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類
【南詔源流紀要】一卷;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明蔣彬撰。嘉靖十一年〔1532〕自序。天一閣藏書。
【三輔黃圖】六卷;刊本〔清康熙顏敏刻本〔姚世鈺據(jù)吳氏刻本校并跋〕〕
卷六末有“以上參校古本諸書,補正九十六字”一行。萬曆乙酉〔十三年·1585〕盧陵郭子章序,嘉靖己未〔三十八年·1559〕劉景詔序。嘉靖己未江一山跋,又李楷跋。是書為陜西布政司刊本。書中有朱筆校語,卷六末有朱筆跋。
“乾隆丙寅〔十一年·1746〕十月,以明吳氏刻本粗校一過,其援引經(jīng)史處并略據(jù)元文訂正之。霜深筆冷,兼無善本可證,殊草草也。姚世鈺記於麗澤書堂?!?
【元故宮遺錄】一卷;抄本〔李少軒抄本〕
明蕭洵撰。從舊抄本傳錄。
【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影宋抄本〔明抄本〔存卷一至一八卷二一至二二卷二五至三四卷三七至四十〕〕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李吉甫撰序。后有程大昌后序,洪邁跋,淳熙三年〔1176〕張子顏跋。是書馬大昌寄子顏,子顏時鎮(zhèn)襄陽,因刻之。字大閱目。原缺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凡六卷。第十八卷十二葉以下亦缺。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新定九域志】十一卷;〔宋王存等撰〕;舊抄本〔清抄本〕
黑格抄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卷首標題后有王存官銜三行。又“奉圣旨刪定”一行。目錄后錄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一月周夢棠跋,謂假孔葒谷藏本抄得,并補府州總目於簡端云。有“半九書塾”、“焦氏藏書”二白文方印。
【輿地紀勝】二百卷;〔宋王象之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校存卷一至一二卷一七至四九卷五五至一三五卷一四五至一六七卷一七四至一九二〕〕
黑格抄。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嘉定辛巳〔十四年·1221〕王象之自序,寶慶丁亥〔三年·1227〕李埴序。左右耳分標卷數(shù)、地名。宋諱缺筆。凡標題有用雙鉤白文,以宋本係黑蓋子也。當從宋本抄出。內(nèi)原缺三十二卷。
【圣朝混一方輿勝覽】三卷;元刊本〔〔卷上缺第六葉卷中殘存第一四之三七葉〕〕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小黑口。板心魚尾下題“方上后乙”,蓋《翰墨全書》后乙集也。卷上標題后有木記五行云:“唐虞三代以來之州域,北不踰幽并,南不越嶺徼,東至于海,西被于流沙。其間蠻夷戎狄之地亦有未盡啟閵者。方今六合混一,文軌會同,有前古所未有之天下,皇乎盛哉!是編凡山川、人物、沿革本末靡不具載,學士大夫端坐窗幾而欲周知天下,摻弄翰墨而欲得助江山,不勞馀力,盡在目中。信乎其為勝覽矣!”中卷有缺葉。
【圣朝混一方輿勝覽】三卷;抄本〔清抄本〕
前有圖十二〔四〕葉,目錄題“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大全方輿目錄后乙集刀。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前有“孫星衍印”、“方伯監(jiān)司之官”,白文兩方印。卷中朱筆校增之字暨補抄之筆皆淵如先生手筆。蓋擬重刊之書也。孫氏手跋曰:“元代《方輿勝覽》三冊,明初入《新編事文類聚》書中。內(nèi)稱‘國朝’及‘世祖皇帝’等皆人抬寫,仍猶舊式。宋祝穆《方輿勝覽》南宋偏安竟界,《元一統(tǒng)志》已南北地理全具,即《元一統(tǒng)志》皆有可據(jù),存之可證后代方志增謬,元代郡縣統(tǒng)轄之制,又足證核史傳,藝林必不可少之書。嘉慶戊辰〔十三年·1808〕歲八月假歸吳門,見兩舊刻本俱巾箱小板,書賈割去卷后‘大明混一方輿勝覽’一條以充元刻,索值甚昂,余借屬表弟金如玉校之。一本與此本同,一本末卷廣東、湖南多出古跡、題詠數(shù)十百條;又‘太平路一十九處’之后、‘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之前,多出‘云南等處行中書省’至‘和羅剌本多’等共若干條,恐係明初人各刻此書,文有刪落。今據(jù)其多者增之,更正文字脫誤者十,擬重刊以公同好,且備元時地志云。中秋走筆序于虞山舟次。”
【云間志】三卷;〔宋楊潛纂修〕;舊抄本〔明抄本〔黃丕烈跋〕〕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前有紹熙癸丑〔四年·1193〕楊潛序暨纂修者朱端〔?!?、林至、胡林卿、楊潛銜名五行。有黃蕘圃跋二則?!颤S跋見《蕘圃藏書題識》?!?
【方輿勝略】十八卷;〔外夷二卷;明程百二等輯〕;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新安程百二輯。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朱謀諱序,李維禎序,南師仲序,徐來鳳序,焦竑序。前有輿圖賦稅總目。各省有分圖、山川、名勝、人物。后有九邊、海防、漕河諸圖說,地球東西兩半球圖暨北極高度表。末載外夷韃靼、兀良哈、朝鮮、女直、日本、琉球。
【潮賾】一卷;〔宋朱中有撰〕;舊抄本〔明抄本〔黃丕烈跋〕〕
前有嘉定甲申〔十七年·1224〕仲春朔日同安朱中有自序。其書以唐盧肇所賦為疏,設(shè)為問答,凡十七條。末有識語云:“右《潮賾》一書,嘉熙己亥〔三年·1239〕秋,因吳學策問錢塘潮患,遂從顏易軒借觀之。淳祐辛丑〔元年·1241〕六月始克點對。”有蕘圃手跋一則。收藏有“梅鼒”白文、“公燮”朱文二方印,“句吳梅氏珍藏”白文長方印?!颤S跋見《蕘圃藏書題識》。〕
【乾道臨安志】三卷;〔宋周宗纂修〕;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逐條第一行頂格,第二行低六格。又語涉宋帝均跳行。每葉四角均用墨筆鉤勒板式大小,當從影宋本抄出。收藏有“黃鈞”朱白文、“次歐”朱文二方印,“小學齋”朱文長方印,“介繁”朱文、“潘椒坡”白文二方印,“潘氏桐西書屋之印”朱文長方印,“菽坡藏書”朱文方印。
【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纂修〕;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語涉宋帝均跳行空格,似從宋本錄出。志本淳熙九年〔1182〕梁克家所撰。卷三十一進士題名,淳熙差充福州州學教授朱貔孫續(xù)編;始淳熙丁未〔十四年·1187〕,至淳祐丁未〔七年·1247〕止,則此書實淳祐重修之本也。
【剡錄】十二卷;〔宋高似孫撰〕;舊抄本〔清抄本〔周錫瓚跋過錄黃丕烈跋有抄配缺卷十〕〕
抄本。寬行大字。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完、朗缺筆,當從宋本影寫。有“沈與文印”、“姑馀山人”兩白文方印,“吳門世儒家”朱文長印,“埜竹齋”白文長印。末有周香嚴跋并轉(zhuǎn)錄黃蕘圃跋。〔黃跋見《蕘圃藏書題識》?!?
周氏跋曰:“此係黃主政蕘圃跋於錄臨沈本之后者,其時又借錢詹事藏本抄全,有前后二跋志其緣起,寶愛是書可謂至矣。余因得見完本,借來倩王世安錄之,并錄黃跋於后,以記所得之自云。嘉慶甲子〔九年·1804〕暮春雨窗,周錫瓚識。”
【剡錄】十一卷;〔宋高似孫撰〕;黑格抄本〔清抄本〔王宗炎校跋〕〕
舊人朱筆點校。末跋云:“右《剡錄》十一卷,從鮑氏知不足齋本抄出,壬戌〔嘉慶七年·1802〕二月校閱一過,脫誤不可讀,當?shù)蒙票拘U?。是月十六日燈下,王端履記。是夕月蝕。”前有“蕭山王氏十萬卷樓藏書”朱文方印。
【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舊抄本
前有盧陵羅濬序并編類文字府學學正袁藻等七人銜名。紅格抄本。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前三卷係補抄。收藏有“四明盧氏抱經(jīng)樓藏書印”白文方印。
【昌國縣志】二卷;舊抄本〔清抄本〔袁克文跋〕〕
不著撰人。前有縣治圖??h令表載至詹仁澤止;寶慶三年〔1227〕四月十六日到任,紹定元年〔1228〕六月十六日致仕。志成當在此后。又書中語涉宋帝均空格,當從宋本錄出。半葉九行,行二十字。
〔袁克文跋云:〕
〔“《昌國縣志》向未見於著錄,諸家所藏皆元人《昌國州志》,與此迥異。此抄本甚舊,凡關(guān)帝庭都空一格,所源必為宋本,惟展轉(zhuǎn)傳錄已失面目,且脫訛雜見為可惜耳。丙辰〔1916〕十一月二十夜重讀寫記。寒云?!?
【玉峰志】三卷;〔宋項公澤修;凌萬頃邊實撰;續(xù)志一卷;邊實撰;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李木齋據(jù)吳郡志等書?!场?
宋淳熙中凌萬頃、邊實同撰。從稽瑞樓抄本傳錄。
【玉峰志】三卷;續(xù)志一卷;〔宋項公澤修;凌萬頃邊實撰〕;舊抄本〔清抄本〔李木齋?!场?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凌萬頃序、纂修名氏、目錄、凡例,后有淳祐壬子〔十二年·1252〕項公澤跋、謝公應(yīng)跋,收藏有“海寧楊蕓士藏書之印”朱文方印,“稽瑞樓”白文長方印。
【咸淳毗陵志】三十卷;〔宋史能之纂修〕;舊抄本〔清抄本〔題南麓跋缺卷二十及卷一一第一葉〕〕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收藏有“臣星衍印”、“方伯監(jiān)司之官”二白文方印。書衣題“咸淳毗陵志”篆書五字,又“卅卷,宋史能之撰,六冊”正書一行,亦淵如先生墨筆。末錄乾隆甲辰〔四十九年·1784〕吳翌鳳跋,謂從王西莊光祿令弟鶴溪借抄本二十卷傳錄。又錄茂苑張德榮跋,謂甲辰冬從枚庵手鈔本借錄,至乙巳〔1785〕竣事。又跋,謂次年丙午枚庵從武進趙億孫借不全刊本,缺中十卷,余復(fù)從枚庵轉(zhuǎn)假補抄后十卷,合二本,止缺第二十卷“詞翰門”耳。又跋,〔謂〕王氏抄本第四卷“詔令”后有“技藝”一條,乃元人載毗陵於氏寫荷花事,頗覺不倫,今刊本亦有之,殆即延祐時人增入者,姑補錄之,因附記於此。又十九卷另有墨筆跋一則,末題“南麓”,亦謂從趙億孫借校云。
【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元徐碩纂修〕;抄校本〔清抄本〔有校跋〕〕
目錄后有至元著雍困敦〔二十五年·1288〕唐天麟識語。此本乃合諸家校本抄錄者。首記??敝T人姓名:“桐鄉(xiāng)馮浩孟亭、秀水沈叔埏雙湖、嘉興張廷濟叔未、嘉興戴光增松門、秀水章全益齋、秀水錢聚仁味根、海寧管庭芬芷湘、嘉興李文杏實盦、海寧唐仁壽端甫?!?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季秋假得此本與家藏京中抄本互校,人事牽擾,至戊申〔1788〕五月始校畢而歸之。其中尚有缺誤,未知將來更得舊本重校否?孟亭居士識?!?
“《至元嘉禾志》刊本流傳絕少,近日抄藏者脫誤甚多。張丈叔未、錢丈味根假戴氏、章氏、沈氏諸本互為補校,已稱善本。甲午〔道光十四年·1834〕秋,學師錢深廬夫子屬為校臨,閱三月而竣。今年客生沐茂才別下齋中,偶讀藏書,凡古志專集中於是書有所補益者得數(shù)十條,因注明原書以正諸本所未及,并為生沐另校一本以待付梓。然其中尚多缺誤,是非明眼者莫能厘定焉,始信校書之非易云!時道光己亥〔十九年·1839〕十二月既望,海昌管庭芬芷湘氏記。”
“是書丙辰〔咸豐六年·1856〕秋日端甫茂才得之吾禾書友沈秋泉者,脫訛幾不可讀。丁巳〔1857〕正月假硤川蔣氏別下齋藏本屬為傳錄,校正諸條,兩本審對,復(fù)得異同數(shù)百字。二月十二日讀畢,因并錄管君芷湘原跋於卷末。梅會里實盦李文杏志於海昌陳氏之雙清草堂?!?
“咸豐戊午〔八年·1858〕二月以馮孟亭先生校本勘一過。其標‘京本’者,其家所藏京中抄本也。十四日北窗下記。端甫?!?
【廷祐四明志】二十卷;〔元袁桷纂修〕;舊抄本〔清抄本〕
延祐七年〔1320〕袁桷序。原缺卷九至十一,凡三卷。
【齊乘】六卷;〔元于欽撰〕;舊抄本〔清初好音書屋抄本〕
黑格抄。板心有“好音書屋”四字。前有至正五年〔1345〕蘇天爵序,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杜思序。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元盧鎮(zhèn)纂修〕;抄本〔清抄本〕
元盧鎮(zhèn)撰。目錄后有至正癸卯〔二十三年·1363七月識語。
【昆山州志】六卷;抄本
前后有黃蕘圃二跋。
【昆山郡志】六卷;〔元楊譓纂修〕;抄本〔清抄本〕
有至正四年〔1344〕七月楊維禎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后錄錢竹汀跋、黃琴六跋共二則。
〔“昆山本縣也。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升縣為州,故履祥此書有郡志之名。延祐中移州治於太倉,故志中有新治、舊治之別。新治今太倉城,舊治則今縣也。至正中仍徙州舊治,則履祥已不及見矣。鐵崖序稱二十二卷。今按之止六卷,首尾完具,豈鐵崖所見乃別本耶?此書世罕傳本,嘉慶丁巳〔二年·1797〕十月假妙氏孝廉所藏舊抄本讀之,嘆其簡而有要,因綴數(shù)言於末。竹汀叟錢大昕?!薄?
〔“《昆山郡志》元楊譓撰,鐵崖先生敘云二十二卷,今上風俗起至異事止十六門,共六卷,蓋不全本也。竹汀詹事跋云首尾完,且疑鐵崖所見為別本,其說非也。地志首重建置沿革、輿圖、城池、鄉(xiāng)都、橋樑、水利、戶口、賦役、學校、官署、壇廟、祠宇諸大目,今皆缺而不載。且楊敘中明有:昆山自縣升州,戶版地利日增,賦稅甲天下州縣,庸天水道利害所在,而志中絕不及之,其非完帙可知。此第全書之后六卷,幸科第、名宦、人物、雜記諸卷尚存,足備宋元事,是邦之掌故,不以殊缺忽之可耳。道光甲申〔四年·1824〕春正上元日,琴涇牡叟黃廷鑒記?!病稄埥鹞岵貢尽肥凡康乩眍悺场薄?
【無錫志】四卷;〔題元王仁輔撰〕;明初刊本〔元刊明初印本〔四庫底本目錄抄配卷三至四殘缺〕〕
白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一邑里,卷二山川,卷三事物〔分上、下二卷〕,卷四辭章〔分上、中、下三卷〕。所載鄉(xiāng)舉至至正辛巳〔元年·1341〕止,為元末所修,明初所刻。前有翰林院印。收藏有“談氏延恩樓收藏印”朱文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寧波府簡要志】五卷;舊抄本〔清抄本〕
明黃潤玉撰。舊抄本。有“章紫伯鑒藏”朱文、“歸安章綬銜紫伯印”白文方印。
【霸州志】九卷;〔明唐交修;高濬等纂;明嘉靖刻本〕
明嘉靖戊申〔二十七年·1548〕修。有山東按察司副使整飭兵備東吳周復(fù)俊序。時知州為唐交云。末有嘉靖二十七年郡人孟廷相、范充濁二跋。
【泗水縣志】十二卷;〔明尤應(yīng)魯?shù)刃蓿磺鍎⒒傅壤m(xù)修〕;明刊本〔明萬曆刻清印本〕
明萬曆丙申〔二十四年·1596〕知縣尤應(yīng)魯修,有尤應(yīng)魯序。又陳盡忠序。
【廣德州志】十卷;〔明李得中修李得陽纂;清閔以棟重修〕;明刊本〔明萬曆刻清順治重修本〔卷三殘缺〕〕
題“原任巡撫湖廣都御史郡人李得陽纂修”。以下有廣德州知州李得中同修暨校閱銜名十人,萬曆壬子〔四十年·1612〕甯瑞鯉序,李得中序。又有順治丙戌〔三年·1646〕知廣德州事閔以棟序。蓋藝文內(nèi)僅增文告數(shù)篇,馀皆萬曆舊志也。
【寶應(yīng)圖經(jīng)】六卷〔卷首一卷;清劉寶楠撰〕
題“縣人劉寶楠撰”。書已刻,此其稿本。中多楚楨先生手書。
【歷代宅京記】二十卷;〔清顧炎武輯〕;抄本〔清抄本〔有簽校〕〕
黑格抄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有徐元文序。
【水經(jīng)注】四十卷;〔漢桑欽撰;后魏酈道元注〕;校宋本〔明吳琯合刻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本〔徐鴻寶據(jù)宋刊本校并跋〕〕
明吳琯刊本。假抱存藏宋本卷十六之十九,又三十九之四十,門入徐森玉以朱筆校過。宋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又宋本板心刊工名曰施宏、陳高、蔣暉、洪茂、朱諒、洪辛、陳忠、胡端、洪乘、李榮、施蘊、方擇、方成、吳禮、洪新、洪先。
〔徐鴻寶跋云:〕
〔“殘宋本《水經(jīng)注》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不等。存十六至十九,又四十,共五全卷,又三十九僅存后五葉。原書逐葉皆有爛缺蝕之處,一一用筆鉤出,不使與所存文字相混也。各卷口間刻工姓名聚寫如下:施宏、陳高、蔣暉、洪茂、朱諒、洪辛、陳忠、胡端、洪乘、李榮、施蘊、方擇、方成、吳禮、洪新、洪先。受業(yè)徐鴻寶校訖謹記。”〕
【吳中水利書】一卷;〔宋單鍔撰;明谷繼宗編〕;抄本〔清抄本〔有缺葉〕〕
明宜興令谷繼宗編次。有嘉靖癸巳〔十二年·1533〕繼宗撰序,又卜云吉識語。
【陣濬圖】一卷;附黃河考略一卷;〔聘勘河書札一卷;黃河工事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不著撰人?!饵S河考略》題“桐鄉(xiāng)潘鳳梧輯”,末附《聘勘河往還書札》,鳳梧蓋明萬曆時人也。書后抄錄乾隆中河務(wù)檔案,與前二書無涉。
【東南防守利便】三卷;〔宋陳克吳若撰〕;明刊本〔明崇禎茅瑞徵浣花居刻芝園秘錄本〕
半葉八行,行十八字。板心下有“浣花居”三字。前有呂祉繳狀,又崇禎乙亥〔八年·1635〕澹樸居士茅瑞徵刻書序。末有墨筆題字二行:“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九月十日寄贈澂之先生尊兄鑒藏。嘉興弟唐翰題?!?
〔又跋云:〕
“是書寫刻俱精,大似汲古刊本,亦一時風會使然也?!毕掠小苞劚O(jiān)”白文長印。
有“鷦安??泵丶敝煳姆接?,“上元孫文川伯澂甫珍藏金石書畫記”朱文方印。
【桂勝】十六卷;〔明張鳴鳳撰〕;舊抄本〔清抄本〕
題“始安漓山人張鳴鳳論次。”萬曆己丑〔十七年·1589〕自序并跋。又萬曆庚寅〔十八年·1590〕蔡汝賢序,劉繼文序。收藏有“宛平查氏藏書印”朱文長方印,“忠州李芋棻〔仙〕隨身書卷”朱文方印。
【桂故】八卷;〔明張鳴鳳撰〕;舊抄本〔清抄本〕
題“始安漓山人張鳴鳳論次”。萬曆己丑〔十七年·1589〕鳴鳳自序。有“宛平查氏藏書印“朱文長方印。
【茅山志】十五卷;〔續(xù)輯二卷;元劉大彬撰;明江永年增補〕;明仿元刊本〔明嘉靖道士張全恩重刻元本〔孫文川跋有殘缺〕〕
題“上清嗣宗師劉大彬述”。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板心下有字數(shù)。語涉元帝皆跳行。前有泰定甲子〔元年·1324〕趙世延序,泰定丁卯〔四年·1327〕吳全節(jié)序。此為明嘉靖中真人府贊教玉晨張全恩重刊本。舊為金陵孫文川藏。以嘉靖二十九年〔1550〕徐九思序及張所增之《明懿典》、《明碑文》、《明詩》別裝一冊。有文川手跋。
〔“元劉大彬撰《茅山志》,張伯雨手書付梓,時為泰定辛〔丁〕卯。元末,板毀於兵。明永樂癸未〔元年·1403〕姚少師廣孝得遺本重刊,成化間重毀。道士丁與明復(fù)求舊本刻之,至嘉靖庚戌〔二十九年·1550〕又毀。玉晨觀道士張全恩又以舊本重刻,此即嘉靖時刻本也。然增《明懿典》一卷於卷首,又於第十三卷《錄金石》后增“十三后卷”一卷,第十五卷《金薤編》后增“十五后卷”一卷,殊覺混淆不清。茲將所增三卷及明代重刻各序撿出,別為一冊附后,俾劉本復(fù)成完璧。此本凡“大元”字必挑行,必係就伯雨手書刊本重刻之,極潦草而字體佳妙未盡湮沒,猶可想像貞居手跡,亦可貴也。同治九年〔1870〕太歲庚午孟秋,金陵孫文川澂之題於滬瀆庽舍?!薄?
【盧龍塞略】二十卷〔〔存卷一至四卷八至二十〕;明郭造卿撰〕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福唐郭造卿建初著,男應(yīng)寵纂。有東閣大學士葉向高序,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縣兼理糧經(jīng)略禦倭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新城王象乾序。卷首為形勝、邊境、夷中各圖。卷一、二為守略,卷三沿革譜,卷四邊防表,卷五至十一為開國列朝經(jīng)略至隆萬經(jīng)略止,卷十二、三為列傳,卷十四、五兵、屯、戎具、貢、酋諸考,卷十六漕議、鹽議、游兵議、守邊議,卷十七、八形險,卷十九、二十為譯語。據(jù)序,造卿原書為《燕山古史》,為《永平志》,其節(jié)縮成此書也。有“慈谿畊馀樓”白文長印,“馮氏辨齋藏書”朱文方印。缺卷五至卷七。
【皇明四夷考】二卷;皇明北虜考一卷;〔明鄭曉撰〕;明刊本〔明萬曆吾學編本〕
明海鹽鄭曉撰。為《吾學編》之一。
【滇紀編年稿】十六卷;〔清周昱撰〕;稿本
周昱撰。昱,字依堂。有乾隆乙亥〔二十年·1755〕九月自序〔序係駢文,惜缺前半〕。起自陶唐,迄於明季。至本朝另有《續(xù)紀》六卷。
【衛(wèi)藏通志】十六冊;抄本〔清抄本〕
不著撰人。書為六門,曰方輿、僧浴、鎮(zhèn)撫、紀略、外部、藝文。方輿門四目,曰考證、疆域、山川、程站;僧俗門六目,曰喇嘛、寺廟、番族、番官、番兵、戶口;鎮(zhèn)撫門五目,曰職掌、錢法、貿(mào)易、營伍、章程;紀略門三目,曰康熙、雍正、乾??;外部門三目,曰達木、蒙古三十九族、四方外番;藝文門三目,曰御制、碑記、詩文賦。前無序文。有提要四十一條,蓋為編集之始,所擬採用書籍事實而設(shè)。中一條云:“一大將軍福;欽差和;勘定邊界設(shè)立鄂博原奏”,中空其名不填,殆當時未成之官書也。
【衛(wèi)藏紀略】一冊〔一卷;清光緒十八年〔1892〕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吳寄荃校注〕〕
著者名海,失其姓。書末略紀宦跡,謂由四川榮經(jīng)縣典史,調(diào)泰寧巡檢,升敘永照磨。自辛亥、壬子派運藏餉,又因部中行取口外輿圖、戶口、風俗,委清查繪圖採訪。甲寅、乙卯間果親王派委護送達賴喇嘛,后管裏塘糧務(wù)。奔馳塞外幾及十年,風俗、人情、語言、服食知其大概,繪圖集記以志不忘云。書中所記打箭爐、口內(nèi)外、土司、貢賦、官制及藏中道途、要隘、俗尚、物產(chǎn)暨康、雍兩朝歷年交涉各事,尚可見其涯略。惜卷首殘缺,并其書原名亦不可知,姑題為《衛(wèi)藏紀略》,存之備留心邊事者之採擇耳。
【澳門紀略】二卷;〔卷首一卷;清印光任張汝霖纂修〕;抄本〔清抄本〕
寶山印光任、宣城張汝霖纂。前有乾隆十六年〔1751〕張汝霖序并孫馮翼題辭,《香山縣志·印光任傳》;又袁枚撰《光任傳》,姚鼐撰《汝霖墓志銘》。末有光任跋。
【黃山圖經(jīng)】一卷;后集一卷;〔宋失名輯;明程孟補輯〕;明刊本〔明程孟刻本〕
不著編撰姓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有紹興丙子〔二十六年·1156〕胡彥國《續(xù)刊黃山圖經(jīng)記》,嘉定戊辰〔元年·1208〕焦源跋,通判軍州事李錞撰黃山詩序,洪武辛亥〔四年·1371〕唐仲撰圖經(jīng)詩集序。又天順六年〔1462〕長至日新安程孟文實后序。程序謂,《圖經(jīng)》之作莫究其原,賴有通判李公之序在〔李序謂景祐初守郡〕,重刊于元符庚辰〔三年·1100〕縣尉周君,紹興丙子三刊于知徽州軍胡彥國,嘉定戊辰四刊于進士焦柬之。自嘉定戊辰至今天順壬午〔六年·1462〕二百五十五年,中間澄潭吳氏所刊無文可考,板復(fù)漫滅,祥符禪院住持全寧上人乃干予同謐齋鮑先生參校重刊,用垂不朽云。
【慧山記】三卷;〔明邵寶撰〕;抄本〔影抄明正德刻本〕
標題次行題“冉經(jīng)邵寶國賢”。前有正德五年〔1510〕八月邵寶序。
【廬山紀事】十二卷;〔明桑喬輯〕;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廣陵桑喬撰。有嘉靖辛酉〔四十年·1561〕自序。略喬在九江屏居廬北林隱庵,省愆之暇,漫輯錄廬山古今事,既久遂成篇帙,目之曰《廬山紀事》,藏之篋笥,聊以自娛。它日淮海孫公見之,因與四橋陶公、筆山盧公捐俸梓之,射陂朱侯董而成之云云。
【岳陽紀勝匯編】四卷;明刊本
明岳州知府梅某編輯。有萬曆乙酉〔十三年·1585〕湖廣按察司副史錢唐張振先序。前有凡例六條,謂舊刻以“岳陽樓”與“洞庭君山”分為二集,今合而為一,以便披閱云。凡例后載《歷代姓氏爵里》,內(nèi)有梅淳,直隸當涂人,岳州府知府,當即編輯此書者。
【峨山紀游】一卷;〔明尹伸撰〕;明刊本
題“川南尹伸弱生甫著”。卷首題“游峨眉前記”。有“孔子七十一世孫昭薰琴南印”朱文方印。
【桂林風土記】一卷;〔唐莫休符撰〕;舊抄本〔清初傳錄明謝氏小草齋抄本〔四庫底本〕〕
序及標題次行均題“銀青光祿大夫檢校散騎常侍使持節(jié)融州諸軍事守融州刺史御史大夫莫休符撰”。葉心下方有“小草齋鈔本”五字。卷末有“洪武壬戌〔十五年·1382〕三月傳錢塘冝齋沈勖義產(chǎn)忠父藏本”二行,當從謝氏本傳錄。首有翰林院印并書中墨筆鉤勒,是《四庫》底本。
【兩京新記】一卷;日本刊本〔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題“唐韋述撰”。原書五卷,其四卷已佚。今存卷第三一卷。有日本天瀑跋。
【會稽三賦】三卷;〔宋王十朋撰;周世則注;史鑄增注〕;明刊本〔〔四庫底本中下二卷抄配〕〕
大黑口。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后二卷舊抄配全。
【會稽三賦】不分卷〔一卷〕;明刊本〔明嘉靖彭富刻本〕
標題后題“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校注,明滇南彭富重梓,明上虞尹壇補注”二行。有舊人朱筆點校。
【會稽三賦】一卷;〔遠期篇一卷;明南大吉撰〕;明刊本〔明嘉靖三年〔1524〕張士佩刻本〕
標題后題“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校注”。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有嘉靖二年〔1523〕十月南大吉序。未有南逢吉識語并南大吉《遠期篇》。
【中吳紀聞】六卷;〔宋龔明之撰〕;明刊校宋本〔明正德刻本〕
黑口。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前有淳熙元年〔1174〕龔明之自序。后有至正二十五年〔1365〕盧熊序。又舊人補抄弘治七年〔1494〕知昆山縣事楊子器一序。有朱筆以宋本校。又有夾簽二紙,皆校語。其一紙審係蕘圃手筆。收藏有“葉氏藏書”朱文方印,“許心扆丹臣珍藏書畫”朱文方印,“絛芬印”、“南陽閨秀”朱文二方印,“濟滄道人”朱文方印。
【夢粱錄】二十卷〔〔存卷一至一一〕;宋吳自牧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有“小山堂”朱文方印,“杭世駿印”白文方印,“四明盧氏抱經(jīng)樓藏書印”白文方印。缺卷十二之二十。
【夢粱錄】二十卷;〔宋吳自牧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吳自牧自序。有“大興朱氏竹君藏書”朱文長方印。
【平江記事】一卷;〔元高德基撰〕;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題“建德總管郡人高德基編”。從舊抄本傳錄。
【職方外紀】六卷;〔卷首一卷〕;抄本〔日本抄本〔有缺葉〕〕
題“西海艾儒略增譯,東海楊廷筠匯記”。有天啟三年〔1623〕艾儒略自序,序后附萬曆四十年〔1612〕厐迪我等二疏。又許胥臣、瞿式穀、楊廷筠、李之藻諸序。末有進賢熊士旃跋。
【益部談資】三卷;〔明何宇度撰〕;舊抄本〔清抄本〕
明安陸何宇度仁仲著。李維禎序。前有翰林院印。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曹溪通志】四卷〔〔存卷一至三〕〕;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明釋德清撰。有萬曆二十六年〔1598〕陳大科序,周汝登序,楊起元序。曹溪去韶州五十里,界清遠、翁源之間。舊稱《南華寺志》,德清以六祖住曹溪改今名云。
【仗錫寺志】四卷;〔清朱獻臣撰〕;抄本〔清抄本〕
朱獻臣撰。分建置、形勝、法系、藝文四考。康熙庚午〔二十九年·1690〕寺僧圣永屬獻臣為之。有康熙辛未〔三十年·1691〕山東道御史鎮(zhèn)海謝兆昌序。寺蓋在四明山中也。
【清泉精舍小志】一卷;〔明黎民表輯〕;明刊本〔明隆慶刻本〕
前有嘉靖乙丑〔四十四年·1565〕九月瑤石山黎民表序。清泉,民表與其弟民懷之所居,友朋過從賦詠倡酬,匯為一集。有隆慶己巳〔三年·1569〕信州紀振東序,黃在袞后序。
【炎徼紀聞】四卷;〔明田汝成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標題次行題“豫陽田汝成撰”。記廣西云貴諸土司始末及苗、猺、獞、獠風俗。天一閣藏書。
【異域瑣談】四卷;〔清七十一撰〕;抄本〔清抄本〕
題“椿園七十一著”。卷一殊方風土,卷二西陲年事,卷三新疆列傳、外藩列傳。
【新鐫海內(nèi)奇觀】十卷;〔明楊爾曾撰〕;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題“錢唐臥游道人楊爾曾輯”。有萬曆己酉〔三十七年·1609〕自序并凡例十三條,又高安陳邦瞻、錢塘葛寅亮、新安方慶來三序。書目諸名勝皆精細圖繪。板心下有“夷白堂”三字。
【大唐西域記】第四卷;〔唐釋玄裝譯;釋辯機撰〕;北宋刊本〔崇寧二年〔1103〕刻福州藏本〕
行款題識年月同《一切經(jīng)音義》第二十三卷。標題下注“轉(zhuǎn)”字。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宋徐競撰〕;抄本〔清翰林院抄四庫底本〔李木齋據(jù)葉萬抄本校補〕〕
《四庫》抄底本。有“翰林院典籍廳關(guān)防”〔印〕。有“臣許乃普”朱文方印,“堪喜齋書畫印”朱文長方印。盛鐸假得沈均初所藏葉石君舊抄本校一過。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宋徐競撰〕;明抄本
半葉十行,行十六字。收藏有“葉萬”白文長方印,“石君”白文方印,“樹蓮”白文長方印,“五硯樓”朱文長印,“五硯樓袁氏收藏金石圖書印”朱文方印。
【海東諸國紀】不分卷〔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明朝鮮申叔舟撰。前有海東諸國總圖、日本本國圖、日本九州圖、一岐島圖、對馬島圖、琉球國圖。書分《日本國紀》、《琉球國紀》、《朝聘應(yīng)接紀》。有成化七年辛卯〔1471〕季冬自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此為影寫高麗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