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新聞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由清華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9月9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展覽館開幕,展出包括梁啟超、陳寅恪、梅貽琦等在內的130余位有重要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的清華學人手札。

由清華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9月9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展覽館開幕,展出包括梁啟超、陳寅恪、梅貽琦、胡適、王國維、錢穆在內的130余位有重要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的清華學人手札。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獲悉,展覽按照手札內容分為國學傳統(tǒng)、理工視野、杏壇耕耘、淵雅學識、翰墨飄香、學人情懷六個部分,其中包括陳寅恪寫給王國維的挽聯(lián)手稿,胡適寫給一位名叫小芳的女孩的信札等,展期持續(xù)至11月5日。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王國維贈朱自清蓼園二絕句條幅 1926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先生挽聯(lián) 1927

展覽中一件陳寅恪手跡是1927年王國維自沉于昆明湖以后,陳寅恪寫給王國維的挽聯(lián)手稿,上書“十七年家國久魂消,猶余剩水殘山,留與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簽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后面則有“觀堂先生靈鑒,后學陳寅恪拜挽”陳寅恪寫在清華學校研究院專用的紅格八行箋上,紙上紅色的行格也已模糊,陳寅恪的字墨濃淡相間、清晰易辨識。

在20世紀早期香港與大陸學界的交往中,頗有幾位大名鼎鼎的清華學人。比如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先生于1939年夏至1942年5月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并于1940年夏繼許地山先生之職任中文系主任。另如解放前曾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錢穆先生,于1949年與唐君毅、張丕介及一群來自中國內地的學者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這些新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當時中國大陸各種運動迭起之時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再如,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第一副校長的劉仙洲早年便從北京大學預科考取公費進入香港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學習,其后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受聘為清華大學教授,主持參與了工學院和機械工程系的籌建工作。

毋庸置疑,這一百余年來清華學人與香港的交流是非常頻繁的,其影響自然也十分深遠。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變遷,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有一批遷往港臺的民國學人對港臺當地的學術和學風建設所做的貢獻尤其巨大,這可以以新儒家學派的成就為代表,而其中所折射出的歷史事件與個人境遇,比如新儒家學派中的幾位代表人物,熊十力選擇留在大陸,錢穆與熊的幾位弟子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則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新亞書院,他們在后來的人生軌道和所成就的學術事業(yè)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背后復雜的社會動因,都是值得我們一再深思的。

而內地與香港大學的交流之所以能夠產生重要影響,也是因為雙方各有一些可以互補的優(yōu)勢。比如香港的不少大學從建校起便采用了與英國學校相似的課程架構和培養(yǎng)方式,在中國大陸與世界的交流還比較有限的時候,香港具有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作用,這是香港的大學的優(yōu)勢。而香港本地的文化事業(yè)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比較滯后的,后來之所以有較大提升也是因為這批從內地遷往香港的學者,這又是大陸學人深厚的文化功底的影響。

一、國學傳統(tǒng)

在近代國學研究實踐中,清華國學院學者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成果,絕對無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國研究。他們之所以能夠領銜近百年來的國學研究,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學院所秉持的路線始終是與世界的中國研究、漢學研究、東方學研究聯(lián)結在一起,站在世界學術的前沿。由王國維所實踐、由陳寅恪提出的“把地下的實物和紙上的遺文互相釋證”“外來的觀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參證”“異國的古書和吾國的古籍相互補正”三種方法,開辟了“清華學派”乃至整個近代國學研究的學術方法。而多種語言的修養(yǎng)、多個現(xiàn)代社會學科的訓練、中西融通的學術視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自信、以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人格,都成為促成這種國學研究成就其豐功偉績的重要因素。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梁啟超致孔昭焱信 1926

二、理工視野

清華早期為留美預備學校,學生畢業(yè)后公費留美。1925年創(chuàng)設大學部后,在培養(yǎng)人才上才逐漸擺脫以留洋為目的,但無論是北京政府時期,還是南京政府時期;無論是相對和平時期,還是外患內憂時期,清華均堅持派遣和資助留學生。在“科技救國、實業(yè)救國”的理念引導下,這些留學生中,約有80%選擇學習工程技術和農業(yè)、生物、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其余20%則多在法律、政治、財經、教育等領域深造。這一代遠涉重洋的理工學者,在國難當頭之日,肩負富國強兵的重任,遠赴歐美等國接受現(xiàn)代教育體制的訓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后,回國執(zhí)教,迅速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建立起與世界接軌的現(xiàn)代科學教育體系。甲午慘敗所暴露出的傳統(tǒng)士大夫的知識結構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的嚴重局限性,終于逐漸得到改觀,新型的技術性人才開始在社會各個行業(yè)發(fā)揮重要作用。他們在引領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并走向世界舞臺中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梅貽琦致趙賡揚信(局部) 20世紀50年代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梁思成致聶榮臻市長信(局部) 1949

三、杏壇耕耘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鼻迦A大學之所以著名,正是因為她在創(chuàng)建以來的一百多年中,聘請了眾多有影響的學術大師,也為社會培養(yǎng)了眾多的知名學者、科學家和工程師。這些兢兢業(yè)業(yè)躬耕于杏壇的清華教育者,在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從起步到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當之無愧地承擔了領跑者的角色,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并選拔優(yōu)秀學生赴海外攻讀學位,并努力引進學成歸國的畢業(yè)生;二是在教學中逐步建立起完整、系統(tǒng)、科學及與世界接軌的課程框架;三是積極翻譯國外教材并進一步編纂適合本國教育現(xiàn)狀的中文教材。這些帶有實驗性的教育實踐,最終促成了中國教育學科建設的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陳衡哲致王云五信(局部) 20世紀20年代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張子高致張青蓮信(局部)1941

四、淵雅學識

“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君子不器”、“游于藝”等是先秦以來儒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與要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儒家弟子需要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清華學人正是在某種意義上秉承了這種從古至今的求學和修身原則。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不僅僅在于他們在推動國家社會進步做出的專業(yè)方面的杰出貢獻,同時也在于他們的學識淵雅、視野寬廣、修養(yǎng)全面,不以一己之專而摒棄其他。在從傳統(tǒng)語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古趣盎然的學術行文與著作,酬唱應答時信手拈來的古文詩詞,問詢聯(lián)絡中信筆寫就的書法條幅,均把這些知識精英的日常素養(yǎng)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唐蘭《說文注》手稿(局部) 20世紀20年代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俞平伯贈畢樹棠《遙夜歸思引》寫本(局部) 1945

五、翰墨飄香

清華學人中,頗有一些能書善書而享有盛譽者。如梁啟超對“二王”和北碑均用力極深,形成了碑帖融鑄的書法風貌;商承祚的集甲骨文是將新出考古材料運用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積極實踐;陸維釗晚年書法卓絕,自成一體,溶篆、隸、草于一爐,圓熟而精湛,凝練而流動;唐蘭的鐘鼎、篆書、行書、楷書之作無一不精,最為精到者當屬行楷;俞平伯的小楷風神瀟灑、毓秀奪人,最為書家稱道。他們均可稱是二十世紀當之無愧的書法大家。而另外一些學者,哪怕是理工科學子、教授,雖未專務于書,亦大都寫得一手漂亮好字。不僅如此,清華學人在對書法藝術性的理解和在理論上的闡述,也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引領性的。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羅家倫贈江杓七言行書條幅

六、學人情懷

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思想家米歇爾???略鴮⒅R分子分為兩種,即普遍知識分子和專業(yè)知識分子。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總是這二者的合一,其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社會服務、自身人格完成與制度建設、人格與文格皆是統(tǒng)一的。清華學人身上所具有的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和作為君子的身份感也無時不刻地體現(xiàn)于其在日?,嵤轮兴尸F(xiàn)出的學人情懷中。作為父親、丈夫、長輩、親人、友朋,他們的殷殷叮囑、深切問候、慷慨解囊、推心置腹,等等,讀之令人動容,也窺見那個時代的學者常態(tài)。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胡適致陶維正信 1929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在港展出

朱自清致朱之彥信 1946

展覽名稱:《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

展覽時間:2017年9月9日——11月5日

展覽地點:香港城市大學展覽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