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宮觀

閤皂山志 作者:俞策


余至閤皂,徘徊周視,惟仙公殿、東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宮絳闕,彌望丘墟矣。書其舊跡,亦所以存古也。

今按:此編所述,皆明嘉靖丙戌〔1586年〕以前之景況。時至清初,僅余荒榛茂草,雖仙公、東岳二殿,亦不復(fù)存。后雖有修葺,亦已破敗。1991年始初步開發(fā),若山門、若崇真宮,皆已煥然一新,其詳當(dāng)載入《輯補》。

崇真宮 據(jù)閤皂東峰之麓。前此無宮觀之名,初置靈仙館,毀于隋季。唐先天元年,始構(gòu)臺殿,稱閤皂觀。江南李氏,改曰玄都,宋改景德。政和八年,賜名崇真,因改觀稱宮矣。崇寧三年,加賜萬壽。淳祐六年,又加稱大??偯唬捍笕f壽崇真宮也。詳見楊申、周必大記中。又錢希白《南部新書》云:“孫智諒開元中內(nèi)殿修齋,奉詔投龍于吉安之玉笥山,泊舟江側(cè)。見異氣在東川之中,疑有古跡。遂于閤皂山掘得銅鐘一枚,重百余斤。鐘下得玉像三身,因置閣皂觀?!卑丛驹疲骸八未镜v中,復(fù)賜銅版?zhèn)鞫确?。壬辰,山寨鄧克明之變,臺殿俱毀,明洪武初,道士徐麟洲復(fù)之。十七年,授五十代孫李半仙為靈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復(fù)授張尊禮為靈官。宣德初,授黃谷虛,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歲饑,有采蕨者遺火,延毀宮觀。谷虛稍復(fù)之。嗣后教典不墜。至嘉靖中,積負(fù)虛稅,黃冠星散,僅存一、二人。萬歷間,道士劉開化,欲還舊觀,未果。”

靈仙宮 瞰山之中,漢七真人修煉處。隨廢后,復(fù)創(chuàng)建,館亦仍存。未知其地即舊基否,果爾,則崇真又當(dāng)別為一處矣。

寥陽殿 祀三清也。其下即八景壇。

昊天殿 祀上帝之所,在寥陽殿后,其高倍之。

葛仙公殿 一稱祖師殿,祀仙公及張道陵、許旌陽也。從寥陽、昊天拾級而登,據(jù)臥云庵之前殿。中有四時桂,千年柏,古干樛枝,蔚然可喜。

東岳殿 祀岳神也。在仙公殿左。

藏經(jīng)殿 在昊天殿右。

御書閣 在八景壇南。舊藏頤陵賜書、泰山芝草、新樂圖,見周益公記中。

玉像閣 并詳周益公記,不復(fù)載。

正一堂 臥云庵左。

靖應(yīng)堂 臥云庵右。

臥云庵 下?lián)|峰之坪,即仙公煉丹遺址。

仙人庵

路仙庵 一作路山

郭老庵 已上三庵見郡志,今不可考。

丹井室 左并仙公殿,下履丹井。

藏丹室 按傳,仙公煉丹既成,藏之于東崖石室,是也。

鐘鼓樓 從揖仙橋右折而西,兩樓并騫,上路跨行道。

石坊 在鳴水臺外,題曰:“天下第三十三福庭?!?

原存四十九堂名跡

持志堂〔在祖師殿前〕仁志堂 升志堂

小引堂 逍遙堂 集仙堂

會仙堂 招仙堂 通真堂

通仙堂 修仙堂 白云堂

青云堂 碧云堂 卿云堂

五云 堂東太極堂 南清隱堂

西中昭堂 北瑞應(yīng) 堂拙翁堂

九華堂 壽春堂 貴德堂

清輝堂 會真堂 遇真堂

聚真堂 修真堂〔分淦邑〕 定真堂〔分淦邑〕

悟真堂 成真堂 玉真堂

慧解堂 仁和堂 紫霄堂

高明堂 崇仙堂 眾妙堂

博濟堂 義聚堂 靜隱堂

函箓堂 溥顯堂 歸來堂〔后改堂稱觀〕

靈仙堂〔即靈仙館〕 普化堂

歸來觀 在永□(此處原文為方框字),亦有寥陽、玉皇殿閣,殿后墻碑永證。

蔭馬池 記云:在澄坊道旁,往來飲馬之塘。

朝天宮 在府城北門右,祖羅大古宗師為本山靈官,因迎官接詔未便,揭三百余金創(chuàng)基建觀,費數(shù)千金始成。移鐘一口,分堂演教,亦拙翁之子孫也。姑存后考。

輯補

原志以崇真宮為主腦。崇真宮自初稱靈仙館始,屢毀屢建。記至明宣德八年,復(fù)毀于火。迄萬歷丙戌,俞策撰志之時,惟仙公殿、東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宮絳闕,彌望丘墟。清康熙丙午,施閏章校定俞志之時,山中仍只荒榛蔓草,僅余丹井。嘉慶二十三年,道士周步云募緣重修崇真宮〔見道光縣志〕。清末民初,住持歐陽明性稍加修葺。1989年,予初訪閤皂,已破敗不堪,四壁之中,空空如也。神像俱無,惟丹井封蓋,略存仙跡。遍覽全山,僅道德宮巍然獨存,然亦是近年改建。1992年重游,則崇真宮已煥然一新,香火斷而復(fù)續(xù)。

宋崇真宮遺址 在今崇真宮院內(nèi)西北角。1991年,重建崇真宮,清理宮院墻基時發(fā)現(xiàn)。遺址呈長方形,長7.9米,寬1.9米,底距地面高0.4米,東南向?;返撞繛榍啻u豎砌拼花。四周下凹成溝狀,東南角有一方孔通外溝,顯系排水之用。四周青磚疊砌,間綴凸磚,形成飾花圖樣。經(jīng)專家初步認(rèn)定,此遺址為宋熙寧丙辰〔1076〕以前,崇真宮前身景德觀廂房之天井。此項發(fā)掘,展現(xiàn)出宋代宮觀建筑風(fēng)格之特色,亦可見楊申《閤皂山景德觀記》所云“為屋一千五百間”,并非虛飾之語。此外,遺址上部斷層,還同時發(fā)現(xiàn)元、明、清三代建筑殘基三處。上述情況筆者未普經(jīng)眼,皆自樟樹市旅游資料《閤皂山》移錄,不敢掠美,惟以文字體例關(guān)系,略有改易。

舊崇真宮 此為經(jīng)清末民初歐陽明性修葺者??偯娣e260平方米,八字門,歇山頂,釉陶瓦,面闊15米,進(jìn)深14米,通高10.5米。正殿供葛玄塑像,高1丈。殿前四大天王,左右分列二十諸天王塑象。文革中像毀,后漸破敗不堪。

〔新〕大萬壽崇真宮 今大萬壽崇真宮為1991年重建,地址略向西移。由正殿、廂房和庭院組成。正殿坐北朝南,前對主峰凌云峰,后倚東西兩山,位于閤山深邃處,山中主要景點拱衛(wèi)其前。重門深院,翼以修廊。混合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二百八十四平方米。歇山頂,琉璃瓦,飛檐高脊,彩壁丹棟,拼條花窗。仿古代祖師殿之例,殿中供奉太極仙公葛玄、天師道始祖張道陵與真君許遜塑像三尊,道貌莊嚴(yán),令人肅然起敬。

道德宮 座落于駱駝峰南麓,臥云庵舊址與新崇真宮中間。占地面積八百六十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積五百零八平方米。原是磚木結(jié)構(gòu),已改建為混合結(jié)構(gòu),雙層樓房。內(nèi)奉儒釋道三教鼻祖孔丘、釋迦牟尼、李耳神像,以體現(xiàn)奉葛玄為祖師之靈寶道派“三教合一”的理論思想。因此,歷代名人也以此為講道論學(xué)、唱和燕息之所。據(jù)云南宋大儒朱熹曾兩度應(yīng)邀至此講學(xué),聽眾達(dá)數(shù)百人。因朱熹別號紫陽,后人又習(xí)稱道德宮為紫陽書院。庭院中古木參天,枝交葉接,四時繁茂,尤為夏日登山最佳之休息場所。濃蔭之下,清風(fēng)徐來,石桌石凳,圍坐品茶,茶香與花香交融,沁脾爽心,暑氣全消。院門內(nèi)左側(cè),有銀杏樹一株,高聳入云。相傳為朱熹所手值。因此,“文革”中有人謂為反動象征,正施利鋸,幸為有識之士所制止,至今傷痕猶在,卻似真有神靈護(hù)持,生意盎然。院內(nèi)還有金桂、銀桂及四季桂共四株,可能是元初之物。每當(dāng)花季,幽香四溢,而金輝銀燦,累如珠璣,尤令人想象丹術(shù)家黃白之物。清刻有石碑曰桂苑宮。此外,還有羅漢樹、紫玉蘭、紫荊、臘梅、木芙蓉、紅牡丹、萱草、厚樸等觀賞和藥用之珍貴草木。身臨其境,如入閬苑瑤圃。

葛仙祠 此為祀葛洪之祠宇,疑即山志《宮觀》中所稱之仙人庵。洪字稚川,初以文學(xué)知名,后從叔祖玄之大弟子鄭隱學(xué)道。聞句漏產(chǎn)丹砂,乃求為句漏令。晚居羅浮,煉丹著書,舉室升仙。所著《抱樸子》為道家極重要之理論著作。其《金丹》篇自言“余周旋徐豫荊襄江廣數(shù)州之間”,相傳嘗至閤皂,頗有可信。故后人立祠祀之。今已無遺跡。

過化祠 在丁仙峰麓,太學(xué)生黃珩創(chuàng)建于清雍正庚戌歲〔1730〕。其言曰:“予家累世業(yè)儒,而茲山實為紫陽夫子過化之地……于是創(chuàng)為閤麓書院,凡若干楹,以棲來學(xué)之士,而奉祀紫陽神主于其中?!惫视址Q過化祠。詳見清黃騶應(yīng)《過化祠記》。該文又云:“閤皂為清江巨鎮(zhèn)……南宋時紫陽朱子嘗校經(jīng)于此,故至今有紫陽臺遺址云?!逼渲方褚巡豢纱_指,而書院亦已湮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