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總 說
漢唐間之學
風周季,處士橫議,百家并興,焚于秦,罷黜于漢,諸子之學說熸矣。儒術(shù)為漢所尊,而治經(jīng)者收拾燼余,治故訓(xùn)不暇給。魏晉以降,又遭亂離,學者偷生其間,無遠志,循時勢所趨,為經(jīng)儒,為文苑,或淺嘗印度新思想,為清談。唐興,以科舉之招,尤群趨于文苑。以倫理學言之,在此時期,學風最為頹靡。其能立一家言、占價值于倫理學界者無幾焉。
儒教之托始
儒家言,純?nèi)徽軐W家、政治家也。自漢武帝表章之,其后郡國立孔子廟,歲時致祭。學說有背孔子者,得以非圣無法罪之。于是儒家具有宗教之形式。漢儒以災(zāi)異之說,符讖之文,糅入經(jīng)義。于是儒家言亦含有宗教之性質(zhì)。是為后世儒教之名所自起。
道教之托始
道家言,純?nèi)徽軐W家也。自周季,燕齊方士,本上古巫醫(yī)雜糅之遺俗,而創(chuàng)為神仙家言,以道家有全性葆真之說,則援傅之以為理論。漢武罷黜百家,而獨好神仙。則道家言益不得不寄生于神仙家以自全。于是演而為服食,浸而為符篆,而道教遂具宗教之形式,后世有道教之名焉。
佛教之流入
漢儒治經(jīng),疲于故訓(xùn),不足以饜穎達之士;儒家大義,經(jīng)新莽曹魏之依托,而使人懷疑。重以漢世外戚宦寺之禍,正直之士,多遭慘禍,而漢季人民,酷罹兵燹,激而生厭世之念。是時,適有佛教流入,其哲理契合老莊,而尤為邃博,足以饜思想家。其人生觀有三世應(yīng)報諸說,足以慰藉不聊生之民。其大乘義,有體象同界之說,又無忤于服從儒教之社會。故其教遂能以種種形式,流布于我國。雖有墟寺殺僧之暴主,廬居火書之建議,而不能滅焉。
三教并存而儒教終為倫理學之正宗
道、釋二家,雖皆占宗教之地位,而其理論方面,范圍于哲學。其實踐方面,則辟谷之方,出家之法,僅為少數(shù)人所信從。而其他送死之儀,祈禱之式,雖竄入于儒家禮法之中,然亦有增附而無沖突。故在此時期,雖確立三教并存之基礎(chǔ),而普通社會之倫理學,則猶是儒家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