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〇九 蘇聯(lián)的南方

萍蹤寄語:第三集 作者:鄒韜奮


莫斯科的暑期大學于八月十四日結束,當夜暑校全體學生和莫斯科各校學生代表共約四五百人,在暑校大食堂舉行大宴會,后來又在大禮堂里舉行跳舞會,孩子氣十足的一班男女,大吃大跳大談大笑一番,到十二點后,才盡歡而散。第二天我們便離開莫斯科,開始作蘇聯(lián)南方之游。我們南游的時間只打算兩星期,分三條途徑,一條沿著伏爾加河(The Volga)沿岸,一條是游高加索,一條是游烏克蘭和克里米亞,聽各人選走任何一條。這三條路,當然各有好處。伏爾加是歐洲最長的一條河,蜿蜒于歐洲部分的蘇聯(lián)的東北部,由高爾基到史太林格拉,坐船四天,經(jīng)地一千余英里,經(jīng)城八九個,欣賞河景,灣泊多城。第二路游歷高加索,最令人戀戀的是可在羅斯托夫(Rostov—on—cthe—Don)看到最大規(guī)模的塞諾格拉國立農(nóng)場(Zernograd State Farm);以八十萬英畝的田地作一個單位,結隊工作,好像軍隊,各部分用軍用電話和總部連絡,收成和播種最吃緊時,機械用在田間工作每日達二十四小時,晚間用強光大電燈照耀著,想來必有一番奇特的現(xiàn)象。第三路重在看看全蘇聯(lián)的勞動者的休養(yǎng)勝地,我們看了不少他們的努力的工作,也要看看他們的從容的休養(yǎng);連帶可以看到烏克蘭的農(nóng)村情形——集體農(nóng)場也有得看,不過規(guī)模不及高加索的大——和世界最宏偉的尼帕爾水電力廠(Dnieprostroi)。既不得不在三條路里選一條,我便選定了第三條路——看看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同學中參加這第三條路的約有五六十人。

我們于八月十五日下午七點鐘由莫斯科乘火車,到第二天中午才到烏克蘭的舊都卡可夫(Kharkov)。在火車里很悶熱,灰塵不斷地從車窗溜入,襯衫的領口和袖口很容易骯臟,面部更時時“蒙塵”,每一會兒把白的手巾向面上抹一下,便在手巾上現(xiàn)出一團一團的漆黑;幸同車廂里的兩位英國朋友都很健談,還不寂寞。一位是在利物浦大學讀建筑工程的巴爾君,一位是在孟卻斯特大學地理系任書記的柏西女士。我們在暑校里雖已常聚會,但在南游中因更接近,竟由此成了莫逆之交。說來奇怪,這兩位英國青年夾在許多美國人里面,他們竟覺得格格不相入;美國人的始祖大多數(shù)原是從英國去的,但如今兩國人的性格確有許多差異,我在英國一年多,此次在暑校和許多美國朋友相處一個多月,愈益覺得這種差異的明顯,這也可見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的影響的厲害。

我們到旅館后,大家紛紛要洗澡。蘇聯(lián)各大城的旅館都很講究,尤其是歸蘇聯(lián)旅行社用來招待外國旅客的旅館,比之西歐的旅館并無遜色。我們到的這個旅館里,浴室有兩種設備,一是盆浴,一是淋?。⊿hower bath)。我們讓女子去享受盆浴,我們男子便都到淋浴的浴室里去。這淋浴的浴室頗大,一邊休息室,有絨地氈,有沙發(fā),一邊和休息室相聯(lián)的便是同時可容十人左右的浴室,里面有白漆的矮板壁隔開,不過沒有門。我們進去之后,有的在休息室里忙著脫衣,有的脫光了便跑進浴室里去大淋而特淋,大家起初都覺得奇異的,是有幾位穿著白外衣的妙齡女侍者,拿著大毛巾進來,看見我們這些赤條條的男子,她們很自然地照料著,沒有一點兒難為情的樣子。我正站著淋洗的當兒,她們里面有一位還跑過來摸摸一個熱水管上的龍頭,看看行不行。她很自然,我最初倒不無覺得有一些礙手礙腳似的。我們這班孩子們最初大家見此情形,都面面相覷著發(fā)怔,后來看見她們那樣自然的態(tài)度,也就很自然了起來。但她們出去之后,我們卻不禁大笑,大家問著:“她們怎么竟能那樣自然?”

烏克蘭共和國在蘇聯(lián)中是第二大國,約等于德國的幅員,有居民三千萬人,幾及蘇聯(lián)全部人口五分之一。舊都卡可夫居民約有五十萬人,是烏克蘭三大要城之一。(其他兩個是奧得薩Odessa和基夫Kiev。)我們踏進這個名城之后,在沿途所見和在莫斯科相同的是隨處表現(xiàn)的努力建設的景象:新鋪的平坦廣闊的道路,新辟的叢林綠茵的草地或公園,新建的廠屋、商店、工人住宅等等。所不同的最顯著的是招牌、街名、機關的名稱,報紙,都用著烏克蘭自己的文字。我們知道在帝俄時代,烏克蘭是被壓迫的民族,在學校里不許教烏克蘭文字,不許讀烏克蘭歷史,在任何印刷品上不許用烏克蘭文字。烏克蘭的大詩人穴夫顯可(Shevchenko)被充軍。但在革命后,蘇聯(lián)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問題,用很聰明的民族自決的平等辦法解決,一了百了;對于各民族的文化的發(fā)展,尤提倡不遺余力,各民族恢復他們原有的文字,便是一個例子?,F(xiàn)在烏克蘭政府在公文上所用文字也是烏克蘭文字。

烏克蘭是蘇聯(lián)的燃料(尤其是煤)、金屬(尤其是鐵),和農(nóng)產(chǎn)品(尤其是谷類)的重要區(qū)域。在革命前不過是落后的農(nóng)業(yè)區(qū)域,所有富藏,都埋沒在地下;革命后,尤其是在五年計劃成功之后,不但農(nóng)場幾乎已百分之百的集體化,而且因工業(yè)的積極進行,利用最新最進步的機械和技術,同時猛烈地工業(yè)化,成為異常重要的一個經(jīng)濟中心了。例如卡可夫的曳引機廠(Tractor Plant)每年可制造曳引機五萬輛,為蘇聯(lián)最新最偉大的工業(yè)之一;又例如在卡可夫附近的尼帕爾水電廠,為世界上最大工程之一;又例如當納資煤礦區(qū)(Donets Coal Basin,簡稱當把斯Donbas)占面積五萬方英里,每年替全蘇聯(lián)出產(chǎn)一半的煤,一半的鐵,三分之一的化學品。

記者為時間所限,在卡可夫城僅作兩天的勾留,看了一個集體農(nóng)場,一個水電力發(fā)動機制造廠,當在下篇通訊里略述大概。

(一九三五,三,廿六,晚。倫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