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九華垂跡圖》贊
前言
壬申仲冬,余來禾島,始識世侯居士。時方集錄《地藏菩薩圣德大觀》。居士割提瀝血,為繪圣像,捧持入山。余感其誠,因請續(xù)畫《九華垂跡》。爾后世侯往青陽覲禮圣跡,復游錢塘富春。逮于四月,藻繪已訖,余為忭喜,略綴贊詞,并輯一帙。冀以光顯往跡,式酬圣德焉耳。于時后二十二年歲次癸酉閏五月,住溫陵大開元寺尊勝院結(jié)夏安居。大華嚴寺沙門弘一演音。
一、示生王家
佛滅度后千五百年,地藏菩薩降跡新羅王家。姓金,名喬覺。軀體雄偉,頂聳奇骨。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shù)內(nèi)?!蔽ǖ谝涣x與方寸合耳。贊曰:
天心一目,普印千江。菩薩度生,遍現(xiàn)十方。
此土垂跡,蓋惟唐代。示生新羅,王家華裔。
幼而穎悟,力敵十夫。披弘誓鎧,戴智慧珠。
二、航海入唐
唐高宗永徽四年,菩薩二十四歲(今列紀年,依《神僧傳》。較《宋高僧傳》先六十余年,良由傳聞有異,紀載乃殊耳),落發(fā)航海,入大唐國。贊曰:
示現(xiàn)出家,而得解脫。乃眷唐土,涉海西發(fā)。
一帆破浪,萬里乘風。大哉無畏,為世之雄。
三、振錫九華
菩薩至江南池州東青陽縣九華山,而好樂之,徑造其峰,覓得石洞,遂居焉。贊曰:
江南山青,九華殊勝。乃陵絕頂,披榛辟徑。
有谷中地,可以棲遲。在山之陽,在水之湄。
四、閔公施地
閣老閔讓和,青陽人,九華山主也。菩薩向乞一袈裟地,公許之。衣張,遍覆九華,遂盡喜舍。公子求出家,名曰道明。今圣像左右侍者,道明及閔公也。贊曰:
大士神用,不可思議。遍覆九華,一袈裟地。
檀那功德,奕葉垂芳。常侍大士,莊嚴道場。
五、山神涌泉
菩薩嘗為毒螫,俄有婦人作禮饋藥云:“小兒無知,愿出泉資用,以贖其過。”婦,山神也。贊曰:
九華山中,有泉甘冽。匪以人力,而為浚渫。
翳昔山靈,點石神工。清流潺潺,縈帶高峰。
六、諸葛建寺
村父諸葛節(jié),率群老自麓登高,見菩薩獨居石室,有鼎折足,以白土和少米烹食之。相驚嘆曰:“和尚如斯苦行,我等山下列居咎耳?!彼旃步ㄋ?。不累載,成大伽藍。贊曰:
空山無人,云日綺靡。村老尋相,采幽戾止。
乃構(gòu)禪宇,龍角寶梁。勝境巍巍,普放大光。
七、東僧云集
新羅國僧眾聞之,相率渡海請法。其徒且多,食有未足。菩薩乃發(fā)石得土,色青白,不磣如面,聊供眾食。贊曰:
化協(xié)神州,風衍東國。緇伍云集,稟道毓德。
有法資神,無食資身。號枯槁眾,為世所尊。
八、現(xiàn)入涅槃
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宋高僧傳》作德宗貞元十九年),七月三十夜,召眾告別,加趺示寂。時山鳴石隕,扣鐘嘶嘎,群鳥哀啼。春秋九十九。贊曰:
法身常住,言相悉絕。隨眾生心,示現(xiàn)生滅。
化事既息,應盡原還。靈場終古,永鎮(zhèn)名山。
九、造立浮圖
肅宗至德二年,示寂后二十歲,建塔南臺。塔成,發(fā)光如火,因名嶺曰神光。贊曰:
樹窣渚波,供養(yǎng)舍利。法化常存,真丹圣地。
神光嶺表,青陽江頭。靈輝仰瞻,萬祀千秋。
十、信士朝山
菩薩垂跡九華,迄今千載。信心緇素,入山頂禮者,接踵而至,歲無虛日焉。贊曰:
慈風長春,慧日永曜。此土緣深,常被遺教。
若川趣海,若星拱辰。萬流稽首,四方歸仁。
* * *
我抒顓毫,式揚圣業(yè);以報慈恩,而昭來葉。
一切功德,回施含靈;同生安養(yǎng),共利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