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雜史類

木犀軒藏書書錄 作者:李盛鐸


雜史類

【國語】二十一卷;〔吳韋昭注;宋宋庠補(bǔ)音〕;明刊本〔明張一鯤等刻本〔有抄配〕〕

標(biāo)題第三行題“明侍御史蜀張一鯤、楚李時(shí)成閱,虞部郎豫章郭子章、選部郎東粵周光鎬?!薄0肴~九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刊工姓名。前有張一鯤序,末有同治庚午〔九年·1870〕劉履芬手跋。有“江山劉履芬彥清父收得”朱文方印。

〔劉履芬跋云:〕

〔“同治己巳〔八年·1869〕秋作客吳閶,為中江李方伯鴻裔購得明刊本《國語》,方伯見之訢然,謂明時(shí)蜀刻以《國語》為最,幸而得之。逾月,復(fù)從常買處別購此本,檢閱一過,則中佚兩紙,既從借抄補(bǔ)并細(xì)加校閱,則方伯本行款雖同,字跡較遜,又后多吳跋,洵屬蜀本覆刻,而此則祖本也,補(bǔ)抄兩紙,行款少高,即從覆刻影寫。吳跋是分書兩紙,不能明摹,輙書尾志之。庚午三月十八日,吳門庽樓書。江山劉履芬?!薄?

【戰(zhàn)國策】十卷;〔宋鮑彪注;元吳師道補(bǔ)正〕;明刊本〔明嘉靖二年〔1523〕刻本〕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前有李夢陽序,謂此本為嘉靖二年〔1523〕河南省所刻。

【戰(zhàn)國策校注】十卷;〔宋鮑彪注;元吳師道補(bǔ)正〕;元刊本〔元至正二五年〔1365〕平江路刻明印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有修補(bǔ)板。收藏有“元本”朱文長方印,“張印月霄”、“愛日精盧藏書”朱文兩方印,“蓉鏡私印”、“琴川張氏小瑯?gòu)指5夭貢敝煳亩接 ?

卷三末:“乙巳前藍(lán)山書院山長劉鏞重校正。”

卷四、卷五:“至正乙巳〔二十五年·1365〕前藍(lán)山書院山長劉鏞重??薄!?

卷六:“前藍(lán)山書院山長劉鏞重????!?

卷八、卷十:“平江路儒學(xué)正徐昭文????!?

【貞觀政要】十卷;〔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明刊本〔明成化內(nèi)府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大黑口。標(biāo)題下題“戈直集論”。前有集論諸儒姓氏并臨川戈直自序,吳澄集論題辭,至順?biāo)哪辍?333〕郭思貞序。又成化元年〔1465〕御製序。收藏有“康綸鈞字鴻書號(hào)伊山”白文方印,“康觀濤字用于號(hào)海槎”陽文方印。

【靖康紀(jì)聞】一卷;拾遺一卷;〔宋丁特起撰〕;舊抄本〔清抄本〕

題“武陵孤臣丁特起編集”。前有自序。有“紅豆山房校藏善本”白文長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清溪弄兵錄】一卷;抄本〔清抄本〕

題“宋王彌大撰”。末題:“清溪方臘事跡,余既於方勺《泊宅編》錄出。今觀《國朝續(xù)會(huì)要》二百五十三卷“出師”門專載方臘事,則又錄出,以參考前書。嘉泰改元〔1201〕夏至日,王彌大約父書?!?

【采石瓜洲弊亮記】一卷;〔宋蹇駒撰〕;抄本〔清抄本〔有朱校〕〕

題“門人宣教郎潼川蹇駒撰次”。前有序題“隆興改元昭陽協(xié)洽〔1163〕七月既望,得軒漫叟書”。卷末有“太廟前尹家書鋪印行”一行。

【太平治跡統(tǒng)類】三十卷;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宋彭百川撰。傳抄閣本。

【大元混一平宋實(shí)錄】三卷;〔元平慶安輯〕;舊抄本〔馬笏齋舊藏〕〔清抄本〕

中、下二卷皆題“大元混一江南實(shí)錄”,大德八年〔1304〕周明序又題“大元丙子平宋錄”。尚有方回、鄧錡二序。

【北狩行錄】一卷;〔宋蔡鞗撰〕;抄本〔清光緒二二年〔1896〕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李木齋?!场?

題蔡鞗撰。從舊抄本傳錄。

【南燼紀(jì)聞】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有錢唐吳城、陸褱廬二跋。

〔“金源之待宋徽、欽,較之契丹之待晉出帝更為慘辱。昔人有疑是書為偽者,以徐夢莘《三朝北盟會(huì)編》所引書目中無之。余謂夢莘當(dāng)日或未之見,抑或以所記韋后失節(jié)之事太犯時(shí)忌而不敢援據(jù)歟!第自二帝蒙塵起,自〔至〕五國城而止,編年編日可謂詳矣,顧獻(xiàn)俘告廟及昏德、重昏之封號(hào)彰彰在人耳目間,概略而不書何也?錢唐吳城。”〕

〔“是書始丙午〔1126〕,訖壬子〔1132〕,自金人陷汴京至二帝移五國城,首尾凡七年。編年次日記載甚詳,然疏舛可疑者不一而足。按靖康元年丙午十一月京師陷,帝出降,是為金太宗吳乞買天會(huì)四年。而是書載靖康二年正月十三日金人軍前降指揮有:北國有旨,令南宋皇帝等并大元帥粘罕、皇弟吳乞買同上大金皇帝徽號(hào)之語。且天輔為金太祖紀(jì)元,太祖殂於癸卯,天輔僅七年而止。是書以靖康元年為天輔九年,以建炎四年庚戌為天輔十三年,至終卷為天輔十五年,實(shí)則徽宗五十一歲,正天會(huì)十年也。又金初都會(huì)寧,至海陵乃遷燕京,而是書已以燕為都,且曰:地即契丹舊都。契丹都在臨潢,與燕京、會(huì)寧俱不相涉。此數(shù)事俱顯而有徵者,訛謬若此,其為偽書無疑。暇日更當(dāng)檢宋金兩史正之。辛酉九月望夕,陸褱廬漫識(shí)?!薄?

〔“按五國城為今寧古塔地,距京師僅千馀里,此云三千八百馀里亦不符。又記?!薄?

【南燼紀(jì)聞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題“宋辛棄疾著”。

【竊憤錄】一卷;續(xù)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題“宋辛棄疾著”。

【征南錄】一卷;〔宋滕甫撰〕;舊抄本〔清抄本〕

承奉郎守大理平事通判湖州軍州事滕甫撰。末有至正四年〔1344〕張雯跋。

【元朝征緬錄】一卷;抄本〔清傳錄嚴(yán)元照抄本〕

后有題識(shí)一行:“嘉慶八年癸亥〔1803〕中元前三日,歸安芳椒堂主人嚴(yán)元照修能氏手錄。”

【女直招捕總錄】一卷;抄本〔清傳錄嚴(yán)元照抄本〕

未有題識(shí)二行:“嘉慶八年〔1803〕七月十三日錄起,十六日午后竣功,共四十一葉。修能嚴(yán)元照識(shí)於芳椒堂?!薄靶锌钕ぷ衽f抄本。修能又識(shí)?!?

是書與《征緬錄》合裝一冊。

【襄陽守城錄】一卷;〔宋趙萬年撰〕;舊抄本〔清抄本〕

宋趙萬年編。后附《守城法錄》,似萬年幕客所作。

【平猺記】一卷;〔元虞集撰〕;舊抄本〔清抄本〕

標(biāo)題次行題“元前史官虞集”。

【大守龍飛錄】三卷〔明世宗朱厚熜撰〕舊抄本〔清抄本〕

首題“御著大守龍飛錄”。蓋明世宗於嘉靖十八年〔1539〕南幸。前二卷錄承天往還、告廟,望祀山川諸文及諭藩王、臣工諸敕。下卷則告天樂章〔途中所作詩詞也〕。有“古潭州袁臥雪盧收藏”白文方印。

【宣靖備史】四卷;〔明陳霆撰〕;舊抄本〔知不足齋抄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嘉靖癸卯〔1543〕八月陳霆自序。收藏有“世守陳編之家”雙龍長圓印,“老屋三間賜書萬卷”、“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印”朱文二方印,“覲元之印”、“姚氏彥侍”朱文二方印,“咫進(jìn)齋”朱文長方印,“歸安章綬銜字紫伯印”、“翼詵堂章氏所得之書”朱文二方印。

【世廟識(shí)馀錄】二十六卷;〔明徐學(xué)謨撰〕;明刊本

題“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臣徐學(xué)謨謹(jǐn)輯”,有學(xué)謨自序。專記明世宗一朝事實(shí)。

【皇明政要】二十卷;〔明婁性撰〕;明黑格抄本

黑格棉紙抄本。題“南京兵部郎中臣婁性謹(jǐn)編,南京吏部郎中臣儲(chǔ)巏謹(jǐn)?!薄W浴蹲鸬滦浴分痢队U夷》,凡四十目。收藏有“悅蒲”朱文長方印。

【甲乙事案】二卷;〔明文秉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小序,末題“竺塢遺民文秉書於考槃之南云庵中”。謂窮愁之際,漫撿破笥,偶存《弘光事略》一冊,見其邪說充塞,黑白倒置,儼然崔魏重生,虎彪繼起,竊恐以訛傳訛,淆千古之是非,用是不揣仿朱子《綱目》例,記事之后,僭加發(fā)明云云。

【南國志馀】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題“心梅野叟錄”。后半殘缺不全。

【崇禎紀(jì)事】四卷;〔清李遜之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批注李文田跋〕〕

江上遺民李遜之輯。是書李若農(nóng)先生曾假抄一過,跋於卷端。

“《崇禎紀(jì)事》四卷,與萬曆、天啟兩朝同刻入《荊駝逸史》中,而彼缺兩卷,賴此為完本耳。卷二末葉稱‘先忠毅公’。案《明史》兩李忠毅公:其一李翰臣,大同人,其子不及見崇禎末年事;其一李應(yīng)昇,江陰人,本傳不言有子名遜之。此自稱“江上遺民”,則仲達(dá)之子也。此本舊為楚人袁氏所藏,今歸吾宗編修,為假歸校補(bǔ)《逸史》,并附記於此以還之。辛卯〔光緒十七年·1891〕四月四日讀。五千卷書室主人跋?!?

書中有舊人朱筆評點(diǎn),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熹廟拾遺雜詠】一卷;〔明秦元方撰〕;抄本〔清抄本〕

序題“崇禎癸未〔十六年·1643〕冬江南小臣自序”。末有枕流子跋云:《拾遺詞》我虞秦元方氏所作也。元方素有穎才,游庠最早,好吟詠,善唐人近體。家徒壁立,生產(chǎn)不問也。惜乎寥落一生,既同昭諫之遺,兼多伯道之恨,凡有著述,半歸淪散,伊可悲矣!余係中表之戚,聞?dòng)囃?,適得此詞于亂籍中,為錄成帙,以待賞音者。

【行朝錄】三卷〔六卷〔存卷一至三〕;清黃宗羲撰〕;舊抄本〔清抄本〕

卷一首《隆武紀(jì)年》,次《贛州失事》,次《紹武之立》;卷二《魯紀(jì)年》上、下篇,次《舟山興廢》,次《日本乞師》,次《四明山寨》;卷三《永曆紀(jì)年》。前有自序。

【隆武紀(jì)略】不分卷一冊;舊抄本〔清抄本〕

記明季唐王監(jiān)國事。首葉下方有“庚申且月上浣”六字,蓋抄者所記年月也。

【新政紀(jì)略】十卷;附疏稿一卷;抄本

凡例及中縫題“新政紀(jì)略”,書中標(biāo)題則為“圣朝新政要略”。不著撰人。前有序,末題“外史氏”,亦不著名。所附為銓部訪單及初參客魏諸疏,并傳錄光緒十九年〔1893〕一癡道人跋。原書為李若農(nóng)先生所藏,盛鐸假以傳錄者。

【遺事瑣談】六卷;附紀(jì)一卷;〔清沈頤仙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題“八十老人沈頤仙輯”。卷一《懷宗紀(jì)略》,卷二《一代典章》,卷三《災(zāi)異》,卷四《誤國》,卷五、卷六《寇禍本末》。《附紀(jì)》:《漳泉??堋贰ⅰ稄V東山寇》,《江西山寇》、《貴州奢賊》、《河北三叛》、《徐蕭碭諸賊》、《河南諸賊》、《淮南四鎮(zhèn)》、《義烏殺降》、《高獠源紫源牛寨猴寨天王寺諸賊》。標(biāo)題或作“八十朽人”。又卷一標(biāo)題下注云:“一作破夢閒淡”。

卷中朱筆校語係李若農(nóng)先生筆,以先生曾假抄此本也。

【思陵勤政記】一卷;〔清孫承澤撰〕;抄本〔清抄本〕

宛平孫承澤著。依舊寫本傳錄。

【幸存錄】一卷;〔明夏允彝撰〕;續(xù)幸存錄一卷;〔明夏完淳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自序,末題“乙酉九月吏部考功郎夏允彝述”?!独m(xù)錄》題“云間夏存古著”。

【靖海志】四卷;〔清彭孫貽撰;李延昰補(bǔ)〕舊抄本〔清抄本〕

海鹽彭孫貽羿仁氏著。記臺(tái)灣鄭氏事。抄字甚精整。

【夷匪犯境錄】二冊〔一卷〕;抄本〔日本抄本〕

不分卷。板心刻“夷匪犯疆錄”。記道光中英人內(nèi)犯事實(shí)。此冊為日本人所抄。

【盾鼻隨聞錄】八卷;抄本〔清抄本〕

題“樗園退叟編輯”。記粵匪亂事。前有咸豐甲寅〔四年·1854〕姚際云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