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簡明大歷史:掌握宇宙及文明歷史上的每一個節(jié)點的大事件

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我們相信,地球正位于恒星周圍最適合生命存在的區(qū)域內(nèi),也就是“金發(fā)姑娘地帶”。

本文摘自《簡明大歷史》,伊恩•克夫頓(Ian Crofton)、杰里米•布萊克(Jeremy Black)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金發(fā)姑娘地帶

大約46 億年前,太陽系—太陽和它的各大行星—形成于一個星云,這是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旋轉(zhuǎn)云團。隨著塵埃越來越密集,更多的物質(zhì)被引力吸引過來,最終形成了行星。至今,它們依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旋轉(zhuǎn)。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地球的體積不到其1/10,而木星的大小只有太陽的1/10。地球距離太陽1.496億千米,木星到太陽的距離是這一長度的5倍,而最外層的主要行星—海王星,則比地球遠上30倍。相對較小的內(nèi)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基本是由巖石構(gòu)成的,而那些巨大的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則主要是由環(huán)繞在一個小巖核周圍的氣體組成的。

據(jù)我們所知,生命是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的,而想要細胞發(fā)揮作用,液態(tài)水是不可或缺的。水星和金星距離太陽太近了,這一切不可能發(fā)生?;蛟S火星上曾經(jīng)存在過孕育生命的條件,NASA的探測器正在這顆行星的表面上探索這種可能性。其他外行星太過寒冷,生命難以存活,不過在它們某些衛(wèi)星的表面之下,或許也存在著液態(tài)水。

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我們相信,地球正位于恒星周圍最適合生命存在的區(qū)域內(nèi),也就是“金發(fā)姑娘地帶”。在《金發(fā)姑娘和三只熊》的故事中,她喝的粥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坐的椅子既不太小也不太大,睡的床鋪既不太硬也不太軟。同樣,地球距離太陽既不太近也不太遠(因此既不太熱也不太冷),水可以作為一種液體存在。它的體積大到足以產(chǎn)生一個強大的引力場,形成大氣層,并產(chǎn)生足夠的大氣壓強,把液態(tài)的水留存在其表面上。

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

根據(jù)我們對銀河系最近的詳細觀察,在那些類似太陽的恒星周圍的宜居帶中,有大約110 億顆地球大小的行星。科學家們認為,在它們之中,距離地球最近的只有12 光年,也就是說,只需要12 年時間,它就能接收到地球發(fā)射過去的無線電信號。當然,出現(xiàn)這些條件并不意味著一顆行星必然擁有生命—更不用說已經(jīng)進化到足以給我們發(fā)送無線電信號的生命了。事實上,盡管遍布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已經(jīng)監(jiān)測了幾十年的時間,但迄今為止仍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外星生命的跡象。

美好的生活是什么

大約在同一時期,許多哲學家和宗教思想家開始不約而同地質(zhì)疑現(xiàn)實的性質(zhì),其中的一些人開始問一個問題:人們該如何生活?告訴人們遵守法律或面對現(xiàn)實是一回事,給他們解釋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于這個問題,一些宗教采取了法律和道德兩種方式,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人們根據(jù)宗教典籍制定了各種律條,任何人一旦冒犯,都將會受到懲罰。猶太教的核心典籍是《十誡》,根據(jù)《圣經(jīng)·舊約》中的記載,上帝把它交給了摩西。根據(jù)這些教條,好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犯戒規(guī)組成的。獻身于上帝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

早期的印度教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只要虔誠地執(zhí)行宗教儀式,死后就能前往神的國度。然而,隨著“輪回”這個概念的出現(xiàn)(參見第154 頁),人們不能僅僅依靠儀式就得到神眷,而且被要求去除塵世的欲望,從而超脫永恒的生死循環(huán)之苦。根據(jù)這一說法,佛祖教導他的信眾,愛欲和貪念只會帶來痛苦。假如一個人以獲得金錢為生活目標,或者執(zhí)著于錢財所能帶來的物欲,那么他永遠都不會感到滿足,還不如只以愛或快樂為生活目標。

佛祖敦促他的門徒,要在自我放縱和極端自律之間,選取一條“中間道路”。許多哲學思想中都有這種“中庸”的理念,這是構(gòu)成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中國的圣人孔夫子(也稱孔子)也推崇這樣的平衡。他教導信徒們說,想要安樂幸福,人必須遵循“天道”,并培養(yǎng)出五種素質(zhì):忠、孝、禮、仁、義。儒家這種齊家治國的思想,成為中華帝國幾千年的思想基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這是為后世所熟知的早期處事“黃金法則”,而耶穌在《路加福音》6:31中也說過類似的話。

“中庸”的意思是說,對于一切事物都要適度。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蘇格拉底(據(jù)柏拉圖所說)把它應用到教育上,他提出在體操和音樂之間獲得平衡,因為前者可以鍛煉身體的強度,而后者則更傾向于陶冶心靈。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把美德定義為用理性選擇“過多和過少這兩種惡習”的中間值。舉例來說,作為一種美德,勇氣是介乎于蠻勇(勇氣過剩)和懦弱(缺乏勇氣)之間的中值。

柏拉圖曾寫道,道德的目標是“成為神一樣的人”。而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最大的善,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其他希臘哲學家也認同這一觀點,并將其視為生活的終極目標。其中一些人將幸福與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堅持認為,理性和自我控制才是實現(xiàn)最大快樂的根本。另外一些人把幸福定義為沒有痛苦,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且崇尚由淡泊而遠離欲望中得到幸福。

對于許多思想家來說,個人的美好生活與其所處的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息息相關。為了實現(xiàn)和諧幸福,對欲望的節(jié)制和在利益沖突中獲得平衡是必不可少的。

作品簡介:

《簡明大歷史》:掌握宇宙及文明歷史上的每一個節(jié)點的大事件

伊恩•克夫頓(Ian Crofton)、杰里米•布萊克(Jeremy Black)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138億年前,宇宙誕生于一場爆炸。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出現(xiàn)在浩瀚的海洋中。20萬年前,智人已經(jīng)開始在非洲大陸上行走。公元前5500年,蘇美爾文明閃耀在世界中央。1450年,歐洲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發(fā)出自己的聲音。20世紀初,世界變革——繁華的城市建起,越來越多的機器產(chǎn)生,全球人口激增,科學技術(shù)不斷進步。然而,在這個不安分的星球上生存的不安分的我們,卻從未停止思考——我們從哪兒來?如今在哪兒?要到哪兒去?

從宇宙大爆炸到21世紀,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某種全新事物的誕生。這本書打破歷史、天文、物理、生物和經(jīng)濟學等學科領域的壁壘,展現(xiàn)了宇宙、生命、文明社會誕生的過程,構(gòu)建了一個宏觀歷史的框架,講述了身邊的世界如何形成,幫助我們清晰了解自宇宙大爆炸起每個時間節(jié)點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這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人類在浩瀚宇宙的時間線中,身處何處的漫游指南,也是一本關于宇宙、生命和文明的口袋百科全書。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