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王安石軼事

唐宋八大家作品集選·王安石 作者:王安石


五、王安石軼事

(一)王安石拒絕坐轎子:不能把人當(dāng)牲口使

轎子古稱肩輿,這種用人來抬人的交通工具,在《史記?夏本記》中已有記載。但在遠(yuǎn)古,轎子只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在非常必要的時候(譬如大禹治水走遍全國)才偶一用之。漢唐之際轎子仍不常見,我們從史書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高官貴族也還是騎馬或乘坐馬車。到宋代轎子就相當(dāng)普及了,當(dāng)官的通常都坐它。轎子的鼎盛時期是明清兩代,無論是誰有錢都可以雇到,不過轎子的“級別”是有嚴(yán)格的貴賤之分的。

然而,宋代也有少數(shù)高官是不肯坐轎子的。王安石、司馬光都是這樣的人。宋人邵伯溫《邵氏聞見錄》載:“司馬溫公為西京留臺,每出,乘馬,或不張蓋,自持扇障日。程伊川謂曰:‘公出無從騎,市人或不識,有未便者。’公曰:‘某惟求人不識耳。’王荊公辭相位,惟乘驢。或勸其令人肩輿,公正色曰:‘自古王公雖不道,未嘗敢以人代畜也?!瘑韬簦《t多同,至議新法不合絕交,惜哉!”邵伯溫少壯之時是堅決反對變法的保守派,但是他對王安石的品格道德仍然是尊重的,在他晚年寫筆記時可能已進(jìn)行了反思,書中對保守派也作了批評,并認(rèn)為某些具體問題(如差役、雇役之爭)雙方都有錯誤。因此,這本書的有些部分應(yīng)當(dāng)是比較客觀的,更可貴的是保存了很多有關(guān)北宋末年變法與反變法的珍貴史料。

(二)勸女

王安石有一個長女,詩歌造詣很深,王安石稱她“出于藍(lán)而更青”。她嫁吳充的次子。吳充與王安石雖是姻親,但政治主張卻不一致,數(shù)次上書反對新法,變法失敗后,王安石罷相,就是由吳充繼任。

王氏生活在吳家,感到孤獨、憂悶,想念娘家甚切,“家書無虛月”、“書每說涕零”。她曾作了一首七絕給她父親,詩寫道:“西風(fēng)不入小窗紗,秋意應(yīng)憐我憶家。極目江山千萬憾,依然和淚看黃花?!?

王安石收到愛女的詩箋,心下也不好受,他給女兒送去一部楞嚴(yán)經(jīng),并和詩一首勸慰:“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yán)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惟有妙蓮花?!崩銍?yán)經(jīng)是闡明心性本體的一部佛經(jīng),顯而易見,王安石寄經(jīng)和詩是要長女以參禪來修心養(yǎng)性,了卻諸緣。

(三)驗水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癥,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yī)院囑飲陽羨茶,并須用長江瞿塘峽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dāng)y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不久,蘇東坡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抬進(jìn)書房,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陽羨茶一撮于內(nèi)。等湯如蟹眼,急取傾入碗內(nèi)。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睎|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jù)實以告。原來東坡因鑒賞秀麗的三峽風(fēng)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托之事。當(dāng)時水流湍急,回溯甚難,又自以為一江之水并無不同,只得汲一甕下峽之水充之。東坡說:“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大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xì)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自《水經(jīng)補(bǔ)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yī)院官乃明醫(yī),知老夫中脘變癥,故用中峽水引經(jīng)。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