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大師自撰八不道人傳,及成時續(xù)傳錄寫。復(fù)檢宗論中諸文增改,并參考別行諸疏序跋補訂焉。己未,居錢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乙亥,住溫陵月臺再治。老病纏綿,精力頹弊,未能詳密校理,殊自恧也。
年譜諸文,雖有撮略,或加潤飾,但悉有所據(jù)。若述私意,則寫雙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區(qū)別也。
明萬歷二十七年己亥 一歲
是年五月三日亥時,大師生。
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在古吳木瀆。父名之鳳,字岐仲。母金氏,名大蓮。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 二歲
辛丑 三歲
壬寅 四歲
癸卯 五歲
甲辰 六歲
乙巳 七歲
始茹素。己巳,大師禮大悲銅殿偈,有云:“我幼持齋甚嚴(yán)肅,夢感大士曾相召?!?
丙午 八歲
丁未 九歲
戊申 十歲
己酉 十一歲
庚戌 十二歲
就外傅,聞圣學(xué),即以千古道脈為任,囂囂自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于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開腪酒,作論數(shù)十篇,辟異端,夢與孔顏晤言。
辛亥 十三歲
壬子 十四歲
癸丑 十五歲
甲寅 十六歲
乙卯 十七歲
閱《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辟佛論焚之。
丙辰 十八歲
丁巳 十九歲
戊午 二十歲
詮論語顏淵問仁章,竊疑天下歸仁語??鄥⒘τ?,廢寢忘餐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xué)。
冬十一月初五日喪父,享年五十九。聞地藏本愿,發(fā)出世心。庚午,大師《結(jié)壇水齋持大悲咒愿文》,有云:“七歲斷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學(xué)儒,乃造謗法重業(yè)。賴善根未絕,每潛轉(zhuǎn)默移。一觸念于自知之序,次旋意于寂感之譚。禮藥師妙典,知佛與神殊。聞地藏昔因,知道從孝積。既懷喪父之哀,復(fù)切延慈之想。書慈悲懺法,矢志尸羅,聽大佛頂經(jīng),決思離俗?!?
己未 二十一歲
至星家問母壽,言六十二三必有節(jié)限。遂于佛前立深誓。唯愿減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壽。
庚申 二十二歲
專志念佛,盡焚窗稿二千余篇。
天啟元年辛酉 二十三歲
聽大佛頂經(jīng),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七月三十日,撰《四十八愿愿文》。時名《大朗優(yōu)婆塞》。
壬戌 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哭恨緣慳,相見太晚。師云:“此是苦果,應(yīng)知苦因?!闭Z未竟,遽請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聞四諦法?!睅熢疲骸扒蚁簿邮坑邢蛏现?,雖然不能如黃檗臨濟,但可如巖頭德山?!毙挠治醋?。擬再問,觸聲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夢想妄分別耳。
一月中,三夢憨師。師往曹溪,不能遠(yuǎn)從。乃從雪嶺峻師剃度,命名智旭。雪師憨翁門人也。
案:大師字蕅益,又字素華,當(dāng)時諸緇素撰述中,多稱素華也。將出家,先發(fā)三愿,一、未證無生法忍,不收徒眾。二、不登高座。三、寧凍餓死,不誦經(jīng)禮懺及化緣,以資身口。又發(fā)三拌:拌得餓死,拌得凍死,拌得與人欺死。
將出家,與叔言別詩云:“世變不可測,此心千古然,無限他山意,丁寧不在言。”
大師出家時,母舅謂曰:“法師世諦流布,吾甥決不屑為,將必為善知識乎?!贝髱熢唬骸胺鹎也粸?,況其他也?!本嗽唬骸凹葼?,何用出家?”大師曰:“只要復(fù)我本來面目?!本四藝@善。夏、秋作務(wù)云棲,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佛頂宗旨矛盾。請問。師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鄙豕种?,佛法豈有二歧耶?一日,問古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云:“汝今入胎也未?”大師微笑。師云:“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云:“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流汗浹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禪。始受一食法。
此時即與新伊法主相識,爾后為忘年交,幾三十年,自庚午歲始,每一聚首,輒曉夜盤桓佛法弗置。學(xué)人從大師游者,皆令稟沙彌戒于法主。
初出家時,剃度師令作務(wù)三年,其時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訓(xùn)。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務(wù),后以聲譽日隆,竟無處討得務(wù)單。
癸亥 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時正墮禪病,未領(lǐng)片益。
大師坐禪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dāng)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xiàn)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jīng)論,一切公案無不現(xiàn)前。旋自覺悟,解發(fā)非為圣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fù)留一字腳矣。
秋,住靜天臺。臘月初八日,從天臺躡冰冒雪,至杭州云棲??嗟綉┕诺沦t法師為阿阇梨,向蓮池和尚像前,頂受四分戒本。
甲子 二十六歲
正月三日,于三寶前,燃香刺血,寄母書。勸母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回。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云棲,受菩薩戒。后一日,撰《受菩薩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薩戒,發(fā)心看律藏。阇梨古德師試曰:“汝已受大,何更習(xí)???”對曰:“重樓四級,上級既造,下級可廢耶?”師曰:“身既到上層,目豈緣下級?”對曰:“雖升他化,佛元不離寂場?!?
乙丑 二十七歲
是春,就古吳閱律藏一遍,方知舉世積訛。四旬余,錄出《毗尼事義要略》一本。僅百余紙。此后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結(jié)夏。
寄剃度師雪嶺及阇梨古德師書。痛陳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詞至懇切。
乙丑、丙寅兩夏,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項要義二遍。實多會心,愿事闡發(fā),以志在宗乘,未暇筆述。
丙寅 二十八歲
母病篤。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大師賦四念處以寫哀。
葬事畢。焚棄筆硯,矢往深山。道友鑒空、如寧留掩關(guān)于吳江之松陵。關(guān)中大病,乃以參禪工夫,求生凈土。
丁卯 二十九歲
崇禎元年戊辰 三十歲
是春出關(guān),朝南海,覲洛伽山,將往終南。遇道友雪航檝公,愿傳律學(xué),留住龍居。是夏,第二次閱律藏一遍,始成《毗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在龍居閱藏,于一夏中,僅閱千卷。夏初遇惺谷師,乃訂交焉。時惺谷師尚未剃染。仲冬,又獲交歸一師。于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結(jié)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jīng)律。撰《刺血書經(jīng)愿文》,及《書佛名經(jīng)回向文》。
過槜李東塔,見人上堂,有感。賦偈云:“樹杪聲聲泣露哀,岸舟魚背漫相猜,宗乘頓逐東流下,觸目難禁淚滿腮?!薄耙坏魏褟伢w腥,當(dāng)陽鴉立法王庭,卻慚普眼能弘護,猶使天人掩耳聽?!薄懊@人聽曲啞人歌,跛躄相將共伐柯,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后又如何?!?
己巳 三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為同學(xué)比丘雪航智檝師講四分戒本,并刺血書愿文。
是春,同歸一籌師送惺谷至博山,依無異艤禪師薙發(fā)。艤禪師見大師所著《毗尼事義集要》,喜之。即欲付梓,大師不許。
在博山,遇璧如鎬師,詳論律學(xué),遂與訂交。
隨無異艤禪師至金陵,盤桓百有十日。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弘律,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xí)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為和尚”?!叭龢I(yè)未凈,謬有知律之名,名過于實”,引為“生平之恥”。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愿持滅定業(yè)真言》百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凈土真言》各十萬?!洞萎?dāng)結(jié)壇持大悲咒》十萬。
母亡三周年,乞善友課持經(jīng)咒。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及《為母發(fā)愿回向文》。
秋,游棲霞,始晤自觀印阇梨。贈以偈云:“舉世不知真,吾獨不愛假。羨君坦夷性,堪入毗尼社?!?
是冬,同歸一籌師結(jié)制龍居。第三次閱律一遍。至除夕,第三次閱律藏畢,錄成六冊,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持準(zhǔn)提咒愿文》、《禮大悲銅殿偈》、《起咒文》、《除夕白三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 三十二歲
春,病滯龍居。正月初一,然臂香,刺舌血,致書惺谷。三月盡,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至龍居,請季賢師為和尚,新伊法主為羯磨阇梨,覺源法主為教授阇梨,受比丘戒。經(jīng)三閱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學(xué)戒法,固必?zé)o此理,但見聞諸律堂,亦并無一處如法者。
是春,歸一籌師作《毗尼事義集要跋》。
撰《閱律禮懺總別二疏》、《安居論律告文》、《為母四周愿文》、《為父十二周求薦拔啟》。結(jié)夏安居,為惺谷壽、如是昉、雪航檝三友細(xì)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添初后二集,共成八冊。雖然盡力講究,不意或?qū)ぶχ鹑~,不知綱要?;驏|扯西拽,絕不留心?;蝾H欲留心,身嬰重恙聽不及半。其余隨緣眾,無足責(zé)者。大師大失所望。
擬注梵網(wǎng),作四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臺,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頻拈,得天臺鬮。于是究心臺部,而不肯為臺家子孫。以近世臺家與禪宗賢首慈恩,各執(zhí)門庭,不能和合故也。時人以耳為目,皆云大師獨宏臺宗,謬矣謬矣。
案:大師法語,示如母云:“予二十三歲,即苦志參禪,今輒自稱私淑天臺者,深痛我禪門之病,非臺宗不能救耳。奈何臺家子孫,猶固拒我禪宗,豈智者大師本意哉!”復(fù)松溪法主書云:“私淑臺宗不敢冒認(rèn)法派。誠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誚?!比恢玫荛T外,不妨稱為功臣。收弟室中,不免為逆子。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撰《結(jié)壇水齋持大悲咒愿文》、《為父回向文》。
辛未 三十三歲
是春,撰《毗尼事義集要序》于皋亭古永慶寺。先是真寂聞谷老人,博山無異禪師,勸將《毗尼事義集要》付梓流通。乃同璧如、歸一二友商榷參詳,備殫其致。惺谷以此書呈金臺法主,隨付梓人,至今歲于皋亭佛日寺刊成。
春,同新伊法主禮大悲懺于武林蓮居庵。
撰《楞嚴(yán)壇起咒》及回向二偈。
八月,惺谷師示寂于佛日。師病時,大師割股救之。并賦偈云:“幻緣和合受茲身,欲剜千瘡愧未能。爪許薄皮聊奉供,用酬嚴(yán)憚切磋恩?!?
九月,入孝豐。取道武林,晤璧如師,不旬日,師示寂,著惺谷、璧如二友合傳。
始入北天目靈峰山過冬,即靈巖寺之百福院也。有句云:“靈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時山中無藏,為作《請藏因緣》。
是冬,在靈峰講《毗尼事義集要》七卷。次夏,續(xù)完。聽者十余人,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是冬,有溫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師說《占察妙典》。大師倩人特往云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撰讀持回向偈。
壬申 三十四歲
結(jié)夏靈峰。為自觀師秉羯磨授具戒。
撰《龍居禮大悲懺文》,及《禮大悲懺愿文》。
癸酉 三十五歲
是春,為靈峰請藏至,未裝。
撰《西湖寺安居疏》。結(jié)夏金庭西湖寺,細(xì)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九人。能留心者,唯徹因、自觀及幻緣三比丘。
撰《前安居日供鬮文》。前安居日,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深知時弊多端,不忍隨俗肴訛,共蝕如來正法。而自受具,心雖殷重,佛制未周。愛作八鬮,虔問三寶。若智旭比丘戒從心感得,十夏行持,當(dāng)?shù)米骱蜕恤b。若得戒前,輕犯未凈,當(dāng)?shù)枚Y懺作和尚鬮,先行懺法。若未得不成遮難,或已得未堪作范,當(dāng)?shù)靡娤嗪米骱蜕恤b,禮懺求相。若不成難而未得,當(dāng)?shù)弥厥荇b,如法秉受,更滿十夏。若成盜難而通懺,當(dāng)?shù)枚Y懺重受鬮。若已成難,當(dāng)?shù)闷兴_沙彌鬮。若不許沙彌法,當(dāng)?shù)闷兴_優(yōu)婆塞鬮。若一切戒法悉遮,當(dāng)?shù)玫龤w鬮。若得作和尚等三鬮,誓忘身命,護持正法。寧受劇苦,作真聲聞。不為利名,作假大乘。若得重受等二鬮,敦弟子職,誓不藐法。若得菩薩沙彌鬮,誓尊養(yǎng)比丘,護持僧寶。若得菩薩優(yōu)婆塞鬮,誓以身命護正法,終不迷失菩提心。若得但三歸鬮,誓服役佛法僧間,種種方便,摧邪顯正。并燃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然頂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鬮文,遂拈得菩薩沙彌鬮。撰《禮凈土懺文》二首。
冬,述《占察行法》。
甲戌 三十六歲
癸酉、甲戌之際,大師匍匐苦患。徹因比丘獨盡心竭力相濟于顛沛中,毫無二心。
是冬,在吳門幻住庵,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僅五六人,惟自觀、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
撰《禮金光明懺文》。
乙亥 三十七歲
春,阻雨祥符。始晤影渠、道山(字靈隱)二師,為莫逆交。
是冬,大師遘篤疾,二師盡力調(diào)治,不啻昆季母子也。
撰《講金光明懺告文》。
夏初,住武水智月庵,講演《占察經(jīng)》。是時即有作疏之愿,病冗交沓,弗克如愿。述《戒消災(zāi)略釋》、《持戒犍度略釋》、《盂蘭盆新疏》。
丙子 三十八歲
是春,大師自輯《凈信堂初集》。
三月,遁跡九華,禮地藏菩薩塔,求決疑網(wǎng),拈得閱藏著述一鬮。于彼抱病,腐滓以為饌,糠秕以為糧,忘形骸,斷世故。續(xù)閱藏經(jīng)千余卷。
撰《九華地藏塔前愿文》、《亡母十周愿文》。
丁丑 三十九歲
是歲夏、秋之際,居九子別峰,述《梵網(wǎng)合注》。先是如是昉公,遠(yuǎn)從閩地,攜杖來尋。為其令師肖滿全公,請講此經(jīng),以資冥福。復(fù)有二三同志,歡喜樂聞。大師由贊是力疾敷演,不覺心華開發(fā),義泉沸涌,急秉筆而隨記之。共成玄義一卷,合注七卷。
案:《梵網(wǎng)合注》初刊之板,存金陵古林庵,后康熙丙辰歲,沈書準(zhǔn)應(yīng)成時師之請,重刻板,送嘉興楞嚴(yán)寺入藏流通。(見沈書準(zhǔn)跋)日本元祿五年所刊之板,即據(jù)此也。
撰完《梵網(wǎng)告文》、《贊禮地藏菩薩懺愿儀》。
自觀印阇梨自武水尋大師于九子別峰,商證梵網(wǎng)佛頂要旨。大師見其躬行有余,慧解不足,設(shè)壇中十問拶之。
夢感正法衰替,痛苦而醒,寫懷二偈云:“魔軍邪幟三洲遍,孽子孤忠一線微,夢斷金河情未盡,醒來余淚尚沾衣?!薄靶菅匀绫M生盲,珠系貧衣性自明??戏叛矍伴e活計,便堪劫外獨稱英?!?
戊寅 四十歲
結(jié)夏新安,重拈佛頂妙義,加倍精明。
四十初度詩云:“物論悠悠理本齊,年來漸覺脫筌蹄。拳開非實掌元在,瞖去惟空眼不迷。流水有心終匯海,落花無語亦成溪,剎那生處生何性,卻笑威音劫外提?!?
自輯《絕余編》。
秋,踐誦帚師之約,入閩。渡洪塘,往溫陵。
十一月撰《陳罪求哀疏》。
己卯 四十一歲
住溫陵。
誦帚昉師及一切知己堅請疏解《大佛頂經(jīng)》。大師感其意,兼理夙愿。在小開元撰述玄義二卷,文句十卷。
刊《佛頂玄義》,板藏大開元寺之甘露戒壇。
如是師示寂。助其念佛,并為撰《誦帚師往生傳》。
撰《如是師六七禮懺疏》,挽如是師詩。
庚辰 四十二歲
住漳州。
述《金剛破空論》(在溫陵刊)、《蕅益三頌》、《齋經(jīng)科注》。
辛巳 四十三歲
結(jié)冬溫陵月臺。有郭氏問易,遂舉筆述《周易禪解》,稿未及半,以應(yīng)請旋置。
壬午 四十四歲
是夏,自輯《閩游集》。
自溫陵返湖州。
述《大乘止觀釋要》。
靈峰山中藏經(jīng)裝成。
撰《鐵佛寺禮懺文》。
癸未 四十五歲
結(jié)夏靈峰。
是歲結(jié)制。簡閱藏經(jīng),僅千余卷。
崇禎十七年 清順治元年 甲申 四十六歲
是秋,居槜李,游鴛湖寶壽堂。撰《游鴛湖寶壽堂記》。
返靈峰。有句云:“靈峰片石舊盟新?!?
九月,述《四十二章經(jīng)》、《遺教經(jīng)》、《八大人覺經(jīng)解》。
是歲,大師退作但三歸依人。
撰《禮慈悲道場懺法愿文》、《佛菩薩上座懺愿文》。
乙酉 四十七歲
自去歲退作但三歸人以來,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于今歲元旦獲清凈輪相。
夏,撰《周易禪解》竟。
撰《大悲行法道場愿文》。
是秋,住祖堂及石城北,共閱藏經(jīng)二千余卷。
是歲,紫竹林顓愚大師遣七人來學(xué)。
丙戌 四十八歲
晤妙圓尊者于石城之隈,同住濟生庵。
撰《占察行法愿文》。
丁亥 四十九歲
三月,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九月,述《彌陀要解》,《四書蕅益解》。
去歲,顓愚大師坐脫于紫竹林。門人以陶器奉全身供于林之山陽。今年弟子請歸云居,于是金陵緇素以所存爪發(fā)衣缽,就山陽建塔供養(yǎng)。大師為撰志銘。
是冬,自輯《凈居堂續(xù)集》。
居祖堂幽棲寺。除夕普說。
戊子 五十歲
成時師始晤大師。大師一日顧成時師曰:“吾昔年念念思復(fù)比丘戒法,邇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時師大駭,謂何不力復(fù)佛世芳規(guī)耶?久之,始知師在家發(fā)大菩提愿以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徑山大悟后,徹見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禪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后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愿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至于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yīng),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是冬,自輯《西有寱余》。
己丑 五十一歲
九月,從金陵歸臥靈峰。
撰《北天目十二景頌》。
臘月,力疾草《法華會義》。翌年正月告成。
庚寅 五十二歲
結(jié)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凈戒,舍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
六月,述《占察疏》。
自癸酉迄今十余年,毗尼之學(xué)無人過問者,而能力行之徹因、自觀、僧聚三比丘,又皆物故。毗尼之學(xué),真不啻滯貨矣。是夏安居靈峰,乃有心學(xué)律者十余人,請大師重講。大師念向所輯,雖諸長并采,猶未一一折衷。又問辯、音義二書,至今未梓。因會入集要而重治之,兼削一二繁蕪,以歸簡切。名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六月二十一日,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序》。
安居竟,重拈自恣芳規(guī),悲欣交集,慨然有作。賦偈云:“秉志慵隨俗,期心企昔賢。擬將凡地覺,直補涅槃天。半世孤燈嘆,多生緩戒愆,幸逢針芥合,感泣淚如泉。正法衰如許,誰將一線傳,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十子哀先逝,諸英喜復(fù)聯(lián)。四弘久有誓,莫替馬鳴肩?!?
八月初八日,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跋》。
與見月律主書。談?wù)撀蓪W(xué),冀獲良晤。
冬,住祖堂。
辛卯 五十三歲
夏,結(jié)制長干。
九月,重登西湖寺。
是冬,歸臥靈峰。重訂《選佛圖》。
壬辰 五十四歲
結(jié)夏晟溪。
草《楞伽義疏》。八月,遷長水南郊冷香堂,乃閣筆。
秋,輯《續(xù)西有寱余》。
是歲臘月,草自傳。先是是秋大師決志肥遁,緇素遮道不得,請述行腳。冬,憇長水營泉寺,念行腳未盡致,復(fù)述茲傳,曰《八不道人傳》。取中論八不,梵網(wǎng)八不之旨。又大師自云:“古者有儒有禪有教有律,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教有律,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住長水,閱藏經(jīng)千卷。
癸巳 五十五歲
是春,大師過古吳。刪改自述《八不道人傳》。故從古吳傳至留都,與長水本數(shù)處不同。后成時師謂傳收著述未盡,請補,于是與古吳本又增數(shù)句矣。
夏四月,入新安。結(jié)后安居于歙浦天馬院。五月著《選佛譜》,閱《宗鏡錄》。刪正法涌、永樂、法真諸人所纂雜說,引經(jīng)論之誤,及歷來寫刻之訛。于三百六十余問答,一一定大義,標(biāo)其起盡。閱完,七月作校定《宗鏡錄跋》四則。又汰《袁宏道集》,存一冊,名《袁子》。
秋八月,游黃山白岳諸處。
冬,復(fù)結(jié)制天馬。著《起信論裂網(wǎng)疏》。
甲午 五十六歲
正月應(yīng)豐南仁義院請。法施畢,出新安。二月后褒灑日,還靈峰。自輯《幻住雜編》。夏臥病。選西齋凈土詩,制《贊補入凈土九要》,名《凈土十要》。夏竟,病愈。七月,述《儒釋宗傳竊議》。八月,續(xù)閱大藏竟。九月,成《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
九月一日,撰閱藏畢愿文。計前后閱律三遍,大乘經(jīng)兩遍,小乘經(jīng)及大小論兩土撰述各一遍。
冬十月,病。復(fù)有獨坐書懷四律,中有“庶幾二三子,慰我一生思”之句。十一月十八日,有病中口號偈。臘月初三,有病間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是日口授遺囑。立四誓。命以照南、等慈二子傳五戒菩薩戒。命以照南、靈晟、性旦三子代座代應(yīng)請。命阇維后,磨骨和粉面,分作二分。一分施鳥獸,一分施鱗介,普結(jié)法喜,同生西方。十三起凈社,撰《大病中啟建凈社愿文》。嗣有求凈土偈六首。除夕有艮六居銘,有偈。
是歲多病。寄錢牧齋書云:“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shù)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凈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乙未 五十七歲
元旦有偈云:“爆竹聲傳幽谷春,蒼松翠竹總維新。泉從龍樹味如蜜,石鎮(zhèn)雄峰苔似鱗。課續(xù)三時接蓮漏,論開百部擬天親。況兼已結(jié)東林社,同志無非法藏臣?!薄胺ú禺?dāng)年愿力宏,于今曠劫有同行。歲朝選佛歸圓覺,月夜傳燈顯性明。萬竹并沾新令早,千梅已露舊芳英。諸仁應(yīng)信吾無隱,快與高賢繼宿盟?!?
正月二十日,病復(fù)發(fā)。二十一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繩床角,向西舉手而逝。世壽五十有七歲。法臘三十四。僧夏,從癸亥臘月至癸酉自恣日,又從乙酉春至乙未正月,共計夏十有九。
大師生平不曾乞緇素一字,不唯佛法難言,知己難得,亦鑒尚虛名之陋習(xí),而身為砥也。西逝時,誡勿乞言,徒增誑誤。大師著述,除《靈峰宗論》十卷外,其釋論則有:《阿彌陀經(jīng)要解》一卷,《占察玄疏》三卷,《楞伽義疏》十卷,《盂蘭新疏》一卷,《大佛頂玄文》十二卷,《準(zhǔn)提持法》一卷,《金剛破空論》附《觀心釋》二卷,《心經(jīng)略解》一卷,《法華會義》十六卷,《妙玄節(jié)要》二卷,《法華綸貫》一卷,《齋經(jīng)科注》一卷,《遺教經(jīng)解》一卷,《梵網(wǎng)合注》八卷,后附《授戒法》、《學(xué)戒法》、《梵網(wǎng)懺法問辯》共一卷,《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受戒品箋要》一卷,《羯磨文釋》一卷,《戒本經(jīng)箋要》一卷,《毗尼集要》十七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戒消災(zāi)經(jīng)略釋》一卷,《五戒相經(jīng)略解》一卷,《沙彌戒要》一卷,《唯識心要》十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起信論裂網(wǎng)疏》六卷,《大乘止觀釋要》四卷,《大悲行法辯訛》一卷,附《觀想偈略釋》、《法性觀》、《懺壇軌式》三種,《四十二章經(jīng)解》一卷,《八大人覺經(jīng)解》一卷,《占察行法》一卷,《禮地藏儀》一卷,《教觀綱宗并釋義》二卷,《閱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觀瀾》五卷,《?珊錄》一卷,《選佛譜》六卷,重訂《諸經(jīng)日誦》二卷,《周易禪解》十卷,《辟邪集》二卷,共四十七種。又定嗣注經(jīng)目,有《行愿品續(xù)疏》,《圓覺經(jīng)新疏》,《無量壽如來會疏》,《觀經(jīng)疏鈔錄要》,《十輪經(jīng)解》,《賢護經(jīng)解》,《藥師七佛經(jīng)疏》,《地藏本愿經(jīng)疏》,《維摩補疏》,《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續(xù)疏》,《同性經(jīng)解》,《無字法門經(jīng)疏》,《十二頭陀經(jīng)疏》,《仁王續(xù)疏》,《大涅槃合論》,《四阿含節(jié)要》,《十善業(yè)道經(jīng)解》,《發(fā)菩提心論解》,《摩河止觀輔行錄要》,《僧史刪補》,《緇門寶訓(xùn)》,共二十一種。俱未及成書。
大師示寂,諸弟子請成時師輯《靈峰宗論》。輯成,成時師燃香一千炷,愿舍身洪流,一、報師恩,助轉(zhuǎn)愿輪。二、供妙法,生生值遇,三、轉(zhuǎn)劫濁,救苦眾生。四、代粉 ,滿師弘誓。五、懺重罪,決生珍池。
臘月十二日,成時師撰大師續(xù)傳。后一日撰《靈峰始日大師私謚竊議》。后二日撰《靈峰宗論序》。越一日撰《靈峰宗論序說》。
丙申
丁酉
是冬如法荼毗。發(fā)長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齒俱不壞。因不敢從粉 遺囑,奉骨塔于靈峰大殿右。
戊戌
己亥
是冬,《靈峰宗論》刻板成。
庚子
辛丑
庚熙元年壬寅
大師入滅八年,壬寅七月,門人性旦病逝,先書囑語,面乞成時師并胞兄胡凈廣粉遺骨,代大師滿甲午臘月初三日所命。先是成時師邀凈侶禮佛說佛名經(jīng),旦就壇然頂燈,以報法乳深恩。至是復(fù)有此囑。謹(jǐn)就八月集眾修藥王本事七晝夜而作法焉。
雍正元年癸卯(即日本享保八年)
是年孟春,日本京都《靈峰宗論》重刊版,老苾芻光謙序云:“(前略)昔嘗讀靈峰蕅益大師所著諸書,見其學(xué)之兼通博涉,其行之苦急嚴(yán)峻,因竊自嘆雖荊溪、四明大祖師幾不及也。(中略)古人有言曰,讀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余亦嘗言讀蕅益宗論而不墮血淚者,其人必?zé)o菩提心。(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