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亳—商—殷
(一)商代發(fā)跡于東北渤海與古兗州是其建業(yè)之地
下列數(shù)事,合起來可證成本節(jié)標題所假定。
甲《詩·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庇?,“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边@個故事的意義,可以《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記說明之。
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fā)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
《商頌》中所謂“玄鳥”及“有娀”之本事,當即此說之內容。此一神話之核心,在于宗祖以卵生而創(chuàng)業(yè)。后代神話與此說屬于一源而分化者,全在東北民族及淮夷。現(xiàn)在將此神話之重要材料錄于下方。
《論衡·吉驗篇》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焙螽a子,捐于豬溷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置馬欄中,欲使馬藉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國焉。(《魏志》三十《夫余傳》注引《魏略》同。)
《魏書·高句麗傳》高句麗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余王閉于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棄之與犬,犬不食。棄之與豕,豕又不食。棄之于路,牛馬避之。后棄之野,眾鳥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及其長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余人以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除之。王不聽,命之養(yǎng)馬。朱蒙每私試,知有善惡,駿者減食令瘦,駑者善養(yǎng)令肥。夫余王以肥者自乘,以瘦者給朱蒙。后狩于田,以朱蒙善射,限之一矢。朱蒙雖矢少,殪獸甚多。夫余之臣又謀殺之,朱蒙母陰知,告朱蒙曰:“國將害汝,以汝才略,宜遠適四方?!敝烀赡伺c烏引、烏違等二人棄夫余東南走。中道遇一大水,欲濟無梁,夫余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于是魚鱉并浮,為之成橋。朱蒙得渡,魚鱉乃解,追騎不得渡。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見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一人著水藻衣,與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因以為氏焉。
《高麗好太王碑》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chuàng)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有圣□□□□□□命駕巡東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浮龜。”應聲即為連浮龜,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永樂□位,因遣黃龍來下迎王,王于忽本東岡黃龍負升天。
高麗王氏朝金富軾撰《三國史記·高句驪紀》始祖東明圣王姓高氏,諱朱蒙(一云鄒牟,一云象解)。先是扶余王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流淚。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蛙一作蝸)。王喜曰:“此乃天賚我令胤乎?”乃收而養(yǎng)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為太子。后其相阿蘭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將使吾子孫立國于此,汝其避之東海之濱,有地號曰迦葉原,土壤膏腴,宜五谷,可都也?!卑⑻m弗遂勸王移都于彼國,號東扶余。其舊都有人,不知所從來,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及解夫婁薨,金蛙嗣位。于是時得女子于太白山南優(yōu)渤水,問之,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與諸弟出游,時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誘我于熊心山下鴨綠邊室中私之,即往不返,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遂謫居優(yōu)渤水?!苯鹜墚愔?,幽閉于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照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許,王棄之與犬豕,皆不食。又棄之路中,牛馬避之。后棄之野,鳥覆翼之。王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處,有一男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歲,嶷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fā)百中。扶余俗語善射為朱蒙,故以名云。金蛙有七子,常與朱蒙游戲,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長子帶素言于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為人也勇,若不早圖,恐有后患,請除之?!蓖醪宦牐怪B(yǎng)馬。朱蒙知其駿者而減食令瘦,駑者善養(yǎng)令肥。王以肥者自乘,瘦者給朱蒙。后獵于野,以朱蒙善射,與其矢小,而朱蒙殪獸甚多。王子及諸臣又謀殺之,朱蒙母陰知之,告曰:“國人將害汝,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而受辱,不若遠適以有為?!敝烀赡伺c鳥伊摩離陜父等三人為友,行至淹淲水(一名蓋斯水,在今鴨綠東北),欲渡無梁,恐為追兵所迫,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者垂及,如何?”于是魚鱉浮出成橋,朱蒙得渡,魚鱉乃解,追騎不得渡。朱蒙行至毛屯谷(《魏書》云,至普述水),遇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一人著水藻衣。朱蒙問曰:“子等何許人也?何姓何名乎?”麻衣者曰:“名再思?!瘪囊抡咴唬骸懊涔??!彼逡抡咴唬骸懊?。”而不言姓。朱蒙賜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乃告于眾曰:“我方承景命,欲啟元基,而適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遂揆其能,各任以事,與之俱至卒本川(《魏書》云,至紇升骨城)。觀其土壤肥美,山河險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宮室,但結廬于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為氏(一云,朱蒙至卒本,扶余王無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時朱蒙年二十二歲,是漢孝元帝建昭二年。
朝鮮《舊三國史·東明王本紀》(案,原書已佚,日人今西龍在《內藤虎次郎頌壽紀念史學論叢》中所作《朱蒙傳說》據(jù)高麗王氏朝李奎報《李相國文集》中之《東明王篇注釋》輯錄成篇,并以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平安道》平壤條所載者補訂之。此處所引,即據(jù)今西龍氏輯文)夫余王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流淚。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王曰:“此天賜我令胤乎?”乃收養(yǎng)之,名曰金蛙,立為太子。其相阿蘭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將使吾子孫立國于此,汝其避之東海之濱,有地號迦葉原,土宜五谷,可都也?!卑⑻m弗勸王移都,號東夫余。于舊都解慕漱,為天帝子來都。漢神雀三年壬戌歲(四月甲寅),天帝遣太子降游扶余王古都,號解慕漱。從天而下,乘五龍車,從者百余人,皆騎白鵠,彩云浮于上,音樂動云中,止熊心山,經十余日始下。首戴鳥羽之冠,腰帶劍光之劍,朝則聽事,暮即升天,世謂之天王郎。城北青河河伯(青河今鴨綠江也)有三女,長曰柳花,次曰萱花,季曰葦花,三女自青河出游熊心淵上,神姿艷麗,雜佩鏘洋,與漢皋無異。王謂左右曰:“得而為妃可有后胤?!逼渑娡酰慈胨?。左右曰:“大王何不作宮殿,俟女入室,當戶遮之?”王以為然。以馬鞭畫地,銅室俄成,壯麗于空中。王三席置樽酒,其女各座其席,相歡,飲酒大醉,云云。王俟三女大醉,急出遮。女等驚走,長女柳花為王所止。河伯又怒,遣使告曰:“汝是何人,留我女乎?”王報云:“我是天帝之子,今欲與河伯結婚?!焙硬质垢嬖唬骸叭耆籼斓壑樱谖矣星蠡檎?,當使媒,云云,今輒留我女,何其失禮?”王慚之。將往見河伯,不能入室。欲放其女,女既與王定情,不肯離去,乃勸王曰:“如有龍車,可到河伯之國?!蓖踔柑於?,俄而五龍車從空而下。王與女乘車,風云忽起,至其宮。河伯備禮迎之,坐定,謂曰:“婚姻之道,天下之通規(guī),為何失禮辱我門宗?”河伯曰:“王是天帝之子,有何神異?”王曰:“惟在所試。”于是河伯于庭前水化為鯉,隨浪而游,王化為獺而捕之。河伯又化為鹿而走,王化為豺逐之。河伯化為雉,王化為鷹擊之。河伯以為誠是天帝之子,以禮成婚。恐王無將女之心,張樂置酒,勸王大醉(河伯之酒七日乃醒),與女入于小革輿中,載以龍車,欲令升天。其車未出水,王即酒醒。取女黃金釵,刺革輿,從孔獨出升天。河伯大怒其女,曰:“汝不從我訓,終辱我門。”令右左絞挽女口,其唇吻長三尺,惟與奴婢二人貶于優(yōu)渤水中。優(yōu)渤,澤名,今在太伯山南。漁師強力扶鄒告金蛙曰:“近有盜梁中魚而將去者,未知何獸也?”王乃使?jié)O師以網引之,其網破裂。更造鐵網引之,始得一女,坐石而出。其女唇長,不能言,令三截其唇,乃言。王知天帝子妃,以別宮置之。其女懷牖中日曜,因以有娠。神雀四年癸亥歲夏四月,生朱蒙。啼聲甚偉,骨表英奇。初生,左腋生一卵,大如五升許。王怪之,曰:“人生鳥卵,可為不祥?!笔谷酥弥R牧。群馬不踐。棄于深山,百獸皆護,云陰之日,卵上恒有日光。王取卵送母養(yǎng)之,卵終乃開,得一男。生未經月,言語并實。謂母曰:“群蠅目,不能睡,母為我作弓矢?!逼淠敢陨溩鞴概c之,自射紡車上蠅,發(fā)矢即中。扶余謂善射曰朱蒙。年至長大,才能兼?zhèn)?。金蛙有子七人,常共朱蒙游獵。王子及從者四十余人,惟獲一鹿,朱蒙射鹿至多。王子妒之,乃執(zhí)朱蒙縛樹,奪鹿而去,朱蒙樹拔而去。太子帶素言于王曰:“朱蒙神勇之士,瞻視非常,若不早圖,必有后患?!蓖跏怪烀赡榴R,欲試其意。朱蒙內懷恨,謂母曰:“我是天帝之孫,為人牧馬,生不如死,欲往南土造國家,母在,不敢自專,云云?!逼淠冈唬骸按宋嶂匀找垢囊病!薄拔崧勈恐骈L途者,順憑駿足,吾能擇馬矣?!彼焱榴R,即以長鞭亂捶,群馬皆驚走,一骍馬跳過二丈之欄。朱蒙知馬駿逸,潛以針捶馬舌,痛不食水草,其馬瘦悴。王巡行馬牧,見群馬悉肥,大喜,仍以瘦錫朱蒙。朱蒙得之,拔其針加云。暗結烏伊摩離陜父等三人,南行至淹淲,一名蓋斯水,在今鴨綠東北,欲渡無舟??肿繁偌?,乃以策指天,慨然嘆曰:“我天帝之孫,河伯之甥,今避難至此,皇天后土憐我孤子,速致舟橋?!毖杂?,以弓打水,龜鱉浮出成橋,朱蒙乃得渡。良久,追兵至。追兵至河,魚鱉橋即滅,已上橋者皆沒死。朱蒙臨別,不忍暌違。其母曰:“汝勿以一母為念?!蹦斯骞确N以送之。朱蒙自切生別之心,忘其麥子。朱蒙息大樹之下,有雙鳩來集。朱蒙曰:“應是神母使送麥子?!蹦艘渲?,一矢俱舉,開喉得麥子。以水噴鳩,更蘇而飛去,云云。王行至卒本川,廬于沸流水上,國號為高句麗。王自坐茀絕之上,略定君臣神。(中略)在位十九年,秋九月,王升天不下,時年四十。太子以所遺玉鞭葬于龍山,云云。(下略)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故宮博物院藏本。按《清太祖實錄》今已發(fā)見者有三本,一名《太祖武皇帝實錄》,藏北平故宮博物院,是最初本。一名《太祖高皇帝實錄》,是一稿本,涂改數(shù)遍,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亦名《太祖高皇帝實錄》,藏北平故宮博物院,已由該院印出,此為最后之本。又有《滿洲實錄》,藏沈陽故宮博物院,已由該院影印,文飾較少,當在故宮第一本及中央研究院稿本之間。今錄故宮第一本,而注明沈陽本之異文。)長白山高約二百里,周圍約千里。此山之上有一潭名他門(沈陽本作闥門),周約八十里。鴨綠、混同、愛滹三江,俱從此山流出。鴨綠江自山南瀉出向西流,直入遼東之南海?;焱陨奖睘a出向北流,直入北海。愛滹江向東流,直入東海。此三江中每出珠寶。長白山山高地寒,風勁不休,夏日,環(huán)山之獸俱投憩此山中。(沈陽本此下有云,此山盡是浮石,乃東北一名山也。)
滿洲源流。
滿洲原起于長白山之東北布庫里山下一泊,名布爾(沈陽本作勒)湖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長名恩古倫,次名正古倫,三名佛庫倫,浴畢上岸,有神鵲銜一朱果置佛庫倫衣上,色甚鮮妍。佛古(沈陽本作庫)倫愛之不忍釋手,遂銜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覺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藥,諒無死理,此乃天意俟爾身輕上升未晚?!彼靹e去。佛庫倫后生一男,生而能言,倏爾長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實令汝為夷國主(沈陽本作以定亂國),可往彼處將所生緣由一一詳說?!蹦伺c一舟,“順水去,即其地也?!毖杂櫍霾灰?。其子乘舟順流而下,至于人居之處,登岸,折柳條為坐具,似椅形,獨踞其上。彼時長白山東南鰲莫惠(地名)鰲多理(城名。此兩名沈陽本作鄂謨輝、鄂多理),內有三姓夷酋爭長(沈陽本作爭為雄長),終日互相殺傷。適一人來取水,見其子舉止奇異,相貌非常,回至爭斗之處,告眾曰:“汝等無爭,我于取水處遇一奇男子,非凡人也。想天不虛生此人,盍往觀之?”三酋長(沈陽本作三姓人)聞言罷戰(zhàn),同眾往觀。及見,果非常人,異而詰之。答曰:“我乃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華語(沈陽本作漢言),金也]覺羅(姓也),名布庫理雍順,天降我定汝等之亂。”因將母所囑之言詳告之。眾皆驚異曰:“此人不可使之徒行?!彼煜嗖迨譃檩洠瑩砼酰ㄉ蜿柋咀髯o)而回。三姓人息爭,共奉布庫里英雄(沈陽本作哩雍順)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國定號滿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誤名建州)。
如上所引,可知此一傳說在東北各部族中之普遍與綿長。此即東北人之“人降”神話,在東北人以外,古淮夷亦有此神話: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yè)。大業(yè)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
按,此雖記秦之祖,然實敘夷淮之祖,因秦本嬴姓,嬴姓在商代,憑殷人西向之勢,自岱南出建部落于西北,事見《秦本紀》。淮夷本是東海上部類,《詩·魯頌》“至于海邦,淮夷來同”,是其證。然則淮夷與東北沿海諸族同其人降之神話,本不足怪。且此處之神話,明明歸本于顓頊氏,顓頊正是東北方部落之宗神?!稌x書》卷一百八(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也”可以為證。據(jù)此考量,淮夷有此神話,正自東北來,即當入之東北一類中也。
然而此一神話殊不以東北為限,殷商亦然?!对姟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所謂“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者,據(jù)鄭箋云:“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謂鳦遺卵,有娀氏之女簡狄吞之而生契。”是謂玄鳥之卵,入有娀氏女之腹,遂生商祖。然則《商頌》中此一神話,與上文所舉后來東北各部族中之神話,明明白白是一件事,至少是一個來源。持此以證商代來自東北,固為不足,持此以證商代之來源與東北有密切關系,至少亦是文化的深切接觸與混合,乃是頗充足,很顯然的。
乙《詩·商頌》:“宅殷土芒芒?!蔽覀円瓷趟笸猎诤翁帯W晕湟乙詠硭贾?,《史記》稱之曰殷墟,殷墟正在洹水南岸,今河南安陽境。不過這是后來的話,不足證殷商之本在河北。當更由他法尋求稱殷商部族之本土?!秴问洗呵铩ど鞔笥[》:“親郼如夏?!备哒T曰:“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碑呫渥C之曰:“《書·武成》,殪戎殷,《中庸》作壹戎衣,二字聲本相近。”然則殷即郼,郼、韋、衛(wèi)三字當為一字之異體。今能尋衛(wèi)、韋之所在,則殷土之原來地望可知。衛(wèi)者,康侯封所受之舊名,康侯之國名衛(wèi),并非康侯自他處帶去(若燕之本不在薊,魯之本不在曲阜)。而為其地之舊名者,可以下列考量證之??凳灞痉庥诳?,故建侯于衛(wèi)時猶曰康叔,其子猶曰康伯,從此可知衛(wèi)為昧邦(即《詩》之“沫鄉(xiāng)牧野”)之本名,當今彰德、衛(wèi)輝、大名一帶之地。韋者,一曰豕韋,《左傳》哀二十四杜注曰:“東郡白馬縣東南有韋城?!睍x白馬縣,當今滑縣東境一帶,其四圍正在古所謂河濟之間?!秴问洗呵铩び惺加[》又云:“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此尤明示衛(wèi)之地望,更由此可知稱殷之原來所在。其實殷、兗(古作“沇”)二字,或者也不免是一詞之變化,音韻上非不可能。此說如不錯,則殷、衣、韋、郼、衛(wèi)、沇、兗,盡由一源,只緣古今異時,成殊名耳。商之先世,于建業(yè)蒙亳之先(說詳下)宅此殷土,則成湯以前先公發(fā)祥自北而南之蹤跡,可以推知矣。
丙《詩·商頌》:“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痹嚍椤熬皢T維河”之國家設想,最近之海為渤海,最近可能之海外為遼東半島或朝鮮西北境。相土為商代甚早之先王,在契之后、湯之前,并在王恒、王亥之前。以如此早之一代,竟能戡定海外,則其根據(jù)地必去渤海不遠。紂歿后,殷人以亡國之余,猶得憑箕子以保朝鮮,朝鮮如不早在其統(tǒng)治之內,甚難以亡國余燼,遠建海邦。然則箕子之東,只是退保遼水之外,“從先王居”而已,猶之金亡后猶在混同江邊保其女真族,元亡后猶在漠南北保其蒙古族。
據(jù)以上三事,則最早最可信之史料——《商頌》——已明明告我們,殷代之祖先起自東北方矣!然證據(jù)尚不只此。
丁 王恒亦是殷先王世系中甚早者,他與有易有一段相殺的故事(王國維考之甚確)。按,都邑之名每以遷徙而移,水名則不移。有易之地望可以易水所在推知其概。王恒、王亥、上甲微三世既皆與有易發(fā)生關系,而王恒且為有易虜去作牧夫,則此時殷先公之國境,必與有易毗連可知,即必在今河北省境北部或中部可知。查王國維所證與此事有涉之《天問》十二韻云:
該(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易之誤,據(jù)王考),牧夫牛羊?干協(xié)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易)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疑旦之誤)還來?昏微循跡,有狄(易之借字,據(jù)王考)不寧,何繁鳥萃棘(疑林之誤),負子肆情?眩(亥)弟并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后嗣逢長?
今更據(jù)文義推測此一故事之大略面目。一個故事,每因同源異流之故,化為幾個不同的面目。現(xiàn)在看看《天問》中這個故事的面目,果與其他記同一故事者合否。照這十幾韻中的含義,大約殷王季是這個故事中一個重要的人物,大約服牛之功是當歸之于季的。所以談到他的兒子們,一則曰,“該秉季德”,再則曰,“恒秉季德”。此點正與《國語》祭統(tǒng)合,二者皆以為冥(據(jù)王考,即季)有大功。然則王氏以為“《山海經》《天問》《呂覽》《世本》皆以王亥為始作服牛之人”,在《天問》或不如此?!短靻枴芳仍辉摵惚镜?,是此一重要制作,在王亥不過承襲父業(yè),或者《天問》作者心中是以王季擔此制作之任者。王季有幾個兒子,其中亥、恒皆能秉父德,不幸亥之諸弟(恒當除外)實行“共妻主義”,偏這群人自己沒遭禍事,禍事到老兄頭上,所謂“危害厥兄”也。此與郭璞《大荒東經注》引《竹書》所云:“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當系一件故事之不同說法,《竹書》歸罪于王亥,《天問》歸罪于其弟耳。所謂“昏微循跡,有狄不寧”者,蓋上甲微在國敗君亡之后,能振作舊業(yè),壓迫有狄,有狄為之不寧,此與《魯語》祭統(tǒng)所謂“上甲微能帥契”者相合。不過,據(jù)《天問》之發(fā)問者,微不是王亥之子,而是亥之弟之子,故有天道難知之感,以并淫作詐害及子兄之人,其后嗣乃能長盛,為不平也。如上所析解此一故事,諸書用之者大同小異,蓋此故事至晚周已有不同之面目。然其中有一點絕無異者,即湯之先世在此期中歷與有易斗爭,卒能勝有易,故后世乃大。夫易水所在,古今未改,有易所在,即可推知。以數(shù)世與有易斗爭之國,必為有易之鄰國可知,必在今河北省中部或南部亦可知矣。
戊《山海經》中所說之地望,初看似錯亂,如匈奴見于南方,流沙見于東方之類。但全部排比一下,頗有一個線索可尋,而《大荒經》中之東西南北,尤不紊亂。今將《大荒東經》中所載一切帝王之跡抄之如下。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北經》作禺號)。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惟海神。
有困民國,勾姓,而食(郝懿行云,勾姓下而食上當有闕脫),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于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有五采之鳥相鄉(xiāng)棄沙,惟帝俊下友。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東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獸。……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
據(jù)此我們可說帝俊竟是《大荒東經》中惟一之帝。此外少昊一見,謂其孺顓頊于此;黃帝二見,一謂其為處于東海之禺之祖,一謂其得夔;舜一見,謂其為搖民之祖;皆不多見。至于中容王亥,一為俊之子,一則殷先王,正在一系中。又帝俊之見于他卷者,僅《大荒南經》,“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帝俊生季釐”“羲和者,帝俊之妻”;《大荒西經》,“帝俊妻常義”;《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有九嬪葬焉……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丘西有沉淵,顓頊所浴”,及《海內經》末段之綜記帝族統(tǒng)系。除《海內經》末段另文詳論外,所有《大荒經》南西北三方中之帝俊,多是娥皇一故事之分化。至《大荒北經》所記帝俊竹林,雖列入《北經》,按其所述之地望,實在東北。由此統(tǒng)計以看帝俊之跡及其宗族,獨占東北方最重要之位置。帝俊既見于殷墟文字,稱曰高祖,而帝俊之地望如此,則殷代龍興之所在可知。
綜上列五事以看,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相互參會,均指示我們商起于東北,此一說謂之為已經證成可也。
(二)亳
然而竟有人把商代也算到西方去,其故大概由于亳之地望未看清楚,太史公又曾胡里胡涂說了一句。他說:“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這話里邊,只湯起于亳一說為無著落,而徐廣偏“希意承旨”,以說“京兆杜縣有亳亭”,于是三亳、阪尹之外,復有此西亳,而商起東北之事實,竟有太史公之權威作他的反證!查亳之所在,皇甫謐已辨之,宋人亦有論及。在近代,有孫星衍(見外集《湯都考》)、胡天游(見《石笥山房集》)、郝懿行(見《山海經箋疏》)、金鶚(見《求古錄禮說》)、畢亨(見《九水山房文存》)、王國維(見《觀堂集林》)皆主偃師之西亳為后起之亳,湯之始都應在東方。湯自東徂西之事,在今日已可為定論。諸家所說,今不具引,僅于所論之外,補申兩事:
甲 亳實一遷徙之名。地名之以居者而遷徙,周代猶然。宗周成周雖于周上冠字,其號周則一。魯本不在今山東南境,燕本不在今河北北境,皆因徙封而遷(說見拙著《大東小東說》)。韓本在渭水流域,而《詩·韓奕》,“燕師所完”“以為北伯”之韓,必在今河北省境。魏本在河東,而遷大梁后猶號魏。漢雖仍封梁王于此,而曹魏初建國,仍在此地。后世尚如此,早年“無定居”時遷徙較易,則洛邑號周,韋墟號商,亦甚自然。魯有亳社之遺,可知亳者乃商人最初之國號,國王易其居,而亳易其地,原來不是亳有好些個,乃是亳王好搬動?;蛘哂匈裆缰亟钥煞Q亳。王國維君證湯之亳為漢之山陽郡薄縣(今山東曹縣境),以《左傳》哀十四年,“宋景公曰,薄宗邑也”為證,其說至確,然不可謂湯之所居但以此為限。偃師之亳雖無確證,然湯實滅夏,夏之區(qū)宇布于今山西、河南省中,兼及陜西,而其本土在河東(詳下章)?!妒酚洝?,“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集解》引孔安國曰,“地在安邑之西”。按之《呂覽》等書記吳起對魏武侯云:“夏桀之國左河濟,右大行,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眲t鳴條在河東或不誤。然則湯對夏用兵以偃師一帶地為根據(jù),亦非不可能者。且齊侯镈鐘云:“虩虩成唐(陽),又(嚴)十(在)帝所。尃受天命,伐夏司,(?。┴熟`師。伊少(?。┏荐浚ㄝo)。咸有九州,處禹之堵(都)。”(從孫仲容釋)則成湯實滅夏桀而居其土。此器雖是春秋中世之器,然此傳說必古而有據(jù)。又南亳雖若偏于南隅,然相傳成湯放桀于南巢,南巢竟遠在廬州境,則南亳未必非湯所曾至。大凡此等傳說,無以證明其然,亦無以證明其不然。如以亳為城郭宮室俱備之都邑,則湯之亳自當只有一個。如以其為兵站而有社以禱之所,則正應不只一地。且湯時兵力已甚盛,千里之間,南征北戰(zhàn),當是史實。不過湯之中央都邑,固當以近于商宋者為差是耳。
此外濟河流域中以薄或博名者,尚有數(shù)處,其來源雖有不可知者,然以聲類考之,皆可為亳之音轉。
蒲姑?!蹲髠鳌氛丫拍?,“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洱R世家》作薄姑?!对姟っ珎鳌吠?。杜云,“樂安博晶昌北有薄姑城”。按,《漢志》千乘郡已有博昌縣,當今山東博興縣。
肅慎、燕、亳之亳。此亳所在杜無說,孔謂小國不知所在。然既與肅慎、燕并舉,當鄰于肅慎及燕。
據(jù)司馬相如《子虛賦》,齊“斜與肅慎為界”,是古肅慎當即漢之朝鮮,與后世之挹婁無涉?;蛘叽艘辉跂|北之亳即亳之初地,亦未可知。
齊博邑。在泰山下,見《齊策》。
漢東郡博平縣。在濟水之北,今山東博平縣境。《田齊世家》之博陵,《蘇秦張儀傳》之博關,當即此博。
楊守敬曰:“余以為秦縣之名率本于前,其有地見春秋戰(zhàn)國而漢又有其縣者,諸家雖不言秦縣,安知其非秦置?……使讀者知秦之立縣皆有所因,而《漢志》之不詳說者,可消息得之矣?!保ㄒ姟顿乜たh圖序》)此說甚通。博、博平二名雖見于后,淵源當有自耳。
又按,“亳”“薄”二字,同在唐韻入聲十九鐸,傍各切。“博”亦在十九鐸,補各切。補為幫母之切字,傍為并母之切字,是“亳”“薄”二字對“博”之異僅在清濁。蒲姑之“蒲”在平聲,然其聲類與“亳”“薄”同,而蒲姑又在《詩·毛傳》《左·杜注》中作薄姑,則“蒲”當與“薄”通。又十八鐸之字在古有收喉之入聲(-k)其韻質當為ak,而唇聲字又皆有變成合口呼之可能,是則“蒲姑”兩字正當“亳”之一音。亳字見于殷墟文字,當是本字(《殷墟文字類編》五卷十五葉),博、薄、薄姑等,為其音轉,以聲類韻部求之,乃極接近。此雖未能證明之假設,卻頗值得留意。
乙 蒲姑,博、薄、亳等地之分配,實沿濟水兩岸而逆流上行。試將此數(shù)地求之于地圖上,則見其皆在濟水故道之兩岸,薄姑至于蒙亳皆如此。到西亳南亳方離開濟水之兩岸,但去濟水流域仍不遠。大凡一切荒古時代的都邑,不論在那一州,多是在河岸上的。一因取水的供給,二因交通的便利。濟水必是商代一個最重要的交通河流。殷墟發(fā)現(xiàn)的品物中,海產品甚多,貝類不待說,竟有不少的鯨骨。而《卜辭》所記,王常自漁,《左傳》所謂漁“非君所及”者,乃全不適用于商王,使人發(fā)生其同于遼代君主在混同江上釣魚之感。又“濟”“齊”本是一字,如用以標水名,不著水旁亦可。洹水之“洹”有時作“亙”,可以為證。《卜辭》中有“齊睞”,而“齊睞”又近于夷方,此必指濟水上地名而言[《殷墟書契前編》卷二第十五葉,“癸巳,卜貞王旬亾,在二月,在齊隹王來正(征)(夷)方?!倍瓘┨孟壬疚掖藯l]。商之先世或者竟逆濟水而向上拓地,至于孟諸,遂有商丘,亦未可定。薄姑舊址去海濱不遠。此一帶海濱,近年因黃河之排沙,增加土地甚速。古時濟漯諸水雖不能如黃河,亦當有同樣而較弱之作用。然則薄姑地望正合于當年濟水之入??冢钱敃r之河海大港無疑。至于“肅慎燕亳”之亳,既與肅慎、燕并舉,或即為其比鄰。若然,則此之一亳正當今河北省之渤海岸,去薄姑亦在數(shù)百里以至千里之內。今假定商之先世起源于此之一亳,然后入濟水流域,逆濟水西上,沿途所遷,凡建社之處皆以舊名名之,直到陜西省境,于是有如許多之亳。此設想雖不能直接證明,然如上文所排列之事實,惟似惟有此解能適合之。
(三)商代拓土之三期
商代享國六百年之說,今無從確證?!妒酚洝匪d之世系,按之《卜辭》,大體不差。雖帝王之歷世甚多,然其間不少兄弟,或者《史記集解》引《汲冢紀年》“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之一說,較為可信。在此五百年中,大約有兩個時期拓土最力,一是成湯時,一是武丁時,合之湯前之相土,共三個時期。此情形《商頌》中說得很明白。于相土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庇跍晃渫踺d旆……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庇谖涠≡唬骸霸谖涠O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闭者@樣看,并參以他書所記載,這三個時期拓土的范圍,當如下文所列。
一、相土的東都,既在太山下,則其西部或及于濟水之西岸。又曾戡定海外,當是以渤海為宇的。
二、湯時建國在蒙亳,其廣野即是所謂空桑,其大渚即是孟諸(即孟渚),蓋已取東夷之國,少昊之故域,而為邦畿,而且北向對韋,西向對夏,南向對淮水流域,均拓土不少。
三、盤庚,涉河遷殷后,其西北向之勢力更發(fā)達。重以“中宗祖乙”(參看初版《觀堂集林》九卷二十葉)“治民祗懼,不敢荒寧……享國七十有五年”?!案咦冢ㄎ涠。r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不敢荒寧,嘉靖殷邦……享國五十有九年?!薄白婕住f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享國三十有三年?!保ň姟稌o逸》)故其勢力能越太行,過伊洛,而至渭水。彼時南方之疆域今雖不可考,然既至南巢,已越淮水矣。又周稱周侯,崇侯之國在豐,此雖藩國不同邦畿,然亦可見其聲威所至。且“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一傳說(見《易·下經》),證以《詩經》,尤可信?!洞笱拧な帯吩疲拔耐踉蛔桑膳笊?。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由乎行。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贝穗m記殷之衰亂,然衰亂時尚能波及于鬼方,強武時鬼方必為其臣屬可知。關于鬼方之記載,初不見于發(fā)現(xiàn)之卜辭,今春中央研究院始發(fā)現(xiàn)一骨,其辭曰,“己酉,卜貞鬼方,”。這樣記載的希少,似是鬼方既為殷人平定或威服之證。及紂之將亡,周人尚稱之曰,“殷商之旅,其會如林”,而周人之剪服東方,歷文武周公成王三世而“康克安之”。然則商人所建之帝國,盛時武力甚大,敗后死而難僵。此一東起海東,西至岐陽之大帝國,在當時的文化程度中能建設起來,不能不算是一件絕偉大的事。想必憑特殊的武器及堅固的社會組織,方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