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 史部

楹書隅錄 作者:楊紹和


共計叁拾本,辛丑年孟春重裝,懷古堂識。

泰興縣季振宜滄葦氏珍藏。均在卷末。

此先公四經四史齋藏宋槧《史記》第一部也?!堆恿顣俊分浰伟濉妒酚洝啡?。錢竹汀《養(yǎng)新錄》云:“予見宋本《史記》,黃蕘圃藏,蔡夢弼刊?!贝吮緹o蕘圃印記,蕘圃所注《百宋一廛賦》并予獲見各書跋文,均未及此,當由竹翁誤記。張月霄《藏書志》所稱“錢求赤藏本,后歸季滄葦,字書精朗,古香可愛,蓋宋版中之絕佳者”,皆即此本。劉燕庭丈藏季滄葦匯集宋本《史記》,亦有是刻二十六卷。見錢警石先生《甘泉鄉(xiāng)人稿》。按:夢弼即著《草堂詩箋》者,固博雅之士,宜其??颇藸枺曀踪Z陋版逕庭矣。先公於辛亥以三百八十金購之吳門,原冊已損敝。次年又得一是刻殘帙,命紹和互校,以清晰者入之。此本卷中間有鈔葉,乃糧螵顧柔嘉所錄,舊有題款在別紙。二百年前名跡未便易去,故仍其舊。付工整治,都為六函,與淳熙辛丑耿秉本同為什襲。癸丑冬,載歸陶南別業(yè)。辛酉春,遭捻寇之亂,全書毀裂。壬戌計偕,攜之都門,重事裝潢。而旋途渡桑乾河,舟覆落水,洪濤洶涌,瞬息將逝,亟爭救之,幸未為波臣攫去,然解囊檢視,已浸痕過半。今更加修飾,始略還舊觀。噫,何茲書之多厄耶!顧離困者敷,而卒以獲全,謂非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耶?世世其慎守之。同治上元甲子小陽東郡楊紹和識。

《趙世家》一卷,原以他刻配補。壬申夏仲,從朱修伯宗丞處假得明朱文石所藏蔡刊殘帙,影錄易之。彥合又記。

每半葉十二行,行大二十一字,小二十八字?!度时炯o》后有“建溪蔡夢弼傅卿親??惕黛稏|塾,時崴乾道七月《藏書志》云,當是‘年’字。春王正上日書”兩行?!堆a史記序》、《六國表》、《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來諸侯年表》、《樂書》、《歷書》后均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置梓於東塾”兩行。又《目錄》后有“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校正”一行。又《五帝本紀》、《周本紀》后均有“建溪三峰蔡夢弼傅卿親校謹刻梓於望道亭”兩行。又《殷本紀》后有《建溪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親??惕黛稏|塾”兩行。又《禮書》后有“建溪蔡夢弼校正刊於東塾”一行。卷首未有“趙宋本”、“彭城錢興祖印”、“季振宜印”、“季振宜藏書”各印。

【補】此本散出后,由文祿堂歸陳澄中,轉歸北圖?!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史記集解索隱》百三十卷,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卷四十三配清光緒元年楊保彝影宋抄本,三十冊。此即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宋本《史記》第一部。

夢莊批:今歸衡陽陳氏,夢記?!病逗T撮w藏書目》〕

冀淑英先生云:此本共有兩部,《楹書隅錄》著錄之一部,先售與他人,后歸北圖,有楊保彝抄配。另一部一九四七年售與北圖,有另宋本配入?!病度餐踅B曾書》〕

又云:《楹書隅錄》著錄者,即楊保彝抄配之本。此本早年散出歸陳澄中,今由陳轉歸北圖?!病度餐踅B曾書》〕

紹曾案:冀先生所云另一部,即購白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楹書隅錄》未著錄。

王獻唐云:宋本《史記》一冊〔殘〕。海源閣宋槧《史記》有三。此冊內多抄補,適為《六國表》、《秦楚之際月表》等,首頁并鈐“宋本”、“季振宜”諸印。證之《隅錄》,即宋乾道本,海源閣《史記》之第一本也。原為一百三十卷,三十冊,亂后殘余此本,亦已損毀?!病读某菞钍虾T撮w藏書之過去現(xiàn)在》第二一頁〕

紹曾案:王獻唐先生所見乾道本殘冊,確是季振宜舊物。但楊氏得此書時已損敝,次年又得同刻殘帙,乃以清晰者互校抽換。此冊當即抽出者,故前后不連。

王晉卿云:宋乾道刻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至二十四字。注雙行,二十八字。白口,版心上記字數(shù)?!堆a史記序》末刊“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真梓於東塾”,《目》后“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校正”,卷一上“建溪蔡夢弼傅卿親??惕黛稏|塾,時歲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卷一下“建溪三峰蔡夢弼傅卿親校謹刻梓於望道亭”,雙邊木記。卷三“建溪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親??天稏|塾”,卷四“建溪三峰蔡夢弼傅卿校正謹刻梓於望道亭”,卷十五、卷十六“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寘梓於東塾”,卷十七同,有雙邊木記。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建溪蔡夢弼校正刊於東塾”、卷二十五“建溪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本校理寘梓於東塾”雙邊木記。顧柔嘉補抄前后序及卷中四十二葉。按《楹書隅錄》云:“糧螵顧柔嘉所錄,舊有題款在別紙。二百年前名跡?!庇謼畋R脱a抄《趙世家》一卷二十五葉,未有“保彝影寫”四字,欄外有“光緒元年七月宋存書室依宋本影鈔”。后序末季氏手書“泰興季振宜滄葦氏珍藏”十字,欄外錢謙貞題曰:“共三十本,辛丑年孟春重裝,褱古堂識?!彼沃M避至“慎”字,計一千五百三十八葉。有“趙宋本”印、“彭城錢興祖”、“季振宜藏書”、“汪士鐘”、“閬源真賞”、“楊以增晚號冬樵子”、“楊紹和”、“曾觀天祿琳瑯秘籍”、“協(xié)卿”、“道光秀才咸豐舉人同治進士”、“楊氏海源閣藏”、“宋存書室”、“四經四史之齋”、“六陶居”各印?!病段牡撎迷L書記》卷二〕

傅沅叔云:《史記集解索隱》一百三十卷,宋乾道七年建安蔡夢弼東塾刊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注雙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欄,版心雙魚尾,下魚尾記葉數(shù)。首《史記索隱序》,十二行,二十二字不等,四周雙欄。本書首葉第一行題“三皇本紀第一上”,下空五格,題“史記一上”,次行低四格題“小司馬氏撰并注”。卷末空一行頂格題“三皇本紀第一上”,下空六格題“史記一上”。后空一行,空四格題:“建溪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時歲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序》后空一行題:“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寘梓於東塾”,《六國表》、《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來諸侯年表》、《樂書》、《歷書》后亦均有此二行,《目錄》后有一行,文曰:“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校正”,《五帝本紀》后有二行,文曰“建溪三峰蔡夢弼傅卿親校謹刻梓於望道亭”,《周本紀》后同?!兑蟊炯o》后有二行,文曰:“建溪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親校梓於東塾?!卑矗捍藭坦判?,南宋初建本之精者,《史記集解索隱》合刊者以此為最早。楊氏海源閣四經四史之一。辛末三月十三日觀書於天津鹽業(yè)銀行庫房?!病恫貓@群書經眼錄》卷三,第一六五、一六六頁〕

周叔弢云:極精,王晉卿買去,歸澄中。又云:此書余諧價三千二百元,已成,為書估王晉卿奪去,六千元歸之澄中?!病堕簳玟洝放!?

又云:“此書紙印是中等,不及余藏百衲本之印本為佳。〔同上〕

又云:黃麻紙,白口,左右雙逞?!餐稀?

《中國版刻圖錄》云:匡高十九·三厘米,廣十三厘米,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注文雙行,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逞,卷中宋諱闕筆至“慎”字?!惨韵掠浥朴?,與傅沅叔同,略〕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史記》第一部?!病稊洝返谌?,《圖版》一六四、一六五〕

此本乃淳熙丙申廣漢張杅守桐川時用蜀小字本重雕。越二年,趙山甫蒞郡,復取褚少孫所續(xù)別為一帙。至八年卒丑,澄江耿秉以覽者弗便,始次其卷第,合而印之,并是正訛脫一千九百九字。錢曉徵詹事《養(yǎng)新錄》云:“予所見《史記》宋槧本,吳門顧抱沖所藏澄江耿秉刊於廣德郡齋者,紙墨最精善?!庇炙度肥斑z》,《史記》多據(jù)此本勘校,并附刻介仲、直之兩《跋》於后,固極以此本為佳矣。先公平生深於史學,尤愛讀龍門之書,嘗欲廣稽諸本,訂其異同,重為刊正,故訪購宋元明以來善本頗多,而藏於四經四史齋之宋槧凡三,此其第三也。道光己酉,以三百金得之吳門,每冊毛子晉、季滄葦、徐健庵印記緊緊。《延令書目》宋板中著錄《史記》二十四本者即此。卷中遇“軒轅”二字輒缺筆。錢詹事考之李氏《通鑒長編》,蓋遵大中祥符七年六月禁內外文字不得斥用黃帝名號故事、其經典舊文不可避者闕之之詔也?!端问贰ふ孀诩o》亦載禁斥黃帝名號事。同治甲子三月上巳東郡楊紹和識。

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有“毛晉秘篋審定真跡”、“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戊戌”、“子晉”、“臣褒”、“華伯”、“毛褒華伯”、“白川書館朱墨通記”、“孫育私印”、“曲阿孫育”、“南徐孫育思和印章”、“孫育之印”、“孫思和圖籍篆”、“孫育”、“京山孫育思和”、“孫育思和父印”、“揚州季氏振宜之印”、“季振宜讀書”、“季振宜字說兮號滄葦”、“御史振宜之印”、“康氏藏書”、“前岳吳氏家藏”、“乾學”、“徐健庵”、“七峰道人”、“開皇山下人家”、“碧山草堂”、“北固山第一峰”、“華陽顧仁效印”、“筠生”、“趙宋本”各印。

【補】此本散出后先歸劉少山,轉歸北圖?!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著錄《史記集解索隱》一百三十卷,宋淳熙三年張杅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二十四冊。為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史記》第二部。楊氏自云《史記》“宋槧凡三”,然第三部《隅錄》未見著錄。

紹曾案:《史記》宋本第三部,散出后歸李木齋,轉歸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李氏書目》著錄《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宋刻本。另詳《楹書隅錄補遺》。

周叔弢云:此書頗思購之,頃聞已歸東萊銀行劉氏矣?!病堕簳玟洝放!?

錢曉徵詹事《養(yǎng)新錄》記所見《史記》舊槧:一宋乾道蔡傅卿本,一宋淳熙耿直之本,一元中統(tǒng)本,云海寧吳槎客藏,計其時亦在南宋之季。嘉興警石錢丈《校史記雜識》中,亦有中統(tǒng)本,稱假自拜經樓,蓋即詹事所見之本也。予於吳本未得目驗,錢校曾錄副藏之。此本首載中統(tǒng)二年校理董浦《序》,與吳本同。然核之錢丈《雜識》,殊歧異?!峨s識》謂猶避宋諱,此本則否。又每葉末行外上角標題篇名,此本亦無之。至《田敬仲世家》標題《后齊世家》,尤錢丈所譏為臆造者。此本并不誤,且以校本勘對,合者固十九,而所謂訛者脫者,如《五帝紀》“登熊、湘”注“益陽縣”訛“益縣”耳。《夏本紀》“以出入五言,女聽”脫“聽”字之類,不勝枚舉。此本多不訛不脫,判然出於兩刻。予按:中統(tǒng)二年,其時尚稱蒙古,迨至元八年十一月,始改國號曰元。董浦《序》中統(tǒng)上署“皇元”二字,自是后人追改,必非段氏原刊之舊。顧追改者既稱“皇元”,則猶是元繙可知。由是推之,吳本與此,皆元代從段刊重雕之本,故於《雜識》所云“密行細字”大致略同。特此本已補填宋諱,校之功,復加審耳。詹事直以吳本刊於中統(tǒng)時,則非也。予又藏有明建陽尹覆本,標題款式全經竄易,望而知為明人陋版,愈證此本的屬元槧無疑矣。蔡、耿兩本,詹事所見者俱歸予齋,因并以此附之,俾相鼎峙云。彥合主人記,時甲子仲秋。

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有“虞山景氏家藏”、“徐氏秋寶”各印。

【補】此本散出后曾由藻玉堂送傅沅叔經眼,去向不明。傅沅叔定為明游明刻本。

傅沅叔云:《史記集解索隱》一百三十卷,明刊本,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注雙行同,黑口,四周雙欄。前有中統(tǒng)二年歲在辛酉季春望日校理董浦序。十行十八字,后半葉抄補七行。有《集解》《索隱》注,無《正義》信前有楊紹和《跋》〔略〕。按:余昔年曾收得中統(tǒng)本《史記》全帙,其字體方整,氣息樸厚,版式略為狹長,與此大不類,余以為乃真中統(tǒng)本。故其體格尚與宋刊相近。若此本字體散漫,刻工草率,決為明覆元本無疑。余別藏有明正統(tǒng)游明刻本,持與此相較,其版式刻工正同,則決為游明本可知矣。楊氏未見真中統(tǒng)本,故其言游移不決如此也。藏園?!苍逵裉盟烷啞<好辉露巳?。《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三,第一六九頁〕

紹曾案: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除此本外,另有元中統(tǒng)本《史記》一百三十卷,三十六冊,四函。當系別一本。

此先公四經四史齋所藏《漢書》第一本也。每半葉八行,行大十六字,小二十一字。《目錄》前木記云“建安蔡琪純父刻梓於家塾”。每卷首行小名在上,大名在下;次行題“漢護軍班固撰”;三行題“唐正議大夫行秘書少監(jiān)瑯邪縣開國子顏師古集注”。每卷末識云:“右將監(jiān)本、杭本、越本及三劉、宋祁諸本參校,其有同異并附於古注之下?!庇终娜舾勺郑⑽娜舾勺???键S堯圃《百宋一廛賦·后漢書》注云:“殘本二,嘉定戊辰蔡琪純父所刻?!贝吮咀允峭瑫r授梓者?!吨尽返诰?、《列傳》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七上、第六十九上中,均以別本配補。每半葉十行,行大十九字,小二十二字。每卷末識云:“右宋景文公手校辨疑并見注內,或云右宋景文公參校諸本,手所是正,并附古注之下,每卷均微有異同。無正文注文字數(shù)及卷首撰注兩行,即慶元嗣歲劉之同本也。近時瞿木夫中溶《奕載堂集》、吳槎客騫《愚谷文存》、錢警石泰吉《甘泉鄉(xiāng)人稿》,皆載有蔡刻殘卷,頗疑為之同本,蓋未見卷首木記耳。道光壬寅先公觀察夷門,嘉興錢心壺先生方主講大梁書院,與先公為至交。一日語先公曰:“公好聚書,此間有一奇書,乃人人所共讀,而人人所未見者,公其有意乎?”先公驚詢之,以此本對,并云商邱宋氏故物也。而訪求不果獲。至丁未,先公巡撫關中,始以朱提五百易得之。有“古虞毛氏奏叔圖書記”、“御史振宜之印”、“御史之印”、“季振宜印”、“滄葦”、些二印大小各一?!凹菊褚俗x書”、“揚州季氏”、“齊庵”、“馬思”、“乾學”、“徐健庵”諸印。重加裝潢,貯以六函,函十冊,其原冊則《延陵書目》所載之五十有四也。案:《漢書》自淳化五年命官分校三史,始有雕本。迨景德、景佑間疊事重刊,最稱精善,在宋槧中固當然首舉。而之同取蕭該《音義》、三劉《刊誤》。宋景文《校語》附之注末,并以熙寧以來十四本逐加譬對,是正良多,亦可云有功班史,故我朝武英殿本悉據(jù)之同原刻。凡明監(jiān)之脫漏舛誤,所謂於顏注十刪其五,於慶元所附諸家之說十存其一者,一一為之補闕訂訛,力存真面,而孟堅一家言庶無遺憾矣。此本刻時已后之同十四年,卷首所列參校諸本俱仍其舊,惟於王宣子前添入劉共甫本,可知即從之同本覆出。然木夫取校殘本八卷中,已謂有殿本所無及不全者,多出三十余條。警石以吳藏十四卷校汲古合本,其改益又不下數(shù)十百處,全書之佳,可以概見,不特卷前標題兩行獨勝他本已也。并見吳、瞿兩跋。至楮墨之工雅,尤為目所慬覯。視景德、景佑兩刻,幾如華岳三峰,屹然鼎立,試取補入之卷衡之,直星淵矣。蓋此雖以之同為藍本,而契勘之功,實益臻詳密。寫刊則一依真、仁朝官本舊式,用能精善乃爾,心壺先生謂是奇書,亮哉。昔王彝州《跋》自藏《漢書》云:“余生平所購《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二千余卷,皆宋本精絕。最后班、范二《漢書》尤為諸本之冠,桑皮紙,勻潔如玉,四旁寬廣,字大者如錢,絕有歐、柳筆法,細書絲發(fā)膚致,墨色清純,奚潘流瀋。蓋自真宗朝刻之秘合,特賜兩府,而其人亦自寶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觸者?!苯褡C之此本,正無毫發(fā)異,重規(guī)疊矩,洵足焜耀前輝。而《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后漢書》、《三國志》之屬,惟無新舊《唐書》。余齋亦皆有宋本,卷且過之,瑯嬛之福為何如乎?爰志其款式緣起,并附錄瞿、吳、錢三君序跋於后,俾世世子孫永秘為枕中之鴻寶也。同治上元甲子七月朔日,東郡楊紹和識於宋存書室。

瞿木夫《宋本漢書附錄札記序》曰:曩予游宦湘南,獲交海鹽陳珠泉明府玉垣,后又締為婚姻,蒙以家藏不全宋本《太平御覽》十九卷及《漢書》二種見贈,皆難得之秘笈也。《漢書》一種系大字本,中附蕭該《音義》及三劉《刊誤》、宋景文校語等,僅存六冊。首起《文帝紀》下“憂苦萬民”至末。又《景帝紀》卷首至“夏募民”止。《昭帝紀》卷首至“夏為大”止。又《李廣蘇建傳》及《胃筻丙吉傳》卷首至“獨賴吉得其思”今本作“恩”止。又《揚雄傳》上下及《儒林傳》卷首至《梁丘賀傳》“執(zhí)戟”止,共八卷,而全者止三卷耳。每葉十六行,行十六字。版匡左上角外有耳題。每卷首行大題在下;次行題“漢護軍班固撰”;三行題“唐正議大夫秘書少監(jiān)瑯邪縣開國子顏師古集注”。卷尾皆有二行云:“右將監(jiān)本、杭本、越本及三劉、宋祁諸本參校,其有同異或作“異同”并附於古注之下?!庇帧段牡奂o》及《李廣蘇建傳》尾行并存記正文、注文字數(shù)??肌稘h書》之有注始自晉,晉灼以服虔、應劭等《音義》及自為增論,集為十四卷,號曰《漢書集注》。又有臣瓚者,即傅瓚也,總集諸家音義,益以己見,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顏師古謂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謂今之《集解》?!兑袅x》即是其書。則唐時傅瓚之書尚有單行本也。師古又謂東晉蔡謨全取臣瓚一部散入《漢書》。自此以來始有注本。據(jù)司馬貞《史記索隱自序》言,《漢書》蔡謨《集解》之時已有二十四家之說,則師古以前已有有注之《漢書》矣?!吨饼S書錄解題》云:“師古承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注解,服虔應劭而下二十余人,刪繁補略,裁以己說,遂成一家,世號杜征南、顏監(jiān)為左氏、班氏忠臣?!奔唇袼鶄黝亷煿抛⒅稘h書》,而此宋本則云《集注》者是也??紟煿潘兄T家注釋名氏、爵里,始於后漢贊《漢紀》三十卷之荀悅,終於后魏撰《音義》之崔浩。《漢紀》別自為書,并非注解音釋。而崔浩又在蔡謨之后,其非蔡謨散入,臣瓚所集,而為師古所增入無疑,《史記索隱》亦屢引崔浩之語。齊學士召南武英殿刊本《漢書考證》云:“案:師古所刊諸家名氏,自荀悅至崔浩共二十三人,而監(jiān)奉載宋景佑時余靖上言,總先儒注解名姓可見者三十五人,蓋‘三十五’系‘三十三’傳寫之訛也。”中溶案:小司馬謂蔡謨《集解》已有二十四家,而今書於蕭該《音義》及李善《文選注》等書所引服虔、應劭等文,往往有出師古此書之外,則知小顏於臣瓚之書刪削者不少矣。惟蕭該《音義》一書,宋時尚有傳本,而師古在唐時獨無一字及之,何耶?宋景文《筆記》言“曾見蕭該《音義》若干篇,然本書十二篇,今無全本,今略記於后”,則有《施譬傳》一條,《趙子傳》一條,《顏安樂》及《瑕邱公傳》各一條,又《揚雄傳》十條,共十四條。末云“尚有一卷未尋得”。而慶元元年劉之同所刊《漢書》,取宋景文所校外,又於注末增入《諸儒辯論》,所列名目以蕭該《音義》居首,是劉之同於宋校外復有所采,可知劉亦見蕭書矣。今此殘宋本所載蕭該語,非景文《筆記》所有者甚多,而其上無宋祁曰者,或皆之同采自本書者也。據(jù)之同言“景文所校十五家文,有殊異皆疏於上方,其間或有《名儒辯論》,亦附於是。今一依謄寫於注釋之下,悉從附入,以圈間之,使不與注相亂”云云。今觀此本,與之同之言合。而云疏於上方,可知景文原校於書之上方,之同輩始以其語附入注下。蓋景文隨手寫錄,參差錯落,后人未加細別,亦復雜沓無次耳。故宋本所附韋昭、晉灼等文,或作蕭該,或作宋祁,或其上竟無蕭該、宋祁曰,體例混殽,究不能定為何人之書矣。明南監(jiān)本《漢書》,師古注多刪削不全,以宋本校毛氏汲古合本,師古注皆同,可知毛本勝於監(jiān)本。但毛本不附蕭該《音義》、劉、宋等校語,而以殿本校監(jiān)本,則知監(jiān)本所附甚多遺漏。又以宋本校殿本,知亦尚不全,殿本不能家有其書,而宋本雖系殘帙,尤不易覯。今取蕭該等文,凡殿本、監(jiān)本所無者,盡為錄出,輯成一編,俾讀史者藉此聊擴見聞耳。并以家藏明成化補印之元大德乙巳太平路刊本及藍本、毛本互校,與宋景文等所校各本異同者,亦為標出,以見各本源流不同,皆不可偏廢也。殿本、元本師古注亦皆與宋本合,惟元本不附蕭該等文,與毛本同。據(jù)宋本卷尾題“將監(jiān)本、杭本、越本及三劉、宋祁諸本參?!?,而書中引監(jiān)本等?!泵坑小八纹钤弧保芍聪稻拔乃R?。惟監(jiān)本前劉之同所列景文十五本名目有浙本而無杭本,此書中亦無云杭本者,疑浙本即杭本。而十五本中并無越本,此書中宋祁每引越本,未知之同何以遣之??季拔乃8鞅就猓植墒捲摗兑袅x》。其所云諸《顏氏家訓》作“褚”。詮、陳武、齊恭者,皆當為蕭該《音義》中所引。而此書中往往不作蕭該《音義》,上止標“宋祁曰”。以其中宋祁引李善《文選注》上有誤作“蕭該《音義》曰”者揣之,知必是以蕭該誤作宋祁也。并有錯入景文《校語》之上下無圈間之而并未見於《筆記》者,恐又皆劉之同輩別據(jù)原書增入也。其服虔、應劭、蘇林、李奇、鄭氏、張楫、孟康、韋昭、晉灼等語,當亦皆蕭該《音義》等書所引。惟晉呂忱所作《字林》,《直齋書錄解題》載有其書五卷,景文猶或可見而采之。景文采《音義》各字書之外,又引《文選六臣注》、殷敬慎《列子釋文》、宋咸、司馬光等《法言注》,兼及劉禹錫《嘉話》、《學林》、江鄰幾、黃朝英、陳正敏、竇萃、竇革、龔疇諸家語,而三劉《刊誤》、朱子《通鑒考異》、孔武仲《筆記》等,則又劉之同所云今本注末入《諸儒辯論》之書也。予故疑此宋本即之同所刊之原本,且考書中“廓”字避寧宗嫌名闕筆。之同《序》作於慶元元年,正在其時,惜未得見其卷首序例一證之耳。南監(jiān)本既載之同序例於前,似亦即之同本,其刪削注文又不知出自何人手也。予又嘗見吳門周香巖孝廉家不全宋本二卷,版式與此無異,乃《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卷尾亦皆有“右將”云云二行及正文、注文字數(shù),蓋同一版刻也。予時在紫陽書院甥館假讀,即以院中所貯殿本草草校譬一過。如《相如傳》“慕藺相如之為人也”下有“劉氏校本云監(jiān)本‘相’字下無‘之’字”;又“礝石武夫”下有“宋祁曰注文‘蔥龍’字上有‘地采’字”。又“傑恒傑瞢漸離”下有“宋祁曰注文‘華山’越本作‘鞏山’”。此三條,亦皆殿本所無也。昔予友陽湖臧在東庸堂據(jù)殿本采蕭氏《音義》為上中下三卷,刻於粵東。今就此殘宋本八卷中,有殿本所無及不全者,多出三十余條,皆其書所遺,惜在東久作古人,不及據(jù)以補人改正耳。噫!寒士家無儋石儲,茍得南監(jiān)本史書插架而讀之已為快事矣。而未見宋本,又何從知其尚非唐宋時完書耶?予故既為《札記》二卷,并推究其梗概而詳序於前。

吳槎客《宋槧漢書殘本跋》曰:漢書以宋真宗景德中雕本為第一,當時惟位登兩府者始得拜賜。厥后仁宗景佑重刊本亦佳,故前輩論宋槧之精者,舉無出《漢書》之右。此一十四冊,每冊為一卷,皆《列傳》,中間有闕繙,且亡其首尾,刊書歲月莫可稽。然楮墨精好,字兼歐、柳,筆如銀鉤鐵畫,實目所覯。至其行款之古,試以明南、北監(jiān)本校之,開卷便復然不同。如首行北監(jiān)本列書名在上,人名在下;宋本則人名在上,書名在下。此所謂大名在下,小名在上者也。次行監(jiān)本題“漢蘭臺令史班固撰”,宋本則曰“漢護軍班固撰”??肌斗妒贰繁緜鳎田@宗時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未久遷為郎,典校秘書。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自永平中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迨建初中始成。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憲敗,坐免官,遂死獄中。是固作《漢書》,不盡在蘭臺令史時,而稱“護軍”,乃以其終於此職也。三行監(jiān)本署“唐正議大夫行秘書少監(jiān)瑯邪縣開國子顏師古注”,宋本“注”上有“集”字。按:師古《漢書敘例》云:晉晉灼為《漢書集注》一十四卷,直永嘉喪亂,不至江左。故師古為此注亦號《集注》,蓋是祖述灼意。而世本都無“集”字,亦非也。至注中諸家考校音釋,俱極詳備。監(jiān)本任意芟薙,全失本來面目。微此,又烏從而知之?昔何義門太史嘗得北宋大字監(jiān)本《班書》。乃王麟洲故物,惜其精而不全。其弟心友畏三又購得徐東海家北宋大字本、南宋乾道丁亥小字本,義門自詫晚年多幸,得見異書。今此本雖無歲月可稽,中多避孝宗、光宗諱,疑即慶元嗣歲建安劉之同校刊之本,更俟博識者詳焉。

錢警石《宋殘本漢書考異跋》曰:拜經樓宋本《漢書》,今藏槎客先生文孫玉文上舍之璪所。玉文為小尹先生壽照嗣子。小尹先生與先叔父觀察、學士兩公同舉乾隆丙午鄉(xiāng)試。兩家夙有文字緣。戊戌秋日,乃介槎翁從孫讓木茂才之樁借校一過,其與汲古合本異同者,余撰《考異》詳之?!锻跫蝹鳌分小耙蝗斩杖f機”注尾錄宋氏語,槎翁有訂正,寫於別紙,今亦錄《考異》記中?!吧鳌弊侄嗳北埽岸亍弊只虮芑虿槐?,當為光宗時刻本,而高宗以上之諱,亦或避或不避,此蓋寫刻者之過。謝山全氏嘗引周乎園《文苑英華序》謂於唐人諱本朝諱,或去或存,以證成都《石經》避諱之不畫一,不必以是為疑?!锻馄輦鳌吠{云:“燕燕尾涎涎?!睅煿旁唬骸跋严?,光澤之貌也,音徒見反?!薄段逍兄尽分兄??!蓖0矗骸队衿に俊贰跋选弊肿ⅲ骸巴揭娗?,涎涎,好兒?!薄稄V韻》三十二《霰》電紐下“涎”字注:“涎涎,美好兒。與口液之‘涎’迥殊?!薄额惼に俊贰跋眩痔镁毲?,涎涎,光澤兒”?!都崱啡弧饿薄冯娂~下‘涎’字注:“涎涎,光澤兒?!闭妙伿稀稘h書注》文也。近刻《漢書》誤作“涎涎”?!督浖朐b》亦沿訛,於一《先》“涎”字下引《五行志》及《外戚傳》。賴此《外戚傳》下及汲古合本《五行志》、《外戚傳》可以訂正?!兜苑竭M傳》“斥事感名”注中,此本亦誤“涎涎”,汲古合本不誤。《杜鄴傳》:“昔文侯寤犬雁之獻,而父子益親。一按:《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六引《說苑》:“魏太子擊趙倉唐緤北犬、奉晨鳧以獻?!熬砥甙倨呤乓俄n詩外傳》事更詳。此杜鄴語所本也?!墩f苑》、《韓詩外傳》,余無善本,故據(jù)仿宋奉《太平御覽》。他本《漢書》俱作“大雁”,獨此正文及注皆作“犬雁”,真可謂一字千金矣。《循吏傳·黃霸傳》中“霸以為神雀,議欲以聞”下錄蕭該《音義》,有“予見徐鍇本”之語,乃誤以宋景文為蕭氏,當依殿本勘正?!堆π麄鳌分小把煽蓱撘病毕拢捲摗兑袅x》引《學林》;《翟方進傳》“多辜為奸利者”下,宋祁引《學林》,今皆見王氏觀國《學林》中。王氏為南渡以后人,不獨蕭博士《隋書·儒林傳》。曠代遙遙不相及,宋景文亦豈得引之。然武英殿??獭稘h書》,據(jù)慶元舊本錄蕭氏、宋氏語亦然。蓋宋氏校語中,往往稱熙寧監(jiān)本、舊刻,多不及辨正而錄之,亦不得專咎此本也。海鹽張芑堂徵君曾藏《楊雄傳》,與此刻同,槎客先生有《跋》,惜未影鈔於后,不知尚可得見否。

弇州本《漢書》,初為趙文敏故物,卷首有文敏自寫真,弇州亦繪一樣於后。弇州歿,歸新安富人。錢牧齋以千二百金從黃尚寶名正賓。購之,崇禎癸未轉鬻四明謝象三,自謂此書去我之日,與李后主聽教坊雜曲,揮淚對宮娥一段凄涼景色約略相似。順治間,復售諸新鄉(xiāng)某公,見《筠廊偶筆》。后遂貢入中秘。汪謹堂參知《跋手臨趙書汲黯傳》云:“往於內府見公所藏宋刻《漢書》?!苯裼^《跋》語謂手鈔,知非臨仿。又謂“此刻有唐人遣意”,益知非歐、褚墨搨。蓋所鈔即宋刻《漢書》耳。觀此,則字畫之精妙可想,故久煊赫於世,莫不以景佑本推之。然謹考《天祿琳瑯書目》曰:“宋景德二年七月中書門下牒文具載篇首,結銜為畢士安、寇準、王旦、馮拯,書尾載‘淳化五年奉刊正”。至道三年呂端等進書后,又有景佑元年余靖奉詔偕王洙赴崇文院對、嘉佑六年陳繹重校、歐陽修看詳?shù)裼 ⑽鯇幎陼勺嘤?,各銜名。然詳閱首葉牒文中‘慎’字缺筆,系避孝宗諱;又凡遇‘完’字皆缺筆,系欽宗嫌名。則明為南宋重刻”云云??芍蔷坝釉荆貜m州輩未加詳考,乃誤為北宋槧耳。此本刊時正相去伊邇,且亦仿真、仁朝官本舊式者,不識可當唐臨晉帖否?而寶玉大弓之喻,則庶乎伯仲間矣。紹和又記。

何義門兄弟校宋本中有建寧書鋪本,即此。小山校語謂為惡本,警石丈頗疑所見非原刻。又顧澗蘋《百宋一廛賦》著錄景佑本,恐亦弇州本之類,未必真景佑原刻。有“每之同而愈況,胡項背之敢望”云云?!巴庇炞鳌皟住?,明嘉靖監(jiān)本誤作“問”。黃莞圃《注》并以為元人。之數(shù)君者,皆博雅士,而涉筆之誤如是。吳荷屋先生謂:“大率文人好為論說,不顧矛盾,學者宜加省焉?!毙湃弧┖?。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宋本《漢書》第一本。

惟《北圖收購始末記》作一百二十卷,冊數(shù)函數(shù)與此合?!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漢書集注》一百卷,宋蔡琪家塾刻本,卷二十九、四十五至四十七、五十六至五十七上、八十六、八十八、九十九,配另一宋刻本,六十冊,當即是本。

周叔弢云:建本初印,字大行寬。又云:大字,初印,黃紙?!病堕簳玟洝放!?

傅沅叔云:大字妍美,鐵畫銀鉤,八行十六字。〔《海源閣藏書記略》〕

《中國版刻圖錄》云:匡高二十一·一厘米,廣十三·一厘米,八行,行十六字。注文雙行,行二十一字、二十二字不等。細黑口,四周雙邊。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宋本四史之一。宋諱缺筆至“慎”字。初印精湛,紙墨如新,可稱建本上乘。《目錄》后有“建安蔡琪純父刻梓于家塾”牌記,不記刻書年月,以蔡氏一經堂本《后漢書》刻於嘉定元年例之,疑亦嘉定前后刻本?!病稊洝返谌隧?,《圖版》一八五〕

此本與宋本《后漢書》行式悉同,共為一帙,卷首有拙跋。因其中多辨證《范書》語,故錄之?!斗稌分笥小扒賶]”、“舊廬舊史氏章”、“屠倬”、“孟昭父印”各印。

【補】此本與下第二種宋本《后漢書》合一函,各作三十冊,其實應各作六十冊。北圖收購鹽業(yè)九十二種之一?!侗眻D收購始末記》書名作《前漢書》,一百二十卷,缺葉前人抄補,楊紹和跋,六十冊?!侗眻D善本書目》著錄《前漢書注》一百卷,宋刻元明遞修本,楊紹和跋,六十冊?!队玟洝芳啊逗T撮w宋元秘本書目》均誤作三十冊,蓋因與下宋本《后漢書》合一函。遂以為合共六十冊,各為三十冊耳。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目錄后《跋》云:“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以《十七史》書艱得善本,從太平路學官之請,編牒九路,令本路以《西漢書》率先,俾諸路咸取而式之,置局於尊經合,致工於武林。三復對讀者,耆儒姚和中輩十有五人;重校修補者,學正蔡泰亨。板用二千七百七十五面,工費具載學計,茲不重出。始大德乙巳仲夏六日,終是歲十有二月廿四日。太平路儒學教授曲阜孔文聲謹書?!庇趾罅小俺袆绽商趼房偣芨泄賱⒆穸焦?,中順大夫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副使伯都提調”銜名兩行。有“蘭陵蕭江氏藏書記”印。

【補】此本江建霞隨汪郋亭登閣觀書時獲見,散出后傅沅叔曾經眼,去向不明。

傅沅叔云:太平路學新刊班固《漢書》一百卷,元刊本,十二行二十二字,注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闌,版心上記字數(shù),下記人名。目后有大德乙巳太平路儒學教授孔文聲跋,跋后有銜名二行〔略〕。鈐有“蘭陵肅江氏藏書記”?!矖罹捶虿貢液フ缕呷找?。《藏圖群書經眼錄》卷三第一八七頁〕

先公得嘉定本《班書》后,嘗欲更得《范書》善本以為之偶,而求之數(shù)年不遇。咸豐辛亥始獲此本於吳門,亦南宋時刊,雖密行細字,視《班書》少異,而昔人所云紙潤墨香,秀雅古勁,展卷便有驚人之處者,則同一精絕。且嘉定本《范書》《志》前刪去劉宣卿注補本《序》,每卷首仍題宣城章懷銜名,極為何義門所詆,此本固無是也。義門謂“初讀是書,嫌其訛謬頗多,及觀劉氏《刊誤》,乃知在北宋即罕善本,緣前人重之不如《班書》故也”。予按:汪文盛、毛子晉各本,其源俱出宋槧,而《范書》實遠不逮班,則義門之說良然。此奉自明以來,歷經汲古、延令、傳是諸賢藏棄,圖記凡數(shù)十,其珍秘可見,俾為《班書》強對,洵稱雙拱璧矣。以卷前有季氏印者計之,原冊乃二十有八,《延令宋版書目》著錄《后漢書》二十六本,蓋傳寫偶誤耳。俟重裝時,當如其舊更定之。同治甲子東郡楊紹和識。在卷末。

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四字不等。目錄后木記云:“本家今將前、后《漢書》精加校證,并寫作大字鋟版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英杰,伏望炳察。錢唐王叔邊謹咨?!庇帧拔湟膮求K仲逸校正”題款一行。按:義門校本中所記隆興十二祀麻沙劉仲立本亦有此題款。有“趙宋本”、“華亭朱氏珍藏”、“汲古閣印”、“汲古閣世寶”、“汲古閣毛姓秘”、“毛晉秘篋”、“子晉”、“毛鳳苞印”、“子晉氏”、“毛扆之印”、“斧季”、“毛斧季收藏印”、“中吳毛斧季圖書記”、“毛氏藏書”、“子孫永寶”、“子孫世昌”、“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旅溪季振宜印”、“蒼葦”、“季滄葦氏圖書記”、“御史振宜之印”、“揚州季氏”、“滄葦”、“振宜之印”、“季振宜讀書”、“御史之章”、“乾學”、“徐健庵”、“毗陵周氏”、“九松迂叟藏書記”、“周良金印”、“周氏藏書之印”、“周誥之印”、“伯雅私印”、各印。又卷中每於字旁識以朱點,眉間鈐一印,印作兩重,上重真書曰“古義”、下重篆書曰“七十三老生記”、皆朱文。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楊氏四經四史之齋宋本《后漢書》第一部?!侗眻D收購始末記》作一百二十卷,四十冊,四函?!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著錄《后漢書注》九十卷《志注補》三十卷,宋王叔邊刻本,卷四十下配另一宋刻本,四十冊。

周叔弢云:建本,似《晉書》,黃紙,前數(shù)卷刻工極精。三十八至四十三配本較遜。又云:“今求到劉博士《東漢刊誤》續(xù)此書后印行箱?!贝诵性谀夸浐??!病堕簳玟洝放!?

傅沅叔云:宋王叔邊刊本,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至二十四字不等,線黑口,左右雙闌,版心記“后漢紀”字,《目錄》后有木記,錄后:“本家今將前后《漢書》精加校正并寫作大字鋟版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英杰,伏望炳察。錢塘王叔邊謹咨。”后隔三行題“武夷吳驥仲逸校正”。鈐有汲古閣毛氏父子、季振宜、徐乾學、周良金諸家印記,又楊氏諸印。按:此海源閣楊氏四經四史之一,字體秀勁,與乾道蔡夢弼本《史記》相類,蓋閩本之最佳者,惜未能假校。〔海源閣書,辛未二月十二日觀於天津鹽業(yè)銀行庫房?!恫貓@群書經眼錄》卷三第一九四頁〕

《中國版刻圖錄》云:匡高十八·二厘米,廣十三·一厘米。十三行,行二十三字、二十四字不等。注文雙行,行約二十八字。細黑口,左右雙邊。宋諱“慎”、“敦”、字不缺筆?!赌夸洝泛笥绣X塘王叔邊刻書牌記,云:“本家今將前后《漢書》精加校證,并寫作大字鋟版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英杰,伏望炳察。錢塘王叔邊謹咨?!庇钟小拔湟膮求K仲逸校正”一行。王叔邊蓋浙人而開書肆於建陽者。何義門校本《后漢書》記隆興二年麻沙劉仲立本,亦有吳驥題款,即可為證。書體秀媚,字近瘦金體。紙墨版式純系南宋初葉建本風格。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宋本四史之一。〔《敘錄》第三五頁,《圖版》一六二、一六三〕

昭文張氏《藏書志》載有北宋刊《后漢書》,云:“字畫清朗,‘桓’字、‘構’字俱不缺筆,板心有大德九年、元統(tǒng)二年補刊字,蓋北宋刊板,元代補修之本。每葉二十行,行十九字,注二十五字。”即此本也。但此本尚有注宣德、正統(tǒng)者,自是印時在后,又經明代續(xù)修矣。海寧陳氏《綴文》中所跋《后漢書》,亦即此本,特定為元翻宋板,則偶未審耳。蓋自大德上溯元初,僅廿余年,若出元刻,不應已有補修也。陳氏云:“取汲古合本校之,凡劉《刊》吳《補》及近刻惠氏《補注》所已辨者,俱不具論。如今本《和帝紀》云:‘孝和皇帝諱肇。’注:‘伏侯《古今注》曰:肇之字曰始,肇音兆。臣賢案:許慎《說文》:“肇,音大可反,上諱也?!钡?、許慎并漢時人,而帝諱不同,蓋應別有所據(jù)?!潜菊淖鳌M肇’,注伏說作‘肇’,許說仍作‘肇”。按:《說文》云:‘肇,上諱,在戈部?!攺母?、聲。惟伏侯《古今注》從攴作肇,故云伏、許并漢時人,而帝諱不同。若如今本溷而為一,何不同之有耶?斯可寶一也。今本《鄭康成傳》云:‘師事京兆第五元?!潜尽露唷取帧S衷疲骸峒遗f貧,不為父母群弟所容?!潜緹o‘不’字,俱與唐史承節(jié)所詵《鄭公碑》合。吾師阮撫使《山左金石考》云:‘為父母群弟所容,猶言幸為親包覆成就,蓋不欲舉親之失如此。自后校書者,因前不樂為吏,父數(shù)怒之,遂疑此書為父母群弟所容不相合,輒妄加“不”字,踵謬至今,是碑遠勝今本《后漢書》。’鱣今得見元本《后漢書》無‘不’字,斯可寶二也。今本《阜城王延傳》云:‘以汝南之長平、西華、新陽、扶桑四縣,益淮陽國?!ⅲ骸錾#食窃陉愔萏悼h北。’是本作‘扶樂”。按:錢詹事《考異》云:‘扶?!斠篱}本作‘扶樂’。鱣謂‘?!?、‘樂’形似致誤?!秳⒙ 贰ⅰ恶R援》二傳皆作‘扶樂’?!犊尽逢悋小鰳贰勺C,斯可寶三也。今本《郭太傳》云:‘初,太始至南州,過袁奉高,不宿而去;從叔度,累日不去?;蛞詥柼?,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泛濫,雖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頃之陂,澂之不清,撓之不濁,不可量也?!币讯?。太以是名聞天下?!财呤淖?。是本皆章懷注引謝承之文。按:《考異》云:‘初讀此傳,至此數(shù)行,疑其詞句不倫。后得閩中舊本,乃知本章懷注,今本皆入正文。閩本系嘉靖己酉按察周采等??湓鲮端慰?,較之它本為善。如左原以下十人,附書《林宗傳》末。今皆各自跳行,閩本獨否?!g於是本,益嘆詹事之言信而有徵。其左原以下十人并不跳行,斯可寶四也。今奉《律歷志》云‘五者以備”,是本作‘五是以備”?!犊籍悺吩疲骸}本、及古本作“五者”,此后人以今本《尚書》易之?!g按:《李云傳》云:‘五氏來備?!ⅲ骸桥c氏古字通”。蓋惟古本《尚書》作‘是’,故章懷云然。三國時,‘氏儀’亦作‘是儀’。閩本雖出於宋,然此等舛訛猶未盡善,斯可寶五也?!闭c此奉相合。惟“扶樂”此本已作“扶?!?,而此葉適是明修之板,想補刊時誤改,陳氏所見,猶未經明修之本也。先大夫平生愛讀龍門、班、范之書,搜羅善本最多,而以四經四史齋所藏者為甲觀。此本以紙墨校之,似當居乙,然視大德太平路所刊,實遠過之。明以來諸本無論已,可勿寶諸。同治紀元冬月,東郡楊紹和識。在《漢書》卷首。

《藏書志》又云:“卷未有‘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敕重校定刊正’一條,后列‘承奉郎守將作監(jiān)丞直史館賜緋魚袋臣孫何、承奉郎守秘書省著作佐郎直集賢院賜緋魚袋臣趙安仁’二行?!痹⑾氯?。此本卷末數(shù)葉《漢書》亦缺卷末數(shù)葉,鈔補。并《志》第十至十九均舊鈔補,而標題行款殊不合,當據(jù)他刻錄入,故無此銜名矣。又《潛研堂集·跋后漢書》云:“此本雖多元大德九年補刊之葉,尚是舊刻,於‘朓”、‘敬’、‘恒’、‘徵’字皆闕末筆,而‘讓”、‘□(此處原文為方框字)’郤不回避,知系嘉佑以前刊本,較之明本有霄壤之隔矣?!笔清X氏亦以此本為北宋槧,因并記之。彥合。在末卷后。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楊氏四經四史之齋宋本《后漢書》第二部?!侗眻D收購始末記》作一百二十卷,缺葉前人抄配,六十冊?!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著錄《后漢書注》九十卷《志注補》三十卷,宋刻元明遞修本,志十至十九卷配清抄本,六十冊。此作三十冊,蓋因此本與上宋本《漢書》合一函,遂誤兩書各作三十冊耳。《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沿《隅錄》之誤,亦作三十冊。

景佑《校正后漢書狀》后有“大德九年十一月望日,寧國路儒學雨教授任內刊”一條,為書賈裁去,行式與太平路所刊《漢書》同。有“金氏圖書”、“清白吏之子孫”兩印。

往讀錢曉徵先生《廿一史考異》,《三國志·虞翻傳》週莫候一條云:“按:字書無‘’字,蓋‘鄮’之訛。鄮莫候切。此‘週莫候’二字,當作‘莫候反”,本小字夾注,誤人正文,又誤合‘莫反’二字為‘週莫’。后見內府本,果如予說?!辈⒁姟栋锨浪拿鲌D經》。予案:武英殿官刻,以南、北宋本、元本、明監(jiān)本、汲古合本互相譬正,最為精審,而此條《考證》云“各本俱訛”,是宋本已然矣。今驗之此本,乃以“莫候反”三字側注,正與殿本恰符,惟“鄮”字亦誤。因取殿本略加勘對。如《考證》所云:《三少帝紀》“不利而還”注“并力討恪”,“恪”疑作“胡”?!吧ⅡT常侍王業(yè)”注“《國語》曰”,“國”疑作“世”。《邴原傳》“河南扶風龐迪”,“迪”疑作“□(此處原文為方框字)”?!豆軐巶鳌贰巴趿艺?,字彥方”,“方”疑作“考”?!稄埣葌鳌贰罢Z在《夏侯元傳》”注“何材如是而位至二千石乎”,“至”疑作“止”?!杜沓峭鯎?jù)傳》“削縣二千戶”注“列書載璽書曰”“列”疑作“魏”?!秳⒍羵鳌贰坝蓧|江水詣涪,去成都三千六十里”,“千”疑作“百”?!督S傳》“仕郡上計掾,州郡為從事”,下“郡”字疑作“辟”?!秾O策傳》“封為吳侯”注“陰襲圖策”,“襲圖”疑作“圖襲”?!秴侵鳈鄠鳌贰皠浞Q帝於蜀”注“魏啟曰”,“啟”疑作“略”;“加淵爵位”注“復書曰”,“書”疑作“奏”?!妒扣苽鳌贰拔舅蛔汶蛞病弊ⅰ芭跗漕U搖稍之”,“稍”疑作“捎”。“頤”、此本作“頭”,與汲古合本同?!冻唐諅鳌贰霸霰?,騎五十四”,“四”疑作“匹”?!秴畏秱鳌贰斑€吳,遷都督”注“曰稱領都督”,“曰”疑作“自”。《朱異傳》“魏軍大破”注“而用侯子言”,“侯”疑作“傒”?!稄垳貍鳌贰凹{愚言於圣德”,“德”疑作“聽”。《陸瑁傳》“父績早亡,一男一女”,上“一”。’字疑作“二”?!蛾戇d傳》“權使鄱陽太守孫魴”,“孫”疑作“周”?!顿R齊傳》“令楊松長丁蕃留備余漢”,“楊松”疑作“松楊”。此本作“陽”?!秴吾穫鳌贰耙圆楦邲鑫骺ざ嘉尽?,“郡”疑作“部”。皆明知有訛誤而尚仍其舊者,可見據(jù)校之宋本,亦不免舛謬,惟“并力討恪”、“字彥方”兩條,云宋本作“胡”、作“考”。故未敢意為竄改,蓋慎之至也。此本則視所疑之字一一相合,又如《王朗傳》“進封樂鄉(xiāng)侯”注“釀酹必貫三時而后成”,“酹”當作“酎”。又《諸葛亮傳》“遂詣曹公”注“聞元直、仕元仕財如此”,“仕元”當作“廣元”?!陡蕦巶鳌贰白嬗忠苑踩诵笾弊ⅰ巴醪荒苡谩?,“王”當作“主”之類甚多,亦《考證》所稱各本俱訛者,而此本并不誤。顧殿本已改定,茲不具述。又殿本《先主傳》“分遣將軍吳蘭雷同等入成都”?!犊甲C》云:“成都二字疑有誤?!贝吮咀鳌拔涠肌薄0矗何涠伎h置,本隸涼州。建興七年始入蜀,是時尚屬魏境,故下云為曹公軍所沒:自以作“武都”為是。然汲古合本亦作“武都”,而殿本未之及。是書宋槧著錄者絕,況此本較他本尤多所是正?彌足珍貴。至楮墨之精古,猶余事也。每半葉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三字。每卷大題在下?!妒瘛贰ⅰ秴菚非熬心夸?,題“三國志目錄中”、“目錄下”、而《魏書》無之,想并承祚《進書表》俱闕失耳。卷第二、第三、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鈔補,字極工雅。卷首有廬山陽陳徵印。道光已酉先公開府袁江,以重金得之,取配舊藏宋槧《史記》、兩漢,共成四史。同治甲子秋仲,東郡楊紹和彥合識於四經四史之齋。在卷末。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楊氏四經四史之齋宋本四史之一,《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刻本,卷二、四十至四十一配清影宋抄本。

周叔弢云:建本,精美,黃紙。又云:黃紙建本,汪閬源藏書?!病堕簳玟洝放!?

傅沅叔云:宋建奉,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注雙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雙闌,闌外有耳記篇名。字體方勁,鋒棱峭厲,與黃善夫刊《史記》極相類,建本之精者。印本亦清朗。楊氏四經四史之一?!埠T撮w書,辛未二月十二日觀於天津鹽業(yè)銀行庫房?!恫貓@群書經眼錄》卷三第二〇三頁〕

張元濟云:余欲輯印舊本正史,謀之者有年。涵芬樓舊藏宋衢州本《魏志》極精美,然《蜀》《吳》志全佚,其他公私奔藏,均非宋刻。有之,惟聊城楊氏、松江韓氏。韓氏書,聞僅存數(shù)卷,且秘不示人。楊氏自鳳阿舍人逝世,亦無緣通假。……戊辰秋,余為中華學藝社赴日訪書,獲見帝室圖書寮舊藏宋本,借影攜歸,檢閱宋諱,避至廓、郭等字,知為寧宗時刊本。又與楊紹和《跋》勘對,所舉殿本《考證》疑字,一一吻合,乃知二本實同?!病渡嫒π虬霞洝と龂景稀贰场吨袊婵虉D錄》云:匡高十九·五厘米,廣十二·五厘米。十行,行十八字。注文雙行,行二十三字。細黑口,四周雙邊。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宋本四史之一。宋諱缺筆至“廓”字。審其字體刀法,知是南宋中葉建本。存六十二卷,余卷前人據(jù)別本精鈔配全。近年《百衲二十四史》本據(jù)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本影印,與此正是一版。彼本前三卷已佚,此本可補其闕?!病稊洝返谌彭?,《圖版》一八八〕

馬、班、范、陳四史,自宋以來,墨板者眾,不乏流傳,而《晉書》絕少佳刻。明南北監(jiān)、汲古合各本展轉相沿訛,幾同自鄶。故抱經盧學士《群書拾補》所?!都o》、《志》諸篇,以乾隆四年官本為主,而取舊本參考異同,獨據(jù)鄭樵《通志》所載者居多,蓋為其尚系宋時之本也。此本以盧氏標舉之字證之,往往吻合,而楮墨如新,色香俱古,洵宋槧中上乘。往歲於關中購得明周若年刊本,卷未有萬歷戊寅吳郡俞元文《后序》,闊行大字,頗極悅目,亦從宋秘合本翻出者,唯未免烏焉之訛耳。卷中有泰興季氏、昆山徐氏諸印。按:《延陵書目》宋板中著錄《晉書》,下注四十本,今以此本卷前有季氏印者計之,恰符四十之數(shù),其每函六冊,重裝時并省也。昔王伯厚曰:“四史防於黃帝,五史建於蒼籀?!毕裙f藏馬、班、范、陳四史,皆宋槧,更得此繼之,亦足備五史之目矣。同治紀元秋九月,東郡楊紹和識。在卷末。

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七字。有“宋本”、“榮慶堂”、“松郡朱氏”、“華亭朱氏珍藏”、“大宗伯印”、“廣乘山人”、“季振宜印”、“滄葦”、“季振宜藏書”、“季振宜讀書”、“御史振宜之印”、“徐印乾學”、“徐健庵”各印。

【補】此本散出后先歸周叔弢,轉歸北圖。《自莊嚴堪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刻本。

周叔弢云:建本,黃紙,精美。此是南宋初覆刻北宋本。〔《楹書隅錄》批注〕據(jù)《翁藏書題識輯錄》此本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間,購自楊敬夫。又增補印記:“柔升”朱文方?!病段滩貢顒铀匿洝贰?

《自莊嚴堪善本書目》云:十四行二十七字,白口,左右雙邊。此書明清以來遞為華亭朱氏、季振宜、徐乾學所藏,后歸海源閣,《楹書隅錄》卷二著錄。〔第二四頁〕

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大小同。是即嘉慶間鄱陽胡氏翻刻本之所出也。此本與胡氏原本雖同出一板,而《天祿琳瑯書目》所記,與胡氏本微有小異??贾吮?,亦間有異字。此本無王磐《序》,卷百六十二以下全缺,后銜無可考,余則悉同。鐫刻精良,的屬元初印本。原書一百八十余卷,有《考異》。辛酉寇亂,焚失三十余卷,《考異》與末卷正在其中,爰取胡刻新本補之。近年吳越之書多墜紅羊,原本不知尚在天壤間否?此本亦碩果矣。予昨春游護國寺,見一本乃北宋槧,古雅精善,寶光熊熊,得未曾有,且首尾完具,洵稱奇書。云出一勛戚家,與宋本《六臣注文選》共一袱。議直三日終不就,為有力者攫去,至今猶怦怦云。同治甲子仲春海源閣主人識。有“袁忠徹印”、“南昌袁氏家藏書畫印”、“安儀周家珍藏”、“麓村”、“攜李項氏家藏”、“項叔子”、“子京”、“天籟閣”、“是書曾藏周元亮家”、“明善堂書畫印”各印。

是書溫公於元豐七年隨《通鑒》同奏上,本與《通鑒》別行,自胡三省作《音注》,始散入各文之下,殊多漏略。《四庫全書》著錄者,乃明初翻刊單本,此則宋時原槧也。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每卷末間有“通仕郎試太學正臣周固校正”、“承事郎太學博士臣李敦義校正”題款?!岸亍弊植⒉换乇埽允切⒆谝郧八?,故字畫斬方,古勁而雅,與北宋本略同。卷第二十七至末,影宋鈔補,行式一律,工整絕倫,洵書城之寶笈矣。甲子仲秋彥合記。

謹案:《欽定天祿琳瑯書目》著錄宋版是書,有純廟御題云:“字體渾穆,紙質堅致,為宋代所制無疑。中間十二卷至十八卷舊闕,補鈔幾與雕本莫辨。媧皇煉石,竟成完璧?!庇纸忸}云:“《玉?!份d元佑七年,詔諸路安撫鈐轄司并西京、南京,各賜《通鑒》一部。是哲宗朝刻本已具。今據(jù)書內欽宗以下諱俱不闕,當是元佑槧也?!迸c此本恰合,或竟是北宋本矣。甲子冬月初六日紹和又識,是日雪深盈尺,寒甚。均在卷后。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紹興二年至三年兩浙東路茶監(jiān)司公庫刻宋元遞修本,卷二十七至三十配清影宋抄本。

周叔弢云:白紙浙本,印不甚精。汪士鐘印。〔《楹書隅錄》批?!?

傅沅叔云:宋紹興二年兩浙東路茶監(jiān)司公使庫刻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記字數(shù),下記刊工人名,每卷末間有校正銜名。薄皮紙印,頗清朗。鈐有“曾在春星堂”、“汪士鐘曾讀”、“宋本”諸印。按:此與余藏百衲本《通鑒》中第一種紹興浙東茶監(jiān)司本同?!埠T撮w書,辛未二月十二日觀於天津鹽業(yè)銀行庫房?!恫貓@群書經眼錄》卷三第二三六頁〕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一至卷六、卷七十五、卷一百七十九至卷一百八十一、卷二百十至卷二百十三、卷二百六十三至卷二百六十九、卷二百七十四至卷二百七十七、卷四百四十三、卷四百四十四,皆影元精鈔補。有“張氏月霄”、“銘旂氏”、“庵”各印。盧抱經學士《群書拾補》所載《孝宗紀三》第八葉尚存。

【補】此奉散出后由王獻唐收歸山東省立圖書館,現(xiàn)存山東省博物館,題元至正江浙中書省刻明修本。

謹讀《四庫全書總目》云:“其書自建隆以迄咸淳,用編年之體,以次排纂。其靖康以前,本於李燾《長編》而頗加刪節(jié)。高孝二代則取諸留正之《中興圣政草》,所附案語亦援引甚多。至光、寧以后,別無藍本可據(jù),為編書者所自綴輯。故《永樂大典》於光、寧二宗下,亦全收此書之文。其於諸家議論,采錄尤富。如呂中《講義》、何俌《龜鑒》、李沆《太祖實錄論》、《足國論》、富弼等釋、呂源等增釋、陳瓘《論大事記》諸書,世多失傳,亦足資參考也。惟原本第三十六卷內度宗、少帝及益王、廣王事跡,俱有錄無書,《永樂大典》亦未采,今姑仍其闕焉?!庇璋福菏菚怂沃z民逸老入元后所作,因末卷多涉元事,故不著姓名序跋,而以李燾《進長編表》冠之於首,當時坊賈或亦不無避忌,遂并詭稱前宋盛行耳。其為元代刊本無疑,若明人重刻,當不如是。且《永樂大典》所載標題,即“《宋史全文》”四字,收之《宋》字韻內,并見〔四庫總目〕。更可證元代刊本,未嘗別有書名。乃張月霄《藏書志》以題《諸儒集議》者為元刊,此本卷中亦有〔名儒集義》諸標目。題《宋史全文》者為明刊,殊臆說也。至《廣、衛(wèi)二王本末》二卷,署名陳仲微錄,則從《宋季三朝政要》中摘出,并非原書所有,當是重刻時綴補者,故《永樂大典》亦未之采錄也。《四庫》本缺度宗以下,此猶完帙,可珍已。彥合主人記。在福葉。

每半葉十六行,行二十五字。卷十九、卷二十、卷三十四至末,均舊鈔補。目錄前木記云:《宋史通鑒》一書,見刊行者節(jié)略太甚,讀者不無遺恨焉。本堂今得善本,乃名公所編者,前宋已盛行於世。今再諸梓,與天下士大夫共之,誠為有用之書?;匾曀?,大相逕庭,具眼者當蒙賞音,幸監(jiān)。”卷中有“好古敏求”、“璜川吳氏所藏圖書”、“好古敏求流覽所及”各印記。

【補】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經眼,去向不明。

周叔弢云:此書不精?!病堕簳玟洝放!?

右宋本《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凡八十冊,宋袁樞贊,版長九寸,博尺四寸有奇。前有盧陵楊萬里《敘》及古汴趙與蕙《敘》,乃孝宗朝機仲袁氏分教嚴陵時所作。趙氏以舊本字小且訛,精加讎校,以私錢重刊之,事在理宗寶佑五年丁巳。上溯誠齋楊氏作序,時為孝宗淳熙元年甲午,相距七十五年也。按:伯厚王氏《玉?!分^:“淳熙三年十一月,參政龔茂良言樞所編《紀事》,有益見聞,詔嚴州摹印十部,仍先以繕本上之。”趙氏所云小字,殆即指此。蓋當日奉詔摹印,急就將事,故未能盡善歟。聞之宋元刻書皆在書院,以山長主之。然則校勘之職既主於山長,其刊書之資在於學田,可知錢云以私錢重刊之言,私所以別於官也。是書據(jù)編年為比事,首尾條貫,翦裁精密,於紀傳、編年而外創(chuàng)立一門,遂為史家不可廢者。故其書甫出,即為當世所見重,后賢相續(xù),稱揚不置。而趙氏斯刻,字體大方,校讎詳審,開函豁目,古色盎然,著述、版本,兩稱雙絕,洵希世之珍矣。阮亭王氏《居易錄》云:“《通鑒紀事本末》宋刻大字,有尚寶司卿、柳莊、袁忠徹家藏印及陸子淵、項子京諸印。浙江人攜至京師,索價三百,留二日而還之。”蓋冊籍莊重,人知寶貴,鮮致散失,海內流傳尚或有之。此本為先大夫手藏,將近百年矣,欲重加裝訂,謀之工人,須白金五十。皂囊羞澀,姑俟異日,爰識數(shù)言,用示后昆,其慎守諸。道光五年丙戌夏四月既望,大興朱錫庚謹識。在卷首。

每半葉十一行,行十九字。先大夫督袁江時,許滇生師寄贈。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寶佑五年趙與蕙刻元明遞修本,卷十三至十七、十九、二十二、二十九配清抄本,朱錫庚跋。

周叔弢云:黃紙,明印,不精,有抄配?!病堕簳玟洝放!?

每半葉十一行,行大二十字,小三十字。卷末題嘉佑三年江寧府開造歲月字策銜名及紹興十八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司重別雕印銜名。蓋南宋初以北宋本重刊,中遇“禎”字皆旁注上御名,正沿北宋本之舊式也。是書引據(jù)廣博,多出正史之外。自唐以來,考六朝遺事者,莫不援以為徵,故《新唐書·藝文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馬端臨《經籍考》、鄭樵《通志略》。咸著錄之。然宋時舊槧流傳殊少,絕未聞有收棄者,惟此本載在《延令》、《崐山》兩書目中?!堆恿钏伟鍟俊纷魇?。近日儲藏家,如開萬樓之影宋本、愛日精廬之校宋本,亦皆從此傳寫,洵世間僅存之寶笈矣。錢遵王所云黃子羽藏嘉佑年間鏤本,疑即此本而誤仞為北宋原刻耳。卷中有“宋本”、“明善齋記”、“毛晉字子晉一名鳳苞字子九”、“毛晉之印”、“子晉之印”、“子晉私印”、“臣晉字子晉”、“子晉氏”、“毛鳳苞印”、“字子九”、“子晉父”、“東吳子晉”、“東吳毛表”、“臣表”、“毛表之印”、“毛表私印”、“毛表奏叔”、“毛奏叔氏”、“古虞毛氏奏叔圖書記”、“海虞毛表奏叔圖書記”、“汲古閣圖書記”、“虞山毛氏汲古閣收藏”、“東吳毛叔子監(jiān)藏書畫印”、“東吳毛氏圖書”、“江左季振宜印”、“滄葦”、“徐健庵”、“乾學之印”、“包南咸印”、“包伯虎臣”、“虎臣書印”、“蕓士經眼”、“學劍樓”各印記。

【補】此本散出后,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間先歸周叔弢,轉歸北圖。《自莊嚴堪善本書目》。

《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紹興十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司刻遞修本。

周叔弢云:白紙,不精,有缺葉。又云:白紙,白口,左右雙邊,上間有字數(shù)??坦ば彰号撕?、余中安、張彤、余文、詹元、王厘、傅忠、宋琳、蕭昌齡、張用、三仲、俞邦、陳仲。補版姓名:吳堅、李茂、王克明、周震、王珪、張敏、危安世、蔡仲、黃宥、王太、楊永年、王青。藝蕓書舍原櫝。慎字缺筆,敦亦缺?!病堕簳玟洝放!?

又增補印記:“季滄葦藏書”朱文長方、“士鐘”白文方、“汪印文琛”白文方、“平陽汪氏藏書”朱文長方等?!餐稀?

《自莊嚴堪善本書目》云:十一行二十字,小字雙行三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卷未有嘉佑三年江寧府校正官張庖民等銜名七行,紹興十八年重雕??惫夙n軫等銜名九行,知系紹興十八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司重刻北宋嘉佑本。舊藏毛氏汲古合,繼為季滄葦、徐乾學所藏,后歸海源閣,《楹書隅錄》卷二著錄?!驳诙?、二四頁〕

《中國版刻圖錄》云:匡高二十二·七厘米,廣十五·八厘米。十一行,行二十字。注文雙行,行約三十字。白口,左右雙邊。未有嘉佑三年江寧府校正官張庖民等銜名七行,紹興十八年荊湖北路重雕??惫夙n軫等銜名九行,卷中仁宗諱“禎”字注“今上御名”、知此書確是紹興十八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司重刻北宋嘉佑本?!端问贰さ乩碇尽方B興五年荊湖北路置安撫使於江陵府,則此書當刻於江陵。卷中補版“購”字注“太上御名”,知孝宗朝又經修版。近代抄本多轉從此帙傳錄,此為傳世最古刻本?!病稊洝返谒亩?,《圖版》二一五〕

吾家所藏《國語》有二:一從明道二年刻本影鈔,一是宋公序《補音》南宋槧本。間以二本參閱,明道本《周語》云:“昔我先王世后稷?!弊⒃疲骸昂?,君也。稷,官也。則是昔我先王世君此稷之官也?!笨贾妒酚洝ぶ鼙炯o》亦然。而公序本直云:“昔我先世后稷?!弊x者習焉不察,幾訛周家之后稷矣。“襄二十四年,秦師將襲鄭,過周國門,左右皆免胄而下拜。”注云:“言免胄,則不解甲而拜。”蓋介胄之士不拜,秦師反是,所謂無禮則脫也。公序本又失去“拜”字,與注文大相違背。微明道本,於何正之?今世所行《國語》,皆從公序本翻雕,知二字之亡來久矣。也是翁錢曾遵王識在卷首。

宋板《國語》二本:一摹吾家明道二年刻本,比真本不差毫發(fā);一是宋公序《補音》刻本,段節(jié)分明,注解詳備。合而觀之,此書遂無遺憾。嘉靖中吳門翻刻宋本,闕誤多矣。錢士興記。

明道本《周語》、單襄公曰:“馭,此其孫也?!弊⒃疲骸按酥茏诱?,晉襄公之孫也?!薄跋濉弊稚蠎獰o“單”字,以公序本為正?!冻Z》“王孫圉”,明道本作“王孫圍”。眾皆作“圍”,未審孰是。士興又記。均在卷首敘后。

戴剡源先生《讀國語》曰:“先儒奇太史公變編年為雜體,有作古之材。以余觀之,殆放於《國語》而為之也。”此真讀書好古之識。世無讀書人,但知蘇、歐,通套評論之而已。洞庭葉石君識,時年六十有七,三月十一日。在卷末。

錢遵王印寫錢宗伯家藏宋刻本,與今本大異,今歸於葉林宗,借勘一過。戊戌夏五月六日,常熟陸貽典校畢識。

六月十二日燈下覆校畢,敕先。在卷末。

宋本《國語》從來罕有,義門先生以不得購見為恨事。此書晚出,可謂唐臨晉帖矣。末冊有跋語,原尾可證。在卷首。案:此段系墨筆書,無款。以蕘翁辛亥跋語證之,當從陸敕先校本過錄,故附於敕先諸跋之后。

乾隆丁卯照影宋本校,頗有俗字,不及新本之古。

十月從錢氏本再校,松崖棟記。

壬申正月上元再閱一過。

二月七日又閱一過。均在卷末。

朱墨校宋本《國語》。墨筆得之友人,朱筆得之沈寶硯,云陸敕先校本也。敕先本寶硯秘不示人,此特其臨本耳。王申八月廿八日記,松崖。

墨筆所校與寶硯本略同,惟未校注耳。又記。均在卷首。

壬申九月,又從陸敕先校對一過。

十月,從錢氏本再校。

宋公序本改從古字,頗失舊觀,當略從十之四五,余當仍明道本刊刻也。壬申十月望后再記,松崖。

乾隆庚戌夏至日,小門生朱邦衡臨校。

乾隆庚戌臘月,借同郡滋蘭堂朱秋崖臨?;菟裳滦1緟⑿R贿^。平江黃丕烈識。

庚戌秋,於文瑞書肆得校本《國語》六冊,系明翻宋刊本,而為陸敕先校。敕先之跋,朱書燦然,大抵后人臨本,其校本之善否,猶未敢必也。適便訪余友朱秋崖,談及是書之有臨?;菪1荆《x之,始知敕先果有《國語》校本。校《國語》者,不止敕先,余所得者,特敕先校本耳,不若惠校之從二本也。爰假錄此。莞圃烈書。

是書為近時山東孔氏???,書中確有改正處,特校未盡耳。余因得陸敕先校本,從同年賓蝸蔣君借閱一過。繼又借得朱秋崖藏本,思傳錄一冊,苦無他本,乃從賓嵎易得此書,喜之不勝,竭數(shù)晝夜之力而竣事。間以陸校本參互疑似,然猶未盡其同異,殘臘不及覆校,當俟諸來歲也。庚戌臘月望前,蕘翁丕烈又書。

辛亥春季??ⅰ墩f文》后,適五柳居主人陶蘊輝思以《唐六典》易余所藏臨陸敕先校本《國語》,爰復以陸校覆勘一過,卷中墨筆,皆從陸校參考而書之者也。彼此互校,尚多疑俟,或更博考諸書,以冀一得,乃云備耳。時三月下汗一日燈下,蕘圃校畢書。

此本為浙人戴公名經所臨,乃西船廠毛氏師也,相傳陸校真本藏於其家。均在卷末。

此書首借朱秋崖所臨惠松崖校閱本對勘,而參以傳錄陸敕先校本,亦可自信為善本矣。繼得影寫明道本,屬余友顧澗薲正之。宋本之妙,前賢所校實多闕遺,遂一一考訂如左。書中稱影宋本者,皆盡美盡善處也。而今而后,《國語》本當以此為最,勿以尋常校本視之。乾隆乙卯八月,棘人黃丕烈識。在卷首。

乙卯夏日,用影宋本覆校一過。澗薲顧廣圻記。在卷末。

此本為錢、陸、惠、葉、顧、黃諸家精校,覆勘精核,朱墨燦然,致為可寶。冊面題:《校宋本國語》,明道二年刻影鈔、南宋槧二本校讎,紅豆山房家藏善本。卷首未有“浦上錢世揚”、“聽松軒”、“宋本”、“書魔校書亦心勤”、“丕烈私印”、“蕘圃”、“黃蕘圃手校善本”各印。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國語注》,二十一卷。清孔氏詩禮堂刻本。黃丕烈、顧廣圻校并跋。

周叔弢云:黃校詩禮堂本。又云:精校善本,朱墨粲然。陸校原本在我家?!病堕簳玟洝放ⅰ?

此何小山校本,收於朱文游家,黃丕烈識。在卷末。

有“黃氏”、“顧氏”各印。

【補】此本散出后趙斐云有題記,但未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亦未標明“北平”字樣。據(jù)夢莊批:“吳興張氏收去”,則此本殆由吳興張氏轉歸中央圖書館者。

趙斐云云:《國語補音》三卷,明刻本,一冊。黃丕烈手跋:“此何小山校本,收於朱文游家,黃丕烈識?!毕掠小柏Я抑 ?、“蕘圃”二印,在卷末。

敘錄: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宋諱缺筆,何小山於行間及眉端以朱墨筆校。有“曾藏汪閬源家”、“平陽汪氏藏書印”、“憲奎”、“秋浦”、“有竹居”、“平江汪憲奎秋浦印記”、“協(xié)卿楊氏海源閣鑒藏印”、“宋存書室”、“紹和”、“協(xié)卿”、“協(xié)卿讀過”、“楊彥合讀書”、“楊彥合讀書印”、“東郡楊氏鑒藏金石書畫印”、“東郡楊紹和字彥合藏書之印”諸印。〔《海源閣遺書經眼錄》〕

周叔弢云:明本棉紙,余見此未收?!病堕簳玟洝放ⅰ秤盅a印記:“丕烈之印”、“曾藏汪閬源家”、“平陽汪氏藏書印”朱文長方、“憲奎”、“秋浦”、“平江汪憲奎秋浦印記”方?!餐稀?

王晉卿云:“宋宋庠輯,清何小山校明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卷末黃氏題曰:“此何小山校本,收於朱文游家。黃丕烈識。”有“黃丕烈”、“曾在汪閬源家”、“平江汪憲奎秋蒲”、“東郡楊紹和字彥合藏書”、“協(xié)卿讀過”、“楊氏海源閣宋存書室藏書”各印。〔《文祿堂訪書記》卷二〕

又夢莊批:明刻本,何小山校,黃跋一行。吳興張氏收去?!病逗T撮w藏書目》〕

冀淑英先生云:《國語補音》三卷一冊,北圖并未入藏。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甲編卷二著錄,題明刊本,清何小山手校,黃丕烈跋。情況與《楹書隅錄》卷二著錄同,當即此本?!病度餐踅B曾書》〕

又云:“校明抄本《國語補音》三卷一冊,是否合書散出后先歸吳興張氏,再轉歸中央圖書館,原書不可得見,未能臆測。〔《五覆王紹曾書》〕

紹曾案:近見臺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著錄此本,有“蓮圃收藏”印記。蓮圃為張鈞衡長子,名乃熊,字芹伯,一字蓮圃,則此本確由吳興張氏轉歸中央圖書館者。

吳師道云“剡川姚宏續(xù)校注最后出。予見姚注凡二奉:其一冠以《目錄》、劉《序》,而置曾《序》於卷末;其一冠以曾《序》,而劉《序》次之”云云。此即所謂冠以曾《序》之本也。宋槧原出糧螵安氏,陸敕先亦據(jù)以鈔校,刻入盧氏《雅雨堂》,但失其真矣。其冠以《目錄》、劉《序》本,出糧螵高氏,宋槧之極精好者,今在黃蕘圃家,近將重為刊行,於此有異同。此本世鮮蓄之者,自是《戰(zhàn)國策》一重公案,后人勿因其一刻再刻而漫視之也。嘉慶癸亥五月,書此留示阿和、阿道?;財?shù)家兄下世已閱七年,為之泫然。澗蘋居士廣圻記。在卷首。

此冊影宋鈔本《高注戰(zhàn)國策》,東城顧氏藏書,由蔣春皋以歸於小讀書堆者也。抱沖故后,借其遺書,屬伊從弟澗蘋?!堆庞辍繁?,多所正誤。未及還而余適得桐鄉(xiāng)金氏所藏宋刊本,又為校勘,又可正影鈔本之誤。書以最先者為佳,信不誣矣。且《高注》宋刻向有兩本,此本非即從余所得宋本鈔出,故行款不同,字句問有互異。聊志數(shù)語,以著源流,俟與后之能讀者證之。嘉慶歲在己未二月花朝后一日,黃丕烈識。在卷末。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乃影鈔之致佳者,珍之。

【補】此本王獻唐調查登錄時尚存海源閣,散出后歸齊魯大學,轉歸山東省圖書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題清初影宋抄本,黃丕烈、顧廣圻跋。

周叔弢云:“齊魯大學。”又云:“抄工不精?!薄病堕簳玟洝放!扯艥蛇d嘗於山東省圖書館見此本,十行二十字,左右雙邊,雙魚尾,細黑口。卷首顧廣圻跋,行書,末鈐“廣圻審定”朱文印。卷尾黃丕烈跋,楷書。首葉鈐“汪士鐘印”、三一十五峰園主人”、“汪振勛”、“楳泉”、“清軒”、“益之手?!?、“楊紹和印”、“宋存書室”、“齊魯大學圖書館藏書”等印記。紹曾案:〔山東省圖書館館藏海源閣書目〕亦有著錄,惟誤作三十三卷。

是書無撰人名氏,《四庫總目》據(jù)晁公武《讀書志》定為宋楊侃編。然《四庫》著錄者,乃明時黃省曾刊本,此則南宋初胡元質之精雕也。卷尾元質跋云:“刻版孰郡齋,辰十月旦日?!边m紙損,“孰”上缺二字,“辰”上缺三字。按:元質字長文,長洲人,紹興十八年進士。孝宗即政,以薦為太學正,歷遷至給事中,出知和州、太平、建康。淳熙中,除四川制置使,知成都,以敷文閣學士、吳郡侯致仕。卒謚獻惠。又元質所撰《左氏摘奇》末題云“乾道癸巳鋟木於當涂道院”。此本《后跋》所記,自是“乾道壬辰刻於姑孰郡齋”,蓋亦知太平時所梓也。侃字子正,錢塘人,避真宗舊諱,更名大雅。歷官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亳州,卒。素好學,日誦萬言。所著有《大隱集》、《西垣集》、《職林》,并行於世。壬戌秋彥合主人記。元質,淳熙四年二月除四川安撫制置使,七年罷。

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卷一至卷三、卷五第十四葉至三十一葉、卷六目錄至第五葉、卷十、卷十一均目錄至第七葉影宋鈔補。卷尾跋云:“元質頃游三館,蒐覽載籍,得《兩漢博聞》一書,記事纂言,真得提鉤之。下缺二字。其傳之不廣也,爰是正而芟約之。刻版下缺二字。孰郡齋,下缺三字。辰十月旦日,吳郡胡下缺二字書。”有楊復、彥剛二印。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北圖收購始末記》云:楊目原題宋刻本,卷五至六及卷十缺葉,前人抄補。《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乾道八年胡元質姑孰郡齋刻本,配清抄本。

傅沅叔云:“宋乾道八年壬辰胡元質姑孰郡齋刊本。半葉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下記刊工姓名。字體瘦勁,初印精湛,麻紙細潔可愛。卷中避宋諱亦謹。海源閣書,辛未二月十二日觀於天津鹽業(yè)銀行庫房?!病恫貓@群書經眼錄》卷六,第五二一頁〕

周叔弢云:白紙精印,字體秀逸,抄配甚多。又云:左右雙邊,上字數(shù),下刻工。汪閬源藏書。〔《楹書隅錄》批注〕

是書為宋沈憲敏公所編,嘉定元年四明樓鑰序而刊之。元至正二十二年,〔天乙閣書目》作十二年。江浙行中書省左丞海陵蔣德明分省於吳,命郡庠重刊,且令都事錢逵求序於周伯琦。至明,則成化十六年鎮(zhèn)守云南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錢能久及萬歷乙未吳郡申時行復先后授梓。又蘇杭提督織造乾清官近侍司禮監(jiān)管監(jiān)事太監(jiān)三河孫隆嘗以是書進御神宗,欲鏤之尚方,不果。及出督織造,乃刊之吳中,亦萬歷間事也。此本猶是嘉定初憲敏季子守潮陽鋟板之原帙。鐫印精佳,古香襲人眉宇,且首尾完善,無一闕損,宋槧中尤極罕覯,洵乙部之甲觀矣。道光癸卯,先公陳臬隴西,漢陽葉東卿先生志詵自京師寄贈者也。憲敏字持要,安吉州人。其事跡不著於史,惟官華文閣學士見《周益公集》。同治二年季夏,東郡楊紹和識。在卷末。

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有“東卿”印。

歐陽忞《輿地廣記》新刻本有《??痹洝范恚笾笇檗鍝糁煨6?。朱校者,彼《序》所謂竹垞所藏本,模糊損闕處,輒有紅筆填寫,字不知出自誰手,以其用紅筆,故以朱校稱之者也。竹垞藏本,今為閬源汪君買得,借來一勘,與《札記》所言者,十有七八不合。惟以彼序所謂“時下鈔本”求之,則多合焉。於是尋其條件,有并無朱校者,則竹垞藏本不著一字處也。有并非朱校者,則竹垞藏本另有時人墨筆字處也。至於其余十之二三,方為紅筆填寫字,然亦或合或不合,則又視乎“時下鈔本”言之。故同一紅筆也,而其言之有稱朱校者,有不稱朱校者。夫彼何以如是之用心,我則弗能知;而彼之如是其不合,則竹垞藏本有字無字,墨筆紅筆,黎然具在,固可燭照而數(shù)計也。雖然,世之不獲見竹垞藏本者眾矣,將奈彼《札記》之歸咎朱校何?吾愿汪君據(jù)此之真,顯彼之偽,每條每件標而記之,繕錄一帙,以便傳觀,庶幾於讀歐陽忞此書者,不致多所失實。而曝書亭插架,自是稍謝金根白芨之謗,不亦善乎?遂於還書汪君之日,識此而遺之。庚辰立秋后一日,元和思適齋居士顧千里書於楓江僦舍。在卷首。

亡友仁和吳志伊以經史教授鄉(xiāng)里,束修所入,就市閱書,善價購而藏之,歐陽忞《輿地廣記》其一也。志伊既卒於官,書多散失,是書偶歸予插架,顧闕首二卷。徐尚書總裁《一統(tǒng)志》,請權發(fā)文淵閣故書,以資考驗,是編首二卷存焉。予亟傳寫,遂成完書。重是亡友物,不輕假人,每一層讀,尚如手新觸也。忞為廬陵族孫,書成於政和中,先之以《禹貢》九州,而秦,而漢,而三國,而晉,而唐,而五代。首舉其大綱序之曰:“以今之州縣而求於漢,則為郡;以漢之郡縣而求於三代,則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為漢之六十余郡;漢之六十余郡,分而為今之三百余州。雖其間或離或合,不可討究,而吾胸中蓋已了然矣?!惫势溲馗镉袟l有理,勝於樂史《太平寰宇記》實多。后此志輿地者,中原不入職方,殘山勝水,僅述偏安州郡。至於元,始修《大一統(tǒng)志》,而其書罕傳,益以徵是編之當寶惜也。

是書世傳宋槧止二本:一季滄葦所藏,后歸顧抱沖,起第十八四葉,盡第三十八五葉,大凡存二十一卷;一朱竹垞所藏,后歸黃蕘圃,僅缺首二卷,即此本也。澗蘋《跋》中所謂新刻,即蕘圃以此本重鐫者也。莞圃謂此本為原刻,季本為重修,緣季本第十八、十九等卷尾有云“嘉泰甲子郡守譙令憲重修,淳佑庚戌郡守朱申重修”故也。而澗蘋《跋》季本,謂是初板重修,而朱本乃從重修本翻雕者,緣朱本視季本,往往有字形相近之訛故也。予按:二本均無刊書年月,其先后實莫能考辨。然此本與季本行式迥然不合,且并無卷尾題識,自當另是一刻,斷非從重修本覆出。澗蘋跋季本時,蓋未見此本,僅據(jù)莞圃新刻及周氏鈔本核之,不無訛謬,故有沿襲重修本之疑。洎得向汪君假校,則云“據(jù)此之真,顯彼之偽”。又云“庶幾讀歐陽書者,不致多所失實”,可知澗蘋亦深以此本為佳。季本所跋云云,固非定論矣。蕘圃以讀書好古之士,所校乃乖舛至是,誠有大惑不解者,想因鈔本亦用朱校,遂至援引混淆,未嘗一勘此本耳。而此本幸存,猶得證黃校之誣,藉以見歐書之舊,愈當何如實重耶。竹垞《跋》載《曝書亭集》,此本未經寫入,爰補書於右,俾存受授源流。近時吳中久罹兵火。季本恐已成廣陵散,此本不啻魯靈光已。同治甲子中元,東郡楊紹和識於宋存書室。均在卷末。

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卷一、卷二鈔補。有“竹垞真賞”、“魚計莊”、“主漁鑒賞”及黃氏、汪氏諸印。

【補】此奉散出后先歸劉少山,轉歸北圖?!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刻遞修本,卷一至二配清抄本,黃丕烈、顧廣圻跋。

《中國版刻圖錄》云:“匡高十八·五厘米,廣十一·六厘米,十三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雙邊。卷中避宋諱不嚴格?!盎浮?、“構”等字不缺筆??坦げ滩拧⑿芎?、余彥、陳信等,南宋初年又刻贛州本《文選》。此書撰人歐陽忞原籍廬陵,廬陵與贛州相去不遠,此書疑是廬陵刻本。另有江州刻本,郡守譙令憲、朱申重修,顧廣圻謂之重修本。顧氏以此為翻本,反謂重修本為初本,讀者如以兩本互勘,便知其言絕非事實。黃氏士禮居刻本即據(jù)此帙影刻?!病稊洝返谌摚秷D版》第二二八〕

此本鈔手惡劣,一依宋刊行款鈔,尚為善本。余從顧明經抱沖處假得季侍御滄葦所藏宋本二十一卷,??币贿^。其第十八卷“改曰建雄軍”,以上全缺,當再訪善本補校,以成完璧。嘉慶戊午十一月冬至后四日,香嚴居士周錫瓚識。

初余借抱沖藏殘宋本二十一卷,??膘毒壅浒姹旧?,苦彼此不對,因借香嚴家舊鈔本相證,知舊鈔與宋刊甚近,特稍有差誤耳。時海寧陳仲魚見而借歸,遂錄其副,自后還香嚴。香嚴手校宋刊於上,余復覆之,此戊午年事也。今乙丑冬,香嚴令鈔胥別寫清本,以此為筆資,易余四金去,持贈鈔手。余前所校聚珍本,已轉歸廬江張?zhí)匾?。嘉慶丙寅立春后十日,蕘翁黃丕烈記。

太守名祥云,號鞠園,以養(yǎng)親乞歸,閩晉江人也。丁卯過吳,曾見之,今聞以事下獄,瘐死矣。壬申記。此段在前《跋》上方,故接錄於后。

考《曝書亭集·宋本輿地廣記跋》,知竹垞所藏仁和吳志伊藏本闕首二卷,后從文淵合本補寫。庚申春,余與海鹽友談及,云此本已於昨冬買出,歸乍浦韓配基,即竹垞舊物也。壬戌春,余計偕北行,配基亦以辛酉選拔朝考入都,把晤於京邸,許以十八卷以前鈔寫寄余。后余被黜還南,配基亦未得高等,聞亦回浙。然彼此音問不通,余未悉配基住居何處,至今不能補全顧本所缺者,可慨也。古書難得,即得矣而又不令同時,雖訪得他本可補者,又以兩地阻隔,造物何不作美如是耶?丙寅谷日挑燈書,莞翁。

韓本所藏,帶於行篋。應京兆試人都,中丁卯科舉人。近年五柳主人以伊弟京邸來札示余,知在京邸求售,索直朱提百金,久而未有覆音,蓋余托過五柳也。去年主人進京師,首以此書為屬,今始帶回,已為余出百二十金購之,蓋因京師風行宋刻之故。喜甚。展卷一過。知竹垞藏本為確,而宋刻則未經淳佑重修者也。周藏鈔本即出是刻,故殘缺并同,所勝於顧藏宋刻者,不第有三至十八卷為可貴,即顧本之誤字,茲可悉正矣。見韓本,方信周本之鈔尚出宋刻,并悉顧本之誤,已屬重修。由此以觀,非合諸本,竟不可定何本為最勝。今有宋刻之僅缺二卷本以為主,此所磨滅損失處,以顧本十九至三十八卷為之補,又以周本照未經重修宋刻鈔出之本為之證,庶幾乎其盡善矣。若韓本為竹垞舊藏,竹垞所補二卷,云出於內合本。今觀卷一末,亦有“淳佑庚戌郡守朱申重修”一條,知出於重修本,似與宋刻原本非一。至所據(jù)以校宋刻者盡屬合本,恐不足據(jù)矣。蕘翁,己巳二月望日。

中錘舐汗七日,破幾日工夫粗校一過。其前十八卷,第一第二卷仍缺,三卷至十八卷固得其真矣。十九卷至三十八卷宋刻面目,此鈔本悉具。第三十二卷多缺少,鈔刻并同。幸顧本有,可以補之,雖重修本,勝於無也。矧究為宋刻乎。惟是朱藏宋刻,所補朱筆及墨筆盡出俗手,竟無一處可據(jù),明明有字跡可辨,而校者已亂為填改,實為白玉之瑕。茲幸有顧藏宋刻可證,又有周藏舊鈔可校,尚能得什之一二。擬將重付裝潢,獨留宋刻之真者,一概朱墨之校,據(jù)二本正之,豈不快乎。至內有合本夾簽,其不可信,前《跋》已及之,可勿復論,復翁校畢記。

竹垞藏本《序》及首二卷從內合本鈔補,并未明言合本之為刻與鈔也。茲獲見竹垞舊藏,校此二卷於舊鈔本上。有彼此原鈔異者,但載其字。其有本同而校補或校改者,悉以“朱?!弊R之。蓋原有朱校,未知以意校,抑別有所據(jù),不可得而知矣。合本似出宋刻重修本,據(jù)卷一未有“淳佑庚戌郡守朱申重修”一行,知非宋時原刻。此舊鈔似即從竹垞藏本鈔出,磨滅缺失多同,特前二卷或在宋刻未失時鈔出,或別本鈔補,俱不可知。茲與從合本鈔出者相較,實非一本,行款改易處時見,恐反據(jù)合本以失其面目,故前二卷擬存此舊鈔,補宋刻所缺?;虍斎这n在未失之先,則宋刻二卷不反藉舊鈔以傳乎。區(qū)區(qū)佞宋之心,苦為分明,雖竹垞復生,宜有以諒我耳。己巳清明后一日書於百宋一廛之北窗,復翁黃丕烈。

此鈔本即從朱竹垞翁藏宋刻初本出,首二卷或在宋刻未失之先鈔出,故與朱本所補不同。余翻宋本,仍用朱本所補者,從其書之原也,此本可證朱本之同。周校朱筆,皆顧抱沖藏宋刻覆本,存之以見其異,可與宋刻并藏,以悉是書之源流。甲戌正月記。均在卷末。

【補】此本散出后歸北圖,《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題清抄本,清周錫瓚、黃丕烈校并跋。

周叔弢云:歸北圖?!病堕簳玟洝放!?

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三字。每段標題,則以大字列於兩行之中。首載和甫《自序》、嘉熙己亥呂午《序》。咸淳二年福建轉運使司禁止麻沙書坊翻板榜文,末有咸淳丁卯穆子洙《跋》。丁卯為咸淳三年,當是丙寅開雕,至丁卯始成耳?!稓J定天錄琳瑯書目》所載正同。咸淳距宋亡僅十余年,間有流傳印本紙色深黃者,多定為元刊,其實即此板也。有汪氏印。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咸淳三年吳堅、劉震孫刻本,作二十冊。案《北圖收購始末記》亦作二十冊,四匣,則《隅錄》及《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均作三十冊當系誤二為三。

周叔弢云:精?!病堕簳玟洝放!?

泰興季振宜滄葦氏珍藏。在卷尾。

《臨安志》,乾道中創(chuàng)始於吳興周淙,而淳佑、咸淳繼之。后之纂修者,雖代有增益,要惟三書為最古。第乾道、淳佑二志已不可得。潛說友《咸淳志》又傳寫訛舛,訖無善本,余嘗遍求之而未獲也。今觀季氏所藏宋槧《咸淳臨安志》百卷,共八函,紙潔版新,字畫明晰,披閱一過,古香紛然,洵可寶貴。殘缺雖夥,而補鈔本亦復餌屢可觀,使數(shù)百年不易購之書,首尾完善,亦可見前人之用心矣。觀竟并書數(shù)語,以志忻喜,后之覽者,幸勿忽焉。時大清乾隆二十二年歲在丁丑仲春朔日,傅王露識。

是書宋槧見於近人著錄者,竹垞得海鹽胡氏、常孰毛氏本,輯成八十卷。百宋一廛本,據(jù)汪氏新刻本《跋》,即竹垞本,較多三卷。其重出者,售諸小山堂趙氏,凡三十五卷。鮑以文所收平湖高氏本只二十卷,為延令故物。此本宋槧六十八卷,余二十七精鈔補之,卷七至十、卷十七至十九、卷三十三、三十四、卷四十至四十五、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卷七十六、七十七、卷九十一至九十七。仍缺五卷,與各本同。卷中亦鈴東海滄葦圖記。盧抱經學士謂鮑本之六十五、六十六兩卷及卷七十之二十一、二十二兩葉,為各本所無者,此本皆有之。然與以文《跋》不盡合,當是泰興別一藏本,季氏《目》未之載耳。邇來東南烽火垂十余年,竹垞各本不知歸諸何人,此本之存,不啻星鳳矣。至振綺堂新刻,則版式縮小,視此闊行大字,刊印精良,未可同日語也。每冊有珊瑚合印,蓋百文敏公舊藏,同治丙寅獲於京師。庚午小陽,彥合楊紹和識於宋存書室。均在卷首。

同治辛未春正月,鮑源深、潘祖蔭、朱學勤同觀于儀晉觀堂。在卷尾。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有“寶”字元印、“季振宜藏書”、“季滄葦圖書記”、“健庵”、“徐乾學”、“珊瑚合珍藏印”各印記。

【補】《宋存書室宋元秘奉書目》、《江目》均作一百卷、三十六冊、六函。《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又作九十八卷,三十六冊,八函。不知緣何著錄互異。此本王獻唐調查登錄時僅見殘存二冊,當於第一次匪亂時散失,先后輾轉歸於北圖。《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宋咸淳刻本,存二十四卷〔二十二至二十三、二十九至三十二、六十至六十三、六十五至七十四、八十至八十三〕。

其中六十一至六十三配清抄本,十一冊,潘捐。亦見《寶禮堂宋本書錄》。王晉卿所見者即系此本。惟《文祿堂訪書記》未登卷二十九至三十二,諒系一時疏漏。又據(jù)《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存七十八卷,傅玉露、楊紹和跋?!簿砥咧潦?、十七至十九、三十三至三十四、四十至四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三、七十六至七十七、七十九、九十一至九十七配清抄本〕四十冊。據(jù)楊紹和跋,此本應有宋槧六十八卷,抄配者二十七卷,合共九十五卷,四十八冊。北圖收藏七十八卷,四十冊,尚缺十七卷,八冊。此七十八卷,除潘氏寶禮堂捐二十四卷外,復有五十四卷,先后為北圖所有。其中見於著錄,得自傅沅叔者四十八卷〔其中二十二卷得自王獻唐,十六卷得自趙斐云〕。尚有六卷,不知來自何處。茲將各家著錄迻錄於后,以見授受源流。

王晉卿云:《咸淳臨安志》一百卷,宋潛說友撰,宋刻大字本,存卷二十二、三,卷六十,六十五至七十四,卷八十,卷八十三,抄補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雙行低格,十九字,白口,板心上記字數(shù),下記刊工姓名盛允中、陳松茂、東、成、政、蔡、光、大、連。宋諱字作“廟諱”,或“今上御名”。有“寶”字印、“珊瑚閣藏書”、“季滄葦藏書記”、“汪氏小書巢藏書”、“楊保彝藏本”、“宋存書室”、“旌德江紹杰漢珊考藏”各印?!病段匿浱迷L書記》卷二〕。傅沅叔云:《咸淳臨安志》一百卷,宋潛說友撰,存二十二卷。宋刊本,十行二十字,注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方記字數(shù),大小分左右。下方記人名,有陳升、陳茂、陳松、盛允中、尤明、尤有明、徐璟叔、王春馬、王、張中、伍于、翁正、毛粹、范實賢、梁建、成盛、詹周等。避諱極謹,即舊諱亦注明。存卷如下: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三抄、三十四抄、三十五、七十五、七十六抄、七十七抄、七十八抄、三頁又補綴,七十九抄。

鈐印有:“寶”圓印、“季滄葦圖書記”、“珊瑚閣珍藏印”、“宋存書室”、“海源閣”、“楊氏勰卿平生真賞”、“海源閣藏書”。

按:此海源閣散出之書,王獻唐見之濟南肆中,因代為購得,計耗去四百金。前歲曾收得五冊,亦刻抄各半,為卷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抄、四十一抄、四十二抄、四十三抄、四十四抄、四十五抄。今日趙萬里又送八冊來看,索金八百,別記之。

傅沅叔又云:《咸淳臨安志》一百卷,宋潛說友撰,殘本,存十六卷。宋刊本,十行二十字,注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方記字數(shù),大小分左右。下記刊工人名,存卷如下:六十、六一抄、六二抄、六三抄、六五至七四、八十、八十三。內只有六十一至六十三抄補,凡三卷。余均刊本〔癸酉八月趙萬里持售,索八百元〕?!惨陨蟽蓜t,均錄自《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五,第四〇〇、四〇一頁〕

又傅沅叔《宋刊咸淳臨安志殘本跋》云:庚午之秋,大盜仿擾青齊,竄入聊城縣,盡劫海源閣楊氏藏書以去。於是宋元槧刻、舊抄名校之本,錦袠縹函,風飛雨散,流落於歷下、膠澳、津沽、燕市之間。兼以其時倉皇俵分,摧燒攘奪,往往一書而分割於數(shù)人,一函而散裂於各地?;蚣讚砥渖隙宜狡湎?,或首帙尚存而卷尾已毀,零亂錯雜,至於不可究詰。余聞其事,私心摧喪,為之不怡者累日,以謂文籍被禍之酷,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歲月既久,廠肆估人或展轉捆載而至,余感嘆未終,雅不欲觀,蓋亦怵心世變,無意於儲藏矣。至臘月將盡,董估廉之攜《咸淳臨安志》五冊見示,閱之頗為心動,緣雙監(jiān)樓中地志一門,尚未有宋刊為之領袖,因以重價收之。今歲王君獻唐自歷下來,言彼中尚有數(shù)冊求沽,遂挽以代為諧價。旋斥去它書,勉籌四百金寄之,又二月而書篋郵至。通計前后所收,凡十有一冊,存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三至四十五、七十五至七十九,通得二十二卷,內刻本十一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五至三十九、七十五、七十八。余十一卷咸以抄寫補入??景肴~十行,每行二十字,注雙行同。版式闊大,高八寸二分,闊六寸。版心上方記字數(shù),下記刊工姓名。收藏有“珊瑚閣珍藏印”、“季滄葦圖書記”,又“寶”字白文圓印,別有“高平家藏”、“朝列大夫之章”朱文二印,最為古舊。考“高干家藏”、“朝列大夫”二印,宋藏本亦有之,知此本為竹垞襞緝所余,復配閣以成全帙者也。以汪刻本略校數(shù)卷,文字初無大異,每卷改訂不過三數(shù)事,惟遇玄、匡、貞、署、桓、構、啟、璇諸字,宋本作“廟諱、“舊諱”或“今上御名”,而汪刻則直書本字而已。其它若“涌”之作“涌”、“鏈”之作“煉”、“泛”之作“泛”,“煙”之作“煙”,“筍”之作“筍”、“茅”之作“茆”,“棲”之作“棲”、“郤”之作“卻”、“回”之作“回”,“浙”之作“浙”,乃結體之異,初無關於閎旨。以是推之,當日振綺堂據(jù)宋槧覆刊,其校譬之精審蓋可知矣。

考此書宋刊本見於著錄者共有三部:其一為宋樓藏奉,即黃蕘圃百宋廛物,賦中所稱“臨安百卷,分豆剖瓜,海鹽常熟,會蕞竹垞”者也,凡抄補十二卷。其二為錢唐丁氏善本書室藏本,為吳氏拜經樓故物,凡抄補七十五卷,今存江南山圖書館。其三即海源閣此帙,為季氏延令書室故物,宋刊存者六十八卷,抄配者二十七卷?;突外犩榷χ哦涑芍芍^艱矣。顧昔人所為腐心粹掌、苦索冥弢、勤勤補綴、而得完者,楊氏保藏三世,歷五六十年,今一旦忽摧毀於兇暴之手,使鈲離斷析,終古無合并之望,斯亦深可悼嘆也。

是書據(jù)余所知,其尚可蹤跡者,自余得十一冊外,江君漢珊得九冊,劉君惠之得一冊,文求堂書肆得一冊,廠市尚流傳一冊,視原書十分有五而猶不足焉。嗚呼!陽九百六,厄運所遭,商於誑楚,鶉首賜秦,河山破碎且不足論,吾輩獨抱此斷爛簡編,而為之深致惋惜,毋亦顧眉睫而失岱華,徒貽朝菌蟪蛄之誚而已!癸酉嘉平月十七日,大雪滿園,坐琪花玉樹中,展玩異書,真所謂清極不知寒矣!藏園老人書?!病恫貓@群書題記》第二一三、二一四頁〕

《寶禮堂宋本書錄》云:宋《臨安志》先后三修,始於乾道,周淙撰十五卷,今存三卷。繼之者淳佑,施諤撰,原卷數(shù)不詳,存者僅六卷。最后為咸淳,潛說友撰,一百卷。昔朱竹垞從海鹽胡氏、常熟毛氏得宋刻八十卷,抄本十三卷。其后又得刻本三卷,易去抄本,展轉歸於士禮居黃氏。又抄補六十五、六十六兩卷。由蘇州汪氏、上海郁氏而入於宋樓陸氏,今已流出海外。鮑以文從平湖高氏得宋刻二十二冊,中間節(jié)次闕失,而盡於八十一卷。其先為昆山徐氏、泰興季氏所藏,鮑氏得之,復撤換誤抄施《志》六卷,又補抄若干卷,合宋刻二十卷,抄本七十五卷,旋歸拜經樓吳氏,又入於八千卷樓丁氏,今藏江南山圖書館。此為泰興季氏別一藏本,原存宋刻六十八卷,抄本二十七卷,先歸百文敏家,繼入於海源閣,楊氏《楹書隅錄》志其原委甚詳。庚午秋,山東群盜蜂起,擾及聊城,楊氏弆藏,盡被劫掠,捆載入市,流轉於青齊燕趙之間。余訪求有年,近僅得此殘本,存宋刻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九至三十二,卷六十,卷六十五至六十八,卷七十至七十四,卷八十至八十三,凡二十卷。抄本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凡三卷。聞傅沅叔所得卷數(shù)相埒,抄刻各半,尚有五十余卷,今不知飄墮何所矣。清代最忌“胡”、“虜”諸字,卷中多被剜削。全書鐫印絕精,留此瘢垢,殊堪惋惜。

版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注雙行,字數(shù)同。左右雙闌,版心白口,單魚尾。書名題《咸淳臨安志》卷幾,上記字數(shù),下記刻工姓名。

刻工姓名:有尤明、吳文煥、陳松、潘必昌、陳日升、郭世昌、蔡光大、韓玉、王春、盛允中、陳茂、陳政、曹必貴、王、謝、張中、貢、卿德達諸人,又有馬、詹、毛、趙、范、孫、尤、吳、蔡、韓、梁、陳、謝、張、曹、久、沅、元、升、達、永、右、正、文、成、有、必、卿、昌各單字。

宋諱:軒轅二字注暗諱,玄字注圣祖諱,筐、署、樹、旭、構、勻諸字注廟諱,啟字注御舊名,旋、璇二字注御名,其為字不成者,僅見一完字。

藏印:“季滄葦圖書印”、“珊瑚閣珍藏印”、“寶”、“宋存書室”?!彩凡康谖逦?、五六頁〕

杜?!度A清宮詩》:“行盡江南數(shù)十程,曉風殘月入華清。朝元合上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曉風”字重下句“西風”字,或改作“曉乘”,字亦未佳。楊升庵云:“見宋敏求《長安志》,乃是‘星’字。敏求又云‘長楊非宮名,朝元合去長楊五百里,此乃風入長楊,樹葉似雨聲也?!鼻罢f今本乃無之,后說則李好文《志圖》中語。而升庵以為敏求,蓋誤。升庵好辨,博而不詳審,往往如是。此所以來后人《正楊》之譏也。是本舊為陶爾成所藏,今歸於朝爽合中。爾成嗜書,而所藏多叢雜。此書雖有刻本,而流傳甚少,且次道為此書號稱博洽,爾成諸書,當以此為第一,殊可寶也。庚寅菊月之廿三日,溫陵黃虞稷記。

此書人間久已絕少。丁亥歲奉命纂修《方輿路程》,因於織造曹銀臺處借鈔得之,真可寶愛,閱者無忽視之也。壬寅九月十三日,秋泉居士記。

李好文《長安志圖》、宋敏求《長安志》,近日靈巖山館曾有刊本,其所據(jù)依者,乃汪文升家藏鈔本也。汪本藏吾郡香嚴書屋中,昔孫伯淵居畢弁山幕,校刻此書曾借之,改易行款,并所脫葉而連之,其大誤者也。余向收璜川吳氏鈔本,借香嚴本勘之,行款已改易,然缺葉痕跡尚存。以香嚴本勘之,知有失葉。其可信為汪本者,《曝書亭集》云“借錄於汪編修文升”,今香嚴本卷尾有秋泉居士記,卷中又有彝尊印也。余續(xù)收嘉靖辛卯武功康海序知西安府南埠李侯刻本,彼此參校,所失葉在焉,乃嘆書必多得一本為善。取李刻本文,按汪鈔本行款錄,恰盡一葉,竊幸是書至我而始獲全也。參校才畢,適某書友以郡中某故家藏成化刊本來,取香嚴本勘之,知即出於是本,特失去成化重刊一葉,久不知汪鈔本為何本耳。以重直購獲,命工重裝而補其失葉,并錄香嚴本原《跋》附后,以便稽覽。今而后,知俞邰所云“流傳甚少”,竹垞所云“字畫粗惡”,皆指是本矣。雖一明代刊本,然弢羅至第三次方得斯刻,可不謂難歟!至於成化與嘉靖本之同異優(yōu)劣,尚容績考。己巳四月六日,復翁識。

香嚴本雖出自是刻,然朱校紛如,已失其舊,安得似此之猶為廬山真面目耶。勿以明刻輕之,書之號稱祖本者,此即是已。

《四庫全書總目·長安志》云:“晁公武《讀書志》載有趙彥若《序》,今本無之?!庇帧堕L安志圖》云:“此本乃明西安府知府李經所鋟,列於宋敏求《長安志》之首,合為一編。然好文是書,本不因敏求而作,強合為一,世次紊越。既乖編錄之體,且《圖》與《志》兩不相應,尤失古人著書之意?!贝吮臼纵d趙《序》,并未脫佚。而李經所鋟,即復翁《跋》中嘉靖辛卯刻本,此本尚在其前數(shù)十年,已合二書為一,不得謂李氏所羼矣。且二書合刻,不過以類相從,卷目判然,各成部帙,亦未嘗互有竄并?;虍斎漳艘院梦闹秷D說》,附之宋《志》之末,而后來鈔刻者誤冠於首耳,故仍依世次分著於錄云?!吨尽范?,后有“成化四年孟秋郃陽書堂重刊”木記。每冊有錢氏書印等印。彥合記。在卷末。

【補】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於一九三四年購得,轉歸北圖。《自莊嚴堪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題明成化四年郃陽書堂刻本,黃丕烈跋。但《自莊嚴堪善本書目》未標明為海源閣遺書。

周叔弢云:白紙,大版心,四周寬邊,十二行廿二字。〔《楹書隅錄》批注〕

《自莊嚴堪善本書目》云: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單邊,卷未有《郃陽書堂重刊成化四年孟秋》牌記。

《中國版刻圖錄》云:匡高二十四·七厘米,廣十七·八厘米,十二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單邊。此書與元李好文《長安志圖》合刻,先《圖》后《志》。卷后有“成化四年孟秋郃陽書堂重刊”牌記兩行。郃陽書堂未詳何人創(chuàng)建。此為傳世最早刻奉。黃丕烈有《跋》,楊氏《楹書隅錄》著錄。〔《敘錄》六八頁,《圖版》三七五〕

甲戌八月寓臨沂,讀《三國志》畢,因裴注而及此書,郁儀中尉“非博士言所急”之誚,庶可解免。然此書攜以自隨,已逾一年,始得寓目,而余於科舉之業(yè)未嘗少進,恐博士既從而咻之。如中尉者,又將嗤鄙之耳。長洲何焯。在卷首。

洪景伯《隸釋》集善長所載漢魏諸碑為一卷,其后云:“時無善長,雌黃不可妄下。”當日猶云爾,況今日乎。

郁儀中尉於此書不為無功,惜如《隸釋》及《通鑒注》之類,不加旁求博證耳??滴跷煨绨嗽?,何焯記。在卷末。

乾隆己卯莫春,從吾友金陵陶蘅湘圃借季滄葦校本寫於蕪郡客舍,匝月而竟。長谷沈大成記。

庚辰初夏,從吾友吳中朱文游奐借何義門先生校本復校於廣陵,同觀者休寧戴東原震,亦嗜古之士也。大成又記。

是書初與戴君同校於廣陵,甫數(shù)卷而余病中輟。今幸不死竣事,而東原聞為人諧,拂衣歸歙,余淹留臥病在家。別未半載,事變如是,未知何日再與吾友商榷也。嗟嗟!客子畏人群邪丑,正吾兩人所謂背影而馳者,宜其然耳。大雪后一日,大成又記。均在卷首。

余比年來外傷棘枳,內困米鹽,有人世所不能堪者,而惟借善本書校之,丹墨矻矻,逆旅不輟,此多生結習,未能破除,翻借以解我愁耳。是書小春少閑復校,病余體弱,筆即昏然思睡,日盡一卷,幾不能支,越月始竟,既以原本歸吳門朱氏,復記於此云。庚辰十一月朔,沈大成。在卷末。

嘉興懷有芷同年從吳榷堂處借得此本,長夏無事,借校一過。季本用藍筆,何本用墨筆。在卷首。

予案:是書自以《四庫》本最為精密,東潛趙氏本訂訛辨謬,亦極稱核博。此本乃用趙氏本傳錄,所云義門校本,即趙氏據(jù)校各本中之一。然滄葦校本,則趙氏未之見者,存之亦可資參證也。

橫延閣收藏宋本甲。在卷首。

是書趙善譽撰,世罕收藏。此宋刻本二十卷,東海相國物也。余見諸錢唐故家,雖殘缺不完,可寶也。樊榭山人。在首冊后。

昔在袁江,有估人持吳郡故家秘書一單求沽,中有宋本《東南進取輿地通鑒》,為宋廛故物,亟命持來,乃久而弗至。及軍興,遂置之,其書珍秘,至今未忘也。今秋家弟以此本郵寄,云得之浙士周姓者,展卷閱之,固東海本也。按:是書《宋史·藝文志》作《讀史輿地考》六十三卷;陳氏《書錄解題》亦作六十三卷,名《南北攻守類考》、列之《地理·邊防類》,實一書也。蕘翁藏本三十卷,為涇陽先生物,得諸先生裔孫,《跋》中未詳板式年月,不知與此本同否?世鮮別本,無由校證,殊可惜耳。同治庚午仲冬,宋存主人跋。在卷末。

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三字不等。有“橫延閣書畫印”、“吳生元恭”、“東海”、“乾學”、“徐健庵”、“萬卷堂藏書”、“樊榭山人過目”各印記。

宋刻《會稽三賦》,余所見有三本。此本得諸東城顧八愚家,首尾皆有殘缺,每以無從補錄為恨。后於五柳居書肆見一本,印已糊涂,紙多裱托,因未購之,卒歸余友顧抱沖。既訪得八愚之兄五癡亦有是書,遂借以對勘,其中闕葉俱可補錄,爰取舊紙,倩館師顧澗蘋手影足之。其第四十九葉,系五癡本所重,丐主人贈余,頓成完璧。命工裝池,俟他日有更好於五癡本者,俾書中缺字一一補錄,不亦快乎。嘉慶元年冬至前四日,棘人黃丕烈識。在卷末。

每半葉九行,行大十八字,小三十二、三字不等。有“振宜家藏”、“滄葦”、“季寓庚珍藏書畫印”、“黃丕烈印”、“士禮居”、“蕘圃卅年精心所聚”各印?!堆恿顣俊贰ⅰ栋偎我烩苜x》皆著錄。近時蕭山陳氏刻入《湖海樓叢書》者,僅據(jù)汪蘇潭吏部繼培影宋鈔本開雕。而吏部《跋》中謂:“往歲得厲樊榭徵君所藏《會稽三賦》,讀徵君《跋》,以為真宋本也。近何君夢華復以宋刻相示,??鼻皶?,補正脫誤數(shù)百字,乃知徵君所藏者,明人重刻本也。何書間有蒙爛,校者以明刻補之為可惜”云云。是汪本乃從何本鈔出,已為校者羼亂,不若此本之完善矣。

【補】此本為北圖收購天津鹽業(yè)銀行九十二種之一?!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於集部宋別集內著錄,作一卷,宋刻元修本,顧廣圻抄補,黃丕烈跋。又《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宋刻元修本,顧廣圻抄補,黃丕烈跋,九行十七字或十八字,小字雙行,行三十字,白口,左右雙邊。

周叔弢云:印不佳。又云:書不精,賦,蕘跋。〔《楹書隅錄》批?!辰B曾案:賦,系指顧廣圻《百宋一廛賦》著錄,以下不再加注。又案:據(jù)《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黃丕烈另一宋本《會稽三賦跋》,五癡本、八愚本、顧抱沖本皆大字,不分卷。傅沅叔《跋會稽三賦》另一宋本,亦云:“此書宋刻流傳有二本,一為三卷,見於《蕘圃題識》,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今鐵琴銅劍樓瞿氏所藏嚴充本正與之同。一為不分卷,《楹書隅錄》之季滄葦本,丁氏善本書目之影寫本,道光丁酉之翻刻本及此本是也?!笨梢姟堕簳玟洝?、《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作不分卷者為是。《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改題三卷,未知何據(jù)?!侗本﹫D書館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均題一卷,似亦未確?!矀鳌栋稀芬姟恫貓@群書經眼錄》卷十四,第一二三五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