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散曲是流行于元代以來的民間歌曲的總稱。唐、宋詞原來也是民間的歌曲,惟到了五代及北宋,已成了貴族的樂歌,到了南宋,已是僵化了的東西。于是散曲起而代之,大流行于元代;還是活潑潑的民間之物。
到了明代中葉以后,散曲才成了僵化的東西。但還不斷的有新的俚曲加入其中,使之空氣常是新鮮不腐。在清代也是如此。
散曲是“清唱”的;故亦名“清曲”。(張旭初《》凡例:“《南詞韻選》及《遴奇》、《振雅》諸俗刻所載清曲,大略雷同?!保┧^“清曲”,是對(duì)“戲曲”而言的。戲曲包括動(dòng)作、歌唱、說白三者;清曲則無動(dòng)作及道白,只是歌唱而已,故被稱為清唱。唱時(shí),只用弦索、笙笛、鼓板等,不用鑼鼓。魏良輔《曲律》云:“清唱俗語謂之冷板凳,不比戲場借鑼鼓之勢。全要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全名《白雪齋選定樂府吳騷合編》。散曲選集。明張楚叔選輯,張旭初刪定。吳騷系取昆曲上承楚騷之意。

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遺址
散曲可分為套數(shù)及小令二類。楊朝英《》卷首所載“燕南芝庵先生撰”《唱論》,有云:“成文章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shù);時(shí)行小令喚葉兒?!彼^“成文章”的樂府,大約泛指成篇的散曲或劇曲而言。
《》,散曲總集。全稱《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元人楊朝英選輯。選錄元人散曲60余家,搜羅較富。
套數(shù)亦有無“尾聲”者;唯以具有尾聲為原則。最簡單的套數(shù),僅一首一尾(北曲),或僅以引曲、一過曲、一尾聲(南曲)組成之。但大多數(shù)的套數(shù),總以屬于同宮調(diào)的“曲調(diào)”五六個(gè)以上組成之;和宋大曲的組成法有些相同。
元末,有所謂南北合套的東西出現(xiàn),即一篇散曲,是以南曲調(diào)及北曲調(diào)混合組成者。
小令通常以一首為一篇,若唐、宋詞調(diào)的慣例。惟有所謂“重頭”者,往往以二首以上之小令,詠述一事或同一情調(diào)的東西,有時(shí)多至百首(像明人、李開先詠《傍妝臺(tái)》各一百首)。
(1468-1551),明代文學(xué)家。著作詩文有《渼陂集》、《渼陂續(xù)集》,散曲有《碧山樂府》、《南曲次韻》,雜劇有《中山狼》、《杜甫游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