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相篇第八
自釋教之來振旦,開濟(jì)極焉。發(fā)悟踈通,廓清塵染,其中瑞應(yīng),具編前聞。且述數(shù)條,用程無惑。昔士行尋教,意在大乘,將發(fā)西域,乃有留難。遂將經(jīng)投火,經(jīng)身不灰,火為之滅。東達(dá)此土,即《放光經(jīng)》是也。又曇無讖獲《涅槃經(jīng)》,至于涼土,盜者夜竊,舉而不起,稽首謝焉。周武之凌法也,像毀經(jīng)焚,咸見藏經(jīng)相從騰上,奄入空際。如斯眾矣,不可具書。然弘教在人,有國為本,度人立寺,圖像譯經(jīng),世約相求,故敘由來昌明佛教,而漢魏已往固無得而稱聞。晉宋迄今,轍略銓序。
晉世祖武皇帝
晉惠帝
晉慜帝
右西晉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譯經(jīng)一十三人,七十三部。
僧尼三千七百人。
晉中宗元帝
晉肅宗明帝
晉顯宗成帝
晉太宗簡文帝
晉烈宗武帝
晉安帝
右東晉一百四載,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譯經(jīng)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
僧尼二萬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
宋太宗明帝
宋太祖文帝
右宋世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譯經(jīng)二百一十部。
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太祖高帝
齊世祖武帝
齊高宗明帝
右齊世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譯經(jīng)七十一部。
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
梁太宗簡文帝
梁中宗元帝
右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譯經(jīng)二百四十八部。
僧尼八萬二千七百人。
梁宣帝
梁明帝
右二主中興社稷于荊州,造天皇、陟屺、六明等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
僧尼三千二百人。
陳高祖武帝
陳世祖文帝
陳高宗皇帝
右陳世五主,三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國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郭內(nèi)大寺三百余,僧尼三萬二千人。譯經(jīng)十一部。《輿地圖》云“梁氏都下舊有七百余寺,屬侯景作亂,焚燒蕩盡。有陳既統(tǒng)國,及下民備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羅揭輦,經(jīng)像之富,不可殫言?!?
魏太祖道武皇帝
魏高宗文成帝
魏顯祖獻(xiàn)文帝
魏高祖孝文帝
魏世宗宣武帝
魏肅宗孝明帝
魏敬宗孝莊帝
西魏武帝
魏文帝
齊高祖文宣皇帝
齊肅宗孝昭帝
齊世祖武成帝
右高齊六君,二十八載,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譯經(jīng)一十四部,度人與魏相接。
周孝明帝
周太祖文帝
周高祖武帝
周孝宣帝
右周世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譯經(jīng)一十六部。
隋高祖文皇帝
隋煬帝
右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譯經(jīng)八十二部。
皇唐啟運(yùn),弘敞釋門,功業(yè)崇繁,未可勝紀(jì),故難敘出。大唐永徽元年,歲維庚戌,終南大一山豐德寺沙門吳興釋道宣往參譯經(jīng),旁觀別傳,文廣難尋,故略舉其要,并潤其色,同成其類,庶將來好事用裨精爽云。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