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公孫弘善做官
公孫弘是齊國薛縣人,漢武帝的時候做博士。他常說,皇帝的毛病是見解不廣大;人臣的毛病是不肯儉節(jié)。他自己便蓋著布被,飯菜不吃兩樣肉。每次朝廷開會議,他總是開陳其端緒,令皇帝自己去決定,不肯當面爭執(zhí)。于是皇帝覺得他行為敦厚,辯論有才,懂得文法吏事,卻又能以儒家的學(xué)術(shù)來裝點附會他們,便很喜歡他。二年之內(nèi),做到了左內(nèi)吏,一天天的親信貴重起來。他常和公卿約好,和皇帝說什么話。到了皇帝跟前,他便依順了皇帝的意思而違背了原約。汲黠當皇帝的面詰問他道:“齊人多詐而無情實,開頭他和我們一同建議這事,現(xiàn)在卻都違反了原議,他是個不忠心的人。”皇帝問公孫弘,弘謝罪道:“知道我的人總以我為忠心的,不知道我的人便以我為不忠心。”皇帝覺得他的話不差,益發(fā)待他好。元朔三年,他做了御史大夫。汲黯說道:“公孫弘做了三公,俸祿很多,他卻蓋著布被,這是假詐的?!被实蹎柟珜O弘有無此事。他謝罪道:“有這事。在九卿里和我相厚的人莫過汲黯。然他今天在朝廷上當面詰責我,實在說中了我的毛病。我做了三公,還蓋著布被,實在是虛飾假詐,要想釣名沽譽。況且沒有汲黯的忠心耿耿,皇帝怎么會聽到這種話呢?”皇帝覺得他很謙讓,待他更厚了,終于以他為丞相,封平津侯。他為人其實很妒忌;外面看來很厚道,其實城府很深。平常和他有不對付的人,他雖表面上和他們敷衍,顯得很要好,卻暗地里去害他們。主父偃的被殺,董仲舒的被徙于膠西,都是他搗的鬼。
——《史記》卷一百二十
這種外厚內(nèi)深的人好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