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1〕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珮鳴相磨。蒐于岐陽騁雄俊 〔2〕 ,萬里禽獸皆遮羅 〔3〕 。鐫功勒成告萬世 〔4〕 ,鑿石作鼓隳嵯峨。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hù)煩撝呵 〔5〕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fā)盡備無差訛。辭嚴(yán)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科 〔6〕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 〔7〕 。鸞翱風(fēng)翥眾仙下 〔8〕 ,珊瑚碧樹交枝柯 〔9〕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10〕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11〕 ??鬃游餍胁坏角?,掎摭星宿遺羲娥 〔12〕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13〕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14〕 。故人從軍在右輔 〔15〕 ,為我量度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苞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shù)駱駝 〔16〕 。薦諸太廟比郜鼎 〔17〕 ,光價豈止百倍過。圣恩若許留太學(xué),諸生講解得切磋。觀經(jīng)鴻都尚填咽 〔18〕 ,坐見舉國來奔波。剜苔剔蘚露節(jié)角,安置妥帖平不頗。大廈深檐與蓋覆,經(jīng)歷久遠(yuǎn)期無佗。中期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媕娿 〔19〕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fù)著手為摩挲 〔20〕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四顧空吟哦。羲之俗書趁姿媚 〔21〕 ,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 〔22〕 。繼周八代爭戰(zhàn)罷 〔23〕 ,無人收拾理則那 〔24〕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shù)崇丘軻。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25〕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1〕 歐陽文忠《集古錄》云:岐陽石鼓,初不見稱于世,至唐人始盛稱之。而韋應(yīng)物以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爾。韓退之直以為宣王之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磨滅不可識者過半。然其可疑者三四。退之好古不妄者,予姑取以為信爾。至于字畫,亦非史籀不能作也?!豆P墨閑錄》:此歌全仰止杜子美《李潮八分小篆歌》。才薄將奈石鼓何,即子美云潮乎潮乎奈爾何;快劍斫斷生蛟,即子美云快劍長戟森相向。
〔2〕 蒐,狩也。《左傳》昭公四年:成(王)有岐陽之蒐。
〔3〕 萬或作百。
〔4〕 班固《東都賦》:封岱勒成。
〔5〕 呵或作訶。
〔6〕 科或作蝌。按蝌乃科之俗體,后人以重韻而誤改。《水經(jīng)·泗水》注:魯恭王壞亂孔子舊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時人已不復(fù)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
〔7〕 《禮記》:伐蛟取。
〔8〕 《文選》:鳳騫翥飛。
〔9〕 班固《西都賦》:珊瑚碧樹,周阿而生。
〔10〕 《史記》宋大丘社亡鼎淪于泗水彭城下?!稌x書·陶侃傳》:侃少時漁于雷澤,網(wǎng)得一織梭,以掛于壁,有頃雷雨,自化為龍而去。龍騰,一作騰龍。
〔11〕 委蛇,委曲自得之貌?!对姟ふ倌稀じ嵫颉罚和耸匙怨呶?。
〔12〕 曹子建《與楊德祖書》:劉季緒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13〕 《詩·陣風(fēng)·澤陂》:涕泗滂沱。
〔14〕 元和元年,韓愈自江陵召為國子博士。
〔15〕 右輔謂右扶風(fēng),即鳳翔府也。
〔16〕 駱或作馲,依字當(dāng)作橐?!稘h書·匈奴傳》:橐駝,言能負(fù)囊而駝物也。
〔17〕 《春秋》恒公二年: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
〔18〕 漢靈帝元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xué)。熹平四年三月,詔諸儒正五經(jīng)文字,命議郎蔡邕為古文篆隸三體書之,刻石于太學(xué)門外,使后生晚學(xué)咸取正焉。碑始立,其覲見及摹寫者,車乘日千兩,填塞街陌。鴻都與觀經(jīng)蓋二事,公并用之。
〔19〕 ,不決之貌。
〔20〕 《后漢書·薊子訓(xùn)傳》:后人復(fù)于長安東霸城見之,與一老公共摩挲銅人。
〔21〕 王得臣《塵史》:王右軍書多不講偏旁。此退之所謂羲之俗書趁姿媚者也。
〔22〕 《晉書·王羲之傳》: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
〔23〕 八代:秦、漢、魏、晉、元魏、齊、周、隋(以石鼓所在言之)?;驖h、魏、晉、宋、齊、梁、陳、隋。
〔24〕 《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棄甲則那。
〔25〕 晉王衍曰:聽郭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