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雪紛飛”

花邊文學 作者:魯迅


“大雪紛飛”

張沛

人們遇到要支持自己的主張的時候,有時會用一枝粉筆去搪對手的臉,想把他弄成丑角模樣,來襯托自己是正生。但那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

章士釗先生現(xiàn)在是在保障民權了,段政府時代,他還曾經(jīng)保障文言。他造過一個實例,說倘將“二桃殺三士”用白話寫作“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是多么的不行。這回李焰生先生反對大眾語文,也贊成“靜珍君之所舉,‘大雪紛飛’,總比那‘大雪一片一片紛紛的下著’來得簡要而有神韻,酌量采用,是不能與提倡文言文相提并論”的。

我也贊成必不得已的時候,大眾語文可以采用文言,白話,甚至于外國話,而且在事實上,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在采用。但是,兩位先生代譯的例子,卻是很不對勁的。那時的“士”,并非一定是“讀書人”,早經(jīng)有人指出了;這回的“大雪紛飛”里,也沒有“一片一片”的意思,這不過特地弄得累墜,掉著要大眾語丟臉的槍花。

白話并非文言的直譯,大眾語也并非文言或白話的直譯。在江浙,倘要說出“大雪紛飛”的意思來,是并不用“大雪一片一片紛紛的下著”的,大抵用“兇”,“猛”或“厲害”,來形容這下雪的樣子。倘要“對證古本”,則《水滸傳》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xiàn)代的大眾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

一個人從學校跳到社會的上層,思想和言語,都一步一步的和大眾離開,那當然是“勢所不免”的事。不過他倘不是從小就是公子哥兒,曾經(jīng)多少和“下等人”有些相關,那么,回心一想,一定可以記得他們有許多賽過文言文或白話文的好話。如果自造一點丑惡,來證明他的敵對的不行,那只是他從隱蔽之處挖出來的自己的丑惡,不能使大眾羞,只能使大眾笑。大眾雖然智識沒有讀書人的高,但他們對于胡說的人們,卻有一個謚法:繡花枕頭。這意義,也許只有鄉(xiāng)下人能懂的了,因為窮人塞在枕頭里面的,不是鴨絨:是稻草。

(八月二十二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