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一年
說是《論語》辦到一年了,語堂先生命令我做文章。這實在好像出了“學(xué)而一章”的題目,叫我做一篇白話八股一樣。沒有法,我只好做開去。
老實說罷,他所提倡的東西,我是常常反對的。先前,是對于“費厄潑賴”,現(xiàn)在呢,就是“幽默”。我不愛“幽默”,并且以為這是只有愛開圓桌會議的國民才鬧得出來的玩意兒,在中國,卻連意譯也辦不到。我們有唐伯虎,有徐文長;還有最有名的金圣嘆,“殺頭,至痛也,而圣嘆以無意得之,大奇!”雖然不知道這是真話,是笑話;是事實,還是謠言。但總之:一來,是聲明了圣嘆并非反抗的叛徒;二來,是將屠戶的兇殘,使大家化為一笑,收場大吉。我們只有這樣的東西,和“幽默”是并無什么瓜葛的。
況且作者姓氏一大篇,動手者寥寥無幾,乃是中國的古禮。在這種禮制之下,要每月說出兩本“幽默”來,倒未免有些“幽默”的氣息。這氣息令人悲觀,加以不愛,就使我不大熱心于《論語》了。
然而,《蕭的專號》是好的。
它發(fā)表了別處不肯發(fā)表的文章,揭穿了別處故意顛倒的談話,至今還使名士不平,小官懷恨,連吃飯睡覺的時候都會記得起來。憎惡之久,憎惡者之多,就是效力之大的證據(jù)。
莎士比亞雖然是“劇圣”,我們不大有人提起他。五四時代紹介了一個易卜生,名聲倒還好,今年紹介了一個蕭,可就糟了,至今還有人肚子在發(fā)脹。
為了他笑嘻嘻,辨不出是冷笑,是惡笑,是嘻笑么?并不是的。為了他笑中有刺,刺著了別人的病痛么?也不全是的。列維它夫說得很分明:就因為易卜生是偉大的疑問號(?),而蕭是偉大的感嘆號(?。┑木壒省?
他們的看客,不消說,是紳士淑女們居多。紳士淑女們是頂愛面子的人種。易卜生雖然使他們登場,雖然也揭發(fā)一點隱蔽,但并不加上結(jié)論,卻從容的說道“想一想罷,這到底是些什么呢?”紳士淑女們的尊嚴(yán),確也有一些動搖了,但究竟還留著搖搖擺擺的退走,回家去想的余裕,也就保存了面子。至于回家之后,想了也未,想得怎樣,那就不成什么問題,所以他被紹介進中國來,四平八穩(wěn),反對的比贊成的少。蕭可不這樣了,他使他們登場,撕掉了假面具,闊衣裝,終于拉住耳朵,指給大家道,“看哪,這是蛆蟲!”連磋商的工夫,掩飾的法子也不給人有一點。這時候,能笑的就只有并無他所指摘的病痛的下等人了。在這一點上,蕭是和下等人相近的,而也就和上等人相遠。
這怎么辦呢?仍然有一定的古法在。就是:大家沸沸揚揚的嚷起來,說他有錢,說他裝假,說他“名流”,說他“狡猾”,至少是和自己們差不多,或者還要壞。自己是生活在小茅廁里的,他卻從大茅廁里爬出,也是一只蛆蟲,紹介者胡涂,稱贊的可惡。然而,我想,假使蕭也是一只蛆蟲,卻還是一只偉大的蛆蟲,正如可以同有許多感嘆號,而惟獨他是“偉大的感嘆號”一樣。譬如有一堆蛆蟲在這里罷,一律即即足足,自以為是紳士淑女,文人學(xué)士,名宦高人,互相點頭,雍容揖讓,天下太平,那就是全體沒有什么高下,都是平常的蛆蟲。但是,如果有一只驀地跳了出來,大喝一聲道:“這些其實都是蛆蟲!”那么,——自然,它也是從茅廁里爬出來的,然而我們非認(rèn)它為特別的偉大的蛆蟲則不可。
蛆蟲也有大小,有好壞的。
生物在進化,被達爾文揭發(fā)了,使我們知道了我們的遠祖和猴子是親戚。然而那時的紳士們的方法,和現(xiàn)在是一模一樣的:他們大家倒叫達爾文為猴子的子孫。羅廣廷博士在廣東中山大學(xué)的“生物自然發(fā)生”的實驗尚未成功,我們姑且承認(rèn)人類是猴子的親戚罷,雖然并不十分體面。但這同是猴子的親戚中,達爾文又不能不說是偉大的了。那理由很簡單而且平常,就因為他以猴子親戚的家世,卻并不忌諱,指出了人們是猴子的親戚來。
猴子的親戚也有大小,有好壞的。
但達爾文善于研究,卻不善于罵人,所以被紳士們嘲笑了小半世。給他來斗爭的是自稱為“達爾文的咬狗”的赫胥黎,他以淵博的學(xué)識,警辟的文章,東沖西突,攻陷了自以為亞當(dāng)和夏娃的子孫們的最后的堡壘。現(xiàn)在是指人為狗,變成摩登了,也算是一句惡罵。但是,便是狗罷,也不能一例而論的,有的食肉,有的拉橇,有的為軍隊探敵,有的幫警署捉人,有的在張園賽跑,有的跟化子要飯。將給闊人開心的吧兒和在雪地里救人的猛犬一比較,何如?如赫胥黎,就是一匹有功人世的好狗。
狗也有大小,有好壞的。
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辨別?!坝哪幥纹づc正經(jīng)之間”(語堂語)。不知俏皮與正經(jīng)之辨,怎么會知道這“之間”?我們雖掛孔子的門徒招牌,卻是莊生的私淑弟子?!氨艘嘁皇欠?,此亦一是非”,是與非不想辨;“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夢與覺也分不清。生活要混沌。如果鑿起七竅來呢?莊子曰:“七日而混沌死。”
這如何容得感嘆號?
而且也容不得笑。私塾的先生,一向就不許孩子憤怒,悲哀,也不許高興。皇帝不肯笑,奴隸是不準(zhǔn)笑的。他們會笑,就怕他們也會哭,會怒,會鬧起來。更何況坐著有版稅可抽,而一年之中,竟“只聞其騷音怨音以及刻薄刁毒之音”呢?
這可見“幽默”在中國是不會有的。
這也可見我對于《論語》的悲觀,正非神經(jīng)過敏。有版稅的尚且如此,還能希望那些炸彈滿空,河水漫野之處的人們來說“幽默”么?恐怕連“騷音怨音”也不會有,“盛世元音”自然更其談不到。將來圓桌會議上也許有人列席,然而是客人,主賓之間,用不著“幽默”。甘地一回一回的不肯吃飯,而主人所辦的報章上,已有說應(yīng)該給他鞭子的了。
這可見在印度也沒有“幽默”。
最猛烈的鞭撻了那主人們的是蕭伯納,而我們中國的有些紳士淑女們可又憎惡他了,這真是伯納“以無意得之,大奇!”然而也正是辦起《孝經(jīng)》來的好文字:“此士大夫之孝也?!?
《中庸》《大學(xué)》都已新出,《孝經(jīng)》是一定就要出來的;不過另外還要有《左傳》。在這樣的年頭,《論語》那里會辦得好;二十五本,已經(jīng)要算是“不亦樂乎”的了。
(八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