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集類

木犀軒藏書書錄 作者:李盛鐸


總集類

【文選】六十卷〔〔存卷一三至六十;梁蕭統(tǒng)輯;唐李善注〕;宋刊本〔宋淳熙貴池尤袤刻紹熙計(jì)衡修補(bǔ)本〔楊守敬袁克文跋有抄配〕〕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注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標(biāo)題次行低一格“梁昭明太子撰”,三行低三格“文林郎守太子右內(nèi)率府錄事參軍事崇賢館直學(xué)士臣李善注上”。以下本卷總目標(biāo)類低一格,題低二格;又標(biāo)類低二格,本篇標(biāo)題低四格。板心上有字?jǐn)?shù),下有刊工名。刊工名上有題戊申、壬子、乙卯重刊四字者。前有昭明序及李崇賢上文選注表。末有淳熙辛丑〔八年·1181〕尤袤跋、袁說友跋,又紹熙壬子〔三年·1192〕計(jì)衡修板跋。有“寶勝院”楷書長方朱文記,“楊印守敬”白文方印,“星吾海外訪得秘籍”朱文方印。后有星吾手跋。

〔計(jì)衡跋云:〕

“池半頁《文選》歲久多漫滅不可讀,衡到屬校官胡君思誠率諸生校讎董工而新之,亡慮三百二十二板、廿萬九十二字,閱三時(shí)始訖工,今遂為全書。書成,以其板移寘郡齋,而以新本藏昭文廟文選閣云。紹熙壬子十一月旦,謫守番陽計(jì)衡書。”

〔楊守敬跋云:〕

〔“唐代《文選》李善注及五臣注各自單行,所據(jù)蕭選正本亦有異同。至五代孟蜀毋昭裔始以《文選》刊板傳,記雖未言以何本上木,然可知為五臣本。按今行袁刻六臣本於李善表后有國子監(jiān)準(zhǔn)敕節(jié)文:‘五臣注《文選》傳行已久,竊見李善注《文選》援引賅贍,典故分明,若許雕印必大段流布,欲乞差國子監(jiān)說書官員校定凈本后抄寫板本,更切對(duì)讀后上板,就三館雕造。候敕旨。奉敕,宜依所奉施行?!瘬?jù)此可見善注初無刊本。此云‘凈本后抄寫板本’,是凈寫善注又抄寫五臣板本合刊之證;唯不著年月,當(dāng)是北宋。故自來著錄家有北宋六臣《文選》〔即袁氏所原之裴本是也〕、北宋五臣《文選》〔即錢遵王所收之三十卷本是也,見《讀書敏求記》〕,而絕無有北宋善注《文選》者。良由善注自合五臣本后,人間之抄寫卷軸本盡亡。故四明、贛上雖有刊本,想在南宋之初僅從六臣本抽出善注,故往往有裁節(jié)語句之弊〔見尤氏跋語。今存宋本六臣注所載善注往往不全,緣善注多在五臣之后,凡善注、五臣同者往往刪善注。四明、贛本不合諸本參校,故有裁節(jié)語句而不知者。此善本從六臣本出切證〕。至尤氏始病其陋,重為校刊。當(dāng)時(shí)六臣本雕印甚多,〔今著錄尚存四五種,余嘗合校之,有彼此互節(jié)善注者,故知其詳也。〕故袁氏採輟該備。然舊本以五臣混善注之弊亦未能盡除〔詳見胡刻《文選考異》〕。元時(shí)張伯顏刊善本則又不以尤本翻雕,又多增入五臣注本。明代弘治間唐藩刊本、嘉靖間汪諒刊本、崇禎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又皆以張本為原,而遞多謬誤〔見《東湖叢記》陳仲魚跋〕。國朝嘉慶間,吳中黃蕘圃始得尤氏宋本,聞於世,潘陽胡氏倩元和顧澗薲影摹重刊,論者謂與原本豪髮不爽。余從日本訪得尤氏原本,照之,乃知原書筆力峻拔,其精者如睹歐陽率更宋拓化度寺碑,胡刻雖佳,未能似之也。此本后有尤延之、袁說友、計(jì)衡三跋,胡刻本只有尤跋,袁跋則從陸敕先校本載於《考異》,然亦損失末二十馀字。此則袁跋全存,計(jì)跋稍有缺爛,猶為可讀;唯缺第一至第十二卷,未稱完璧。然黃氏本孤行天地,兵燹以來未卜存佚,此雖有殘缺,固亦應(yīng)球圖視之也。余嘗擬以胡刻本通校一過,顧卒卒未暇,會(huì)碩卿大令酷愛此書,欲見推讓,重違其意,許之。乃髓手抽第十三卷對(duì)勘。如《風(fēng)賦》‘激颺熛怒’,注‘如熛之聲’;胡本‘熛’誤作‘漂’,〔余所據(jù)胡本是湖北書局重刊,其中訛字甚多,恐非胡氏之舊。〕又‘湣舀齰〔嗽〕獲’,注‘中風(fēng)口動(dòng)之貌’;胡本‘口’上擠一個(gè)‘人’字,《考異》亦以為誤。今按此本并無‘人’字,不知胡本何以誤增〔此非翻刻胡本之誤〕。以斯而例,則胡本亦未可盡據(jù)。又原本俗字胡本多改刊,原本中縫下有刻工人姓名,胡本則盡刊削,是皆足資考證者。碩卿專足取書。匆匆作跋,但詳善刻本原委,或亦足補(bǔ)胡氏《考異》之所不及。至精校全書,此又託之碩卿,慎勿謂胡氏已刊忽之也。光緒丁亥〔1887〕正月二十八日,宜都楊守敬記。”〕

〔“余在日本時(shí),見楓山庫所藏宋贛州刊本,卷后題‘贛州州學(xué)教授張之綱覆?!忠娮憷麑W(xué)所藏宋本,又得日本慶長活字重印紹興本及朝鮮活字本,皆六臣本。曾以互校明刻,乃知延之當(dāng)日刻此書兼收眾本之長,各本皆誤,始以書傳校改。胡氏勘尤本僅據(jù)袁本、茶陵本,凡二本,與尤本不同者皆以為尤氏校改,此亦臆度之辭。如《西都賦》‘除太常掌故’,袁本、茶陵本并作‘固’,尤作‘故’,《考異》遂謂尤氏校改,不知紹興本、朝鮮本及翻刻茶陵本并作‘故’,非尤氏馮臆也。又嘗校贛州張本,於善注時(shí)有刪節(jié),頗疑即延之所云裁節(jié)字句者。觀延之上文云傳世皆五臣注本,豈以贛本六臣注中有善本故云然與?是則別善注於五臣即自延之始。然裴氏明言刊於廣都,何得僅舉四明、贛州兩本?仍疑贛州、四明別有善注單行本。俟他日再核之。守敬又記?!薄?

〔袁克文跋云:〕

〔“紹熙尤刻善注《文選》殘帙四十八卷,楊惺吾獲自倭島,展轉(zhuǎn)歸於木齋。克子、克文趨承教誨之暇,屢瞻秘藏。比知克文求《文選》於南中而未得,復(fù)出此帙見示,雖不能朝夕披賞,亦聊解積渴耳!洪憲丙辰〔1916〕花朝,克文?!薄?

【文選】六十卷;〔梁蕭統(tǒng)輯;唐李善等注〕;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標(biāo)題第四行題“奉政大夫同知池州路總管府事張伯顏助率重刊”。目錄后有“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望日金臺(tái)汪諒古板校正新刊”一行。又小字十一行:“金臺(tái)書鋪汪諒見居正陽門內(nèi)第一巡警更鋪對(duì)門。今將所刻古書目列於左,及家藏古今書籍不能悉載,愿市者覽焉。翻刻司馬遷《正義解注史記》一部;重刻《名賢叢話詩林廣記》一部;翻刻《梁昭明解注文選》一部;重刻《韓詩外傳》一部,十卷,韓嬰集;翻刻《黃鶴解注杜詩》一部,全集;重刻《潛夫論》,漢王符撰,一部;翻刻《千家注蘇詩》一部;重刻《太古遺音大全》一部;翻刻《解注唐音》一部;重刻《臞仙神奇秘譜》一部;翻刻《玉機(jī)微義》一部,係醫(yī)書;重刻《詩對(duì)押韻》一部;翻刻《武經(jīng)直解》一部,劉寅進(jìn)士注;重刻《孝經(jīng)注疏》一部。俱宋元板。俱古板?!?

前有嘉靖癸未〔二年·1523〕濮陽李廷相序。

【重刊新雕文選】三十卷;〔梁蕭統(tǒng)輯;唐呂延濟(jì)等注〕;依宋刊抄本〔清長洲蔣氏心矩齋影抄宋紹興三一年〔1161〕建陽陳八郎宅刻本〕

半葉十二行,行大字二十三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八字。左欄外上方有篇名。目錄題“重刊新雕文選”。卷一題“文選卷第一”,空五格題“京都上”;次行低一格“班孟堅(jiān)兩都賦”,又空一格“〔東〕都賦”,又空一格“張平子西京賦”;三行低三格“兩都賦序”,空四格“班孟堅(jiān)”。前有開元六年〔718〕呂延祚進(jìn)書表及宣口敕答。敕答有木記題識(shí)云:“凡物久則弊,弊則新?!段倪x》〔之〕行尚矣,轉(zhuǎn)歸摹刻,不知幾家,字經(jīng)三寫,誤謬滋多;所謂久則弊也。琪謹(jǐn)將監(jiān)本與古本參??甲C,的無舛錯(cuò),其亦弊則新與!收書君子請(qǐng)將見行板本比對(duì)便可槩見。紹興辛巳〔三十一年·1161〕龜山江琪咨聞?!焙笥钟小敖柍缁瘯魂惏死烧票尽眱尚心居洝0础段宄嘉倪x》傳本已稀,此三十卷本即《讀書敏求記》所載也。

【文選】殘本四卷;北宋刊本

標(biāo)題首行〔題〕文選卷第幾;次行低五格題“梁昭明太子撰”;三行低六格題“五臣并李善注”;四行低三格題某類;五行低四格標(biāo)篇目。白口,上下單邊。板心下有刊工姓名,間有刊工姓名上下加“重刊”或“重刀”二字者,當(dāng)係修補(bǔ)之板。殷、玄、敬、樹、恒、貞缺避,桓不缺。重刊者桓、完缺筆。審為北宋刊、南宋初修補(bǔ)者。存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七、二十八共四卷。卷二十一、卷二十七后副葉均鈐有“慈湖楊氏”朱文大方印。上方間有墨筆評(píng)語,或是慈湖墨跡。收藏有“玉蘭堂”白文方印,“竹塢”朱文長方印,“戊戌毛晉”朱文、“毛姓秘玩”白文二方印,“毛表之印”、“毛氏奏叔”二白文方印,“小山懋齋”朱文方印,“季振宜讀書”朱文長方印,“御史振宜之章”白文方印。又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大璽,“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繼鑒”二小璽。即天祿琳瑯著錄之明州本。

【文選顏鮑謝詩評(píng)】四卷;〔元方回撰〕;四庫抄本

庫抄底本,首有翰林院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選學(xué)膠言】十六卷;〔清張?jiān)骗H撰;稿本〕

前有嘉慶二年〔1797〕夏至日錢唐張?jiān)骗H仲雅自序。此其初稿,中多朱筆增補(bǔ)并夾簽。又李保泰序。有“歸安章綬銜字紫伯印”白文方印,“獲谿章紫伯珍賞”朱文方印,“瓜纑外史”白文方印,“磨兜堅(jiān)室”朱文方印。

【選學(xué)鏡原】八卷;〔清焦循撰〕;抄本〔清抄本〕

題“江都焦循學(xué)”,是否為里堂先生所撰未敢臆定,然著者於選學(xué)頗精竅也。書題“選學(xué)鏡原”,第二行題選學(xué)第幾,意所著不止此一種矣。

【選藻】五卷;抄本〔清抄本〕

不著撰者姓名,惟書中夾有不完之序一葉,謂予方輯《選學(xué)膠言》,於尋檢之馀擷其美辭、故實(shí)都為一集,題曰“選藻”云云。按《選學(xué)膠言》為張?jiān)骗H所著,則此為云璈所撰集無疑。有“武氏海桐藏書”白文方印。

【玉臺(tái)新詠】十卷;〔陳徐陵輯〕;續(xù)五卷;〔明鄭玄撫輯;明萬曆茅元禎刻本〔朱琰跋〕〕

每卷題:“東海徐陵編,吳興茅元禎重?!??!独m(xù)玉臺(tái)新詠》題“新安鄭玄撫選”。前有徐陵序,新安吳世忠刻玉臺(tái)新詠序,謂方生敬明挾策遠(yuǎn)游購此閱市,厥交梧野鄭君受以鋟布,廣之四方云云。又吳門研山迂生方大年重校玉臺(tái)新詠跋:嘉靖己亥〔十八年·1539〕間,徽郡鄭君玄撫,重陳代之集綺,慨今茲之沒寶,遍搜訪區(qū)內(nèi),所獲者皆斷簡廢篇,久之甫得抄本一帙,因復(fù)選附陳隋外集於后,付梓人刻而傳著永久,逮今才閱四十許年,而其板竟散弛無存矣。萬曆己卯〔七年·1579〕季冬,余過吳興華林里故友茅穉延所居,其子元禎慮其書如鄭君之日也,爰命工重刻之而復(fù)加讎校於其間,比鄭為精且至矣。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心下方徐序有“洪冊(cè)刻”、“趙周刻”,吳跋有“鄒邦彥刻”。各卷末間有“姑蘇徐普書”五字。通體有墨筆校改。卷首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雙桂軒”白文長方印,“樊桐山房”朱文方印,“臣琰印”白文方印,“桐川氏”朱文方印,“樊桐山人書畫之章”朱文方印。《續(xù)編》卷一有“清河二十六郎”朱文長方印,“與修之印”白文方印,“張氏日俞”朱文方印。

朱氏手跋曰:“乾隆二十五年〔1760〕陽月得虞山二馮校定宋刻《玉臺(tái)新詠》本子對(duì)勘一過。笠亭朱琰記?!?

【玉臺(tái)新詠】十卷;〔陳徐陵輯〕;續(xù)玉臺(tái)新詠五卷;〔明鄭玄撫輯〕明刊本〔明嘉靖華亭張世美刻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

“右是編凡十卷,又續(xù)五卷,總一十五卷。所選雖別有意見自為一體,然能匯列漢魏以來諸名作而載之,與《昭明文選》、《郭茂倩樂府詩集》互為詳略,同異均之,弗可少者也?!段倪x》與《樂府》國學(xué)已刻,學(xué)士大夫無不獲睹,是編則久鮮刊本,見者或寡。吾松舊有宋刻本,楊君是開遂購而??蹋H為精善,蓋欲與吾后之人求見古人製作之全也,其有功詩壇為多云。嘉靖二十二年〔1543〕夏四月上澣,華亭張世美?!?

收藏有“鄭印之謨”朱文、“無念氏”白文二方印,“王雪颿藏書印”白文方印。

【高氏三宴詩】三卷;〔唐高正臣輯;香山九老會(huì)詩一卷;唐白居易輯〕;影寫宋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后附《香山九老會(huì)詩》。末有“夷白堂重雕”一行。收藏有“長洲顧氏藏書”朱文長方印,“湘舟過眼”朱文方印。

【文館詞林】四卷;〔唐許敬宗輯〕;日本刊本〔日本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佚存叢書》刊本。為六百六十二、六百六十四、六百六十八、六百九十五。有天瀑跋。

【竇氏聯(lián)珠集】一卷;〔唐竇常等撰;褚藏言編〕;校宋本〔明虞山毛氏汲古閣刻本〔卷首抄配二葉失名過錄何焯校宋本〕〕

汲古閣刊。舊人朱筆傳錄義門校宋本。何氏跋曰:“康熙辛卯〔五十年·1711〕春日購得葉九來所藏宋本,乃顧大有舊物,因改正五十馀字。中《行杏山館聽子規(guī)》一篇諸本皆脫去。尤為可笑者,和峴、王崧二跋中“大天”字皆訛為“大夫”,人不通古今,其陋乃至此耶!何焯記?!?

【古文苑】二十一卷;〔宋章樵注〕;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半葉八行,行十八字,注雙行同。淳祐丁未〔七年·1247〕盛如杞序,嘉熙丁酉〔元年·1237〕江師心序,淳熙六年〔1179〕韓元吉序,紹定壬辰章樵序,成化壬寅〔十八年·1482〕張琳序。韓序末題“萬曆壬辰孟冬長洲祝繁書”。江序題萬曆癸巳〔二十一年·1593〕張士驥書。蓋萬曆重刊成化本也。

【古文苑】二十一卷;〔宋章樵注〕;明刊本〔明重刊成化張世用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注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有紹定壬辰〔五年·1232〕章樵序。又成化壬寅十二月〔十八年·1483〕張琳序,謂琳參閩藩,案牘之暇巡按豸史,淮南張公世用間進(jìn)臺(tái)下,出示所藏章樵重訂唐人所編《古文苑》,欲發(fā)諸建陽書肆壽梓廣傳,命琳序之云。收藏有“三山陳氏居敬堂圖書”朱文長方印,“陸印弘祚”朱文、“字錫元”白文兩方印。

【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鉉輯〕;明刊本〔明嘉靖晉府養(yǎng)德書院刻本〔有抄配〕〕

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二字。有嘉靖八年〔1529〕皇帝賜晉王知烊書并知烊識(shí)語,又嘉靖五年〔1526〕晉藩志道堂重刊序,又嘉靖七年〔1528〕養(yǎng)德書院后序。收藏有“閩中玉亭林氏藏書印記”朱文長方印。

【重校正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鉉撰〕;明刊本〔明嘉靖六年〔1527〕東陽張大輪刻本〔有缺葉〕〕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目錄第二葉板心下有“書戶詹玉寶”五字,馀亦多有刊工姓名。收〔藏〕有“雪園”朱文長圓印,“汪寅”朱文方印,“昌遂讀書”朱白文方印,“嘉禾顧元定印”白文長方印,“種如何樹人“白文長方印。

【唐文粹】殘本六十八卷;〔宋姚鉉撰〕;元刊本〔〔有抄配缺葉,顧千里跋〕〕

半葉十五行,行二十五字,黑線口,板心下有刊工姓名。標(biāo)題首行題“文粹卷第一”,空五格題“古賦”,傍注“總?cè)住?;次行低十三格題“吳興姚鉉纂”。三行以下低三格分兩列題本卷篇目,每卷皆同。存卷一至六十八,以下缺。收藏有“錢穀”朱文、“叔寶”白文兩方印,“彭城”白文圓印,“近思”朱文方印,“循齋”白文方印,“參知政事之章”,白文方印,“中吳錢氏收藏印”朱文長方印,“榮木軒”白文方印,“介石”朱文長方印。前有顧澗薲跋。

顧氏跋曰:“此書為英山金近園家藏,與宋寶元刻本各有所長。蓋元刻,故宋諱多不避也。近園與予方有合校重刊之舉,遂得細(xì)讀,破明嘉靖以后之天荒,洵稱快事。道光丙戌〔六年·1856〕立夏前七日,元和顧千里記,時(shí)年六十有一。”

【重廣眉山三蘇先生文集】八十卷〔〔存卷一至四卷一五至八十〕宋蘇洵等撰〕;宋刊本〔宋紹興三十年〔1160〕饒州德興縣銀山莊谿董應(yīng)夢(mèng)集古堂刻本〕

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四周雙邊。板心上有字?jǐn)?shù)〔間有在葉數(shù)下者〕。魚尾下題三蘇文幾或論幾,次葉數(shù),次刊工名??び袆⒆凇⒂嗨?、曾文、劉正、薛右、張用、曾乂、江彥、湯儀、湯贇、杜仁、杜太、葉秀、葉青、郭世寧、郭祐、郭小五、張十二、郭小六、湯念八等名??っ嘤锌淘谌~數(shù)上者,或題某某刊,或題某某開,或題某某刀。缺筆至構(gòu)字止,語涉宋帝均空格。缺卷五至十五〔四〕。卷二十六后有“銀山莊谿董應(yīng)夢(mèng)集古堂校正善本”行書木記二行。卷二十八后有“饒州德興縣莊谿書癡子董應(yīng)夢(mèng)重行校證,寫作大字,命工刊板,衠用皮紙印造,務(wù)在流通,使收書英俊得茲本板,端不負(fù)於收書矣。紹興庚辰〔三十年·1160〕除日,因筆以〔紀(jì)〕志歲月云”行書五行。卷三十二后有“饒州德興縣莊谿董應(yīng)夢(mèng)宅經(jīng)史局逐一???,寫作大字,命工刊行”行書二行。卷三十八后有“饒州德興〔縣〕莊谿董應(yīng)夢(mèng)宅經(jīng)史局刊印”行書木記二行。卷四十一〔后〕有“饒州德興縣莊谿董應(yīng)夢(mèng)宅書局刊印”一行。卷五十五后有“銀峰董應(yīng)夢(mèng)集古堂善本”木記二行。卷七十后有“饒州德興莊谿豢龍應(yīng)夢(mèng)集古堂善本”分書木記三行。其編次卷一至卷四書,卷十五東坡三傳義,卷十六尚書解,卷十七穎濱論語拾遺,卷十八孟子解,卷十九東坡記,卷二十記贊,卷二十一序,卷二十二老泉幾策二篇,二十四東坡擬進(jìn)士對(duì)御試策、穎濱制科策,二十六東坡策略五篇,廾七、廾八、廾九東坡策別,三十東坡策斷,三十一東坡策,三十二穎濱君術(shù),三十三、三十四臣事,三十五、三十六民政,三十七策八篇,三十八老泉策問十五首,三十九東坡策問十五首,四十東坡策問十一首,四十一穎濱私試策問二十六首,四十二老泉權(quán)書,四十三、四十四衡論,四十五、六經(jīng)論,四十七至五十老泉論,五十;至六十三東坡論,六十四至七十九穎濱論,八十雜文。

【宋洪魏公進(jìn)萬首唐人絕句】四十卷;目錄四卷;〔宋洪邁輯;清黃習(xí)遠(yuǎn)竄補(bǔ);明萬曆趙宦光刻本〕

標(biāo)題后題:“明吳郡趙宦光凡夫刊定,靈巖黃習(xí)遠(yuǎn)伯傳竄補(bǔ)。”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卷一末有“萬曆丙午〔三十四年·1606〕秌日吳郡寒山??獭弊瓡居浂?。有萬曆丁未〔三十五年·1607〕申時(shí)行序,黃習(xí)遠(yuǎn)序,趙宧光序。

【新雕皇朝文鑒】一百五十卷;〔宋呂祖謙輯〕;宋刊本〔宋麻沙劉將仕宅刻本〕

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前有進(jìn)表劄子。宋諱桓、完、慎等均缺筆;敦、廓缺筆,外加墨圍。收藏有“種玉樓藏書印”白文方印。

【新刊迂齋先生標(biāo)注崇古文訣】三十五卷;〔宋樓昉輯〕;明刊本

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卷一標(biāo)題次行題“松陵后學(xué)吳郡楨邦杰校正”。有寶慶丁亥〔三年·1227〕姚珤序,陳森跋。有“張氏紅藥書庫藏書”朱白文長印,“鳳清讀過”白文方印。

【天臺(tái)集】三卷;別編一卷;補(bǔ)遺一卷;續(xù)集三卷;〔宋李庚輯〕續(xù)集別編六卷;〔宋林表民輯〕;抄本〔清抄本〕

前有嘉定改元〔1208〕李兼序?!肚凹肪硐履┯小爸輰W(xué)學(xué)諭林師蒧???,文林郎臺(tái)州州學(xué)教授姚宜中??薄倍??!秳e編》末有陳耆卿題識(shí)?!独m(xù)集別編》末有林表民識(shí)語。

【赤城集】十八卷;〔宋林表民輯〕;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淳祐八年〔1248〕吳子良序,次赤城集總目,自陳瓘以下凡一百四人。首有翰林院印,“葆采”白文方印,“小山堂書畫印”朱文方印,“陽城張氏省訓(xùn)堂經(jīng)籍記”、“古馀珍藏子孫永寶”兩朱文長方印,“張印敦仁”白〔文〕、“古馀”朱白文兩方印,“文章太守”白文方印,“廣圻審定”朱文方印。

【妙絕古今】四卷;〔宋湯漢輯〕;明刊本〔〔卷四有缺葉〕〕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前有淳祐壬寅〔二年·1242〕春東澗自序,寶祐丁巳〔五年·1257〕三月紫霞老人序。

【九僧詩】不分卷;影抄宋本〔虞山毛氏汲古閣影抄宋本〕

末有毛斧季跋。半葉十行,行十八字。

【唐僧弘秀集】殘本八卷〔〔存卷一至八〕;宋李龏輯;宋刊本〔〔黃丕烈袁克文跋卷一有缺葉〕〕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板心題唐僧幾,下有刊工姓名??槲烫斓v,或題翁字,或天祐字,或天祐刊。每卷標(biāo)題唐僧弘秀集卷第幾,次行低七格題“菏澤李”,空一格題“龏”,又空一格題“和父編”,三行低一格題某某若干首,四行低三格為詩題。玄、弦、樹、構(gòu)、匡均缺筆。卷一前缺一葉半,自“何人省識(shí)此情遠(yuǎn)”起。上有“士禮居”朱文小方印,蓋蕘圃收此書時(shí)已如此。后缺九、十兩卷。有“汪印士鐘”白文、“閬源真賞”朱文兩方印。有黃蕘圃四跋〔見《蕘圃藏書題識(shí)》〕。

〔袁克文跋云:〕

〔“《唐僧弘秀集》殘本,存一至八卷,陳氏書棚本也。唐人小集盛於棚本,明時(shí)覆刻尤夥,精者幾可亂真,而真本之存於今者不過聊聊知名數(shù)種,此其一也。木老夫子以克文近得棚本《韋蘇州集》,因無題識(shí),未敢自信,遂出此見示。其刻工與此書板心有姓名之葉若出一手,始知真棚本亦不必定有陳解元刊記一行也。丙辰〔1916〕三月,克文謹(jǐn)識(shí)?!薄?

【江湖后集】二十四卷;〔宋陳起輯〕舊抄本〔清乾隆四七年〔1782〕歙縣鮑氏知不足齋抄本〔鮑廷博校跋〕〕

黑格抄本。卷中朱墨筆點(diǎn)校係鮑以文手跡。末有題字三則:

“乾隆壬寅年〔四十七年·1782〕十一月初七日知不足齋錄竟。”〔墨筆〕

“癸卯〔1783〕正月十四日校完,計(jì)四百六十四紙?!薄仓旃P〕

“嘉慶元年歲次丙辰〔1796〕趙晉齋借抄,二月廾四日見還,人間又多一本矣。西湖沈莊旅次記?!薄材P〕

收藏有“鷗寄室王氏珍藏”朱文方印,“蘧盦”朱文方印。

【箋注唐賢三體詩注】二十卷;〔宋周弼輯;元釋圓至注〕;明刊本〔明廣陵錢元卿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十九字。標(biāo)題后題“汶陽周弼伯弜選,高安釋圓至天隱注,隴西金鸞在衡校訂,〔廣陵火錢元卿重梓”共四行。前有大德乙巳〔1305〕方回序。又同治庚午〔九年·1870〕金陵孫澂之手跋。

〔“案《江湖后集》周弼傳。弼字伯弜,汶陽人,文璞之子,嘉定間進(jìn)士,江夏令。有《端平集》十二卷,菏澤李龏又選而序之,曰《端平詩雋》。序曰:‘汶陽周伯弼與予同庚生,同庽里,相與往來論詩三十馀年,嘗手刊《端平集》十二卷行於世。伯弜十七、八時(shí)即博聞強(qiáng)記,侍乃翁晉仙,已好吟,洎長,四十年間宦游吳楚江漢,足跡所到皆有作。於兩漢三國六朝之體,靡不該備,聲騰名振,江湖人皆爭先求市。但卷帙中有晚學(xué)未能曉者稍多,予恐有不行之弊,茲於古體歌詩、五言律、七言律并五、七言絕句,摘其坦然者兼集外所得者僅二百首,目為《端平詩雋》,俾萬人海中續(xù)蕓陳君書塾入梓流行,庶使同好者便於看誦。吾伯弜平生心不下人,今隔九原,聞?dòng)璐诉x必不以予為謬。寶祐丁巳〔五年·1257〕冬至日,菏澤李龏和父述。’據(jù)此知伯弜號(hào)能詩。此選分格殊不可解,圓至注亦頗弇陋,因係元代刊本,存之。同治庚午〔九年·1870〕新秋,金陵孫澂之題。”〕

【批點(diǎn)分格類意句解論學(xué)繩尺】十卷;〔宋魏天應(yīng)編選;林子長箋解;明游明重輯校正;明成化游明刻本〕

標(biāo)題后題:“京學(xué)學(xué)諭筆峰林子長箋解,鄉(xiāng)貢進(jìn)〔士〕梅墅魏天應(yīng)選編,福建按察司僉事游明大昇重輯校正?!贝蠛诳?。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評(píng)列眉端或文傍。左耳上間有刊工姓名。前有□(此處原文為方框字)丁未豐城游明大昇序。序后有木記五行。又《名公論訣》一卷。

【選編省監(jiān)新奇萬寶詩山】三十八卷;宋刊巾箱本〔明刻本〕

半葉十五行,行二十三字,黑線口,左右雙邊。首卷題“選編省監(jiān)新奇萬寶詩山卷之一”,作雙行大字,空一行,三行低十格題“葉氏廣勤堂”,空二格“新刊”。第四行低一格題“天文門”,五行低二格題“太極類”,均雙行大字。以下各門均同。

【宋群賢小集】一冊(cè);舊抄本〔清抄本〕

《陶邕州小集》;永州陶弼商翁。

《春卿遺稿》;宋禮部侍郎蔣堂著。裔孫鐄校梓。

《吳允文集》;旴江吳俊著。

《西渡詩集》;豫章洪炎玉父。江西詩派。

《燕堂詩稿》;常熟趙公豫仲謙。

《志道集》;古吳顧禧景繁。

《讀書剩語》;不著撰人。

《竹溪集》;李彌遠(yuǎn)。

《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

《友石山人遺稿》;靈武王翰用文。

《林湖遺稿》;高鵬飛字南仲,行千十二,進(jìn)士。

《江邨遺稿》;高選字德舉,行五十,官節(jié)推。

以上凡十二家,所抄行款不一,蓋從原書抄出者。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南宋群賢小集】〔宋陳起編;清仁和趙氏小山堂傳抄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

《端隱吟稿》;長樂林尚仁潤叟。淳祐辛亥〔十一年·1251〕陳必后序,末有“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行”一行。

《心游摘稿》;福唐劉翼躔父。景定辛酉〔二年·1261〕林希逸序,末有陳解元書籍鋪刊行一行〔同上〕。

《抱拙小稿》;汴人趙希絛路誼父。

《蕓隱倦游稿》;浮玉施樞知言。自序。

《蕓隱橫舟稿》;浮玉施樞知言。嘉熙庚子〔四年·1240〕自序。

《石屏續(xù)集》四卷;天臺(tái)戴復(fù)古式之。

《靜佳龍尋稿》;建安朱繼芳季實(shí)。

《靜佳乙稿》;建安朱繼芳季實(shí)。

《方泉先生詩集》三卷;陽穀周文璞晉仙。

《雪窗小集》;大梁張良臣武子。

《適安藏拙馀稿》;古汴武衍朝宗。端平丙申〔三年·1236〕方萬里跋。

《斗野稿支卷》;邗州張?zhí)N仁溥。

《小山集》;長沙劉翰武子。

《骳稿》;碧澗利登履道。

《白石道人詩集》;番陽姜夔堯章。自序二篇,序后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刊行”二行。

《詩說》姜夔自序。

《雪巖吟草》一卷;西塍集;苕川宋伯仁器之叟;海陵稿馬塍稿

《雪林刪馀》;建人張至龍季靈。自序,序后有“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行”一行。

《支離集抄》;宋邵武羽客黃希旦;前有傳。

《臞翁詩集》二卷;長樂敖陶孫器之。附詩評(píng)。

《庸齋小集》;龍泉沈說惟肖。

《菊潭詩集》;霅川吳仲孚。

《學(xué)詩初稿》;金華王同祖與之。嘉熙庚子〔四年·1240〕自跋。

《檜亭〔庭〕稿》;丹陽葛趙〔起〕耕君顧。

《露香拾稿》;南豐石門黃大受德容。淳祐改元〔1241〕翁州應(yīng) 題詞。鄭清之跋。

《云臥詩集》;旴江吳汝〔式〕伯成。

《山居存稿》;閩人陳必復(fù)無咎。

《順適堂吟稿》五卷;笠澤葉茵景父〔文〕。分甲至戊五卷。

《梅屋吟》;臨江郭〔鄒〕登龍震父。有真德秀、劉克莊、戴復(fù)古諸跋。

《竹所吟稿》;建安徐集義夫。

《瓜廬詩》;薛師石景石。有附錄。嘉熙二年〔1238〕劉植序。

《采芝詩集》一〔卷〕;續(xù)集一卷;芳庭斯植建中。

《秋江煙草》;河陽張弋彥發(fā)。嘉定戊寅〔十一年·1218〕古晉丁焴晦夫跋。

《癖草〔齋〕小集》;金華杜旃仲高。

《荀〔菊〕澗山〔小〕集》;滄州高九萬。末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刊行”一行。

《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前集一卷;續(xù)集一卷;錢唐陳起編。

《皇荂曲》;臨江鄧林性之。淳祜十一年〔1251〕蕭山側(cè)序,淳亥〔祐〕辛亥〔1251〕蕭泰來跋。

《西麓詩稿》;四明陳允平衡仲。末有“臨安府睦親坊南棚前北陳宅書籍〔鋪〕印”一行。

《鷗渚微吟》;開封趙崇鉘元治。

《東齋小集》;三山陳鑒之剛父。

《竹莊小稿》;清源胡仲參希道。

《疏寮小集》一卷;四明高似孫續(xù)古。

《雅林小稿》;古括王琮中玉甫。

《北窗詩稿》;旴江余觀復(fù)中行。

《吾竹小稿》;柯山毛珝元白。寶祐六年〔1258〕李龏序,序后有“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行”一行。

《學(xué)吟》;古徐朱南杰。末有淳祐戊申〔八年·1248〕自跋。

《竹齋十一稿詩選》;三山林希逸肅翁。

《云泉詩》;廉村薛嵎仲止。淳祐己酉〔九年·1249〕趙汝回序。

《梅花衲》;菏澤李龏集句。劉宰序。自跋;序后及卷末均有“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印”一行。

《剪綃集》二卷;菏澤李龏和父集。

《梅屋詩稿》;壺山許棐忱父。

《梅屋第三稿》

《梅屋第四稿》

《融春小綴》;許棐。

《巽齋小集》;臨川危稹逢吉。

《靖逸小集》;建安葉紹翁嗣宗。

《招山小集》;廬陵劉仙倫叔擬。

《汶陽端平詩雋》四卷;汶陽周弼伯弜詩,菏澤李龔和父選。

《葛無懷小集》;山陰葛天民。

《雪蓬稿》;剡溪姚鏞希聲。

《看云小集》;旴江黃文雷希聲。

《蒙泉詩稿》;臨川李濤養(yǎng)源。

《蕓居乙稿》;錢塘陳起宗之。

《橘潭詩稿》;錢塘何應(yīng)龍子翔。

《漁溪詩稿》;錢塘俞桂晞郄。

《漁溪乙稿》一卷

《云泉詩集》;塘棲釋永頤山老。

《簫臺(tái)公馀詞》;錢塘姚述堯。

《前賢小集拾遺》;錢塘陳起宗之編。

以上各集均黑格抄本。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左欄外下方有“小山堂鈔本”五字,書中間有朱墨筆點(diǎn)校?!抖似皆婋h》四卷末有墨跡一行云:“雍正丁未〔五年·1727〕三月清明后三日校此卷於桃花塢中。亦顧氏本也。”收藏有“南齋讀書處”,白文方印,“臣璐私印”朱文、“半查”白文兩方印,“秦伯敦父”朱文長印,“石研齋秦氏印”朱文長方印。

【群賢小集】四十二種〔江湖小集四三種;宋陳起輯〕;舊抄本〔清初抄本〕

《白石道人詩集》一卷;姜夔。

《玉楮詩稿》四卷;岳珂。

《瓜廬集》;薛師石。

《華谷集》;嚴(yán)粲。

《瑞州小集》;陳

《石屏續(xù)集》四卷;戴復(fù)古。

《小山集》;劉翰。

《臞翁詩集》二卷;敖陶孫。

《慵庵小集》;邵桂子。

《疏寮小集》;高似孫。

《癖齋小集》;杜旃。

《飲冰詩集》;宋慶之。

《皇荂曲》;鄧林。

《南岳詩稿》二卷;劉克莊。

《東齋吟稿》;陳峴。

《學(xué)詩初稿》;王同祖。

《待清軒遺稿》;潘音。

《龍洲道人集》三卷;劉過。

《秋堂遺稿》;柴望。

《鷗渚微吟》;趙崇鉘。

《鶴山詩集》;魏了翁。

《蕓隱券力游稿》;施樞。

《蕓隱橫舟稿》;施樞。

《西麓詩稿》;陳允平。

《東閣吟稿》;趙汝回。

《西山先生詩集》三卷;真德秀。

《學(xué)吟》;朱南杰。

《雪林刪馀》;張至龍。

《山居存稿》;陳必復(fù)。

《蘿軒外集》;楊備。

《古遺小集》;韓信同。

《端平詩雋》三卷;周弼。

《棣華館小集》;楊甲。

《斗野稿支卷》;張?zhí)N。

《清獻(xiàn)集》;杜范。

《梅屋詩馀》;許棐。

《葛無懷小集》;葛天民。

《四明吟稿》;吳潛。

《方泉先生吟稿》三卷;周文璞。

《翠寒集》宋絛芬。

《云泉詩》;薛嵎。

《竹齋詩集》三卷;裘萬頃。

〔《斷腸全集》二卷;朱淑貞撰?!?

【諸儒注解古文真寶前集】十卷;〔元林以正輯〕;日本刊本

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或題作“魁本大字諸儒箋解古文真寶”。

【魁本大字諸儒箋解古文真寶后集】十卷;〔元林以正輯〕;日本刊本〔日本寬永元年〔1624〕重刻元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前有至正丙午〔二十六年·1366〕孟夏旴江后學(xué)鄭本士文序,序謂三山林以正校定云。末有“寬永元甲子年〔明天啟四年·1624〕孟夏上旬開板”一行。

【唐詩鼓吹】十卷;〔元郝天挺注;明廖文炳解;清初敬儀堂刻本〕

元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古岡后學(xué)廖文炳解,虞山后學(xué)錢朝鼒、王清臣、王俊臣、陸貽典參校。前有錢謙益序。舊人以朱筆、藍(lán)筆、墨筆批校。有舊簽題:“西莊王氏藏。紅筆何氏批本,藍(lán)筆毛氏批本,墨筆王氏批本。”殆均為傳錄者。有“慧”字朱文方印,“香山書圃”朱文長印。

【注唐詩鼓吹】十卷;元刊大字本

半葉八行,行二十字;注雙行,行三十字。黑口,左右雙邊。板心上有字?jǐn)?shù)。每卷標(biāo)題次行低四格題“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天挺”二字傍注。前有至大戊申〔1308〕六月武乙昌序,至大元年〔1308〕九月趙孟頫序;序文皆以手書上板。后有至大辛亥〔四年·1311〕楊升云后序。收藏有“姚氏收藏”白文方印,“小紅鵝館”朱文方印,“快觀閣印”白文方印,“姚氏廌青”朱文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明陽”白文方印,“金庭逸客”白文方印。

【段氏二妙集】八卷;〔金段克己段成己撰〕;舊抄本

前有虞集撰段氏世德碑銘,吳徵序。末有成化辛丑〔十七年·1481〕中州賈定跋。收藏有“金元功藏書記”朱文長方印。

【唐詩始音輯注】一卷;正音六卷;遺響七卷;〔元楊士弘輯;張震注〕;元刊本〔明初建安葉氏廣勤堂刻本〕

標(biāo)題后題“襄城楊士弘伯謙編次,新淦張震文亮輯注”二行。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注雙行同。前有人名暨至正四年〔1344〕士弘識(shí)語,后有“楊氏伯謙”陽文、“鑒池春草”陰文、“尚白齋”陽文三墨印?!妒家簟纺亢笥小皬V勤堂”鼎式墨記,又“建安葉氏鼎新繡梓”墨記二行。

【古樂府】十卷;〔元左克明輯;明刻本〔有批校卷五有缺葉〕〕

每卷題“豫章左克明編次”。明刊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至正丙戌〔六年·1346〕自序。

【古樂府】十卷;〔元左克明輯〕;明刊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前有至正丙戌〔六年·1346〕左克明序。

【精選唐宋千家聯(lián)珠詩格】二十卷;〔元于濟(jì)蔡正孫輯〕;朝鮮刊本

標(biāo)題后題“番易點(diǎn)齋于濟(jì)德夫、建安蒙齋蔡正孫粹然編集”。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前有大德丁酉〔元年·1297〕于濟(jì)序,大德己亥〔三年·1299〕王淵濟(jì)序,庚子〔四年·1300〕三月蔡正孫序。

【玉山草堂名勝集】二十七卷;〔元顧瑛輯〕;舊抄本〔清抄本〕

至正十一年〔1351〕李祁序,至正十年〔1350〕黃溍序。收藏有“汪伯子賞鑒古書印”朱文方印,“曠真居士”白文方印。

【草堂雅集】十三卷〔〔存卷一至七卷九至一一〕;元顧瑛輯〕;舊抄本〔清抄本〕

有“許印乃普”白文方印,“滇生所藏”朱文方印。缺首葉、第八卷及末二卷。

【玉山草堂雅集】殘本不分卷;舊抄本〔清抄本〔翁?hào)虬嫌兄煨!场?

存馬麐以下至釋自恢。末有翁氏手跋:“《玉山雅集》已無刻本。圣世承平,崇尚書籍,轉(zhuǎn)相抄錄。昆邑陳姓來居吾山,攜有是集,族弟借抄,余亦屬之,未及,中輟。余深惜斷缺,從郡城顧維岳先生借得,命孫紹增全之,前后計(jì)歷數(shù)年矣。第顧本訛字甚多,未敢妄改,將求善本以校正之,庶愜此心。另有《玉山草堂集》一本,十?dāng)?shù)年前已抄得矣??滴跣撩参迨辍?711〕臘月,東湖庭山翁?hào)颡q張氏?!毕掠小澳馅搿敝煳姆接?;又“金氏南樓藏書印”朱文長方印。

【大雅集】八卷;〔元顧良輯;楊維楨評(píng)〕;抄本〔清抄本〕

題“天臺(tái)賴良善卿編輯,鐵雅先生會(huì)稽楊維楨廉夫評(píng)點(diǎn)”。有至正辛丑〔二十一年·1361〕楊維楨序,錢木鼎序,賴良自序。

【選詩補(bǔ)注】八卷;選詩補(bǔ)遺四卷〔元?jiǎng)⒙难a(bǔ)注;明初刻本〕

每卷題“上虞劉履補(bǔ)注”。《補(bǔ)遺》題“上虞劉履校選”。舊刊本,大黑口,四周雙邊。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至正乙巳〔二十一年·1361〕會(huì)稽夏時(shí)序,至正二十一年平江路學(xué)道書院山長上虞謝肅序;次目錄,凡二百四十六首;次凡例十二條。凡例末一條稱:“語有精至或意思悠遠(yuǎn)者,從旁點(diǎn)識(shí);若含蓄有馀者,圈音切要;而語稍晦或未工者抹?!贝吮军c(diǎn)抹具存,明代后刻則刪去矣。

【麟溪集】二十二卷;別篇二卷;〔元鄭大和輯;清抄本〕

以甲至癸、子至亥分卷??资衔⒉ㄩ砍?。前有行書目錄六葉,題“嘉慶三年戊午〔1798〕夏五廾日癸未錄”。有至正十年〔1350〕王禕后序。

【荊南倡和詩集】一卷;〔元周砥馬治撰〕;附錄一卷;明刊本〔明成化五年〔1469〕李廷芝刻本〔黃丕烈跋〕〕

周砥、馬治同撰。前有遂昌鄭元祐序,至正十五年〔1355〕馬治序,周砥序。末有成化己丑〔五年·1469〕李廷芝鋟板跋,高啟后序,洪武四年〔1371〕徐賁識(shí)。有“董氏子元”朱文方印,“董氏宜陽”白文方印,“城南草堂”朱文方印,“中吳林子”白文方印,“春水船”朱文長方印,“寶研居士”朱文長方印,“巖”朱文方印,“潁客”朱文長方印,“士禮居藏”白文方印,“平江黃氏圖書”朱文方印。蕘圃有手跋一則〔見《蕘圃藏書題識(shí)》〕。

【岳陽樓詩集】二卷;〔〔存上卷〕;明胥文相重編〕;明刊本〔明萬曆鍾崇文刻本〕

郡人胥文相重編。上卷為元以前人題詠,下卷則明人題詠。前有岳陽樓圖??∩蹙?。有“楝亭曹氏藏書”朱文長方印,“長白敷槎氏〔堇齋〕昌齡圖書印”朱文方印。下卷缺。

【岳陽樓詩集】二卷;〔明胥文相重編〕;舊抄本〔清抄本〕

從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陸絛邦刊本影寫。有“雪苑宋氏蘭揮藏書記”朱文長方印,“友竹軒”朱文長圓印,“己丑進(jìn)士太史圖書”白文方印。

【洞庭湖詩集】二卷;〔明胥文相輯〕;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半葉九行,行十五字。前有至正辛巳〔元年·1341〕歐陽玄序。標(biāo)題下題“郡人胥文相”五字。下卷標(biāo)題為“洞庭湖君山詩集”,次行題“郡人石泉胥文相編”。末有嘉靖戊子〔七年·1528〕彭汝寔刻書序,又萬曆癸酉〔元年·1573〕胥焯跋。

【六朝詩集】〔二十四種;明薛應(yīng)旂編〕;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嘉靖癸卯〔二十二年·1543〕薛應(yīng)旂序,序末有“毗陵陳奎刊”五字。

《梁武帝〔集〕》一卷

《梁簡文帝〔集〕》二卷

《梁宣帝〔集〕》一卷

《梁元帝〔集〕一卷

《后周明帝〔集〕》一卷

《陳后主〔集〕》一卷

《隋煬帝〔集〕》一卷

《陳思王〔集〕》四卷

《阮嗣宗〔集〕》三卷

《稽〔嵇〕中散〔集〕》一卷

《陸士衡〔集〕》七卷

《陸士龍〔集〕》四卷

《謝康樂集》一卷

《謝惠連〔集〕》一卷

《謝宣城〔集〕》五卷

《江文通〔集〕》四卷

《鮑氏〔集〕》八卷

《劉孝綽〔集〕》一卷

《劉孝威〔集〕》一卷

《沈約〔集〕》一卷

《何水部〔集〕》一卷

《陰常侍〔集〕》一卷

《王子淵〔集〕》一卷

《庾開府〔集〕》二卷

【唐百家詩】;〔明朱警編;唐詩品一卷;明徐獻(xiàn)忠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有朱筆校補(bǔ)〕〕

嘉靖庚子〔十九年·1540〕華亭朱警刊。目錄后有識(shí)語。首附徐獻(xiàn)忠所著《唐詩品》?!对娖贰酚蝎I(xiàn)忠自序。

【唐詩十二名家集】;〔明楊一統(tǒng)編〕;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

各集均不分卷,首賦,次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分類編次。前有十二名家敘略,題“南州楊一統(tǒng)允大校閱,江東孫伯履公素、姑蘇邱陵子長、江東孫仲逸野臣、關(guān)中李本芳元榮同閱”。萬曆甲申〔十二年·1584〕孫仲逸序。孫序謂江都之刻不數(shù)載已復(fù)初木,友人楊允大再刻於白下而校加精云。半葉九行,行二十字。

【唐詩品匯七言律詩】二卷;〔明高棅輯〕;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明呂編刻。有嘉靖丁未〔二十六年·1547〕蜀介泉陳卿序。板心中題“西玄小刻”。

【皇明西江詩選】十卷;〔明韓陽輯〕;明刊本〔明景泰刻本〕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標(biāo)題后題“后學(xué)會(huì)稽韓陽選編,后學(xué)弋陽李奎校正”。有景泰六年〔1455〕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姑蘇韓雍序,李奎序,韓陽序。雍序謂:巡撫江西之明年,博採江西諸故老之詩,得若干帙,屬按察副使韓伯易、大理少卿李文曜選而正之,逾年始成,壽梓以傳云。

【釣臺(tái)集】四〔二〕卷;明刊本〔明萬曆楊束刻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卷一標(biāo)題后題“知桐廬縣事建安楊束、番禺曾振宣、巴蜀劉嵩、豫章孫楩重刊”。板心下有“南昌萬惟新刊”六字。有弘治元年〔1488〕莆田彭韶序,莆田鄭紀(jì)序,淳安胡拱辰序,弘治二年〔1489〕新安程敏政序,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廖道南序,南?;繇w序,萬曆乙酉〔十三年·1585〕宛陵鄭銳序,萬曆丙子〔1576〕臨川陳文煥序,萬曆乙酉楊束后序。

【貞肅公友朋書問】一卷;抄本

此為澉浦吳侃叔東發(fā)集其家藏明季諸忠節(jié)與貞肅公之尺牘七通,益以貞肅公與兄中丞公書一通。嘉興張兆柟影撫此冊(cè),兆柟為叔未侄,有叔未手跋。尺牘為凌義渠、馬世奇、祁彪佳、徐石麒、彭期生、吳爾壎、馮元飚及吳貞肅麟徵也。

【金俊明手錄月泉吟社谷音河汾諸老詩中州集】;中州樂府序目小傳一冊(cè);〔清金俊明輯;清康熙金俊明抄本〔黃丕烈金俊明跋〕〕

《中州樂府》毛晉跋后題云:“據(jù)前序云人有小敘志之,而子晉乃云已見詩集中,遂芟去。吾意此樂府小敘必另有發(fā)明與詩集不同者,不然不亦重復(fù)乎?惜九峰刻本不得見之,未能懸斷也。甲寅〔康熙十三年·1673〕秋七月望日,俊明附記?!毕骡j“耿菴”朱文長??;前副葉上鈐“金侃之印”朱文方印,“四飛山人”白文方印。有黃蕘圃手跋一則。收藏有“黃印丕烈”、“復(fù)翁”兩白文方印,“壽鳳之印”朱白文方印,“臣鐘”朱白文方印,“白工焦”,朱文方印?!颤S跋見《蕘圃藏書題識(shí)》。〕

【十抄詩】二卷;朝鮮刊本〔明朝鮮刻本〕

朝鮮人編。雜收唐人及朝鮮人七律。

【小品類聚】十二卷;〔題鮮照齋主人輯〕;舊抄本〔清胡氏小重山館抄本〕

藍(lán)格抄。板心下有“小重山館”四字。目錄標(biāo)題次行題“鮮照齋主人輯”。有“胡印惠孚”、“白 江”朱文二方印,“方印功惠”白文、“柳橋”朱文二方印,“巴陵方氏碧琳瑯館珍藏秘笈”朱文方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