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一層柔霧粘住了玄濤,
秋來了,到處聽凄清的夜笑。
遙遙地孤燈蒼茫中顫影,
微光后遞過來一聲長嘯。
在旅夢中摸索,他不敢回頭,
向無盡處伸出震抖的雙手。
秋之夜,霧陣擋住了行舟;
沖不開海上的金戈急斗。
雙手,從那里拿得穩(wěn)那一支長篙?
金戈飛光,透不過層霧上的密網(wǎng)。
你的雙手,旅人,把握住海天的秋夜,
就是橫空長嘯也溜不過你的手掌。
拍浮暗海上,好一場人生劇戰(zhàn),
孤燈,絞臺的血兒在高處孤懸。
玄濤,柔霧交織成夜幕圍邊,
雙手,檢得起這噩夢的串線。
二十五年深秋,舊作
“想象”是詩歌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雖然要有情感做燃燒的火焰,有思想做指引的風(fēng)信,有詞藻做外面的衣裳,但缺少這類堅(jiān)強(qiáng)的骨髓,詩歌與別的文學(xué)作品便不易分辨。詩歌要提高人的聯(lián)念;(其他作品自然也有這個)由念生象;由象印感,回環(huán)蕩薄,方能發(fā)生嗟嘆舞蹈不由自主的“迫動”。其間接傳感不是靠講理與訓(xùn)教的言語,便容易深入人心。徒然在幻想上做工夫,毫無意義,固然是空余下“奇思壯彩”的空花,無果實(shí)能慰人饑渴;而專想以理與智教誨讀者,爭演說論文的講席,似不必多此一舉。
“想象”其實(shí)難說,與“理想”“幻想”都非一事,而如何構(gòu)成,如何適用在詩人的筆下,無論他是怎能善用想象的作者怕也不易列出詳盡的道理。
這里且略引莎士比亞解釋想象的大意:(解釋二字不恰合,他是在歌唱呢。)
狂人,戀人與詩人,
與想象完全密接:
所見魔鬼比闊大地獄中
捉住的多多;這位瘋爺。
戀人呢,全象癡狂了,
在埃及的一個眉痕上
他瞧出海倫的美麗。
在漂亮的顛亂旋動里,
從天堂到地上,從地上到天堂,
詩人的目光閃耀著光華。……
夠了,不多引證。無論如何,詩人“多少”總有點(diǎn)戀人與狂人氣,不說別的,想象力便是要點(diǎn),否則見一五是一五,數(shù)一十能從一報(bào)數(shù)至十?dāng)?shù);銖累不爽,詩人變成算學(xué)家,(不是算理哲學(xué))那么,詩的世界不也完全是三合土筑成的堅(jiān)壘了么?
不過我所謂想象絕非徒弄虛炫,藉文浮薄,是要給詩歌注入生命的活力;是用馳思的閃光增重讀詩人的深感,理與智織成每件文藝作品的經(jīng)緯,卻不能拋開那絲線上原有的光華。
“想”多了,不易通俗,或許易使人誤解,實(shí)是我們不善用,不會用,不能用“想象”罷了。民歌俗謠里有多少“曲譬善導(dǎo)”,動人尋思的想象材料,細(xì)心想想,查證一點(diǎn),便可恍然。還有,容易記憶的東西常易觸感,小調(diào)民歌,鄉(xiāng)野中的男女誰不記得幾個,就是讀文學(xué)作品的,詩歌也易有幾句上口。這原因不止在韻律上,小調(diào)民歌以及文人的詩中,“想象”力引動讀者易想,易記,易于把捉住透過想象的薄幕傳來的熱情;情既深入,而其中的理與智不更容易為讀者所據(jù)有?
因?yàn)樽孕胚@首舊作多從想象上用力,便略談“想象”在詩中的功用,不過并非為此詩聲辨,也不是作“想象”的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