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古代諫臣及經典諫文

唐宋八大家作品集選·韓愈 作者:韓愈


六、古代諫臣及經典諫文

所謂諫臣一般都是忠君報國,剛正不阿之士。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齡、杜如晦、明朝之楊繼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一)古今諫臣

魏征

(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漢族,河北省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yè),有遠大志向,對于各種書籍、學問能夠融會貫通。正如史書所載:“魏征,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yè)。好讀書,多所通涉。”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yè)末年,魏征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魏征是我國初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歷史學家。輔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jié),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房玄齡

房玄齡(公元579—648年),字喬,齊州濟南郡章丘縣房莊(今章丘市相公莊鎮(zhèn)房莊)人,初唐開國佐命元臣之一。他以其“無可載之功”,而頌聲滿青史,流芳逾百世,可謂中國歷代賢相之楷模。房玄齡對事關國計民生之事,敢于冒風險,能直言進諫。唐太宗遠征高麗(在今朝鮮半島),久而無功,勞民傷財,大臣諫勸者皆獲譴,無人敢言。他當時重病臥床,以為如不直諫,死而有愧,于是勉力上疏,這就是著名的《諫伐高麗疏》。唐太宗讀后,十分感動,對高陽公主(玄齡子媳)說:“病已垂危了,還在憂念國事啊!”不久太宗即罷征高麗之兵。

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長安)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李世民初登基,立刻任命房玄齡為左仆射、中書令,掌管中書省業(yè)務;任命杜如晦為右仆射、兵部尚書,掌管門杜如晦房玄齡下省業(yè)務。二人一個善謀一個善斷,配合默契,治理國家可謂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雖貞觀之初經歷了很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內憂外患,卻也很快呈現(xiàn)出一派治世的景象。

楊繼盛

楊繼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諫臣。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繼盛以《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歷數(shù)嚴嵩“五奸十大罪”,嚴嵩假傳圣旨,將楊繼盛投入死囚牢。廷杖一百,一位同僚實在看不下去了,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但楊繼盛拒絕,曰:“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楊繼盛自行割下腐肉三斤,斷筋二條。嚴嵩本想將楊繼盛殺死,但楊繼盛在陸炳等人的保護下,在監(jiān)獄之中存活三年之久。但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嚴嵩在其嚴黨的中堅人物,著名貪官鄢懋卿的說服之下,決心殺死楊繼盛。恰在此時,嚴嵩看到了他的干兒子,嚴黨的另一干將趙文華送來的一份論罪奏疏,在這份奏疏上,寫著兩個人的名字,于是他在二人名字之后加上了第三個名字:楊繼盛。十月初一,嚴嵩授意刑部尚書何鰲,將繼盛與閩浙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蘇松副總兵湯克寬等九人處決,棄尸于市,臨刑有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崩^盛妻殉夫自縊。燕京士民敬而憫之,以繼盛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中國著名清官,著名的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他的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農歷二月,海瑞在棺材鋪里買好了棺材,并且將自己的家人托付給了一個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

明世宗讀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對左右侍從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宦官黃錦在旁邊說:“這個人向來有傻名。聽說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奴仆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他自己是不會逃跑的?!泵魇雷诼犃四瑹o言。過了一會又讀海瑞的上疏,一天里反復讀了多次,感到嘆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宮中數(shù)月。曾說:“這個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

(公元1562—1633年),為明代后期著名直臣廉吏,曾因直言進諫遭奪俸削籍。萬歷二十三年九月,景德門遭雷擊,袁可立上疏針砭時弊:“近年以來,議論茲多,致干圣怒,擯斥不下百十余人。豈言事諸臣盡不可用耶?如使諸臣為濟私,孰與緘口持祿,附會保全之為便?使諸臣為市恩,孰與將順曲從,得君固寵之為愈?使諸臣為沽忠賣直,亦必其人有懷忠慕直之心,恥為依回淟涊之態(tài)者。如概棄不用,臣恐謇諤之士不蒙甄錄,相率噤口結舌,國家大事誰復為皇上言之!(《睢州志》)”。疏上,奪俸一年。

袁可立不為動,再次上疏,矛頭直指皇帝:“禮祀不親,朝講未視,章奏不以時批答,廢棄不皆錄用,傳造日增,賞罰日濫,非所以盡修省之實。(《睢州志》)”。袁可立尖銳地指出時局之嚴峻:“西虜跳梁,播酋負固東海,倭患未熄,中原災害頻仍”,力諫皇帝“親郊祀,勤朝講,批章奏,錄遺賢,明賞罰,化朋黨”(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墓志銘》)。疏上,觸怒神宗,萬歷二十四年正月初十春節(jié)剛過就將袁可立削職為民,沉冤達二十六年之久。朝中大臣為袁可立鳴冤者十數(shù)年不絕,帝皆不聽,史稱“震門之冤”(錢謙益《牧齋全集》)。

(二)歷代經典諫文

《周公旦誡成王無逸》

《召公諫厲王弭謗》

《呂不韋論變法》

《諫逐客書》

《獄中上梁王書》

《諫漢武帝射獵書》

《上書諫吳王》

《貴直》

《直諫》

《壅塞》

《諍臣論》

《杜如晦對唐太宗論諍》

《魏征諫唐太宗怠諫》

《魏征勸唐太宗戒驕逸》

《裴矩諫唐太宗試賄》

《諫論(上)》

《諫論(下)》

《伊尹誡太甲繼承湯志》

《為兄上書》

《誡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不克終疏》

《諫迎佛骨表》

《張玄素諫修洛陽宮》

《上時政疏》

《諫院題名記》

《上范司諫書》

《上高司諫書》

《答司馬諫議書》

《南京上高宗書略》

《戊午上高宗封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