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的文學論》譯后記
本書的原名La littèratureà La lumière du Matérialisme Historique,直譯出來是《借鑒于唯物史觀的文學》,為醒目起見,改名為《唯物史觀的文學論》。
作者Marelchowicz,從名字上看去,當是一個波蘭人,但原書都是用法文寫的。譯者除了知道他是《世界》 (Monde) 的撰述者,并從本書的序文中看出他是日內(nèi)瓦的一個講師外,別的一點也不知道。所以,關(guān)于著者的生平及其著述,此地只能付之闕如。
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唯物史觀在文藝上的應(yīng)用,在今日,是已經(jīng)由俄國的學者,如蒲力汗諾夫,弗理契等的勞作,奠定了深深的基石。作者不幸沒有見到他們的著書,以致有自以為是開山祖的蛙見。但此書除了不深切(原書是演講稿的改作,不深切是在所不免),及有幾處意見的不正確(如論未來派等章)外,大體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之書,拿來和也是用法文寫的Pulle Pape的《藝術(shù)與唯物論》(Artet Matèrialisme,Chimère版)比較,則此書是卓越得多了。
作者對于唯物史觀在文學上的應(yīng)用戒人夸張,他對于把事實荒唐地單純化的辛克萊的藝術(shù)論,加以嚴正的批判。近來看見有人把少女懷春的詩,也把唯物史觀當作萬應(yīng)膏,像江湖郎中似地開出“小資產(chǎn)階級的沒落……”等冠冕堂皇的脈案來,則對于這一類人,本書倒是一味退熱劑。
其次是關(guān)于譯文的:
譯者在原書未出版前,曾由《世界》譯過一篇作者的短文:《文學天才與經(jīng)濟條件》(現(xiàn)已收歸本書附錄),不久原書出版了,便又陸續(xù)地譯了幾篇,刊在幾種雜志上。在這時期內(nèi),樊仲云先生的譯本(新生命書局版)出版了。這譯本是根據(jù)石川涌的日譯本(春陽堂版)譯出的。日譯本很糟,錯誤和誤解幾乎每頁都有,如Cercl Vicienx(矛盾論法)之譯為“惡的輪”,Les Plantes froides des Pieds divins(神圣的腳的寒冷的腳心)之譯為“具有圣足的冷的樹木”等,不勝枚舉。所以,譯者不得不把擱置在亂書堆中的拙譯找出來付梓,免得將日本讀者背著的滿身的債,加了重利,又教我國的讀者來負擔。
(一九三○,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