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書類

木犀軒藏書書錄 作者:李盛鐸


政書類

【臣軌】二卷;〔唐武后撰〕;日本刊本〔日本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前有御製序。末有“垂拱元年〔685〕撰”五字。《佚存叢書》本。后有天瀑跋。

【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明刊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前有嘉靖十八年〔1539〕四月賜進(jìn)士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知制誥經(jīng)筵國史總裁官西樵病叟方獻(xiàn)夫序。中謂嘉靖戊戌〔十七年·1538〕侍御連江王公十竹來按吾廣,首謀於提學(xué)秀水吳君點(diǎn)泉訪求善本,爰加精校,請(qǐng)於都憲侯官蔡公半洲,嘉樂贊成,遂付之梓云。卷一標(biāo)題第三行題“明文明郎巡按廣東監(jiān)察御史連江王德溢懋中?!保谒男小胺钭h大夫廣東提督學(xué)校僉事秀水吳鵬萬里同?!?。卷末有分理官員師生姓氏。提調(diào)官廣州府同知程鐸三人,監(jiān)刻官廣州府儒學(xué)教授高寶等九人,對(duì)閱生員廣州府學(xué)生蒙賓吾等十人。末題:“右書計(jì)鏤板凡一千七百九十二,卷凡二百,帙凡四十,梓匠凡七十。始於嘉靖戊戌仲冬,迄於己亥〔1539〕孟冬,閱月凡一十有三。貯於羊城之崇正書院?!惫财咝?。

【增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解】四十二卷〔〔存卷一至三一卷三四至四二〕〕;元刊本〔元至大刻本〕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三字。白口,左右雙邊。板心上有字?jǐn)?shù)。前有唐左補(bǔ)闕李翰序;次新纂杜氏通典詳解圖譜,自歷代傳繼圖至大宋紀(jì)年圖,凡十五圖;次通典詳解綱目:次杜佑通典題旨;次增入諸儒議論姓氏綱目。后有“至元丙戌〔二十三年·1286〕重新繡梓”二行。桓、貞等字有缺筆。諸儒議論語涉宋帝皆空格,蓋宋板而元人修補(bǔ)者。缺三十二、三十三兩卷。有“翙”字朱文、“彥威”白文兩盤螭方印,“王氏家藏”朱文方印。

【五代會(huì)要】三十卷;〔宋王溥撰〕;舊抄本〔虞山趙氏抄本〕

有慶曆六年〔1046〕文彥博、乾道七年〔1171〕施元之二跋及“??惫偾皩⑹死稍嚸貢⌒墒厍刂萏焖h令宋璋”一行。

【西漢會(huì)要】七十卷;〔宋徐天麟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標(biāo)題次行低六格題“從事郎前撫州州學(xué)教授臣徐天麟”,三行低六格題“上進(jìn)”,四行低二格題“帝糸一”,五行低四格題“帝號(hào)”。以下多同,惟銜名暨“上進(jìn)”多作一行。

【東漢會(huì)要】四十卷〔〔存卷一至一一卷二五至四十〕;宋徐天麟撰〕舊抄本〔清抄本〕

行款同《西漢會(huì)要》。標(biāo)題次行低五格題“奉議郎武學(xué)博士臣徐〔空一格〕天麟〔空兩格〕上進(jìn)”。中缺卷十二至二十四。然《四庫》著錄所佚之卷三十六至三十九四卷獨(dú)存。此與《西漢會(huì)要》均輿宋寶慶丙戌〔二年·1226〕刊本行款相同,當(dāng)從宋本傳寫。

【元朝典故編年考】十卷;〔清孫承澤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題“吏部侍郎孫承澤撰”。見《四庫提要》。

【大唐開元禮】一百五十卷〔〔缺卷七十八〕;唐蕭蒿等撰;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字。溆浦舒氏梓華山館藏有舊抄本,盛鐸擬假抄,文泉先生立濬即命子弟依其行款抄以見詒,殊可感也。

【大唐郊祀錄】十卷;〔唐王涇撰〕;抄本〔清抄本〕

盛鐸以《通典》、《開元禮》等書校。

【大唐郊祀錄】十卷;舊抄本〔清抄本〕

唐王涇撰。為大興徐星伯家藏本,有舊人朱筆校字。

【政和五禮新儀】二百四十卷〔〔存卷一至一四七卷一五八至二四〇〕;宋鄭居中等撰〕;舊抄本〔清抄本〕

黑格抄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三字,亦有擠格者,多寡不等。語涉宋帝皆跳行空格。前有政和御製序。又政和三年〔1113〕尚書省牒議禮局并進(jìn)呈各官鄭居中等十四人銜名。前有目錄六卷。

【紹興州縣釋奠儀】一卷;〔題宋朱熹撰〕;舊抄本〔清初抄本〔四庫底本〕〕

半葉十行,行十九字。語涉宋帝均跳行空格。紹興五年〔1135〕八月牒后有潭州諸官銜名八行,當(dāng)從原本抄出。有“蘦隼堂郭氏珍藏”朱文長印。又有翰林院印及墨筆鉤勒校字。中有校簽一,署名“高樹穎”。

【大金集禮】四十卷〔〔缺卷二六卷三三〕;金張暐等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柴九行,行十九字。語涉金帝均跳行空格。惟卷十二至十七殘缺不全。

【金德運(yùn)圖說】一卷;〔清翰林院抄四庫底本〕

《四庫》抄底本。有墨筆校字。前有翰林院印。

【大明令】〔一卷〕;明刊本

大黑口。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前有洪武元年〔1368〕圣旨。天一閣藏書。

【辟雍紀(jì)事】八卷;附辟雍考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明盧上銘,馮士驊同撰。前有張四知序,盧上銘引言;次紀(jì)事述言并凡例八則;次《辟雍考》,分考官秩、〔職〕掌、創(chuàng)修、錢穀四門;次《辟雍紀(jì)事原始》,自甲辰〔1364〕至吳元年丁未〔1367〕凡四年。以下卷一即自洪武元年戊申〔1368〕起至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止,為編年體,凡事涉南北兩國子監(jiān)皆書焉。收藏有“文登于氏小謨觴館藏本”白文長印。

【廟學(xué)典禮】六卷;四庫抄底本

前有《廟學(xué)典禮》應(yīng)翻譯者五葉,所列皆書中蒙語應(yīng)譯漢文及改譯舊文者。存之足資考訂。每冊(cè)首葉有翰林院印。

【廟制圖考】一卷;〔清萬斯同撰〕;抄本〔清抄本〔四庫底本有朱?!场?

萬斯同撰。抄本。上有翰林院印,蓋四庫採進(jìn)書也。

【錢幣考】二冊(cè)〔一卷〕;傳抄稿本〔清抄本〕

不著撰人。惟序文中有:乾隆庚申〔五年·1740〕余在江右,客或言錢少而貴,宜仿古鑄大錢,或又言宜行鈔法,可歲省採銅之費(fèi)云云。其意蓋慮二說有壞錢法,因考?xì)v代錢幣制度,精觕輕重大小與其利弊,名臣所論列,合為一編。

【補(bǔ)漢兵志】一卷;抄本〔清抄本〕

宋錢文子撰。序題“門人奉議郎知江州瑞昌縣主管勸農(nóng)營田公事兼買納茶場(chǎng)陳元粹撰”。后有嘉定乙亥〔八年·1215〕王大昌跋,末題“大昌于是年九月鋟板漕廨,益廣其傳”一行。錄有秀水朱彝尊題識(shí)。收藏有“劉氏端臨”白文方印。

【明朝宮史】五卷;〔明呂毖撰〕;舊抄本〔清抄本〔四庫底本〕〕

題“蘆城赤隱呂毖較次”。分金、木、水、火、土五集。紅格抄本。全書跳行空格處多墨筆鉤勒,以期畫一。蓋為《四庫》底本,卷首有“翰林院典籍廳關(guān)防”〔印〕。

【酌中志】二十四卷;〔明劉若愚撰〕;舊抄本〔清抄本〕

末附《東林點(diǎn)將錄》及《欽定逆案》。

【貢舉條式】不分卷;影宋抄本

半葉十行,行十七字。板心下有刊工姓名。板心題“韻略條式”,蓋附《韻略》而行者。首行在國子監(jiān)準(zhǔn)紹興四年〔1134〕三月十八日敕、《韻略》前后所載舉人通知考校格式并廟諱參照現(xiàn)行條式改正雕印牒后,有準(zhǔn)嘉定十六年〔1223〕十一月尚書省劄子,當(dāng)為嘉定以后刊本。

【重詳定刑統(tǒng)】三十卷;抄本〔清抄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卷一原書殘破,缺字甚多。徵字缺筆,似影舊本傳抄者。按周顯德中竇儀等因《唐律》作《刑統(tǒng)》,宋建隆四年〔963〕頒行。書中屢引準(zhǔn)建隆三年〔962〕敕條,當(dāng)即儀等所修之書也。

【新刊招擬指南】七卷;〔卷首一卷;明龔大器輯〕;明刊本〔明萬曆溫州官賢等刻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卷一首葉“許倫刊”。標(biāo)題后有“浙江溫處兵巡副使荊南龔大器匯輯,溫州府通判閩人俞日強(qiáng)、李純智編次,溫州府推官閩人官賢???,永嘉縣知縣海岱劉三宅同校”四行。首尾有明律卷次歌、六贓指掌圖及贖罪諸圖;次招擬凡例,龔大器所撰,分議擬發(fā)落諸事,設(shè)為問答,俾習(xí)者一目了然。首有萬曆丁丑〔五年·1577〕金應(yīng)徵序,又龔大器自序。七卷末有“永嘉縣呂一敬裡謄寫”五〔八〕字。

【新刊比部招擬】五卷;〔明龔大器輯〕;明刊本〔明萬曆溫州官賢等刻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卷一板心有“瑞安許倫刊”五字。標(biāo)題后題“浙江溫處兵巡副使荊南龔大器匯輯,溫州府知府晉江李際寅編次,溫州府同知臨江劉正亨??兰慰h知縣海岱劉三宅同?!彼男?。五卷末有“永嘉縣呂一敬裡謄寫”五〔八〕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