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禮教與藝術(shù)

楊振聲文論精選 作者:楊振聲


禮教是一個民族中圣哲派的人兒們,無緣無故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是先知先覺,于是議禮制度(受命于天的圣人天子)為后知后覺定下了成千成百條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生活方法。這種法子,嘉惠后人的地方多得來,而受賜最厚者則莫過于以下三種人:一是鄉(xiāng)愿,二是下愚,三呢?你聽了恐怕要笑的,就是藝術(shù)家。別發(fā)急,聽我慢慢道來。

一,您能坐如尸,立如齋,自然是有威可畏,有儀可相了。您能足容重,貌容恭,自然又是望之而后儼然了。您再能善推其所為,則一切作圣作哲,都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遵循的。你就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與圣而不可知的神人,你也可把方程式簡練以為揣摩,作個德之賊的鄉(xiāng)愿,是容而且易的。不信,你閉上眼到街上一摸,十八摸總可摸到十八個鄉(xiāng)愿。

二,那一般生來的腦筋就是為吃飯用的,和那一般吃多了肉,腦筋臃腫到不能感應的人們,哪一個不是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終日為之而不知其道者的。幸而生在五千年文明古國,有那些絕不掉的圣和棄不掉的智早給他們立下了大經(jīng)大法,他們就可以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了。說什么不肖者拘焉,講什么下愚不移,若是沒有他們,那般圣人自命的人又以誰為芻狗呢?

三,說到禮教嘉惠藝術(shù),文章就不好做啦!禮教是以預定的方式把人類的行為放在方格里,處處要你的行為,如同幾千年前文化初開時,那一般人的行為一模一樣。所以禮教是拉了人向后退的。初民社會的Taboo,可以使初民社會,永久是初民社會;文明古國的禮教,可以使文明古國,永久是文明古國。至于藝術(shù),是對于原有的生活方法Art of living不滿意,原有的表現(xiàn)藝術(shù)Art of Expression不以為然,所以才用了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Creative Imagintion去開辟新生活。她的使命是永遠向新的路上走。對于天然不滿,所以要改造天工(如園藝建筑,其淺顯者);對于人類不滿,所以要另尋桃源(自老子之小國寡民與柏拉圖之共和國以及最近H.G.Wells之新理想國,皆屬此類)。禮教是把人類看為一塊土作出來的傀儡,可以用一種大經(jīng)大法,范圍恒河沙數(shù)眾生,所以說是放諸四海而不易,惟之百世而皆準。它看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就是圣人的模子造出來的那個模范人。藝術(shù)是個性的表現(xiàn),處處是個人的生活方法與其人生觀念之流露。藝術(shù)要人作耕田的牛,步步去辟荒;禮教要人作磨坊的驢,步步是舊路。

這樣看來,禮教與藝術(shù)是相反的,為何要說禮教嘉惠藝術(shù)呢?我說,惟其相反,故能相成,沒有禮教,藝術(shù)無以憑借而生,怎么不是禮教嘉惠了藝術(shù)哪?藝術(shù)的內(nèi)容是什么?我敢大膽說一句,就是人性與禮教之沖突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moral code。人性爭而勝,則成喜劇Comedy;禮教爭而勝,則成悲劇Tragedy。在古昔迷信時代,則誤信為人事與天命之爭,中古黑暗時代,則托形于性求與宗教之爭,近世科學時代(特別是心理分析學,倫理學與社會學),則承認為人性與禮教之爭。就是人性有所需求,而禮教壓迫束縛之,使其郁而不伸,則性求成為Suppressed Wish。人性可壓而不可滅,所以紆徐曲折,借藝術(shù)以表現(xiàn)之,心理分析學所謂Sublimation者,即此說也。詩三百篇(當限于《國風》)大抵皆男女相思悅之詞。若使人有感即發(fā),有求必得,則亦如魚相忘于江湖耳,哪里來得掙扎,沒掙扎哪里又生出創(chuàng)造?故文藝之興,必在社會上禮教始具雛形之際,如詩之豈不夙夜,畏行多露,又如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諸詩,即性求與禮教之沖突,是顯而易見的了。幸而有這些禮教,作了牛郎織女的銀河,而藝術(shù)才成了填橋的烏鵲。這不過是就近取譬,舉一反三罷了。所以我又敢大膽說一句,禮教對于藝術(shù),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