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冰川消融,環(huán)境問題正成為我們當今要面臨的最大的共同挑戰(zhàn)。這一背景下,藝術家可以發(fā)揮怎樣的作用?他們的作品將會以什么方式思考人與自然?近日,作為第17屆“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動之一,“蛇紋綠巖”當代藝術展在北京的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館開幕,展出作品來自中國成都的藝術家組合曹明浩和陳建軍,以及法國藝術家阿德里安·米西卡等。
蛇紋綠巖:關于“斷裂”與“縫合”
“蛇紋綠巖”讀起來略顯拗口,這是一種表面具有綠色蛇紋的混雜巖,是已消亡的海洋的遺物。
展廳中,以燈光和展陳沉浸式地呈現(xiàn)出一種清涼潤澤的氛圍,藝術家曹明浩和陳建軍將“蛇紋綠巖”作為一件裝置作品進行呈現(xiàn)——由地質學家楊勇提供的、發(fā)現(xiàn)于當曲(拉薩市當雄縣境內)下游的巖石標本——作為其“水系避難所”系列的一部分。
策展人盧迎華在展覽前言中寫道:“蛇紋綠巖的這一發(fā)現(xiàn)顛覆了人類對于地球構造的認知——山脈和海溝不是因為地球收縮而形成的褶皺,而是陸地板塊的碰撞所形成的縫合帶”?!吧呒y綠巖”仿佛是一個線索,它是人類對大自然無知的提醒、是重新認識世界的視角、也是從“斷裂”到“縫合”的思維。
展廳內“蛇紋綠巖”巖石標本
展覽并沒有明確將兩位藝術家區(qū)分為不同的單元,而是將不同的作品“縫合”在一起,不同的藝術語言下,是同樣對生態(tài)的關注以及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
關注近處,也關注遠方
法國藝術家米西卡呈現(xiàn)出一個個以影像為主,包含行為、裝置、詩歌的展覽現(xiàn)場。影像中藝術家從細膩的個人角度出發(fā),在不同城市的角落、在無人停留的沙漠,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與植物互動,上演了一段段“奇異”的行為:
他會帶上一個噴壺,裝滿水,到街上去,在德國柏林38度烈日之下,米西卡從自己的住處出發(fā),為城市街邊渴了的、無人在意的雜草澆水;他也會帶上一個桶,也可以是任何容器,裝滿肥料到街上去,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冬日,米西卡為路邊任人踐踏的雜草施肥;他還帶著一塊布和灑水器在墨西哥城高速公路下的城市失落空間認真清洗植物表面的灰塵,希望他們看上去不那樣落寞消沉。
阿德里安·米西卡,《治愈》(靜幀),2019持續(xù)至今,錄像,5分16秒,米西卡在墨西哥城清洗植物
阿德里安·米西卡與植物與自然
阿德里安·米西卡與植物與自然
米西卡的目光聚焦于城市中被人忽視的“雜草”。當城市占領自然,當柏油代替泥土,當向陽生長的植被卻被稱之為“雜草”,米西卡踐行著如何可以更謙遜地對待我們周圍的種種切實的方法。
在布展中,為了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的氛圍,策展人以竹子作為支架,支撐起屏幕放映藝術家的影像作品。
現(xiàn)場 米西卡影像作品的呈現(xiàn)方式
中國藝術家曹明浩、陳建軍則從更宏觀和具有歷史維度的視角出發(fā),展現(xiàn)一般視野無法到達的遠方,理解他們的作品甚至需要一些諸如地質學、地理學、民俗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儲備,但或者只是直觀地去感受與我們相關的遠方。
曹明浩、陳建軍的“水系計劃”以都江堰灌溉工程的知識建構和周邊水系現(xiàn)實進行的研究為起點,自2015年起已有8年時間,他們也曾受邀參加2022卡塞爾文獻展。此次“蛇紋綠巖——第二屆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獲獎展”首次將“水系避難所#1、#2、#3”三組作品包含影像、攝影、裝置、文獻的綜合媒介作品集中展示。
如同“水系避難所”字面意義所指,從跨越千年的都江堰到青藏高原岷江源頭,曹明浩和陳建軍試圖探尋——如何在不疏遠環(huán)境的情況下,在環(huán)境中避難的生態(tài)智慧。
從游牧地區(qū)的黑帳蓬、高原地區(qū)原住民居住的夯土建筑,到2008年四川地震后的重建、農民王一忠十萬顆樹的種植實踐,曹明浩和陳建軍試圖探討在非人類中心的復雜地質構造區(qū)域內,頻繁的災難問題如何促進和超越地域與地緣的集體實驗,同時引發(fā)對本地傳統(tǒng)、植被與遠古智慧的多樣性思考。
曹明浩、陳建軍,水系避難所(靜幀)
曹明浩、陳建軍,《水系避難所#2: 震后的傳統(tǒng)夯土居民遺址》,2019,攝影,尺寸可變
曹明浩、陳建軍,“水系避難所”系列作品
致力于思考和展現(xiàn)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議題的創(chuàng)作
丹尼爾·奧爾布賴特在《繆斯之藝》一書中曾如此寫下,“歌德說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因為它不是自然,而我說自然之所以是自然,因為它是藝術?!睙o論是近在咫尺的日常、還是從未踏足的遠方,當我們用心去體悟自然,會再次感悟造物的偉大與人類的渺小。
據(jù)悉,由法國駐華大使館和蔡冠深基金會設置的“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屬于“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jié)框架內,自成立之日起就推動以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主題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近期,由中法兩國的策展人及機構總監(jiān)組成的第二屆“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評審團,從9名入圍者中評選出3名獲獎者。中國藝術家曹明浩&陳建軍和法國藝術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以作品與環(huán)境問題的關聯(lián)性及藝術品質為評選標準選出。
展覽現(xiàn)場
對于三位藝術家獲獎的原因,“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的評委盧迎華認為:“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長期的實踐,而不是偶一為之的作品。我們重視選取長期嚴肅地致力于思考和展現(xiàn)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議題的創(chuàng)作,也會從創(chuàng)作的手法和強度來考量。更重要的是,我們重視藝術家創(chuàng)作內在的思想性,是否是帶有自省式地、謙遜地去探索與環(huán)境、生態(tài)相關的主題,是否具有人文主義的關懷和世界觀?!?/p>
只是生態(tài)問題是一個過于宏大的敘事。藝術家該如何介入、藝術語言該如何呈現(xiàn)、藝術作品如何引起更多的共鳴、藝術又該如何進行跨學科實踐?
展覽策展人、北京中間美術館館長盧迎華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這個獎項給我們帶來許多的提醒,比如圍繞生態(tài)問題的創(chuàng)作是否淪于獵奇、是否淪于人類中心的思考方式、是否淪于表面,是否淪于自然與人的二元邏輯,這些問題在評審的過程中引起很多的討論?!?/p>
據(jù)悉,“蛇紋綠巖”是第17屆“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動之一,將展至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