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舶庸譚》序

不朽 作者:胡適


董授經(jīng)先生于十五年的年底避禍游日本,往來京都,東京之間,十六年四月底歸國。我那時正從美洲回國,也在日本住了二十多日。董先生到過的地方,我也游過不少;他見著的朋友,我也會著不少。但我在日本沒有日記,二十多日的印象感想遂都已模糊了;他有了這四卷的詳細記載,不但替他自己留下了永久的紀念,還使我們讀這書的人得著很大的益處。我在東京,京都見的各位支那學家,人人都極口贊嘆董先生功力之勤苦。現(xiàn)在我讀這四卷日記,想像這位六十歲的學者伏案校書的神情,真使我這個少年人慚愧汗下了。

董先生在他的自序里,已說過他這書大旨有三點:第一是訪求古書。“凡遇舊槧孤本,記其版式,存其題識。七厄之馀,得睹珍笈,以語同癖,諒深忻慨?!钡诙撬言L小說。董先生是近幾十年來搜羅民間文學最有功的人,他在這四卷書里記錄了許多流傳在日本的舊本小說,使將來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因此知道史料的所在。第三,董先生是個多情的人,他的一生曾經(jīng)過幾度很深刻的戀愛歷史;他在這日記里留下許多情詩,記著幾番綺夢,——“春蠶理緒,垂死方休;秋蛩善啼,向宵彌咽”,——使我們約略窺見董先生的性情,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書蠹,不僅是一個法家,而是一個富于情緒的老少年。

我們先看這三點。

記載海外古書的工作,自從楊守敬先生以至董先生和傅沅叔先生最近的《訪書記》,都是嘉惠學者的事業(yè),不用我在這里特別贊揚。董先生的日記里特別注重日本藏書的歷史,如金澤的略傳,如狩谷掖齋的詳傳,如佐伯獻書記,如增上寺三藏的歷史,如高野山的詳記,如秘閣藏書的源流表,都可以使我們明了日本先代貴族學者提倡文藝的歷史與精神。南葵,東洋,靜嘉堂諸文庫,不過是繼續(xù)這種愛好文藝的遺風而已。

關(guān)于小說戲曲的訪求和記載,董先生的書也有重要的貢獻。如內(nèi)閣所藏小說中,有《封神演義》,是明刻本,編者為許仲琳。此書作者的姓名,在中國久無可考,賴有此本可供考證。又如《岳武穆演義》,本子最多,最難考證;內(nèi)閣目有明余應(yīng)鰲編的八卷本,有明熊大木編的十卷本;又有十一卷的嘉靖三十一年本,前八卷為熊大木編,后集三卷為李春芳編。北京朱希祖先生藏有明刻本,編者為理學名儒鄒元標,也和今本大不同。若合此諸本,將來定可以看出此書演變的線索了。又《英烈傳》也有種種不同的本子。內(nèi)閣所藏也有三種明刻本,都可供比較的研究。

關(guān)于第三點,我也有點感想。日記屬于傳記文學,最重在能描寫作者的性情人格,故日記愈詳細瑣屑,愈有史料的價值。董先生此記,不但把他少年的逸事坦白示人,并且把他老年的夢境也詳細寫出。記中各夢,多可供心理學者的研究,例如柳絲一夢:

〔一月十三日〕夜夢柳絲隨一姥至,似初嫁來者,絮絮情話,并出一素縑索書。余題有“臂痕乍褪秦宮赤,眉嫵新留京兆妍”之句,忘其全律。

柳絲者,昔年金陵棘闈中所夢女子,懷中抱一兒,自言今名,與余前世結(jié)褵未久棄世,遺蛻葬某剎前柳樹下,屬為改葬。自后每值患難,或病中,輒夢之。往歲漫游,歐美往復(fù),兩度夢之于橫濱港舟中?!?

董先生自己的解釋,我們可以不論。但此等材料,若遇弗洛得派的心理學者,便成了可寶貴的材料。記夢之作,必須記者誠實可信,方有價值。記得明朝成弘間有位理學家羅一峰所著文集后附夢稿二卷,記夢多至三百馀首。今董先生雖向不談理學,平生治事素主篤實,他自記的綺夢豈有不可信的嗎?

以上申述董先生所指出的三點。三點之外,我以為還有兩事,值得讀者特別注意。其一事為四月二十五日補記庚子拳禍一長篇,近三千字。董先生當時在圍城中,又是監(jiān)斬徐承煜,啟秀的人,故他這篇記載雖作于近三十年后,應(yīng)該還有史料的價值。

其一事為四月二十三日記游高野山,柳之間而附錄豐臣秀次切腹事及秀次的姬妾被誅事,一日之記近七千字,可算是最長的日記。其中記秀次切腹事,最悲壯動人,最可令人想見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全文分六節(jié):第一節(jié)記秀次聞切腹之命;第二節(jié)記和尚隆西堂自請從死;第三節(jié)記從死諸人分劍與題劍;第四節(jié)記最后之宴,及萬作,山田,山本三人切腹,秀次親為他們“介錯”(切腹后,須斷其首,名為介錯);第五節(jié)記秀次與隆西堂同時切腹,淡路為秀次介錯,心悸目眩,進三刀方才斷頭;第六節(jié)記淡路切腹:

淡路語二使曰:“技拙殊惶愧。今介錯者為主公,目眩心悸,狼狽特甚。……余今奏技,請公等拭目;若覆前轍,斯狼狽也?!奔辞懈棺魇中危銎渑K腑于兩股,置劍合掌。吉兵衛(wèi)就而進刃焉。(卷四,頁三六)

切腹是何等慘事,然而日本的武士卻把此事看作一種藝術(shù),要做的悲壯淋漓,要做的美;他們不惜死,卻不愿讓人笑他“技拙”,笑他死的不美。這真是日本文化的最大特色。凡觀察一國的文化,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生活,更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死法。董先生一日發(fā)憤記七千字,只是要我們看看古日本武士怎樣死法。

董先生有《柳之間吊秀次》詩四章。我也和他一首小詩,題他這一日的日記:

一死不足惜,技拙乃可恥。

要堂堂的生,莫狼狽的死。

十九,六,二十八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