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華至陜凡三關
河南府永寧縣西至京兆府二百里。三崤山在縣北二十八里。
河南府新安縣西至府界七十里。漢函谷關在縣東一里。虢州閿鄉(xiāng)桃原在縣東南十里。
陜府靈寶縣在府西南七十五里。秦函谷關在縣南十里。
華州在長安東一百八十里,治鄭縣。少華山在縣東南十里。
華陰縣在華州東六十五里。太華山在縣南八十里。渭口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潼關在縣東北三十九里。
自華而虢,自虢而陜,自陜而河南,中間千來里地,古嘗立關塞者凡三所。由長安東一百八十里出華州華陰縣外,則唐潼關也。自潼關東二百里至陜州靈寶縣,則秦函谷關也。自靈寶縣三百余里至河南府新安縣,則漢函谷關也〔諸家皆云八百里,舉成數(shù)言之〕。凡云關者,明有門扉,晨夜啟閉,禁束道路,而于關之間別有古來嘗為扼塞者二:桃林之塞,一也;崤山,二也。世遠事重復,難以一見遽曉,今枚別其地,貴于可考。
秦函谷關在唐陜州靈寶縣南十里。靈寶縣者,漢弘農(nóng)縣也。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其中劣通行路東西四十里,絕岸壁立,巖上柏林陰蔭,谷中常不見日。關去長安四百里,日入則閉,雞鳴則開。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實為天險。
漢函谷關在唐河南府新安縣之東一里,蓋漢世楊仆移秦函谷關而立之于此也。以比秦舊,則移東三百七十八里。楊仆者,宜陽縣人也。漢武帝時數(shù)立大功。以其家居宜陽,宜陽者,靈寶縣東,其地即在秦函關之外矣。仆恥其家不在關內(nèi),乞移秦關而東之,使關反在外。武帝允焉。仆自以其家僮筑立關隘,是為漢世函關。自此關移在河南府新安縣而秦關之在靈寶者,廢矣。縣東有南北塞垣,即仆所筑。郭緣生云:至今為之新關。
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而太華山之北也。太華在縣南八里?!锻ǖ洹吩唬骸氨久麤_關?!毖院幼札堥T向南而流,沖激華山之東,故以為名。后因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元和志》〕。哥舒翰軍敗,引騎絕河還營,至潼津,收散卒,即關西之潼水也。《元和志》謂因潼水名關者是也。曹大家《賦》亦曰:“涉黃巷以濟潼”,則潼名古故有之,至唐始于其地立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