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告訴你未被糟蹋的莊子

夔、蚿、蛇和風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什么(2)

解“毒”于丹 作者:徐晉如、楊昊鷗主編


  確實如于丹所言,“憐”應該解釋為“戀愛、羨慕”,但僅憑“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還是不能把整個寓言貼上標簽的。

  正如我們上面說的,這個寓言的寓意應該蘊涵在寓言最后的那句話里,理解了最后的那句話,也許我們就理解了整個寓言。我們來仔細看看被于丹標錯標點的那句話:

  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我亦勝我。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圣人能之。

  實際上,這是“風”對“蛇”提問的回答?!帮L”回答“蛇”說:“我從北海來到南海,一路呼嘯而過??墒钱斎藗冇檬种竵碇肝遥也⒉荒艽禂嗍种?;人們用腿腳來踢踏我,我也不能吹斷腿腳。但盡管這樣,折斷大樹、掀翻高大的房屋,卻又只有我能夠做到。這就是細小的方面不求勝利而求獲得大的勝利。獲取這種大的勝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p>

  這樣看來,寓言的寓意就豁然開朗了。這個寓言開頭:“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只是為了寓言能夠更好地表達而做的簡單的說明,真正的寓意在文章的后面。通過我們仔細的觀察,關于“羨慕”確實在寓言中有提到,但它不是整個寓言的核心。莊子在這里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聰明的讀者們,也許早就已經明白了。

  是于丹說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花費有太多太多地時間來羨慕他人”嗎?

  當然不是了。

  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郭慶藩,是當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非常推崇老莊學說,曾著《莊子集釋》一書。我們先來看看他是怎么解讀這個寓言的:

  風雖自北徂南,擊揚溟海,然人以手指揮于風,風即不能折指,以腳踏于風,風亦不能折腳,此小不勝也。然而飄風卒起,羊角乍騰,則大廈為之飛揚,櫟社以之摧折,此大勝也。譬達觀之士,穢跡揚波,混愚智于群小之間,泯是非于囂塵之內,此眾小不勝也。而亭毒蒼生,造化區(qū)宇,同二儀之覆載,等三光之照燭,此大勝也。非下凡之所解,唯圣人獨能之。

  可以說,“于丹心得”與郭慶藩的解讀并不相同。但郭慶藩的分析還是很到位的,他先是針對“風”的話來解釋,認為所謂的“指我則勝我,我亦勝我”對“風”而言只不過是“小不勝”而已,而“折大木,蜚大屋”就是“風”的“大勝”了;由此引發(fā)開來,來分析“為大勝者,唯圣人能之。”

  郭慶藩認為,就像“風”一樣,達觀之士(也就是《莊子》文中所說的“圣人”),也有“小不勝”和“大勝”。“混愚智于群小之間,泯是非于囂塵之內”就是他們的“小不勝”,而“同二儀之覆載,等三光之照燭”就是他們的“大勝”。我們仰望這些達觀之士,應該看到的就是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的“大勝”,至于那些“小不勝”,等而言之,實在是不足稱道的了。

  這樣看來,于丹的誤讀還是很明顯的。但我們還想知道的是,于丹為何會出這樣的錯?

  我們知道,莊子在說理過程中很喜歡用寓言的形式來展開,這是《莊子》說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寓言這種題材,它能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寄寓高深的道理,一般通過借小喻大、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等形式巧妙地表達作者的看法。

  但也正是寓言的這些特性,如果讀者在解讀的過程中,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本著自己的目的去看寓言,往往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因為這樣會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拋棄那些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東西。這樣,南轅北轍、指鹿為馬的事情在解讀寓言的過程中就常有發(fā)生。

  《莊子》中有很多很多的寓言故事,我們熟悉的成語中源于《莊子》寓言故事的就有不少。如朝三暮四、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庖丁解牛、井底之蛙、越俎代庖……如果我們都按于丹教授的解法去看這些寓言故事,也許我們離莊子的本意相差的就不只是十萬八千里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