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魏志(十九)本傳》 陳思王植年十歲馀,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封平原侯徙封臨菑侯。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文帝御之以術(shù),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罪誅修。植益內(nèi)不自安。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植與諸侯并就國。黃初二年,監(jiān)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xiāng)侯。改封鄄城侯。三年,立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上疏獻“責躬應詔”詩兩篇。帝嘉其辭義,優(yōu)詔答勉之。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太和二年)上疏求自試。(太和)三年,徙封東阿。五年,復上疏求存問親戚。詔報曰“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于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敝矎蜕鲜桕悓徟e之義,帝輒優(yōu)文答報。其年冬,詔諸王朝,六年二月封植為陳王。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力給其殘老,大數(shù)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fā)疾薨,時年四十一。遺令薄葬。沛國譙人,漢獻帝初平三年生,魏明帝太和六年卒(一九二—二三二)。
《文心明詩》 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jié),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qū)。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qū)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時序》 建安之末,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稌x書》四十九本傳,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父瑀。
《說詩晬語》 陳思極工起調(diào),如“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如“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謝元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極蒼蒼莽莽之致。
《石遺雜說》 子建詩最傳者,如《箜篌引》,《怨歌行》,《名都篇》,《美女篇》,《白馬篇》,《圣皇篇》,《吁嗟篇》,《棄婦篇》,《贈徐干》,《贈丁儀》,《贈白馬王彪》,《雜詩》,《七哀詩》諸作,《箜篌引》自“置酒高殿上”至“罄折欲何求”,使他人為之,詞意俱盡,將結(jié)束終篇矣。乃忽振起云,“驚風飄白日——知命復何憂”。世只知“生存”二語之沉痛,不知非有“驚風”四語之兔起鶻落,如何接得上?此子建奇處也。
《白話文學史》 ……這個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文學運動,他的主要的事業(yè),在于制作樂府歌辭,在于文人用古樂府的舊曲改作新詞?!郧暗奈娜税炎鲛o賦看作主要事業(yè),從此以后的詩人把做詩看作主要事業(yè)了。以前的文人從仿做古賦頌里得著文學的訓練,從此以后的詩人要從仿做樂府歌辭里得文學的訓練了。
曹丕的兄弟曹植是當日最偉大的詩人。現(xiàn)今所存他的詩集里,他做的樂府歌辭要占全集的一半以上。大概他同曹丕俱負盛名,曹丕做了皇帝,他頗受猜忌,經(jīng)過不少的憂患,故他的詩歌往往依靠樂府舊曲,借題發(fā)泄他的憂思。從此以后,樂府遂更成了高等文人的文學體裁,地位更抬高了。
阮籍?。▍⒖础镀哐栽姟肪矶?
《古詩箋》 臧榮緒《晉書》:“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容貌瑰杰,志氣宏放。蔣濟辟為掾,后謝病去。為尚書郎,遷步兵校尉,卒?!薄段菏洗呵铩罚骸凹?,阮瑀子?!?
《詩品上》 晉“步兵”阮籍,其原出于《小雅》。無雕蟲之功。而《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辭。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顏延年注解,怯言其志。
顏延年曰:嗣宗身仕亂朝,??诸局r遇禍;因茲發(fā)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文選注》)
《晉書·阮籍傳》 作《詠懷》詩八十馀篇,為世所重。
《陸時雍·詩鏡》 八十二首,俱憂時閔亂,無一憤世嫉俗語。(丁福?!栋舜娚`華錄箋注引》)
《古詩選》 阮公《詠懷》,神至之筆。觀其抒寫,直取自然,初非琢煉之勞,吐以匠心之感,與《十九首》若離若合,時一冥符。但錯出繁稱,辭多悠謬,審其大旨,始睹厥真:悲在衷心,乃成楚調(diào),而子昂、太白目為古詩。共相仿效,是猶強取龍門憤激之書,命為國史也。且子昂、太白所處之時,寧有阮公之情,而能效其所作也哉!公詩自學《離騷》,而后人以為類《十九首》耳。
《古詩源》 阮公《詠懷》,反復零亂,興寄無端,和愉哀怨,雜集于中,令讀者莫求歸趣。此其為阮公之詩也。必求實事以實之,則鑿矣。
看來諸詠非一時所作。因情觸景,隨興寓言;有說破者,有不說破者。忽哀忽樂,諔詭不羈。
《陳沆詩比興箋》 顏延年注《詠懷》詩云云:今案阮公憑臨廣武,嘯傲蘇門,遠跡曹爽,潔身懿師,其詩憤懷禪代,憑吊今古,蓋仁人志士之發(fā)憤焉,豈直“憂生之嗟”而已哉?特寄托至深,立言有體,比興多于賦頌,奧詰達其渺思。比興則深情依永,言之若不倫;奧詰則索解隱微,聞之者無罪,在心之懣既抒,尚口之窮亦免。乃知材高識寡,遺憾正平,《小雅》不怒,無慚《巷伯》者已。
《白話文學史》 五言詩體,起于漢代的無名詩人,經(jīng)過建安時代許多詩人的提倡,到了阮籍方才正式成立。阮籍是第一個用全力做五言詩的人;詩的體裁到他方才正式成立,詩的范圍到他方才擴充到無所不包的地位。
阮籍是崇信自然主義的一個思想家。生在那個魏晉交替的時代,他眼見司馬氏祖孫三代專擅政權(quán),欺凌曹氏,壓迫名流,他不能救濟,只好縱酒放恣?!绨葑杂?,而時勢不許他自由;他鄙棄那虛偽的禮法,而“禮法之士,疾之若仇”。所以他把一腔的心事都發(fā)泄在酒和詩兩件事上。他有《詠懷》詩八十馀首。他是一個文人,當時說話又不便太明顯,故他的詩雖然抬高了五言詩的身分,雖然明白建立了五言詩的地位,同時卻也增加了五言詩“文人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