能極端自由,而信仰則不可不自由。行為之標準,根于習慣,習慣之中,往往有并無善惡是非之可言,而社交上不能不率循之者。茍無必不可循之理由,而故與違反,則將受多數(shù)人無謂之嫌忌,而我固有之目的,將因之而不得達。故入境問禁,入國問俗,不能不有所遷就。此行為之不能極端自由也。若夫信仰則屬之吾心,與他人毫無影響,初無遷就之必要。昔之宗教,本初民神話創(chuàng)造萬物末日審判諸說,不合科學。在今日信者蓋寡。而所謂與科學不相沖突之信仰,則不過玄學問題之一假定答語。不得此答語,則此問題終梗于吾心而不快。吾又窮思冥索而不得,則且于宗教哲學之中,擇吾所最契合之答語,以相慰藉焉??字鹫Z可也,耶之答語可也,其他無量數(shù)之宗教家、哲學家之答語亦可也。信仰之為用如此。既為聊相慰藉之一假定答語,吾必取其與我最契合者,則吾之抉擇有完全之自由,且亦不能限于現(xiàn)在少數(shù)之宗教。故曰,信仰期于自由也。明乎此,則可以勿眩于習聞之宗教說矣。

三曰服役社會美洲有取締華工之法律,雖由工價賤,而美工人不能與之競爭,致遭擯斥,亦由我國工人知識太低,行為太劣,而有以自取其咎。唐人街之腐敗,久為世所詬病。留學生對于此不幸之同胞,有補救匡正之天職。歐洲留學界已有行之者,如巴黎之儉學會,對于法國招募華工,力持工價與法人平等,及工人應受教育之議。儉學會并設(shè)一華工學校授工人以簡易國文、算術(shù)及法語,又刊《華工雜志》,用白話撰述,別附中法文對照之名詞短語,以牖華工之知識。英國留學生亦有同樣之事業(yè),其所出雜志,定名《工讀》。是皆于求學之暇,為同胞謀幸福者也。美洲華工,其需此種扶助尤急,而商人巨賈,不暇過問,唯待將來之學者急起圖之耳。貴校平日對于社會服役,提倡實行,不遺余力,如校役夜課及通俗演講等,均他校所未嘗有。竊望常抱此主義,異日到美后推行于彼處之華工,則造福宏矣。

(1917年3月29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