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海防與新式陸軍 一、??陉懮戏绖?上章所講的海軍建設,決不是孤立的,還有陸地軍事力量的建設與之相配合。所謂陸地軍事力量的建設,一個是建設海口炮臺等防御設施;另一個是新式陸軍的建設,在那時即所謂“練軍”和稍后的自強軍和新建陸軍的建設。本節(jié)先敘述各海口的防御設施建設。
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在所謂“中外和好”氣氛中,清政府又高枕無憂了,沿海各要口炮臺等防務設施幾皆廢棄。天津教案發(fā)生后,列強陳兵海上,清政府意識到加強??诜绖盏闹匾院捅匾浴^k理天津教案的李鴻章致函關心海防的丁日昌說:“此案敷衍過去。果為自強之策,大沽海口南北炮臺及北塘等處,應駐重兵,長江以炮臺為經,輪船為緯。無逾尊議之善。但保津畿與長江,自固根本,彼必不敢輕視,動輒強壓。海外我與彼族共之,緩圖可也?!雹俸?谠O防的方針和具體內容是什么?這,李鴻章講得頗為明確,他說:“水路主守,陸路主戰(zhàn)。二語實為中國御侮救急良法。然水路何以守?曰扼險炮臺、守口炮劃、攔路水雷而已。”①那就是各要口以炮臺、炮艇和水雷相結合進行防守,其中以陸上炮臺為主。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從1871年起即筑造大沽、北塘??诩敖虺菛|北各炮臺,并于運河北岸筑造新城,到1876年初步筑成。李鴻章高興地說:“從此??诠屡_可得犄角之勢,于防務大有裨益?!雹偾逭园逊绖罩攸c置于津沽、長江,李鴻章說,這是因為“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賦奧區(qū)。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谶吘陈詾椴贾茫从写焓?,于大局尚無甚礙?!雹诶铠櫿碌倪@種說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性。怎么可以認為“各省??谶吘陈詾椴贾谩本涂梢粤四兀×袕姎v次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不都是從遠離京城的邊境??陂_其端的嗎?所以對各省??谶吘骋膊粦摗奥詾椴贾谩奔纯桑鴳c津沽、京畿等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李鴻章上述思想指導下,津沽以外的備邊境??诘姆绖展こ蹋?875年后,始逐漸加以建設。清政府首先著手筑山東煙臺炮臺,接著于1881年筑營口、旅順、大連和威海等炮臺,并布置水雷。與此同時,長江口、福建之閩江口和臺灣、廣東各???,亦擇要修筑炮臺,但僅僅是“略為布置”而已。1884—1885年中法戰(zhàn)爭中,這些“略為布置”的諸多防務設施遭法軍嚴重破壞。戰(zhàn)后清政府較為重視重建各省??诘呐谂_等防御工事。但總的說,李鴻章仍更重視北洋???,他說:“先戍威海,以固戶庭。次則大連灣以蔽賠都,實為久遠緊要之計。查北洋海岸可以收泊兵船者有四,除膠州澳地偏于南姑不論外,惟威海衛(wèi)、旅順口、大連灣三處,為敵所必爭?!彼邮艿诙硒f片戰(zhàn)爭中的經驗教訓說:“咸豐末年敵船北犯律沽,因旅順水淺,遂藉威、大為屯糧運取煤水之所”。③故必須大力加強該地防御建設。大力加強這幾處的防務建設是對的,但過分偏重于京畿附近忽視南方是不正確的。不僅如此,李鴻章對于??陉懮戏绖找残判牟蛔?,他說:“《海防新論》謂,南北花旗交戰(zhàn)時,鐵甲兵船進口直沖過十數炮臺而深入,則臺雖堅炮雖多,亦未必能御大敵,惟得地為之,稍壯聲勢耳!”①這里把鐵甲艦看得非常神妙,而把炮臺等防御設施只看作“稍壯聲勢”之物,太重鐵甲而輕炮臺的思想是錯誤的。這種指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诟髋谂_設施等的建設。但到1890年,南北洋各??谂谂_等防御設施的建設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茲據山東巡撫張曜所派候補知縣薩承鈺了解的1890年的南北洋炮臺情況扼要列表介紹于下。②
上表所列炮臺是很不完全的,但已能說明,清政府對廣東、福建、臺灣、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等七省??陉懮戏烙な碌慕ㄔO,還是比較重視的,所建炮臺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堅固性,并有相應的輔助設施。當然,對李鴻章說,他更注重渤海防務,并將海軍建設與陸上炮臺緊密地配合起來。他于1891年視察北洋海軍海防后得意地說:“北洋兵艦合計二十余艘,海軍一支,規(guī)模略具。將領頻年訓練,遠涉重洋,并能衽席風濤,熟精技藝;陸路各軍,勤苦工操,歷久不懈;新筑臺壘,鑿山填海,興作萬難,悉資兵力;旅順、威海添設學堂,諸生造詣,多有成就;各局仿造西洋棉花藥、栗色藥、后膛炮、連珠炮、各種大小子彈,計敷各艦操習之需,實為前此中國所未有。綜計海軍戰(zhàn)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于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雹劬褪抡撌?,南北洋尤其是北洋海軍海防,不能說不牢固,李鴻章所說的“深因不搖之勢”,不能說是吹噓,但后來事實證明,甲午一戰(zhàn)北洋海軍潰敗覆沒,堅固的防御工事也未能濟事。這不能責怪海軍海防建設的不力,而是由于政治上腐朽所造成。
二、練軍的發(fā)展 所謂“練軍”,就是區(qū)別于八旗綠營乃至部分湘淮舊式軍隊,使用新式的洋槍洋炮及與之相適應的操練方法,帶有野戰(zhàn)軍性質的新式陸軍。關于練兵問題,本書第二章第四節(jié)已將其早期情況作了簡略敘述。早期的練兵,是為了更有效地鎮(zhèn)壓人民革命。70年代中期清政府為了抵御外侮,在加強海軍海防建設的同時,也大力加強陸軍的建設。這就是我所說的“練軍的發(fā)展”。即從綠營淮軍等舊式軍隊中抽調人員成立的“練軍”。這時的“練軍”,既與湘淮軍有別,也與前期練兵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由對內鎮(zhèn)壓人民轉向對外抵御外侮,因而在訓練方法和要求以及所用武器等方面均有改進。而最為突出的是武器的更新較為迅速。
在19世紀60年代,清廷在“固本弱枝”方針指導下,神機營的武器更新和訓練方法,與淮軍同樣處于領先地位。70年代后,神機營的變化速度減慢了,由淮軍單獨來領導武器更替的潮流了。在鎮(zhèn)壓太平軍、捻軍過程中,淮軍武器大有改觀,陸續(xù)淘汰前膛槍,換用后膛洋槍。光緒初年,又成立克虜卜炮隊19營。1884年李鴻章鑒于“西人制造后膛槍炮日新月異,其速率之猛,準頭之遠,幾于無堅不摧?!胰砸蚵秃?,……不恩變計,得失利鈍之懸殊不待煩言而決”①的考慮,令“所部各營,一律操用克虜卜阿摩士莊等炮,呿暗士得、哈乞開恩、毛瑟等槍?!雹龠@些槍炮的使用,使淮軍的裝備更為精利。在向外洋購買這些新武器的同時,滬、寧、津三制造局也為其不斷供應槍炮彈藥。以槍言,在光緒十年前,淮軍主要是林明敦、士乃得步槍和槍彈,以后則主要為黎意和毛瑟槍;以炮言,70年代前,淮軍有滬、寧兩局所制的長短炸炮,此后則有滬局仿造的阿摩士莊山炮、快炮等。因此,滬、寧、津三局可謂是淮軍的軍火供應庫。
除淮軍外,武器更替最快的當推練軍。由于全國各省先后都設有練軍,因此,練軍的武器更新情況也不一致。直隸練軍武器更新的速度顯然快于各省練軍。在1874年李鴻章即說過:“直隸練軍,屢經挑選整頓,近始兼習洋槍、小炸炮?!魇〕榫氈舐暑惔?,用洋槍者已少,用后門槍及炸炮者更少?!雹跒楦淖冞@種落后狀態(tài),到1884年,直隸練軍一律改用哈乞開思、毛瑟等新式后膛槍,而其操用之士乃得、林明敦等舊式后瞠槍又轉而調撥給各省練軍使用③。在70—80年代,各省練軍操練舊式后膛槍的還不多,操練新式后膛槍的就更少。不少練軍還在使用前膛槍。例如:云南練軍直至1884年法國入侵邊防,形勢日緊時,始到廣東購辦后膛槍炮④;1889年張之洞調督湖廣,看到湖北練軍各營“猶沿用舊式前膛槍炮,于后膛槍炮澡演之法多未通曉”,乃向廣東借撥黎意槍、克虜卜炮等新式后膛槍炮給各營應用⑤。其他各省練軍使用武器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張之洞于1885年談及各省使用槍炮的情況說:“現(xiàn)在粵省歷經購備精械,已屬敷用,即直、東、兩江、閩浙籌辦洋防有年,想亦不虞缺乏?!送?,如甘肅關外及河南、陜西、四川、湖南等省防軍,皆以距海遙遠,尚多沿用舊槍,后膛新械甚少?!雹捱@里說明,沿海軍隊所用武器最為先進,內地則落后很遠。沿海與內地所使武器的不平衡與經濟政治的不平衡是很相似的。
和淮、練各軍相比,八旗、綠營武器更新的速度最為緩慢。到80年代才開始逐步改進。就在淮軍和沿海各省的練軍已改用后膛槍時,旗、綠各營使用弓箭刀矛冷兵器的局面仍未改觀。甚至沿海地區(qū)也是如此。80年代初廣東駐防的旗兵仍使抬槍、鳥槍等舊式火器,廣州將軍長善為此而呼吁說:“抬槍、鳥槍兩項,實屬無用,即行裁撤儲庫,每年應造抬炮、鳥槍子藥等項,亦一律停止?!雹隈v江蘇的旗兵亦有同樣情況。江寧將軍希元亦作同樣呼吁:旗兵必須迅速改鳥槍、拾槍為洋槍,因“洋槍一項,擎放迅捷,最稱得力。”為此咨商兩江總督劉坤一籌撥洋槍1000桿,以供旗兵操用。①云南綠營到1886年還在用火繩槍,總督岑毓英命令“一律改練洋槍”。因無力購買后膛槍,這個所謂“洋槍”,只不過是廉價的過時的前膛槍而已。“如有戰(zhàn)事”才能“將庫存之后膛槍發(fā)給應用”。②湖北省的綠營,直至1893年仍用土槍,于是張之洞“飭令一律操演前膛洋槍”④。
由此可見,武器最先進者為難軍,70年代中期以后,從綠營乃至湘、淮軍中抽調人員組成的練軍,在沿海者可與淮軍并駕齊驅,它們的裝備已接近西方水平,在內地者則稍遜;至于一般的旗綠各營仍處于中世紀狀態(tài)。因此可以這樣說,在那時,與西方各國差距最小者是淮、練軍的軍器。
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訓練方法也相繼傳入,這使中國陸軍的軍事技術向著近代化方向緩慢變化。經過英法聯(lián)軍之役,清政府對于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的認識,已從船堅炮利進展到了戰(zhàn)術戰(zhàn)法。奕認為,八旗禁軍的潰敗不僅在于缺乏洋炮,而且在于不諳戰(zhàn)陣。以致“每于臨陣時,防身無術,能整而不能散”,“若遇敵兵包抄,紛紛潰散”。⑤因此從同治元年起,在天津和江南沿海各口,旗綠各營和淮軍都聘英法教習,采用西式武器和西洋操典,訓練軍隊使用洋槍洋炮,操演隊列陣式等。1864年,兩廣總督毛鴻賓說:“勤于訓練,號令整齊,則為洋人所長”。①次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出門看標字七營操演陣法,純用洋人規(guī)矩,號令亦仿照洋人聲口,步伐極整齊,槍炮極嫻熟,余平日所見軍隊不逮此遠矣?!雹趶?0年代起,由于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陸軍的戰(zhàn)敗,清政府又轉而向德國陸軍學習。1873年,兵部在奏折中稱:“今泰西陸軍之強首推德”。③隨著學德風氣的蔓延,德國軍人紛紛來華,有的直接在各軍營教演后膛槍炮的操法,如淮軍炮隊雇德國軍官李勱協(xié)來華教習3年,德國軍官瑞乃爾在山東練軍執(zhí)教。有的則擔任各陸軍學堂的軍事教習。這時向德國學習軍事技術的內容除了操演新式槍炮,隊列陣式之外,還有每天林操,熟演料敵應變之法;夏秋大操,熟演露宿野戰(zhàn)攻守之法,以及迎敵、設伏、布陣、繪圖等。④雖然陸軍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遠比軍器的改變慢得多,但是“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zhàn)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⑤因此在中法戰(zhàn)爭中,滇軍的“滾草龍”式的掩護躍進法、地營法等①,廣東陸路提督張曜提倡的“撒星陣法”⑥,會辦云南軍務的鮑超提出的“直入夷陣短兵相交,四面兜剿”③等新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都是源于軍事技術的進步。正是由于這種軍事技術的進步,才會取得如臺灣保衛(wèi)戰(zhàn)、鎮(zhèn)海保衛(wèi)戰(zhàn)、鎮(zhèn)南關大捷、諒山戰(zhàn)役的勝利。正如御史唐椿霖指出的那樣,“從前我軍遇敵即潰,今則選將募兵,迭獲勝仗,漸挽積弱之習”。①經過對中法戰(zhàn)爭經驗教訓的總結,兩廣總督張之洞于1885年稱:“今日行軍要務,如施放各種后膛槍炮、魚雷、水雷以及測繪、地圖、建造各種炮臺、急就土壘、行軍電線、安設地雷、修整軍器諸事宜,將士皆當通曉”。③因此他重新制定操練章程,包括臥放后膛槍、炮隊測表取準、掘地造營、安放地雷、修筑炮臺、臨敵散隊、演放火箭,安設行軍電線、逾濠越嶺、夜戰(zhàn)擾敵十項科目。⑤意在改變以往練兵“所操之陣法皆非臨敵所用”⑥,重表面文飾而不重實戰(zhàn)的訓練方法。將測量、營壘、安設地雷、行軍電線等新型學科,包括滾地前進、臨敵散隊、人自為戰(zhàn)、夜戰(zhàn)擾敵在內的新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融進了訓練方法之內,張之洞對練兵方法的改進,無疑會推動陸軍軍事技術的進步。但因旗綠勇營軍事組織的陳舊,限制了軍事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在洋務運動時期,軍事技術朝近代化方向發(fā)展的速度頗為遲緩。
在采用西法練兵的同時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就是培養(yǎng)精通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人才。早在聘用洋人在??诰毐鴷r,總理衙門已經提出了“練兵必先練將”的方針。這個方針的產生基于以下兩種考慮:第一是洋人教練華兵,弊不在演習之時,實在于臨敵時受洋人指揮,恐洋人因此把持兵權。所以只有培養(yǎng)自己的軍事人才來統(tǒng)領練兵隊伍。第二,由于中國將領素未諳習西法,自我教練難以得手,所以不得不暫用洋人教習。為此總理衙門提出“中國教演洋槍隊伍,練兵必先練將,實為此中緊要關鍵”。①培養(yǎng)自己的具有西式軍事技術的陸軍人才的第一步,是通過洋人教習培養(yǎng)自己的陸軍將才。同治元年,上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沿海統(tǒng)兵大臣,“酌選武員數十人,在上海、寧波習外國兵法,以副、參大員統(tǒng)之,學成之后,自行教練中國兵丁”。①??谘笕司毐骨逭械剑把睾8鞯?,皆有訓練洋槍名目,久恐要結把持,侵我兵權,意稍得其演習火器之法,即應設法與商,仍歸中國自行操練”。⑦于是1866年后,??诰毱?jié)u次停止。以后內地雖有洋人主持練兵,但規(guī)模不大。一批通過洋人訓練的中國將領自然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批初具西洋軍事技術的人才。由于從1862年起,淮軍各營先后聘有洋教習對淮軍進行西式軍事訓練,不僅提高了淮軍近代化程度,而且還推廣到了練軍,在這過程中淮軍中也涌觀出一批諳習西洋軍事技術的人才。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后,就從淮軍中抽調人員,充當直隸練軍的教習。同治十一年十二月,李鵬章以“從前專用洋人,需費較巨,今淮軍各營,演習洋槍已久,頗能互相傳授”為由,奏準直隸練軍教習由淮軍官兵擔任的定制。此后直隸練軍每營設正教習1員,幫教習4員,均由淮軍派員充任。陸軍軍事人才培養(yǎng)的第二步,是送軍官出洋留學。淮軍首開在役陸軍軍官出洋留學,學習西方軍事知識的紀錄。李鴻章鑒于“中國軍營自同治初年以后購用西洋槍炮,雇覓洋弁教習,究得其粗,而未及其精”,于1876年4月,選派淮軍軍官7人赴德留學,希望他們“如三年后學習有成,回國教練各營,轉相傳授,似于軍事將材可有神助”。④出洋7人中,學而未成提前回國的有卞長勝、朱耀彩二人。楊德明則于學業(yè)將滿時病故。3年期滿回國的有查連標、袁雨春、劉芳圃三人,王得勝則因繼續(xù)深造于光緒七年回國。這些人回國后都在淮軍、練軍中充任德操教習,其中以王得勝因成績優(yōu)異,最受重用,被委統(tǒng)帶李鴻章的親兵營。陸軍軍事人才培養(yǎng)的第三步,是自設武備學堂,培養(yǎng)陸軍將才。整個洋務運動時期,除去水師學堂外,專門培養(yǎng)陸軍軍事人才的學堂主要有三所,茲將這三所學堂的情況列表于下:⑤
這些武備學堂的畢業(yè)生,經過2—3年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西方軍事技術知識,對推動陸軍近代化起了作用。如1887年,李鴻章今天津武備學堂優(yōu)等生畢業(yè)回營,轉相傳授。張之洞創(chuàng)建自強軍時,天津、廣州學堂的武備學生就在自強軍中充任骨干。這些經過西式訓練的最新軍事人才,成為日后建立的新式陸軍的干部。
恩格斯指出:“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zhàn)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于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取決于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也就是取決于居民的質與景和取決于技術?!雹偕鲜霰砻?,在洋務運動時期,軍隊質量的兩大要素——人和武器的面貌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觀,古老的封建軍隊正在起著質的變化。
三、自強軍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號稱“天朝上國”的清王朝,竟然敗在“東洋一隅”的日本手下,再次飽嘗割地、賠款的苦果。戰(zhàn)敗的教訓,終于迫使清政府認識到“必全按西法,庶足以御外侮”。統(tǒng)治階層中的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編練新式陸軍的要求。如1895年胡燏棻提出編練新軍、操法軍械務歸一律的建議。同年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亦發(fā)出亟練陸軍的呼吁,他“憤兵事之不振由銅習之太深”,認為“非認真仿照西法急練勁旅不足以為御侮之資”,提出“擬在江南練陸軍萬人,而以洋將管帶操練”②的在江南編練自強軍的計劃。因此,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敗,成了促成自強軍產生的一個直接的因素。
1895年12月2日張之洞向清廷遞上了《選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折》,將自強軍開辦情形專案具奏,不久得到上諭批準,表明了自強軍的誕生。到1901年9月自強軍全軍調防山東,并入袁世凱的武衛(wèi)右軍止,前后共達5年9個月①。為了敘述方便,茲將自強軍5年9個月的發(fā)展演變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成軍時期,時間是從1895年12月到1896年8月。這時期,自強軍在江寧成軍,仿德國營制,并制定了餉章。設步隊8營、馬隊2營、炮隊2營、工程隊1營。步隊每營250人分為3哨,馬隊每營180騎分為3哨,炮隊每營200人分為4哨,工程隊1營100人,醫(yī)官、獸醫(yī)、槍匠、伙夫、馬夫等另備,全軍兵士正額為2860名,年餉40余萬兩,全軍聘德國軍官32人,其中除委來春石泰為全軍統(tǒng)帶外,11人為營管帶,20人為哨官。華人將弁任副營官及副哨官。士兵從江蘇、安徽兩省土著鄉(xiāng)民中招募。并設立營務處管理全軍營務,任命知府錢詢?yōu)樽詮娷娧蟛偬嵴{,總理營務處。自強軍成軍后,在江寧省城購建營地營房駐扎,并進行操練。1896年2月,張之洞調湖廣總督本任,劉坤一回到兩江總督本任,自強軍開始由劉坤一接辦。同年6月,自強軍因情操場訓練,與劉坤一的湘軍親兵營發(fā)生了沖突,親兵開槍打傷洋將格羅才。自后德國兵輪、領事紛至沓來,在懲罰了當事者之后,德國人的要求需索還是有加無已,既爭撫恤費,又請領3年薪資回國養(yǎng)病,幾經波折,才將事情平息。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劉坤一決定自強軍離開江寧,徙軍吳淞。7月16日,劉坤一批準了總辦營務處洋操提調錢恂的辭職,改委候補道沈敦和總理自強軍營務處,由他督率全軍移駐吳淞。同時,劉坤一又變動了自強軍營制,將原設馬隊2營挑選精壯并為1營,這樣全軍定額為步隊8營,每營250人,馬隊1營,180人,炮隊2營,每營200人,共2580人。
第二階段為穩(wěn)定操練時期。時間從1896年8月到1898年5月。這時期自強軍駐扎吳淞,為全軍最興盛時期。吳淞地處上海???,此處原駐有江南防營盛字軍。為了駐扎自強軍,劉坤一專門撥款修筑營房,并令原吳淞駐軍移扎獅子林炮臺,騰出營地操場,資自強軍訓練。自強軍各營于5月間先后從江寧抵達吳淞,分營駐扎。其時房屋尚未建成,除步隊一、五營之外,其余各營都只好臨時支搭帳棚居住,到8月上旬,房屋建造方告完竣。
自強軍安頓以后,開始了正規(guī)的軍事操練。為了督操方便,將步隊8營分為左右兩翼,每翼4營,由洋營官斯忒老和柏登高森統(tǒng)帶(后由南爾都福接替斯忒老)。士兵們開始了緊張的訓練,每天幾乎“無一刻之偷閑”。步隊使用的武器是1888年新式小口徑雙筒毛瑟槍,炮隊2營使用武器分別是克虜卜八生的后膛鋼炮及英國麥克信七生的半后膛鋼炮各6尊。馬隊操練器具主要是長矛,炮隊馬隊士兵則都備有新式小口徑雙筒馬槍。1897年5月1日,自強軍在吳淞舉行閱操,邀請了駐滬各國領事、水陸團練各將弁共170余人觀看。閱畢,上海的西文報刊評論說:“此軍人人體氣強壯,槍械整潔”,步隊“聽其扳機作勢之聲則千人一律,及裝藥放響則初次不齊,二、三次較佳”;炮隊鋼炮“皆精利之器,光潔絕倫,……炮手之技洵稱敏捷”;馬隊“操亦甚精,進退徐疾,皆如人意”。①連當時江蘇巡撫趙舒翹視察自強軍時,對其“行軍陣法”,也發(fā)出“江南諸軍無如自強軍”的感嘆。國內輿論更對自強軍“士軀之精壯,戎衣之整潔,槍械之新煉,手足之靈捷,步伐之敏肅,紀律之嚴謹”①,贊嘆不已。大閱操的成功,使自強軍名聲大振,令中外人士有耳目一新之感。
1897年2月,鑒于士兵操練已基本嫻熟,自強軍又在駐地辦起練將學堂,練將學堂分派洋將4人充任教習,輪流教授槍法、步法、測繪、戰(zhàn)學四門課程。每日集華副營官哨官赴堂聽課,以4個月為期。4個月之后,又接辦了練弁學堂,由自強軍中選派排長入堂學習,練習行軍、偵探、測繪等技藝。這些學堂的開辦,使自強軍營哨排長各級將弁得到了輪訓。
是年9月,自強軍移駐吳淞訓練已有年余,按張之洞創(chuàng)軍之原意:“俟成軍半年以后,操練已有規(guī)模,即行推廣加練,酌增人數一倍,統(tǒng)以增至萬人為止?!雹诘窍抻谪斄?,劉坤一無力再擴大自強軍。于是便出現(xiàn)了調防分練之議。即將自強軍調防江陰,調江陰合字營來吳淞自強軍駐地,與原駐吳淞的盛字營一起由自強軍派洋將弁教練,而自強軍僅留洋將2員隨往江陰教練。此議原意很明顯,一可不增餉項,達到多練新軍之目的。二可將自強軍中的洋將權力削弱。三可避免自強軍與防軍因餉項厚薄而產生矛盾。但調防分練的主張,很快引起洋統(tǒng)領來春石泰的反對,他上書劉坤一說:“歐洲強國用兵最精,而訓練率限以三年,未有一年成勁旅者”,他認為今自強軍雖較諸防營為佳,但比較歐洲之兵,則如初涉藩籬,未窺堂奧,并且僅令2洋將隨往江陰接練,限于能力,對操練必有不利。而且自強軍名聲已著,駐扎吳淞可扼守要隘,隱維大局,關系非輕。來春石泰的反對使劉坤一改變了調防分練的主張。同年9月27日劉坤一作出自強軍仍駐吳淞接續(xù)訓練的決定。只令自強軍就近教習盛字軍。不久,自強軍派出洋將3員前往盛字軍,教習洋操。
是年11月2日,來春石泰上了要求補練工程隊的條陳。11月13日,劉坤一批示決定工程隊由江寧陸軍學堂開辦,自強軍不必籌建。這樣自強軍的營制上正式取消了工程隊1營的編制。自強軍的編制,在移駐吳淤前共為11營,額設士兵共2580人。自沈敦和總理營務處時起,因點驗剔退,先后斥革逃逸,自強軍共缺額240余名。雖屢經招募選補,但從未足額,加上洋將又慮新舊摻雜,操練難期合法,因此常積缺額百余名或數十名不等。1898年2月,因洋統(tǒng)帶來春石泰的合同期將滿解職,自強軍兵額始一律補足。
自強軍中的德國軍官,都訂有3年合同,自1895年應募到華之日起,到1898年的3月至9月將先后期滿。為了作好交接工作,1898年3月劉坤一派長江水師提督黃少春,前皖南鎮(zhèn)總兵署江南提督李占椿,兩江營務處道員楊慕璿前往吳淞校閱自強軍。閱畢,他們向劉坤一報告說:“調閱馬步炮隊各營軍容壯盛,隊伍整齊,陣法進退有方,槍炮施放靈捷,倘遇有事可期得力”。為此劉坤一上奏請獎來春石泰二等第三寶星,洋營官齊百凱等6員給三等第一寶星,其余16員洋哨官獎給銀牌。鑒于來春石泰將于4月11日合同期滿,委李占椿接統(tǒng)自強軍,其它洋營官哨官均俟期滿派員接帶。③1897年后,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瓜分危機日盛,英國又提出要以長江流域為其勢力范圍,因此長江流域的防守成為重心。負有守土之責的劉坤一,基于“以江寧江蘇論,則江陰系兩處門戶,若論大局,則鎮(zhèn)江乃上游七省咽喉,且為南北關鍵。”作出了重點扼守江陰、鎮(zhèn)江的決定。由于前時來春石泰的反對,自強軍未能移駐江陰,來春石泰期滿辭退后,1898年5月,由新任自強軍統(tǒng)帶江南提督李占椿帶軍移駐江陰,以便與鎮(zhèn)江上游諸軍相互聯(lián)絡,自強軍加入了江防行列。
第三階段為參與江防時期。時間是從1898年5月到1901年9月開拔山東,并入袁世凱武衛(wèi)右軍止。這時期,自強軍遣散了洋將,全歸華將自統(tǒng)。軍隊營制上增加了江南提督親兵一哨。全軍在靠近江陰沿江炮臺附近,擇地駐扎,以備有警時與炮臺互相策應。1898年9月,劉坤一道上諭:三十七營防軍練洋操,每哨由自強軍酌撥排長一名充任教習,一切操法都按自強軍的章程。自強軍調出排長的缺額,由統(tǒng)帶另行募補,又將自強軍新纂之《西法類編》一書分發(fā)江南防軍各營旗,責成營哨官誦習。在白強軍排長的教習下,江南防軍改練德操頗著成效。
1899年12月,劉坤一出省視察江南各路防軍,得意地稱贊自強軍及駐鎮(zhèn)江的江勝軍“操法極為整齊,所演行軍隊連環(huán)炮聲勢聯(lián)絡,均足以備緩急?!?br/>
1901年7月18日,清廷命令自強軍調往山東交袁世凱酌量分布和訓練。這一紙諭令,標志著一支獨立的自強軍即將被吞井。接此消息,首創(chuàng)自強軍,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急忙詢問劉坤一,劉答以因該軍向習洋操,就近歸袁訓練,以期一律精熟。劉的答復并非心里話,事實上他以江南防務薄弱為由,主張留下自強軍。同時,袁世凱也在山東上了《辭督練自強軍折》,請清廷收回成命,但這些請求都未被允準。于是劉坤一只得忍痛割愛,交出自強軍的指揮權。除將親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馬步炮各營借原領軍械等項,于1901年9月自江陰起程開赴山東。從此,自強軍便在袁世凱的節(jié)制之下。
自強軍是既不同于湘淮軍也與練軍有別的自成一系的新式陸軍,因此有必要簡敘其組建特點。
第一,募洋將為統(tǒng)帶管帶。在60年代初,清政府雖通過湘淮軍招募洋人統(tǒng)帶常勝軍、常捷軍。但這只是出于“圍剿”太平軍的需要的權宜之計,事后很快將兩軍解散。此后,在長達幾十年的練兵時期內,大都利用洋將為教習,并無統(tǒng)兵之權。促使張之洞下決心募洋將為統(tǒng)帶管帶的,是他看到了綠營湘淮等舊軍有著:人皆烏合,來去無恒;里居不確,良莠難分;各軍都有缺額,在職勇丁亦系當雜差;將擁厚資,士不宿飽;于新式槍炮、操練諸事全不講求:繪圖、測量、行軍、水陸工程諸事尤所不習;以及將領無練兵報國之心等弊端。要除去這些弊端,他認為只有募洋將為統(tǒng)帶。張說:“練兵之道無權不行,若仍以華官為管帶,發(fā)餉仍歸營官,則缺額攤扣之弊如故,成見自是之習如故,事事掣洋人之時,教練必無實際,故用洋人為教習而不使之管帶無益也?!碑斎唬膊皇菬o限制的政權,而是小心翼翼地對洋將權限作了規(guī)定,如“帶兵操練之權悉以委之洋將弁,而約束懲責之權則專歸華官”。張氏認為,“洋將上則統(tǒng)屬于該省督撫、將帥,次則所立合同約定,會商該省營務司道,下則弁勇皆系華人,一軍之中洋弁不過數十人,斷不至有尾大不掉之虞?!碑敃r張之洞聘洋將為統(tǒng)帶、管帶的做法應該承認有進步作用,這同60年代初用常勝軍、常捷軍專門來對付太平軍不能混為一談。張之洞的這一目的雖是為了維持清王朝統(tǒng)治,改變中國軍隊落后的狀況,但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看到“今外洋各國,無一國不汲汲于兵事,日夜講求淬厲,以相角相伺,我若狃于和局,從此罷兵節(jié)餉,而不復為振作之計,是中國永無戰(zhàn)勝之日矣。”①因此他創(chuàng)練新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御外侮。但是單靠列強來改變中國軍隊落后的狀況是行不通的,帝國主義者決不會真心幫助中國軍隊實現(xiàn)近代化,而只是出于維持中國半殖民地局面的需要。特別是一旦他們掌握了清統(tǒng)治的支柱——軍隊的領導權,必然又會觸犯清統(tǒng)治的利益。以后的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作為自強軍的接辦者劉坤一,他對聘洋將有著不同的看法。早在張之洞創(chuàng)建自強軍之初,劉氏就借蔭昌之口講出:“練陸軍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涉于張皇”;“若遽多雇土等洋人鋪排門面,則初學未能領略,徒為虛費薪資?!钡日Z。①暗示了他和張之洞聘洋將急練陸軍萬人主張的分歧。果然,劉坤一回任兩江不久,和洋將就產生了矛盾,劉坤一試圖改動來春石泰擬定的自強軍營規(guī),遭到來春石泰的反對。“從此意見各深,遇事益難商辦”。最后劉坤一只能收回營務處的事權,其余稍為遷就洋將。①劉坤一為收回營務處事權,專門制定了洋將弁的訓條和規(guī)條。②在他札發(fā)的訓條中,將洋統(tǒng)帶的權力限于督飭操練、管轄洋將弁。而洋將棄的權力也限于帶領教習,及監(jiān)督伙食、發(fā)餉等事。訓條明文規(guī)定洋管帶應聽營務處總辦節(jié)制,一改張之洞擬定洋將會商該省營務處司道的規(guī)定。營務處除不能直接管轄洋統(tǒng)帶外,其他任何洋將弁都有權節(jié)制。通過訓條,將營務處權力增大,洋將弁的權力縮小。同時,訓條還規(guī)定洋將弁對操練以外各事:如華將弁與兵士請假、操衣顏色、靴帽式樣、兵士處罰等事均不必與聞。為預防洋將弁控制軍隊,訓條中特別規(guī)定,華將弁與兵士不能相離。洋將不得以操練華將弁為由,將華將弁與兵士分離。最后訓條還重申,此訓條與合同無異,違者即以違反合同論,當行辭退。在劉坤一酌定的規(guī)條中,制定了對洋將弁的賞罰條例,通過訓條、規(guī)條,劉氏將洋統(tǒng)帶權力削弱了。表面上洋統(tǒng)帶仍為全軍統(tǒng)領,事實上營務處從各方面進行鉗制,營務處成為實際上的權力中心。
盡管劉坤一對洋將作了種種限制,但在1896年自強軍與湘軍親兵營的沖突中,由于一洋弁受傷,德國政府出面,進行了武力威脅,使劉坤一感到了聘洋將潛在的政治干涉危險。這種危險感,隨著1897年德國強租膠州灣引起的瓜分危機而加劇。在當時的形勢下,劉坤一深恐洋將領兵,會使自強軍倒戈助德。但礙于3年合同期未滿,加上中德之事正在議商,尚未宣戰(zhàn),難以將洋將一律辭退。
因此“目下去留兩難,祗合暫為羈縻而已”。③值得注意的是,堅決請求聘洋將的張之洞,當時也改變了態(tài)度。他在總結了江南、湖北用洋將的教訓后說:“查今日中國練兵誠為第一要事,惟各國皆思干預我兵權,亦是大患。大率用洋人教習即可,用洋人大員為將領則萬萬不可?!雹僖驗檫@是觸犯清統(tǒng)治的利益的大事。此后終清王朝之世再也沒有出現(xiàn)洋將直接統(tǒng)帶中國軍隊的情況。
第二,餉源出自地方籌集,洋將、兵士薪餉較高。自強軍的餉源同湘淮軍一樣,由主辦者在地方籌集。這和新建陸軍餉源仰恃戶部供給不同。因此自強軍帶有濃厚地方軍隊的色彩,也決定了它最后被并吞的結局。
自強軍的創(chuàng)辦經費來自瑞記洋行的借款。此款總數為100萬英磅,6厘息,九六扣。按當時市價兌換折銀628.6萬余兩。以在江南辦理防務名義由張之洞奏準清廷息借。由江蘇鹽課、厘金、籌捐等項擔保,分20年本利歸還。因此張之洞說:此款是“名為借款,何異將本省自有之財提前應用?!雹谧詮娷姷慕洺pA源有三個來源:蘇、皖、贛三省裁兵每年可省20萬兩,從新增蕪湖米厘中抽出12萬兩,從蘇、滬兩局米厘中撥銀38萬兩,三者合計70萬兩。
自強軍的薪餉在當時是全國最高的。這不但是每年要化巨額薪餉于所聘的30余員洋將弁,而且自強軍士兵的薪餉也高于同時期的防軍、新建陸軍、湖北洋操隊。1898年戶部有個統(tǒng)計,按自強軍每年所需餉銀計之,大概綠營3名抵自強軍1名,勇營2名抵自強軍1名。當時新建陸軍正兵月餉每名四兩五錢,湖北洋操隊正兵月餉四兩二錢,防軍勇丁每名月餉亦是四兩二錢,唯自強軍的軍餉使地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劉坤一回任兩江總督后,對當時江南財政的情況叫苦不迭,認為自強軍“尚須變通辦理,以資節(jié)省?!雹垡虼怂?898年以江南防軍改練洋操急需加餉為由,將自強軍排長月餉由10元改為6兩,士兵由3元改為四兩五錢,和新建陸軍、湖北洋操隊接近。
第三,仿德國營制。張之洞強調不僅要學習德國的軍事技術,而且要學德國的營制,他認為,德國營制每一軍必兼有步隊、炮隊、馬隊、工程隊數兵種始成一軍。自強軍是合諸兵種為一體的具有近代軍隊特點的軍隊。自強軍的步兵共8營,分左右兩翼,每翼4營,每營設3哨。德制1營管4哨,哨各250人,每哨設3隊。而自強軍正是按德制1營擴為1翼,1哨擴為1營,1隊擴為1哨。特別是自強軍仿德制建立起一支西洋軍樂隊,實開近代中國軍樂隊之先聲,在當時是一大要聞。
四、新建陸軍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廷苦心經營幾十年的海陸軍一敗涂地。戰(zhàn)敗的結局迫使清政府認識到練兵非“仿照西法”不可。開始了編練新式陸軍工作。率先編練新軍的是胡燏棻,他組織了一支由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4750人的“定武軍”。于1894年冬開始屯駐天津馬廠進行編練。定武軍從組織、訓練、技術、武器上力求模仿西式軍隊,試圖改變湘淮和旗綠舊軍的腐敗狀況。1895年10月定武軍從馬廠轉移到小站,開始了小站練兵。不久,胡燏棻奉旨督造津盧鐵路后,定武軍接統(tǒng)乏人,經榮祿等保奏,旨準袁世凱接辦。袁世凱接辦后,將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自任督練官,并設參謀、執(zhí)法、督操三個營務處,分別以徐世昌、王英楷、梁華殿負責。還增募步兵2000人,馬隊250人,連原定武軍4750人,共達7000人。其軍隊的編制是軍下分左右兩翼,翼下有營、隊、哨、棚。相當于營、連、排、班。1898年11月,榮祿奉旨督練武衛(wèi)軍,分前、后、左、中、右五軍,新建陸軍改名為武衛(wèi)右軍,人數也發(fā)展到萬人。1900年2月,袁世凱補授山東巡撫,帶武衛(wèi)右軍隨赴山東,在山東,袁的軍隊又得到進一步擴編,將山東舊軍34營改編成步、馬、炮20營,定名為武衛(wèi)右軍先鋒隊,人數達1萬余人。經過八國聯(lián)軍之役,武衛(wèi)軍的前、后、左、中四軍除左軍馬玉昆部外,幾乎全都崩潰。而武衛(wèi)右軍不但沒遭損失,反而得到擴充,成為北方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1901年11月,袁世凱授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軍事實力進一步擴充,迅速編成北洋六鎮(zhèn)。
袁世凱親自督率的這支新式陸軍,增添了許多湘淮旗綠軍等舊軍所沒有的內容。使其別具特點:其一,重選募。袁世凱認為,舊軍的腐敗“固由于訓練之無法,實始于選募之不精”。①因此他特別強調募選。募兵標準是勇丁身量,一律4尺以上,體力精壯,井防止出入于舊軍的潰勇游卒進入新軍,以杜絕舊軍積習的浸染。
其二,厚給薪餉。袁世凱認為“人之當兵者,亦為糊口贍家來耳”。①因此要想固結兵心,必須優(yōu)厚餉項。他奏定的新軍餉章,要比綠營、練軍優(yōu)厚,并且改變舊軍中吃空額和層層克扣的發(fā)餉弊病,由糧餉局派員會同各營官長及管餉委員,在操場公開點名發(fā)放,保障了士兵按月定期領餉。
其三,精選拔。選拔軍官注重文化和近代軍事技術。袁世凱接辦新建陸軍伊始,就注意吸收了一批武備學堂畢業(yè)生作為新建陸軍軍官,并隨即在小站辦起德文、炮隊、步隊、馬隊四所隨營學堂,培養(yǎng)軍事人才。當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先后辦了北洋行營將弁學堂、武備速成學堂、北洋陸軍講武堂、陸軍師范學堂,以及憲兵、軍醫(yī)、馬醫(yī)、軍械等各類??茖W堂,還向日本等國派遣陸軍留學生。規(guī)定新軍官弁員缺,以北洋留學生及軍事學堂畢業(yè)生充任。
其四,嚴訓練。袁世凱認為,中國軍隊作戰(zhàn)不力,是由于操練不精。“舍認真以練洋操之外,因別無善策以處此”②。他認識到教洋操的教習與指揮官應該統(tǒng)一。他說,“各國之治軍也,其官弁無一不由學堂出身,即無一不知訓練各法,蓋平日教練之法皆臨敵運用之方,平日由官弁教之,即臨敵由官弁用之?!抑畬W洋操也,居恒操練則資之教習,而官弁不知,臨陣調度又任之官弁,而教習不與。操則具有條理,戰(zhàn)則聚而受殲,習非所用,用非所習”。①因此袁世凱訓練軍隊時,要求各級軍官躬親教練,這就要求軍官懂西洋操法,懂軍事技術,這也是他任命武備學堂畢業(yè)生為軍官的主要原因。在軍事訓練上,袁世凱規(guī)定了基本訓練內容:練規(guī)矩、練號令、練身體、練步伐、練器械、練陣式六條。步隊從立正、稍息作起,槍械構造、維修保護等,均為正式訓練科目。炮兵除掌握步兵的訓練科目外,還要學習各種火炮構造和操法,背馬、套馬以及牽引炮車各法。騎兵從騎馬操刀練起,學習各科隊形、陣法,包括與步兵交戰(zhàn)法,對炮兵交戰(zhàn)法,下馬步戰(zhàn)法等,加上養(yǎng)馬、馴馬的知識。每隔一段時間,全軍會操一次,合練各種隊法、陣法和諸兵種合同作戰(zhàn)方法。還經常把隊伍拉到野外,進行行軍、駐扎等實戰(zhàn)性的野練。
其五、組織完善。新建陸軍的領導機構比湘淮等舊軍完善,能適應近代多兵種訓練和作戰(zhàn)要求。湘淮軍的領導機構主要是營務處和糧臺。營務處的作用類似以后的參謀機構,糧臺的職能類似以后的后勤機構。新建陸軍沿用了營務處的名稱,但分為參謀、執(zhí)法、督操三個營務處,并設有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轉運局、軍醫(yī)局等機構來分工對口負責。領導機構趨向專業(yè)化。
五、新式陸軍的歷史作用 所謂新式陸軍,除經改造過的淮軍、練軍之外,主要是指自強軍和新建陸軍。
自強軍和新建陸軍的出現(xiàn),沖擊了晚清軍界沉悶腐朽的狀況,受到中外輿論的一致好評。有稱自強軍為“明星旅團”者,有稱袁世凱的部隊是清王朝唯一裝備齊全的軍隊者。清政府也將新式陸軍作為中國軍隊之楷模。它曾下令“北方各省營伍,由新建軍遣員教習;南方各省營伍,由自強軍遣員教習”。②自強軍和新建陸軍在南北各省得到了推廣。
自強軍同新建陸軍一起,成為中國第一批近代化的軍隊。這不僅僅在于他們使用了新式的武器裝備,接受了先進的西方軍事技術訓練,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晚清腐朽的封建軍事制度的變革。作為自強軍的創(chuàng)始人張之洞,在建軍伊始,闡述了自強軍的建軍原則,即軍之“體用”說。他認為,額必足,人必壯,餉必裕,軍火必多,技術必嫻熟,勇丁必不當雜差,將領必不能濫充,此七者為軍之體。而臨陣調度運用之妙,賞罰激勸之方為軍之用。并強調“凡事必其體先立然后其用可得”。①不難看出,張之洞所說的“體”,即是指軍事制度,包括兵額、兵源、軍餉、軍火、軍事技術、士兵及將領素質等方面。是針對他指出的勇綠各營舊軍的弊端而言的。他所說的“用”,即是指戰(zhàn)略戰(zhàn)術,治軍手段方法等。認為這些只有變革現(xiàn)存的軍事制度之后,“用”才能有所講求。張之洞提出的治軍“體用”說,比較客觀地順應了軍隊近代化的歷史潮流,在變革軍隊器用方面的同時,更應注重軍事體制的變革,正因為將此作為建軍的指導思想,于是才會有近代意義的軍隊——自強軍的誕生。無獨有偶。在張之洞“體用”說的同時,袁世凱在總結甲午戰(zhàn)敗的原因倡議西法練兵時說到,“此次軍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慮者,在于軍制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jié)制之師?!瓰榻裰嫞肆颓胺?,汰冗兵,節(jié)糜費,退庸將,以肅軍政。亟檢名將帥數人,優(yōu)以事權,厚以餉糈,予以專責,各裁汰歸并為數大枝,扼要屯扎,認真整勵。并延募西人,分配各營,按中西營制令參配改革,著為成憲。必須使統(tǒng)將以下均習解器械之用法,戰(zhàn)陣之指揮,敵人之伎倆,冀漸能自保。仍一面廣設學堂,精選生徒,延西人著名習武備者為之師,嚴加督課,明定升級,數年成業(yè),即檢派夙將中年力尚富者分帶出洋游歷學習,歸來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將弁得力而軍政可望起色”。②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基本構想,和張之洞如出一轍。在上述思想指導下,自強軍與新建陸軍這兩支軍隊全仿西式軍隊建制,試圖用西方的軍事制度來變革現(xiàn)存的軍事體制,使舊有的封建軍事體制發(fā)生了很大變革,正是在軍隊近代化中邁出了這艱難而又關鍵的一步之后,中國陸軍才開始出現(xiàn)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軍隊。
但是,自強軍及新建陸軍對封建軍事制度的變革還是很不徹底的,它剛剛脫胎于舊軍,不可避免地保留有濃厚的封建殘余,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下述三個方面:(一)向軍隊灌輸“忠君”、“盡孝”等封建思想?!胺脖∪胛橹?,必須擇忠義要旨,編輯歌訣,由將弁等分授講解,時??紗枴?。①如新建陸軍的勸兵歌,一開始就是“諭爾兵,仔細聽,為子當盡孝,為臣當盡忠,朝廷出利借國債,不惜重餉來募兵,一年吃穿百十兩,六品官俸一般同,如再不為國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①軍隊思想教育的實質就是要把士兵馴服成為清廷效忠賣命的工具和奴才。袁世凱還在各營房供設他的“長生祿位”,每天強令士兵叩頭行禮,造就一種“袁大人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要為袁大人賣命”的氣氛,以使官兵“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便于他的駕馭控制。
(二)嚴厲控制士兵。自強軍、新建陸軍都制訂了一套森嚴的軍紀軍法,涉及到訓練、行軍、宿營各個方面,對“結盟立會”造謠惑眾”和“遇差逃亡,臨陣詐病”者都要問斬,逃兵一月無下落就要追究家屬,士兵入伍時都要親鄰甘具保結。正像袁世凱曾自己夸口說過的那樣,“練兵的事情,看起來似乎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主要的是要練成絕對服從命令,我們一千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有錢,不從就吃刀”。②袁世凱就是靠他這正反兩手維持著對新軍的控制。
?。ㄈ┥舷录夐g的封建私屬關系。不論自強軍還是新建陸軍,軍隊的創(chuàng)建者都和他的軍官保持著一種封建性的私屬關系,這不僅在于軍隊創(chuàng)建者控制了軍隊各級官吏的命運,并且就是在創(chuàng)建者本人調離后,仍能遙控該軍,并對它發(fā)生影響和作用。自強軍奉旨調往山東,遠在湖北的張之洞盡管早已離開該軍,卻仍要過問其事。這種封建性的私屬關系,在新建陸軍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袁世凱通過金錢收買,拜義父,拜老師,拜把兄弟,結兒女親家,封官許愿,安插親信等種種手法,培植自己的軍官隊伍,造成兵為將有、上下級依附關系濃厚的封建私屬性質。
以上三個方面的封建殘余,有的是軍事改革不徹底的問題,有的則是同社會的封建性質相關聯(lián),因此不能單純從軍隊的角度來分析論證,而更應從整個社會為背景來探討分析。
自強軍、新建陸軍等新式陸軍的創(chuàng)建,無疑首先是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統(tǒng)治的需要,跨入近代軍隊行列之新式陸軍也確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為清王朝的茍延殘喘起到了作用。在清政府的最后10余年中,新式陸軍鎮(zhèn)壓了義和團起義,革命黨人的起義,充當了清政府反革命的忠實工具。但是,10余年后,清王朝精心培育的新軍倒戈相向,發(fā)動了武昌起義,導致了清王朝的最終覆滅。清王朝“以兵興者,終以兵敗”!
?、俟饩w七年閏七月二十六日,陳寶琛片,《洋務運動》(二),第515—516頁。
?、倮铠櫿隆稄投∮晟胸?,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0,頁22。
?、倮铠櫿隆独钣晖ぶ栖姟?,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十二日,《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3,頁14。
?、诶铠櫿隆督蚩ば鲁强⒐ふ邸罚饩w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6,頁41。
?、劾铠櫿隆痘I議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二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4,頁16。
?、倮铠櫿隆稐l復四事》,光緒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李文忠公全書》海軍函稿卷3,頁1。
②李鴻章《復丁稚璜宮?!?,光緒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5,頁23。
?、鄱嘁姟肚迥┖\娛妨稀?,第268—272頁。
?、倮铠櫿隆堆查喓\娍⑹抡邸?,光緒十七年五月初五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72,頁4。
?、倮铠櫿隆督杩钯弬錁屌谡邸?,光緒十年正月十七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49, 頁4。
?、诶铠櫿隆墩撡徯率交鹌鳌?,光緒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15,頁23。
?、邸肚宄m(xù)文獻通考》卷228,考9744。
④中國史學會編《中法戰(zhàn)爭》(四),第98頁。
?、荨堆髣者\動》(四),第447頁。
?、蕖堆髣者\動》(八),第531頁。
?、佟稄埼南骞纷嘧h卷14,頁17。
②③《洋務運動》(三),第519、522頁。
?、堋夺迩诠z集》奏稿卷26,頁46。
?、荨稄埼南骞纷嘧h卷33,頁27。
?、傧特S朝《籌辦夷務始末》卷72,頁12。
②《洋務運動》(三),第469頁。
③《曾文正公手書日記》,同治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堋肚宄m(xù)文獻通考》卷217,考9642。
⑤《清史稿》卷139,第4128頁。
?、蕖恶R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一卷,第17頁。
?、佗凇吨蟹☉?zhàn)爭》(二),第168、580頁。
?、邰堋吨蟹☉?zhàn)爭》(六),第468、72頁。
⑤《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11,頁36。
⑥《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229,考9745。
?、佗邸堆髣者\動》(三),第457、469頁。
?、吖饩w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誴親王奕淙等奏,《洋務運動》(一),第245頁。
?、堋独钗闹夜珪纷喔寰?0,頁46。
?、荨独钗闹夜珪纷g署函稿卷4,頁39。 ①參見本書第十七章第五節(jié)。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10頁。 ①張之洞《選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析》,《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4O。
?、谄浜箅m仍存自強軍之名,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正式并入北洋第六鎮(zhèn),但實際上獨立的自強軍已不存在,為武衛(wèi)右軍所控制。
?、龠@個時期,工程隊1營并未開招,因此實額是2580人①《自強軍西法類編》創(chuàng)制公言,卷下,頁33—36。
②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tǒng)編》卷74,頁7。
?、蹚堉础哆x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折》,《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40。
?、賱⒗ひ弧蹲詮娷娊叹氂谐煽兦褰o洋員寶星折》,《劉忠誠公遺集》奏疏卷28。
①劉坤一《寄總署》,《劉忠誠公遺集》電奏卷1,頁61。
?、僖陨弦木姀堉础队跽埿迋鋬Σ耪邸?,《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37。
①《劉忠誠公遺集》奏疏,卷24。
②劉坤一《致桂薌亭》,《劉忠誠公遺集》書牘卷12。
?、邸蹲詮娷娢鞣惥帯穭?chuàng)制公言,卷上。 ①劉坤一《致榮仲華》,《劉忠誠公遺集》書牘卷17。
?、趶堉础吨驴偸稹?,《張文襄公全集》卷80,頁8。
?、蹚堉础痘I辦江南善后事宜折》,《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38。
①劉坤一《致李中堂》,《劉忠誠公遺集》書牘卷12。 ①《養(yǎng)壽園奏議輯要》卷13,頁2。
②《養(yǎng)壽園奏議輯要》卷44,頁8。
①《養(yǎng)壽園奏議輯要》卷1,頁6。
?、凇队柧毑俜ㄔ斘鷪D說》(一)第80—81頁,文海社版。
①《清史稿》卷132,第394O頁。
?、趶堉础哆x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折》,《張文襄公全集》奏議40。
?、僦袊穼W會編《中日戰(zhàn)爭》(五),第218—219頁。
?、佟洞笄骞饩w新法令》冊14,頁60。
?、凇缎陆戃姳凿洿妗肪?,頁5。
?、邸栋耸旎实蹓簟返?頁。
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在所謂“中外和好”氣氛中,清政府又高枕無憂了,沿海各要口炮臺等防務設施幾皆廢棄。天津教案發(fā)生后,列強陳兵海上,清政府意識到加強??诜绖盏闹匾院捅匾浴^k理天津教案的李鴻章致函關心海防的丁日昌說:“此案敷衍過去。果為自強之策,大沽海口南北炮臺及北塘等處,應駐重兵,長江以炮臺為經,輪船為緯。無逾尊議之善。但保津畿與長江,自固根本,彼必不敢輕視,動輒強壓。海外我與彼族共之,緩圖可也?!雹俸?谠O防的方針和具體內容是什么?這,李鴻章講得頗為明確,他說:“水路主守,陸路主戰(zhàn)。二語實為中國御侮救急良法。然水路何以守?曰扼險炮臺、守口炮劃、攔路水雷而已。”①那就是各要口以炮臺、炮艇和水雷相結合進行防守,其中以陸上炮臺為主。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從1871年起即筑造大沽、北塘??诩敖虺菛|北各炮臺,并于運河北岸筑造新城,到1876年初步筑成。李鴻章高興地說:“從此??诠屡_可得犄角之勢,于防務大有裨益?!雹偾逭园逊绖罩攸c置于津沽、長江,李鴻章說,這是因為“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賦奧區(qū)。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谶吘陈詾椴贾茫从写焓?,于大局尚無甚礙?!雹诶铠櫿碌倪@種說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性。怎么可以認為“各省??谶吘陈詾椴贾谩本涂梢粤四兀×袕姎v次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不都是從遠離京城的邊境??陂_其端的嗎?所以對各省??谶吘骋膊粦摗奥詾椴贾谩奔纯桑鴳c津沽、京畿等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李鴻章上述思想指導下,津沽以外的備邊境??诘姆绖展こ蹋?875年后,始逐漸加以建設。清政府首先著手筑山東煙臺炮臺,接著于1881年筑營口、旅順、大連和威海等炮臺,并布置水雷。與此同時,長江口、福建之閩江口和臺灣、廣東各???,亦擇要修筑炮臺,但僅僅是“略為布置”而已。1884—1885年中法戰(zhàn)爭中,這些“略為布置”的諸多防務設施遭法軍嚴重破壞。戰(zhàn)后清政府較為重視重建各省??诘呐谂_等防御工事。但總的說,李鴻章仍更重視北洋???,他說:“先戍威海,以固戶庭。次則大連灣以蔽賠都,實為久遠緊要之計。查北洋海岸可以收泊兵船者有四,除膠州澳地偏于南姑不論外,惟威海衛(wèi)、旅順口、大連灣三處,為敵所必爭?!彼邮艿诙硒f片戰(zhàn)爭中的經驗教訓說:“咸豐末年敵船北犯律沽,因旅順水淺,遂藉威、大為屯糧運取煤水之所”。③故必須大力加強該地防御建設。大力加強這幾處的防務建設是對的,但過分偏重于京畿附近忽視南方是不正確的。不僅如此,李鴻章對于??陉懮戏绖找残判牟蛔?,他說:“《海防新論》謂,南北花旗交戰(zhàn)時,鐵甲兵船進口直沖過十數炮臺而深入,則臺雖堅炮雖多,亦未必能御大敵,惟得地為之,稍壯聲勢耳!”①這里把鐵甲艦看得非常神妙,而把炮臺等防御設施只看作“稍壯聲勢”之物,太重鐵甲而輕炮臺的思想是錯誤的。這種指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诟髋谂_設施等的建設。但到1890年,南北洋各??谂谂_等防御設施的建設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茲據山東巡撫張曜所派候補知縣薩承鈺了解的1890年的南北洋炮臺情況扼要列表介紹于下。②
上表所列炮臺是很不完全的,但已能說明,清政府對廣東、福建、臺灣、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等七省??陉懮戏烙な碌慕ㄔO,還是比較重視的,所建炮臺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堅固性,并有相應的輔助設施。當然,對李鴻章說,他更注重渤海防務,并將海軍建設與陸上炮臺緊密地配合起來。他于1891年視察北洋海軍海防后得意地說:“北洋兵艦合計二十余艘,海軍一支,規(guī)模略具。將領頻年訓練,遠涉重洋,并能衽席風濤,熟精技藝;陸路各軍,勤苦工操,歷久不懈;新筑臺壘,鑿山填海,興作萬難,悉資兵力;旅順、威海添設學堂,諸生造詣,多有成就;各局仿造西洋棉花藥、栗色藥、后膛炮、連珠炮、各種大小子彈,計敷各艦操習之需,實為前此中國所未有。綜計海軍戰(zhàn)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于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雹劬褪抡撌?,南北洋尤其是北洋海軍海防,不能說不牢固,李鴻章所說的“深因不搖之勢”,不能說是吹噓,但后來事實證明,甲午一戰(zhàn)北洋海軍潰敗覆沒,堅固的防御工事也未能濟事。這不能責怪海軍海防建設的不力,而是由于政治上腐朽所造成。
二、練軍的發(fā)展 所謂“練軍”,就是區(qū)別于八旗綠營乃至部分湘淮舊式軍隊,使用新式的洋槍洋炮及與之相適應的操練方法,帶有野戰(zhàn)軍性質的新式陸軍。關于練兵問題,本書第二章第四節(jié)已將其早期情況作了簡略敘述。早期的練兵,是為了更有效地鎮(zhèn)壓人民革命。70年代中期清政府為了抵御外侮,在加強海軍海防建設的同時,也大力加強陸軍的建設。這就是我所說的“練軍的發(fā)展”。即從綠營淮軍等舊式軍隊中抽調人員成立的“練軍”。這時的“練軍”,既與湘淮軍有別,也與前期練兵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由對內鎮(zhèn)壓人民轉向對外抵御外侮,因而在訓練方法和要求以及所用武器等方面均有改進。而最為突出的是武器的更新較為迅速。
在19世紀60年代,清廷在“固本弱枝”方針指導下,神機營的武器更新和訓練方法,與淮軍同樣處于領先地位。70年代后,神機營的變化速度減慢了,由淮軍單獨來領導武器更替的潮流了。在鎮(zhèn)壓太平軍、捻軍過程中,淮軍武器大有改觀,陸續(xù)淘汰前膛槍,換用后膛洋槍。光緒初年,又成立克虜卜炮隊19營。1884年李鴻章鑒于“西人制造后膛槍炮日新月異,其速率之猛,準頭之遠,幾于無堅不摧?!胰砸蚵秃?,……不恩變計,得失利鈍之懸殊不待煩言而決”①的考慮,令“所部各營,一律操用克虜卜阿摩士莊等炮,呿暗士得、哈乞開恩、毛瑟等槍?!雹龠@些槍炮的使用,使淮軍的裝備更為精利。在向外洋購買這些新武器的同時,滬、寧、津三制造局也為其不斷供應槍炮彈藥。以槍言,在光緒十年前,淮軍主要是林明敦、士乃得步槍和槍彈,以后則主要為黎意和毛瑟槍;以炮言,70年代前,淮軍有滬、寧兩局所制的長短炸炮,此后則有滬局仿造的阿摩士莊山炮、快炮等。因此,滬、寧、津三局可謂是淮軍的軍火供應庫。
除淮軍外,武器更替最快的當推練軍。由于全國各省先后都設有練軍,因此,練軍的武器更新情況也不一致。直隸練軍武器更新的速度顯然快于各省練軍。在1874年李鴻章即說過:“直隸練軍,屢經挑選整頓,近始兼習洋槍、小炸炮?!魇〕榫氈舐暑惔?,用洋槍者已少,用后門槍及炸炮者更少?!雹跒楦淖冞@種落后狀態(tài),到1884年,直隸練軍一律改用哈乞開思、毛瑟等新式后膛槍,而其操用之士乃得、林明敦等舊式后瞠槍又轉而調撥給各省練軍使用③。在70—80年代,各省練軍操練舊式后膛槍的還不多,操練新式后膛槍的就更少。不少練軍還在使用前膛槍。例如:云南練軍直至1884年法國入侵邊防,形勢日緊時,始到廣東購辦后膛槍炮④;1889年張之洞調督湖廣,看到湖北練軍各營“猶沿用舊式前膛槍炮,于后膛槍炮澡演之法多未通曉”,乃向廣東借撥黎意槍、克虜卜炮等新式后膛槍炮給各營應用⑤。其他各省練軍使用武器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張之洞于1885年談及各省使用槍炮的情況說:“現(xiàn)在粵省歷經購備精械,已屬敷用,即直、東、兩江、閩浙籌辦洋防有年,想亦不虞缺乏?!送?,如甘肅關外及河南、陜西、四川、湖南等省防軍,皆以距海遙遠,尚多沿用舊槍,后膛新械甚少?!雹捱@里說明,沿海軍隊所用武器最為先進,內地則落后很遠。沿海與內地所使武器的不平衡與經濟政治的不平衡是很相似的。
和淮、練各軍相比,八旗、綠營武器更新的速度最為緩慢。到80年代才開始逐步改進。就在淮軍和沿海各省的練軍已改用后膛槍時,旗、綠各營使用弓箭刀矛冷兵器的局面仍未改觀。甚至沿海地區(qū)也是如此。80年代初廣東駐防的旗兵仍使抬槍、鳥槍等舊式火器,廣州將軍長善為此而呼吁說:“抬槍、鳥槍兩項,實屬無用,即行裁撤儲庫,每年應造抬炮、鳥槍子藥等項,亦一律停止?!雹隈v江蘇的旗兵亦有同樣情況。江寧將軍希元亦作同樣呼吁:旗兵必須迅速改鳥槍、拾槍為洋槍,因“洋槍一項,擎放迅捷,最稱得力。”為此咨商兩江總督劉坤一籌撥洋槍1000桿,以供旗兵操用。①云南綠營到1886年還在用火繩槍,總督岑毓英命令“一律改練洋槍”。因無力購買后膛槍,這個所謂“洋槍”,只不過是廉價的過時的前膛槍而已。“如有戰(zhàn)事”才能“將庫存之后膛槍發(fā)給應用”。②湖北省的綠營,直至1893年仍用土槍,于是張之洞“飭令一律操演前膛洋槍”④。
由此可見,武器最先進者為難軍,70年代中期以后,從綠營乃至湘、淮軍中抽調人員組成的練軍,在沿海者可與淮軍并駕齊驅,它們的裝備已接近西方水平,在內地者則稍遜;至于一般的旗綠各營仍處于中世紀狀態(tài)。因此可以這樣說,在那時,與西方各國差距最小者是淮、練軍的軍器。
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訓練方法也相繼傳入,這使中國陸軍的軍事技術向著近代化方向緩慢變化。經過英法聯(lián)軍之役,清政府對于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的認識,已從船堅炮利進展到了戰(zhàn)術戰(zhàn)法。奕認為,八旗禁軍的潰敗不僅在于缺乏洋炮,而且在于不諳戰(zhàn)陣。以致“每于臨陣時,防身無術,能整而不能散”,“若遇敵兵包抄,紛紛潰散”。⑤因此從同治元年起,在天津和江南沿海各口,旗綠各營和淮軍都聘英法教習,采用西式武器和西洋操典,訓練軍隊使用洋槍洋炮,操演隊列陣式等。1864年,兩廣總督毛鴻賓說:“勤于訓練,號令整齊,則為洋人所長”。①次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出門看標字七營操演陣法,純用洋人規(guī)矩,號令亦仿照洋人聲口,步伐極整齊,槍炮極嫻熟,余平日所見軍隊不逮此遠矣?!雹趶?0年代起,由于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陸軍的戰(zhàn)敗,清政府又轉而向德國陸軍學習。1873年,兵部在奏折中稱:“今泰西陸軍之強首推德”。③隨著學德風氣的蔓延,德國軍人紛紛來華,有的直接在各軍營教演后膛槍炮的操法,如淮軍炮隊雇德國軍官李勱協(xié)來華教習3年,德國軍官瑞乃爾在山東練軍執(zhí)教。有的則擔任各陸軍學堂的軍事教習。這時向德國學習軍事技術的內容除了操演新式槍炮,隊列陣式之外,還有每天林操,熟演料敵應變之法;夏秋大操,熟演露宿野戰(zhàn)攻守之法,以及迎敵、設伏、布陣、繪圖等。④雖然陸軍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遠比軍器的改變慢得多,但是“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zhàn)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⑤因此在中法戰(zhàn)爭中,滇軍的“滾草龍”式的掩護躍進法、地營法等①,廣東陸路提督張曜提倡的“撒星陣法”⑥,會辦云南軍務的鮑超提出的“直入夷陣短兵相交,四面兜剿”③等新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都是源于軍事技術的進步。正是由于這種軍事技術的進步,才會取得如臺灣保衛(wèi)戰(zhàn)、鎮(zhèn)海保衛(wèi)戰(zhàn)、鎮(zhèn)南關大捷、諒山戰(zhàn)役的勝利。正如御史唐椿霖指出的那樣,“從前我軍遇敵即潰,今則選將募兵,迭獲勝仗,漸挽積弱之習”。①經過對中法戰(zhàn)爭經驗教訓的總結,兩廣總督張之洞于1885年稱:“今日行軍要務,如施放各種后膛槍炮、魚雷、水雷以及測繪、地圖、建造各種炮臺、急就土壘、行軍電線、安設地雷、修整軍器諸事宜,將士皆當通曉”。③因此他重新制定操練章程,包括臥放后膛槍、炮隊測表取準、掘地造營、安放地雷、修筑炮臺、臨敵散隊、演放火箭,安設行軍電線、逾濠越嶺、夜戰(zhàn)擾敵十項科目。⑤意在改變以往練兵“所操之陣法皆非臨敵所用”⑥,重表面文飾而不重實戰(zhàn)的訓練方法。將測量、營壘、安設地雷、行軍電線等新型學科,包括滾地前進、臨敵散隊、人自為戰(zhàn)、夜戰(zhàn)擾敵在內的新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融進了訓練方法之內,張之洞對練兵方法的改進,無疑會推動陸軍軍事技術的進步。但因旗綠勇營軍事組織的陳舊,限制了軍事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在洋務運動時期,軍事技術朝近代化方向發(fā)展的速度頗為遲緩。
在采用西法練兵的同時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就是培養(yǎng)精通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人才。早在聘用洋人在??诰毐鴷r,總理衙門已經提出了“練兵必先練將”的方針。這個方針的產生基于以下兩種考慮:第一是洋人教練華兵,弊不在演習之時,實在于臨敵時受洋人指揮,恐洋人因此把持兵權。所以只有培養(yǎng)自己的軍事人才來統(tǒng)領練兵隊伍。第二,由于中國將領素未諳習西法,自我教練難以得手,所以不得不暫用洋人教習。為此總理衙門提出“中國教演洋槍隊伍,練兵必先練將,實為此中緊要關鍵”。①培養(yǎng)自己的具有西式軍事技術的陸軍人才的第一步,是通過洋人教習培養(yǎng)自己的陸軍將才。同治元年,上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沿海統(tǒng)兵大臣,“酌選武員數十人,在上海、寧波習外國兵法,以副、參大員統(tǒng)之,學成之后,自行教練中國兵丁”。①??谘笕司毐骨逭械剑把睾8鞯?,皆有訓練洋槍名目,久恐要結把持,侵我兵權,意稍得其演習火器之法,即應設法與商,仍歸中國自行操練”。⑦于是1866年后,??诰毱?jié)u次停止。以后內地雖有洋人主持練兵,但規(guī)模不大。一批通過洋人訓練的中國將領自然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批初具西洋軍事技術的人才。由于從1862年起,淮軍各營先后聘有洋教習對淮軍進行西式軍事訓練,不僅提高了淮軍近代化程度,而且還推廣到了練軍,在這過程中淮軍中也涌觀出一批諳習西洋軍事技術的人才。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后,就從淮軍中抽調人員,充當直隸練軍的教習。同治十一年十二月,李鵬章以“從前專用洋人,需費較巨,今淮軍各營,演習洋槍已久,頗能互相傳授”為由,奏準直隸練軍教習由淮軍官兵擔任的定制。此后直隸練軍每營設正教習1員,幫教習4員,均由淮軍派員充任。陸軍軍事人才培養(yǎng)的第二步,是送軍官出洋留學。淮軍首開在役陸軍軍官出洋留學,學習西方軍事知識的紀錄。李鴻章鑒于“中國軍營自同治初年以后購用西洋槍炮,雇覓洋弁教習,究得其粗,而未及其精”,于1876年4月,選派淮軍軍官7人赴德留學,希望他們“如三年后學習有成,回國教練各營,轉相傳授,似于軍事將材可有神助”。④出洋7人中,學而未成提前回國的有卞長勝、朱耀彩二人。楊德明則于學業(yè)將滿時病故。3年期滿回國的有查連標、袁雨春、劉芳圃三人,王得勝則因繼續(xù)深造于光緒七年回國。這些人回國后都在淮軍、練軍中充任德操教習,其中以王得勝因成績優(yōu)異,最受重用,被委統(tǒng)帶李鴻章的親兵營。陸軍軍事人才培養(yǎng)的第三步,是自設武備學堂,培養(yǎng)陸軍將才。整個洋務運動時期,除去水師學堂外,專門培養(yǎng)陸軍軍事人才的學堂主要有三所,茲將這三所學堂的情況列表于下:⑤
這些武備學堂的畢業(yè)生,經過2—3年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西方軍事技術知識,對推動陸軍近代化起了作用。如1887年,李鴻章今天津武備學堂優(yōu)等生畢業(yè)回營,轉相傳授。張之洞創(chuàng)建自強軍時,天津、廣州學堂的武備學生就在自強軍中充任骨干。這些經過西式訓練的最新軍事人才,成為日后建立的新式陸軍的干部。
恩格斯指出:“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zhàn)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于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取決于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也就是取決于居民的質與景和取決于技術?!雹偕鲜霰砻?,在洋務運動時期,軍隊質量的兩大要素——人和武器的面貌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觀,古老的封建軍隊正在起著質的變化。
三、自強軍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號稱“天朝上國”的清王朝,竟然敗在“東洋一隅”的日本手下,再次飽嘗割地、賠款的苦果。戰(zhàn)敗的教訓,終于迫使清政府認識到“必全按西法,庶足以御外侮”。統(tǒng)治階層中的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編練新式陸軍的要求。如1895年胡燏棻提出編練新軍、操法軍械務歸一律的建議。同年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亦發(fā)出亟練陸軍的呼吁,他“憤兵事之不振由銅習之太深”,認為“非認真仿照西法急練勁旅不足以為御侮之資”,提出“擬在江南練陸軍萬人,而以洋將管帶操練”②的在江南編練自強軍的計劃。因此,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敗,成了促成自強軍產生的一個直接的因素。
1895年12月2日張之洞向清廷遞上了《選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折》,將自強軍開辦情形專案具奏,不久得到上諭批準,表明了自強軍的誕生。到1901年9月自強軍全軍調防山東,并入袁世凱的武衛(wèi)右軍止,前后共達5年9個月①。為了敘述方便,茲將自強軍5年9個月的發(fā)展演變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成軍時期,時間是從1895年12月到1896年8月。這時期,自強軍在江寧成軍,仿德國營制,并制定了餉章。設步隊8營、馬隊2營、炮隊2營、工程隊1營。步隊每營250人分為3哨,馬隊每營180騎分為3哨,炮隊每營200人分為4哨,工程隊1營100人,醫(yī)官、獸醫(yī)、槍匠、伙夫、馬夫等另備,全軍兵士正額為2860名,年餉40余萬兩,全軍聘德國軍官32人,其中除委來春石泰為全軍統(tǒng)帶外,11人為營管帶,20人為哨官。華人將弁任副營官及副哨官。士兵從江蘇、安徽兩省土著鄉(xiāng)民中招募。并設立營務處管理全軍營務,任命知府錢詢?yōu)樽詮娷娧蟛偬嵴{,總理營務處。自強軍成軍后,在江寧省城購建營地營房駐扎,并進行操練。1896年2月,張之洞調湖廣總督本任,劉坤一回到兩江總督本任,自強軍開始由劉坤一接辦。同年6月,自強軍因情操場訓練,與劉坤一的湘軍親兵營發(fā)生了沖突,親兵開槍打傷洋將格羅才。自后德國兵輪、領事紛至沓來,在懲罰了當事者之后,德國人的要求需索還是有加無已,既爭撫恤費,又請領3年薪資回國養(yǎng)病,幾經波折,才將事情平息。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劉坤一決定自強軍離開江寧,徙軍吳淞。7月16日,劉坤一批準了總辦營務處洋操提調錢恂的辭職,改委候補道沈敦和總理自強軍營務處,由他督率全軍移駐吳淞。同時,劉坤一又變動了自強軍營制,將原設馬隊2營挑選精壯并為1營,這樣全軍定額為步隊8營,每營250人,馬隊1營,180人,炮隊2營,每營200人,共2580人。
第二階段為穩(wěn)定操練時期。時間從1896年8月到1898年5月。這時期自強軍駐扎吳淞,為全軍最興盛時期。吳淞地處上海???,此處原駐有江南防營盛字軍。為了駐扎自強軍,劉坤一專門撥款修筑營房,并令原吳淞駐軍移扎獅子林炮臺,騰出營地操場,資自強軍訓練。自強軍各營于5月間先后從江寧抵達吳淞,分營駐扎。其時房屋尚未建成,除步隊一、五營之外,其余各營都只好臨時支搭帳棚居住,到8月上旬,房屋建造方告完竣。
自強軍安頓以后,開始了正規(guī)的軍事操練。為了督操方便,將步隊8營分為左右兩翼,每翼4營,由洋營官斯忒老和柏登高森統(tǒng)帶(后由南爾都福接替斯忒老)。士兵們開始了緊張的訓練,每天幾乎“無一刻之偷閑”。步隊使用的武器是1888年新式小口徑雙筒毛瑟槍,炮隊2營使用武器分別是克虜卜八生的后膛鋼炮及英國麥克信七生的半后膛鋼炮各6尊。馬隊操練器具主要是長矛,炮隊馬隊士兵則都備有新式小口徑雙筒馬槍。1897年5月1日,自強軍在吳淞舉行閱操,邀請了駐滬各國領事、水陸團練各將弁共170余人觀看。閱畢,上海的西文報刊評論說:“此軍人人體氣強壯,槍械整潔”,步隊“聽其扳機作勢之聲則千人一律,及裝藥放響則初次不齊,二、三次較佳”;炮隊鋼炮“皆精利之器,光潔絕倫,……炮手之技洵稱敏捷”;馬隊“操亦甚精,進退徐疾,皆如人意”。①連當時江蘇巡撫趙舒翹視察自強軍時,對其“行軍陣法”,也發(fā)出“江南諸軍無如自強軍”的感嘆。國內輿論更對自強軍“士軀之精壯,戎衣之整潔,槍械之新煉,手足之靈捷,步伐之敏肅,紀律之嚴謹”①,贊嘆不已。大閱操的成功,使自強軍名聲大振,令中外人士有耳目一新之感。
1897年2月,鑒于士兵操練已基本嫻熟,自強軍又在駐地辦起練將學堂,練將學堂分派洋將4人充任教習,輪流教授槍法、步法、測繪、戰(zhàn)學四門課程。每日集華副營官哨官赴堂聽課,以4個月為期。4個月之后,又接辦了練弁學堂,由自強軍中選派排長入堂學習,練習行軍、偵探、測繪等技藝。這些學堂的開辦,使自強軍營哨排長各級將弁得到了輪訓。
是年9月,自強軍移駐吳淞訓練已有年余,按張之洞創(chuàng)軍之原意:“俟成軍半年以后,操練已有規(guī)模,即行推廣加練,酌增人數一倍,統(tǒng)以增至萬人為止?!雹诘窍抻谪斄?,劉坤一無力再擴大自強軍。于是便出現(xiàn)了調防分練之議。即將自強軍調防江陰,調江陰合字營來吳淞自強軍駐地,與原駐吳淞的盛字營一起由自強軍派洋將弁教練,而自強軍僅留洋將2員隨往江陰教練。此議原意很明顯,一可不增餉項,達到多練新軍之目的。二可將自強軍中的洋將權力削弱。三可避免自強軍與防軍因餉項厚薄而產生矛盾。但調防分練的主張,很快引起洋統(tǒng)領來春石泰的反對,他上書劉坤一說:“歐洲強國用兵最精,而訓練率限以三年,未有一年成勁旅者”,他認為今自強軍雖較諸防營為佳,但比較歐洲之兵,則如初涉藩籬,未窺堂奧,并且僅令2洋將隨往江陰接練,限于能力,對操練必有不利。而且自強軍名聲已著,駐扎吳淞可扼守要隘,隱維大局,關系非輕。來春石泰的反對使劉坤一改變了調防分練的主張。同年9月27日劉坤一作出自強軍仍駐吳淞接續(xù)訓練的決定。只令自強軍就近教習盛字軍。不久,自強軍派出洋將3員前往盛字軍,教習洋操。
是年11月2日,來春石泰上了要求補練工程隊的條陳。11月13日,劉坤一批示決定工程隊由江寧陸軍學堂開辦,自強軍不必籌建。這樣自強軍的營制上正式取消了工程隊1營的編制。自強軍的編制,在移駐吳淤前共為11營,額設士兵共2580人。自沈敦和總理營務處時起,因點驗剔退,先后斥革逃逸,自強軍共缺額240余名。雖屢經招募選補,但從未足額,加上洋將又慮新舊摻雜,操練難期合法,因此常積缺額百余名或數十名不等。1898年2月,因洋統(tǒng)帶來春石泰的合同期將滿解職,自強軍兵額始一律補足。
自強軍中的德國軍官,都訂有3年合同,自1895年應募到華之日起,到1898年的3月至9月將先后期滿。為了作好交接工作,1898年3月劉坤一派長江水師提督黃少春,前皖南鎮(zhèn)總兵署江南提督李占椿,兩江營務處道員楊慕璿前往吳淞校閱自強軍。閱畢,他們向劉坤一報告說:“調閱馬步炮隊各營軍容壯盛,隊伍整齊,陣法進退有方,槍炮施放靈捷,倘遇有事可期得力”。為此劉坤一上奏請獎來春石泰二等第三寶星,洋營官齊百凱等6員給三等第一寶星,其余16員洋哨官獎給銀牌。鑒于來春石泰將于4月11日合同期滿,委李占椿接統(tǒng)自強軍,其它洋營官哨官均俟期滿派員接帶。③1897年后,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瓜分危機日盛,英國又提出要以長江流域為其勢力范圍,因此長江流域的防守成為重心。負有守土之責的劉坤一,基于“以江寧江蘇論,則江陰系兩處門戶,若論大局,則鎮(zhèn)江乃上游七省咽喉,且為南北關鍵。”作出了重點扼守江陰、鎮(zhèn)江的決定。由于前時來春石泰的反對,自強軍未能移駐江陰,來春石泰期滿辭退后,1898年5月,由新任自強軍統(tǒng)帶江南提督李占椿帶軍移駐江陰,以便與鎮(zhèn)江上游諸軍相互聯(lián)絡,自強軍加入了江防行列。
第三階段為參與江防時期。時間是從1898年5月到1901年9月開拔山東,并入袁世凱武衛(wèi)右軍止。這時期,自強軍遣散了洋將,全歸華將自統(tǒng)。軍隊營制上增加了江南提督親兵一哨。全軍在靠近江陰沿江炮臺附近,擇地駐扎,以備有警時與炮臺互相策應。1898年9月,劉坤一道上諭:三十七營防軍練洋操,每哨由自強軍酌撥排長一名充任教習,一切操法都按自強軍的章程。自強軍調出排長的缺額,由統(tǒng)帶另行募補,又將自強軍新纂之《西法類編》一書分發(fā)江南防軍各營旗,責成營哨官誦習。在白強軍排長的教習下,江南防軍改練德操頗著成效。
1899年12月,劉坤一出省視察江南各路防軍,得意地稱贊自強軍及駐鎮(zhèn)江的江勝軍“操法極為整齊,所演行軍隊連環(huán)炮聲勢聯(lián)絡,均足以備緩急?!?br/>
1901年7月18日,清廷命令自強軍調往山東交袁世凱酌量分布和訓練。這一紙諭令,標志著一支獨立的自強軍即將被吞井。接此消息,首創(chuàng)自強軍,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急忙詢問劉坤一,劉答以因該軍向習洋操,就近歸袁訓練,以期一律精熟。劉的答復并非心里話,事實上他以江南防務薄弱為由,主張留下自強軍。同時,袁世凱也在山東上了《辭督練自強軍折》,請清廷收回成命,但這些請求都未被允準。于是劉坤一只得忍痛割愛,交出自強軍的指揮權。除將親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馬步炮各營借原領軍械等項,于1901年9月自江陰起程開赴山東。從此,自強軍便在袁世凱的節(jié)制之下。
自強軍是既不同于湘淮軍也與練軍有別的自成一系的新式陸軍,因此有必要簡敘其組建特點。
第一,募洋將為統(tǒng)帶管帶。在60年代初,清政府雖通過湘淮軍招募洋人統(tǒng)帶常勝軍、常捷軍。但這只是出于“圍剿”太平軍的需要的權宜之計,事后很快將兩軍解散。此后,在長達幾十年的練兵時期內,大都利用洋將為教習,并無統(tǒng)兵之權。促使張之洞下決心募洋將為統(tǒng)帶管帶的,是他看到了綠營湘淮等舊軍有著:人皆烏合,來去無恒;里居不確,良莠難分;各軍都有缺額,在職勇丁亦系當雜差;將擁厚資,士不宿飽;于新式槍炮、操練諸事全不講求:繪圖、測量、行軍、水陸工程諸事尤所不習;以及將領無練兵報國之心等弊端。要除去這些弊端,他認為只有募洋將為統(tǒng)帶。張說:“練兵之道無權不行,若仍以華官為管帶,發(fā)餉仍歸營官,則缺額攤扣之弊如故,成見自是之習如故,事事掣洋人之時,教練必無實際,故用洋人為教習而不使之管帶無益也?!碑斎唬膊皇菬o限制的政權,而是小心翼翼地對洋將權限作了規(guī)定,如“帶兵操練之權悉以委之洋將弁,而約束懲責之權則專歸華官”。張氏認為,“洋將上則統(tǒng)屬于該省督撫、將帥,次則所立合同約定,會商該省營務司道,下則弁勇皆系華人,一軍之中洋弁不過數十人,斷不至有尾大不掉之虞?!碑敃r張之洞聘洋將為統(tǒng)帶、管帶的做法應該承認有進步作用,這同60年代初用常勝軍、常捷軍專門來對付太平軍不能混為一談。張之洞的這一目的雖是為了維持清王朝統(tǒng)治,改變中國軍隊落后的狀況,但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看到“今外洋各國,無一國不汲汲于兵事,日夜講求淬厲,以相角相伺,我若狃于和局,從此罷兵節(jié)餉,而不復為振作之計,是中國永無戰(zhàn)勝之日矣。”①因此他創(chuàng)練新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御外侮。但是單靠列強來改變中國軍隊落后的狀況是行不通的,帝國主義者決不會真心幫助中國軍隊實現(xiàn)近代化,而只是出于維持中國半殖民地局面的需要。特別是一旦他們掌握了清統(tǒng)治的支柱——軍隊的領導權,必然又會觸犯清統(tǒng)治的利益。以后的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作為自強軍的接辦者劉坤一,他對聘洋將有著不同的看法。早在張之洞創(chuàng)建自強軍之初,劉氏就借蔭昌之口講出:“練陸軍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涉于張皇”;“若遽多雇土等洋人鋪排門面,則初學未能領略,徒為虛費薪資?!钡日Z。①暗示了他和張之洞聘洋將急練陸軍萬人主張的分歧。果然,劉坤一回任兩江不久,和洋將就產生了矛盾,劉坤一試圖改動來春石泰擬定的自強軍營規(guī),遭到來春石泰的反對。“從此意見各深,遇事益難商辦”。最后劉坤一只能收回營務處的事權,其余稍為遷就洋將。①劉坤一為收回營務處事權,專門制定了洋將弁的訓條和規(guī)條。②在他札發(fā)的訓條中,將洋統(tǒng)帶的權力限于督飭操練、管轄洋將弁。而洋將棄的權力也限于帶領教習,及監(jiān)督伙食、發(fā)餉等事。訓條明文規(guī)定洋管帶應聽營務處總辦節(jié)制,一改張之洞擬定洋將會商該省營務處司道的規(guī)定。營務處除不能直接管轄洋統(tǒng)帶外,其他任何洋將弁都有權節(jié)制。通過訓條,將營務處權力增大,洋將弁的權力縮小。同時,訓條還規(guī)定洋將弁對操練以外各事:如華將弁與兵士請假、操衣顏色、靴帽式樣、兵士處罰等事均不必與聞。為預防洋將弁控制軍隊,訓條中特別規(guī)定,華將弁與兵士不能相離。洋將不得以操練華將弁為由,將華將弁與兵士分離。最后訓條還重申,此訓條與合同無異,違者即以違反合同論,當行辭退。在劉坤一酌定的規(guī)條中,制定了對洋將弁的賞罰條例,通過訓條、規(guī)條,劉氏將洋統(tǒng)帶權力削弱了。表面上洋統(tǒng)帶仍為全軍統(tǒng)領,事實上營務處從各方面進行鉗制,營務處成為實際上的權力中心。
盡管劉坤一對洋將作了種種限制,但在1896年自強軍與湘軍親兵營的沖突中,由于一洋弁受傷,德國政府出面,進行了武力威脅,使劉坤一感到了聘洋將潛在的政治干涉危險。這種危險感,隨著1897年德國強租膠州灣引起的瓜分危機而加劇。在當時的形勢下,劉坤一深恐洋將領兵,會使自強軍倒戈助德。但礙于3年合同期未滿,加上中德之事正在議商,尚未宣戰(zhàn),難以將洋將一律辭退。
因此“目下去留兩難,祗合暫為羈縻而已”。③值得注意的是,堅決請求聘洋將的張之洞,當時也改變了態(tài)度。他在總結了江南、湖北用洋將的教訓后說:“查今日中國練兵誠為第一要事,惟各國皆思干預我兵權,亦是大患。大率用洋人教習即可,用洋人大員為將領則萬萬不可?!雹僖驗檫@是觸犯清統(tǒng)治的利益的大事。此后終清王朝之世再也沒有出現(xiàn)洋將直接統(tǒng)帶中國軍隊的情況。
第二,餉源出自地方籌集,洋將、兵士薪餉較高。自強軍的餉源同湘淮軍一樣,由主辦者在地方籌集。這和新建陸軍餉源仰恃戶部供給不同。因此自強軍帶有濃厚地方軍隊的色彩,也決定了它最后被并吞的結局。
自強軍的創(chuàng)辦經費來自瑞記洋行的借款。此款總數為100萬英磅,6厘息,九六扣。按當時市價兌換折銀628.6萬余兩。以在江南辦理防務名義由張之洞奏準清廷息借。由江蘇鹽課、厘金、籌捐等項擔保,分20年本利歸還。因此張之洞說:此款是“名為借款,何異將本省自有之財提前應用?!雹谧詮娷姷慕洺pA源有三個來源:蘇、皖、贛三省裁兵每年可省20萬兩,從新增蕪湖米厘中抽出12萬兩,從蘇、滬兩局米厘中撥銀38萬兩,三者合計70萬兩。
自強軍的薪餉在當時是全國最高的。這不但是每年要化巨額薪餉于所聘的30余員洋將弁,而且自強軍士兵的薪餉也高于同時期的防軍、新建陸軍、湖北洋操隊。1898年戶部有個統(tǒng)計,按自強軍每年所需餉銀計之,大概綠營3名抵自強軍1名,勇營2名抵自強軍1名。當時新建陸軍正兵月餉每名四兩五錢,湖北洋操隊正兵月餉四兩二錢,防軍勇丁每名月餉亦是四兩二錢,唯自強軍的軍餉使地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劉坤一回任兩江總督后,對當時江南財政的情況叫苦不迭,認為自強軍“尚須變通辦理,以資節(jié)省?!雹垡虼怂?898年以江南防軍改練洋操急需加餉為由,將自強軍排長月餉由10元改為6兩,士兵由3元改為四兩五錢,和新建陸軍、湖北洋操隊接近。
第三,仿德國營制。張之洞強調不僅要學習德國的軍事技術,而且要學德國的營制,他認為,德國營制每一軍必兼有步隊、炮隊、馬隊、工程隊數兵種始成一軍。自強軍是合諸兵種為一體的具有近代軍隊特點的軍隊。自強軍的步兵共8營,分左右兩翼,每翼4營,每營設3哨。德制1營管4哨,哨各250人,每哨設3隊。而自強軍正是按德制1營擴為1翼,1哨擴為1營,1隊擴為1哨。特別是自強軍仿德制建立起一支西洋軍樂隊,實開近代中國軍樂隊之先聲,在當時是一大要聞。
四、新建陸軍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廷苦心經營幾十年的海陸軍一敗涂地。戰(zhàn)敗的結局迫使清政府認識到練兵非“仿照西法”不可。開始了編練新式陸軍工作。率先編練新軍的是胡燏棻,他組織了一支由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4750人的“定武軍”。于1894年冬開始屯駐天津馬廠進行編練。定武軍從組織、訓練、技術、武器上力求模仿西式軍隊,試圖改變湘淮和旗綠舊軍的腐敗狀況。1895年10月定武軍從馬廠轉移到小站,開始了小站練兵。不久,胡燏棻奉旨督造津盧鐵路后,定武軍接統(tǒng)乏人,經榮祿等保奏,旨準袁世凱接辦。袁世凱接辦后,將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自任督練官,并設參謀、執(zhí)法、督操三個營務處,分別以徐世昌、王英楷、梁華殿負責。還增募步兵2000人,馬隊250人,連原定武軍4750人,共達7000人。其軍隊的編制是軍下分左右兩翼,翼下有營、隊、哨、棚。相當于營、連、排、班。1898年11月,榮祿奉旨督練武衛(wèi)軍,分前、后、左、中、右五軍,新建陸軍改名為武衛(wèi)右軍,人數也發(fā)展到萬人。1900年2月,袁世凱補授山東巡撫,帶武衛(wèi)右軍隨赴山東,在山東,袁的軍隊又得到進一步擴編,將山東舊軍34營改編成步、馬、炮20營,定名為武衛(wèi)右軍先鋒隊,人數達1萬余人。經過八國聯(lián)軍之役,武衛(wèi)軍的前、后、左、中四軍除左軍馬玉昆部外,幾乎全都崩潰。而武衛(wèi)右軍不但沒遭損失,反而得到擴充,成為北方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1901年11月,袁世凱授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軍事實力進一步擴充,迅速編成北洋六鎮(zhèn)。
袁世凱親自督率的這支新式陸軍,增添了許多湘淮旗綠軍等舊軍所沒有的內容。使其別具特點:其一,重選募。袁世凱認為,舊軍的腐敗“固由于訓練之無法,實始于選募之不精”。①因此他特別強調募選。募兵標準是勇丁身量,一律4尺以上,體力精壯,井防止出入于舊軍的潰勇游卒進入新軍,以杜絕舊軍積習的浸染。
其二,厚給薪餉。袁世凱認為“人之當兵者,亦為糊口贍家來耳”。①因此要想固結兵心,必須優(yōu)厚餉項。他奏定的新軍餉章,要比綠營、練軍優(yōu)厚,并且改變舊軍中吃空額和層層克扣的發(fā)餉弊病,由糧餉局派員會同各營官長及管餉委員,在操場公開點名發(fā)放,保障了士兵按月定期領餉。
其三,精選拔。選拔軍官注重文化和近代軍事技術。袁世凱接辦新建陸軍伊始,就注意吸收了一批武備學堂畢業(yè)生作為新建陸軍軍官,并隨即在小站辦起德文、炮隊、步隊、馬隊四所隨營學堂,培養(yǎng)軍事人才。當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先后辦了北洋行營將弁學堂、武備速成學堂、北洋陸軍講武堂、陸軍師范學堂,以及憲兵、軍醫(yī)、馬醫(yī)、軍械等各類??茖W堂,還向日本等國派遣陸軍留學生。規(guī)定新軍官弁員缺,以北洋留學生及軍事學堂畢業(yè)生充任。
其四,嚴訓練。袁世凱認為,中國軍隊作戰(zhàn)不力,是由于操練不精。“舍認真以練洋操之外,因別無善策以處此”②。他認識到教洋操的教習與指揮官應該統(tǒng)一。他說,“各國之治軍也,其官弁無一不由學堂出身,即無一不知訓練各法,蓋平日教練之法皆臨敵運用之方,平日由官弁教之,即臨敵由官弁用之?!抑畬W洋操也,居恒操練則資之教習,而官弁不知,臨陣調度又任之官弁,而教習不與。操則具有條理,戰(zhàn)則聚而受殲,習非所用,用非所習”。①因此袁世凱訓練軍隊時,要求各級軍官躬親教練,這就要求軍官懂西洋操法,懂軍事技術,這也是他任命武備學堂畢業(yè)生為軍官的主要原因。在軍事訓練上,袁世凱規(guī)定了基本訓練內容:練規(guī)矩、練號令、練身體、練步伐、練器械、練陣式六條。步隊從立正、稍息作起,槍械構造、維修保護等,均為正式訓練科目。炮兵除掌握步兵的訓練科目外,還要學習各種火炮構造和操法,背馬、套馬以及牽引炮車各法。騎兵從騎馬操刀練起,學習各科隊形、陣法,包括與步兵交戰(zhàn)法,對炮兵交戰(zhàn)法,下馬步戰(zhàn)法等,加上養(yǎng)馬、馴馬的知識。每隔一段時間,全軍會操一次,合練各種隊法、陣法和諸兵種合同作戰(zhàn)方法。還經常把隊伍拉到野外,進行行軍、駐扎等實戰(zhàn)性的野練。
其五、組織完善。新建陸軍的領導機構比湘淮等舊軍完善,能適應近代多兵種訓練和作戰(zhàn)要求。湘淮軍的領導機構主要是營務處和糧臺。營務處的作用類似以后的參謀機構,糧臺的職能類似以后的后勤機構。新建陸軍沿用了營務處的名稱,但分為參謀、執(zhí)法、督操三個營務處,并設有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轉運局、軍醫(yī)局等機構來分工對口負責。領導機構趨向專業(yè)化。
五、新式陸軍的歷史作用 所謂新式陸軍,除經改造過的淮軍、練軍之外,主要是指自強軍和新建陸軍。
自強軍和新建陸軍的出現(xiàn),沖擊了晚清軍界沉悶腐朽的狀況,受到中外輿論的一致好評。有稱自強軍為“明星旅團”者,有稱袁世凱的部隊是清王朝唯一裝備齊全的軍隊者。清政府也將新式陸軍作為中國軍隊之楷模。它曾下令“北方各省營伍,由新建軍遣員教習;南方各省營伍,由自強軍遣員教習”。②自強軍和新建陸軍在南北各省得到了推廣。
自強軍同新建陸軍一起,成為中國第一批近代化的軍隊。這不僅僅在于他們使用了新式的武器裝備,接受了先進的西方軍事技術訓練,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晚清腐朽的封建軍事制度的變革。作為自強軍的創(chuàng)始人張之洞,在建軍伊始,闡述了自強軍的建軍原則,即軍之“體用”說。他認為,額必足,人必壯,餉必裕,軍火必多,技術必嫻熟,勇丁必不當雜差,將領必不能濫充,此七者為軍之體。而臨陣調度運用之妙,賞罰激勸之方為軍之用。并強調“凡事必其體先立然后其用可得”。①不難看出,張之洞所說的“體”,即是指軍事制度,包括兵額、兵源、軍餉、軍火、軍事技術、士兵及將領素質等方面。是針對他指出的勇綠各營舊軍的弊端而言的。他所說的“用”,即是指戰(zhàn)略戰(zhàn)術,治軍手段方法等。認為這些只有變革現(xiàn)存的軍事制度之后,“用”才能有所講求。張之洞提出的治軍“體用”說,比較客觀地順應了軍隊近代化的歷史潮流,在變革軍隊器用方面的同時,更應注重軍事體制的變革,正因為將此作為建軍的指導思想,于是才會有近代意義的軍隊——自強軍的誕生。無獨有偶。在張之洞“體用”說的同時,袁世凱在總結甲午戰(zhàn)敗的原因倡議西法練兵時說到,“此次軍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慮者,在于軍制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jié)制之師?!瓰榻裰嫞肆颓胺?,汰冗兵,節(jié)糜費,退庸將,以肅軍政。亟檢名將帥數人,優(yōu)以事權,厚以餉糈,予以專責,各裁汰歸并為數大枝,扼要屯扎,認真整勵。并延募西人,分配各營,按中西營制令參配改革,著為成憲。必須使統(tǒng)將以下均習解器械之用法,戰(zhàn)陣之指揮,敵人之伎倆,冀漸能自保。仍一面廣設學堂,精選生徒,延西人著名習武備者為之師,嚴加督課,明定升級,數年成業(yè),即檢派夙將中年力尚富者分帶出洋游歷學習,歸來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將弁得力而軍政可望起色”。②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基本構想,和張之洞如出一轍。在上述思想指導下,自強軍與新建陸軍這兩支軍隊全仿西式軍隊建制,試圖用西方的軍事制度來變革現(xiàn)存的軍事體制,使舊有的封建軍事體制發(fā)生了很大變革,正是在軍隊近代化中邁出了這艱難而又關鍵的一步之后,中國陸軍才開始出現(xiàn)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軍隊。
但是,自強軍及新建陸軍對封建軍事制度的變革還是很不徹底的,它剛剛脫胎于舊軍,不可避免地保留有濃厚的封建殘余,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下述三個方面:(一)向軍隊灌輸“忠君”、“盡孝”等封建思想?!胺脖∪胛橹?,必須擇忠義要旨,編輯歌訣,由將弁等分授講解,時??紗枴?。①如新建陸軍的勸兵歌,一開始就是“諭爾兵,仔細聽,為子當盡孝,為臣當盡忠,朝廷出利借國債,不惜重餉來募兵,一年吃穿百十兩,六品官俸一般同,如再不為國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①軍隊思想教育的實質就是要把士兵馴服成為清廷效忠賣命的工具和奴才。袁世凱還在各營房供設他的“長生祿位”,每天強令士兵叩頭行禮,造就一種“袁大人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要為袁大人賣命”的氣氛,以使官兵“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便于他的駕馭控制。
(二)嚴厲控制士兵。自強軍、新建陸軍都制訂了一套森嚴的軍紀軍法,涉及到訓練、行軍、宿營各個方面,對“結盟立會”造謠惑眾”和“遇差逃亡,臨陣詐病”者都要問斬,逃兵一月無下落就要追究家屬,士兵入伍時都要親鄰甘具保結。正像袁世凱曾自己夸口說過的那樣,“練兵的事情,看起來似乎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主要的是要練成絕對服從命令,我們一千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有錢,不從就吃刀”。②袁世凱就是靠他這正反兩手維持著對新軍的控制。
?。ㄈ┥舷录夐g的封建私屬關系。不論自強軍還是新建陸軍,軍隊的創(chuàng)建者都和他的軍官保持著一種封建性的私屬關系,這不僅在于軍隊創(chuàng)建者控制了軍隊各級官吏的命運,并且就是在創(chuàng)建者本人調離后,仍能遙控該軍,并對它發(fā)生影響和作用。自強軍奉旨調往山東,遠在湖北的張之洞盡管早已離開該軍,卻仍要過問其事。這種封建性的私屬關系,在新建陸軍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袁世凱通過金錢收買,拜義父,拜老師,拜把兄弟,結兒女親家,封官許愿,安插親信等種種手法,培植自己的軍官隊伍,造成兵為將有、上下級依附關系濃厚的封建私屬性質。
以上三個方面的封建殘余,有的是軍事改革不徹底的問題,有的則是同社會的封建性質相關聯(lián),因此不能單純從軍隊的角度來分析論證,而更應從整個社會為背景來探討分析。
自強軍、新建陸軍等新式陸軍的創(chuàng)建,無疑首先是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統(tǒng)治的需要,跨入近代軍隊行列之新式陸軍也確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為清王朝的茍延殘喘起到了作用。在清政府的最后10余年中,新式陸軍鎮(zhèn)壓了義和團起義,革命黨人的起義,充當了清政府反革命的忠實工具。但是,10余年后,清王朝精心培育的新軍倒戈相向,發(fā)動了武昌起義,導致了清王朝的最終覆滅。清王朝“以兵興者,終以兵敗”!
?、俟饩w七年閏七月二十六日,陳寶琛片,《洋務運動》(二),第515—516頁。
?、倮铠櫿隆稄投∮晟胸?,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0,頁22。
?、倮铠櫿隆独钣晖ぶ栖姟?,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十二日,《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3,頁14。
?、诶铠櫿隆督蚩ば鲁强⒐ふ邸罚饩w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6,頁41。
?、劾铠櫿隆痘I議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二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4,頁16。
?、倮铠櫿隆稐l復四事》,光緒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李文忠公全書》海軍函稿卷3,頁1。
②李鴻章《復丁稚璜宮?!?,光緒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5,頁23。
?、鄱嘁姟肚迥┖\娛妨稀?,第268—272頁。
?、倮铠櫿隆堆查喓\娍⑹抡邸?,光緒十七年五月初五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72,頁4。
?、倮铠櫿隆督杩钯弬錁屌谡邸?,光緒十年正月十七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49, 頁4。
?、诶铠櫿隆墩撡徯率交鹌鳌?,光緒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15,頁23。
?、邸肚宄m(xù)文獻通考》卷228,考9744。
④中國史學會編《中法戰(zhàn)爭》(四),第98頁。
?、荨堆髣者\動》(四),第447頁。
?、蕖堆髣者\動》(八),第531頁。
?、佟稄埼南骞纷嘧h卷14,頁17。
②③《洋務運動》(三),第519、522頁。
?、堋夺迩诠z集》奏稿卷26,頁46。
?、荨稄埼南骞纷嘧h卷33,頁27。
?、傧特S朝《籌辦夷務始末》卷72,頁12。
②《洋務運動》(三),第469頁。
③《曾文正公手書日記》,同治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堋肚宄m(xù)文獻通考》卷217,考9642。
⑤《清史稿》卷139,第4128頁。
?、蕖恶R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一卷,第17頁。
?、佗凇吨蟹☉?zhàn)爭》(二),第168、580頁。
?、邰堋吨蟹☉?zhàn)爭》(六),第468、72頁。
⑤《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11,頁36。
⑥《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229,考9745。
?、佗邸堆髣者\動》(三),第457、469頁。
?、吖饩w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誴親王奕淙等奏,《洋務運動》(一),第245頁。
?、堋独钗闹夜珪纷喔寰?0,頁46。
?、荨独钗闹夜珪纷g署函稿卷4,頁39。 ①參見本書第十七章第五節(jié)。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10頁。 ①張之洞《選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析》,《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4O。
?、谄浜箅m仍存自強軍之名,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正式并入北洋第六鎮(zhèn),但實際上獨立的自強軍已不存在,為武衛(wèi)右軍所控制。
?、龠@個時期,工程隊1營并未開招,因此實額是2580人①《自強軍西法類編》創(chuàng)制公言,卷下,頁33—36。
②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tǒng)編》卷74,頁7。
?、蹚堉础哆x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折》,《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40。
?、賱⒗ひ弧蹲詮娷娊叹氂谐煽兦褰o洋員寶星折》,《劉忠誠公遺集》奏疏卷28。
①劉坤一《寄總署》,《劉忠誠公遺集》電奏卷1,頁61。
?、僖陨弦木姀堉础队跽埿迋鋬Σ耪邸?,《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37。
①《劉忠誠公遺集》奏疏,卷24。
②劉坤一《致桂薌亭》,《劉忠誠公遺集》書牘卷12。
?、邸蹲詮娷娢鞣惥帯穭?chuàng)制公言,卷上。 ①劉坤一《致榮仲華》,《劉忠誠公遺集》書牘卷17。
?、趶堉础吨驴偸稹?,《張文襄公全集》卷80,頁8。
?、蹚堉础痘I辦江南善后事宜折》,《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38。
①劉坤一《致李中堂》,《劉忠誠公遺集》書牘卷12。 ①《養(yǎng)壽園奏議輯要》卷13,頁2。
②《養(yǎng)壽園奏議輯要》卷44,頁8。
①《養(yǎng)壽園奏議輯要》卷1,頁6。
?、凇队柧毑俜ㄔ斘鷪D說》(一)第80—81頁,文海社版。
①《清史稿》卷132,第394O頁。
?、趶堉础哆x募新軍創(chuàng)練洋操折》,《張文襄公全集》奏議40。
?、僦袊穼W會編《中日戰(zhàn)爭》(五),第218—219頁。
?、佟洞笄骞饩w新法令》冊14,頁60。
?、凇缎陆戃姳凿洿妗肪?,頁5。
?、邸栋耸旎实蹓簟返?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