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嫌名第五
部次有當重復者,有不當重復者?!稘h志》以后,既無互注之例,則著錄之重復,大都不關(guān)義類,全是編次之錯謬爾。篇次錯謬之弊有二,一則門類疑似,一書兩入也;一則一書兩名,誤認二家也。欲免一書兩入之弊,但須先作長編,取著書之人與書之標名,按韻編之,詳注一書源委於其韻下;至分部別類之時,但須按韻稽之,雖百人共事,千卷雷同,可使疑似之書,一無犯復矣。至一書兩名誤認二家之弊,則當深究載籍,詳考史傳;并當歷究著錄之家,求其所以同異兩稱之故,而筆之於書,然后可以有功古人,而有光來學耳。
——右五之一
《太史公》百三十篇,今名《史記》?!稇?zhàn)國策》三十三篇,初名《短長語》?!独献印分Q《道德經(jīng)》,《莊子》之稱《南華經(jīng)》,《屈原賦》之稱《楚詞》,蓋古人稱名樸,而后人入於華也。自漢以后,異名同實,文人稱引,相為吊詭者,蓋不少矣。《白虎通德論》刪去德論二字,《風俗通義》刪去義字,《世說新語》刪去新語二字,《淮南鴻烈解》刪去鴻烈解而但曰《淮南子》,《呂氏春秋》有十二紀、八覽、六論,不稱《呂氏春秋》,而但曰《呂覽》。蓋書名本全,而援引者從簡略也,此亦足以疑誤后學者也。鄭樵精於校讎,然《藝文》一略,既有《班昭集》,而復有《曹大家集》,則一人而誤為二人矣。晁公武善於考據(jù),然《郡齋》一志,張君房《脞說》,而題為張?zhí)朴ⅲ瑒t二人而誤為一人矣。此則人名字號之不一,亦開歧誤之端也。然則校書著錄,其一書數(shù)名者,必當歷注互名於卷帙之下;一人而有多字號者,亦當歷注其字號於姓名之下,庶乎無嫌名歧出之弊矣。
——右五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