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呂氏春秋·尊師

師道 作者:荀子


呂氏春秋·尊師

神農(nóng)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 ,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句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圣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 ;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 ,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 也,學於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於鄉(xiāng)曲,學於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鉅狡也,學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於學也。凡學,必務進業(yè),心則無營 。疾諷誦,謹司聞 ,觀歡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茍辨,必中法,得之無矜 ,失之無慚,必反其本。生則謹養(yǎng),謹養(yǎng)之道,養(yǎng)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jié)為務。此所以尊師也。治唐圃 ,疾灌浸,務種樹;織葩屨 ,結(jié)罝網(wǎng),捆蒲葦;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飲食,必蠲絜 ;善調(diào)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疾趨翔 ,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nèi) 之於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 ,成身莫大於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廟祭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 ,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神農(nóng)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帝顓頊以伯夷父為師,帝嚳以伯招為師,帝堯以子州生父為師,帝舜以許由為師,禹以大成贄為師,湯以小臣伊尹為師,文王、武王以呂望、周公旦為師,齊桓公以管夷吾為師,晉文公以咎犯、隨會為師,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孫枝為師,楚莊王以孫叔敖、沈尹巫為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倪為師,越王勾踐以范蠡、文種為師。這十位圣人、六位賢者,沒有一個是不尊重老師的。如今的人尊榮比不上帝王,才智比不上圣人,卻想不尊重老師,這怎么能達到五帝六賢的水平?這正是五帝之所以廢絕,三代之所以不再出現(xiàn)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聲音,如果不學習,耳有所聞反不如耳聾聽不見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目有所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好。使人的口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口有所言反不如口有病說不出話好。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亂無知好。所以,凡是學習,并非能夠給人增加好處,而是使人通達天性。只是能夠保全上天所賜與的本能而不敗壞它們,這就叫做善于學習。

子張,原是魯國庸俗的小人;顏涿聚,原是梁父山的大強盜;他們求學于孔子。段干木,原是晉國市集上的大經(jīng)紀,后來跟從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原是齊國性情暴戾的人,被鄉(xiāng)間的人們所指責,后來跟從墨子學習。索盧參,原是東方十分狡詐的人,后來跟從禽滑黎學習。這六個人本該受刑、被殺、被辱罵,如今并不是只幸免被罰、被殺、受辱,并由于跟從老師學習而成為聞名天下顯達的人,年老才壽終,王公大人信服并禮遇他們,這都得力于學習。

凡學習,一定務求增進學業(yè),這樣心中就沒有疑惑了。要努力誦習,小心等侯機會聆聽教誨,看到老師歡悅的時候,請教書中的意旨,要順適老師的耳目,不違背老師的心意,回來認真思考,探求老師所說的道理,要時時研討分析,以求闡明老師所闡明的道理,不茍且巧辯,一定要合乎法度,有所得不要自夸,有所失不要慚愧,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本性上來。

老師活著的時候就要謹慎小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順應老師的心意為最重要;老師亡逝了就應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時令節(jié)日把拜祭作為要務。這是尊師的行為。治理場圃,努力灌溉、種樹;織麻鞋、網(wǎng)具,捆蒲草葦葉;到田野上為耕耘土地出力,種植五谷;進山林,入河澤,打魚捉鱉,獵取鳥獸。這是尊師的行徑。察看老師的車馬,小心地為老師駕御;使老師所穿的衣服能合適,務求使老師能穿夏輕冬暖的衣服。置辦飲食,一定要清潔衛(wèi)生;要善于調(diào)味,務使食物豐富可口;對老師一定要恭敬,和顏悅色,審慎自己的言辭;在老師面前行走要快而有節(jié)奏,一定要嚴肅莊重。這也是尊師的行徑。

君子學習,在講道理時一定提及老師的教導來論證道理,聽從老師的話就一定會盡力來使其發(fā)揚光大。聽從老師的話但不盡力去發(fā)揚,叫做“背”;講道理但不提老師的教導,叫做“叛”。背叛的人,賢能的君主不會收納他在朝中,君子亦不會與他交朋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義的事,學習是一件非常聰明的事。仁義的事沒有比給人帶來利益更大的了,而給人帶來利益最大的,沒有什么能超過教育人了。聰明的事沒有比修養(yǎng)身心更大的了,而修養(yǎng)身心最重要的,沒有什么能超過學習。如果自身的修養(yǎng)完成了,那么,作兒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作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其中形勢最有利的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后代將用什么話稱道您呢?”孔子說:“我哪里值得稱道呢?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勤于教誨而不疲倦,大概僅此而已!”天子進人明堂祭祀先代圣人,與曾經(jīng)怍過自己老師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們作臣子看待,這是用以顯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