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方書
元朝崇尚醫(yī)學(xué),設(shè)立醫(yī)官,考試出題以“難”“素”為經(jīng)疑,“仲景”為治法,“本草”為藥性。故當(dāng)日醫(yī)士皆留心《本草》,而又苦其繁冗,尚仲善集此書,求簡易于慎微“本草”之中,總四百六十八種。蓋便于時人之采摭也。為前序者,至元三年平江路常熟州知州班惟志。未知邑乘中列其人否?附識以備參考。
孫思邈雍州華原人,救昆明池龍,得仙方三十首,散入此書中,逐卷一方,后人無從辨之。新刻本攙改訛謬,不可是正。此猶是其原書也。
孫真人既撰《千金方》,猶慮或有缺遺,更撰《翼方》以輔之。宋仁宗命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刊行。后列禁經(jīng)二卷,凡二十二篇,今之俗醫(yī)有知其法者否,真人之為神仙無疑,然以用虻蟲水蛭之類害生命,不得沖舉。天之惡殺若此,活人者可不有戒心哉。
宣和六年,河陽郭思取《千金方》中諸論,逐件條而出之,使人知防于未病之前。又取諸單方,逐件列而出之,使人知治于己病之后,并附經(jīng)用神驗者,各別稱說,推行孫真人妙法之本意,仍以《千金寶要》命篇,買巨石鐫之,立于華州公廨。吾家藏墨拓舊本,字畫完整,古香襲人。暇日當(dāng)取以校對,始知是本之佳否也。
此方不過二十八味,諸病俱可治。東坡得之于眉山人巢轂。謫居黃州,時疫盛行,合此藥散之,所活不可勝數(shù),因制序以傳不朽。惜其方世罕之見,郭五常得之于都憲袁公,即為梓行于鄖陽。附錄華陀《危病十方》及《經(jīng)驗三方》。繼得者復(fù)刊為續(xù)錄。坡序稱“濟世之具,衛(wèi)家之寶”。真此書之謂也。
棲碧山中人李仲南,校檢古今醫(yī)書,并以脈病因癥治增為五事,鈐而為圖,貫串彼此,發(fā)明成書,使人一覽了然,其初名曰《錫類》,后改為《永類》者,仲南以書成于親歿之后,銜哀菇痛,所以著其永感耳。
此書乃趙大中編修。值金亂,遁于吳山。覃懷趙子中傳習(xí)之,虛白處土趙素才卿獲原本于湖湘,訂訛補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續(xù)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計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為二十八卷,得成全書。才卿被召賜還,處于皇極道院,元遺山為之作銘。是書傳世極少,醫(yī)家鮮有知虛白處士者,予故著其詳于此。
劉涓子不知何許人,晉末于丹陽郊外,射中一物,夜不敢追。明日率門人鄰巷數(shù)十人,蹤跡至山下,見一小兒云:“主人昨夜為劉涓子所射,取水洗瘡?!币騿枺骸爸魅耸钦l?”曰:“黃父鬼”。乃共至其處,遇見三人,一人臥,一人開書,一人搗藥。即齊聲叫突而前。三人并走,遺一帙“癰疽方”、并一臼藥,涓子得之。后從宋武帝北征,被創(chuàng)者以藥涂之隨愈。用方為治,千無一失,故號《鬼遺方》。是書極為奇秘,收藏家罕見之。予別有《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一卷,與此同是宋抄,皆宜別錄副本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