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是一篇創(chuàng)作于北宋時期的散文。這篇文章是王安石應三司副使呂景初的要求寫的,作于公元嘉祐五年(1060),時作者任三司度支判官。
壁記與題名同屬于史志類廳壁文化,就是把供職本單位的歷屆官員姓名,以刻壁勒碑的辦法保留在衙署里。題名前也往往有記,王安石的這篇記就屬于此類。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
三司副使,不書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君沖之,始稽之眾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楊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勸已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于是書石而镵之東壁。
夫合天下之眾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有財而莫理,則阡陌閭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以與人主爭黔首,而放其無窮之欲,非必貴強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猶為不失其民者,蓋特號而已耳。雖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給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猶不得也。然則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財,雖上古堯、舜猶不能毋以此為先急,而況于后世之紛紛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寵之甚備。蓋今理財之法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于上而改為之,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其職事如此,則其人之賢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觀其人,以其在事之歲時,以求其政事之見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財之方,則其人之賢不肖,與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蓋呂君之志也。
三司副使官署中,以往不記錄歷任副使得姓名。宋仁宗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沖之,開始考察各種文獻史料,從李繚以前到查道,知道了他們的名字;從楊偕以前,知道了他們的官階;從郭勸以后,還知道了他們在任的時間,于是將其姓名寫在石上并且刻在度支副使廳東壁上。
能聚合天下眾生的是經(jīng)濟,管理天下經(jīng)濟的是法律,執(zhí)行天下法令的是官吏。官吏不好,則雖有法律而不能貫徹;法律不完善,則雖經(jīng)濟形勢很好卻無法管理。經(jīng)濟形勢很好卻無從管理,那么田間街巷中的卑賤小人,都可以侵占掠取和給予的權(quán)力,占有萬物的利益,并與皇帝爭奪黎民百姓,從而放縱他們無窮的貪欲,不一定非得是高貴強大杰出的人才能夠辦到的。如果這樣的話還說天子沒有失去百姓,那不過是徒有天子之名罷了。即使皇帝粗衣淡飯,終日精疲力竭,憂愁郁結(jié)于心,來使天下蒼生有幸有足夠的供給,使天下政治安定,我知道那也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完善我們的法律,選擇官吏來執(zhí)行法律,這樣來管理好天下的經(jīng)濟,就算是上古的堯、舜也不能不以此作為首要,更何況紛紛擾擾的后世呢?
三司副使,是當今的大官,朝廷在各方面都很器重。如果現(xiàn)在管理經(jīng)濟的法令有不足之處,以他們的權(quán)力都可以在皇帝面前進行討論并修正它。并不一定非要死守既定的法律,把財政收支管得死死的,只是來完成上級交代的事情而已啊。他們的職責和事務如此重要,那么擔任此職官吏的好壞,也關(guān)系到天下百姓的利害!我們看到歷任官員的名字,并知道他們在職的年月,以此來考究他的政績對今日的影響,考察他用來輔佐皇上管理經(jīng)濟的方略,那么這人的賢能或不肖,把天下是否管理好,我們就可以因此而明白了。這大概就是呂君刻石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