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孤兒王經年被常勝軍司令戈登帶回英國讀書,在香港警隊供職近30年,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華界、天津、濟南巡警,可以說是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助產士”,后任滬寧鐵路巡警總巡官。他在香港、上海長期使用William Quincey一名,香港華人多稱之為“昆士”。復旦大學劉軍曾撰文敘述王經年最后25年的內地歲月,本文利用香港報刊及新出史料,希望完整呈現(xiàn)其傳奇一生。
“戈登孤兒”
王經年(1849-1923),江蘇昆山人。1863年英國人戈登率領“常勝軍”洋槍隊攻陷昆山后,收養(yǎng)了幾個孤兒。1863年12月,經戈登擔保,郜永寬等太平天國蘇州守將投降,李鴻章事后將這批太平軍將領殘酷地殺害。蘇州殺降使戈登與李鴻章大起沖突,也使“常勝軍”走向了末路。1864年戈登回國時,將王經年帶到英國留學。
王經年被收養(yǎng)時的年齡有許多不同說法。據(jù)香港天主教檔案記載,1872年王經年在香港結婚時23歲,照此推算,1863年他應該是14歲。戈登當時收養(yǎng)了好幾個男孩,準備都帶回英國,但其他人都在上海逃走了。有西方學者認為,戈登是個同性戀。(史密斯著《十九世紀中國的常勝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57頁)他熱衷收養(yǎng)男性孤兒,有其可疑之處,聊備一說。
戈登讓他妹妹照顧這個孤兒,讓他盡快適應英國習俗與文化。昆士在著名軍事訓練基地奧爾德肖特(Aldershot)培訓5年,學習軍事原理、騎術、槍械和演習,1870年被香港警察總監(jiān)甸尼(Deane)招募到港,10月19日加入警隊,1874年被提拔為警官(Sergent),1878年轉入港府工作,1880年仍回警隊,提拔為三級督察(Inspector),俗稱“幫辦”,為當日香港警隊唯一的華人督察。
回國之初,王昆士顯然無意進入清廷的仕途。1880年7月,正值“伊犁危機”時期,戈登接受清廷邀請回華,就如何對付沙俄國威脅問題接受咨詢。戈登到天津與李鴻章敘舊,賓主甚歡。以戈登和李鴻章在戰(zhàn)場上“過命”的交情,想讓王昆士進入淮軍當教習應該是舉手之勞。他沒有開口,想必是尊重昆士的本人意愿。
戈登
1893年1月11日,王昆士長子Thomas(王文光)結婚,在香港杏花樓大擺宴席。英文媒體報道,新娘父親是“張之洞的翻譯”。其時,張之洞的主要外文翻譯為蔡錫勇(英文)、辜鴻銘(德文)、張懋德(法文)三人。起初,筆者曾猜測這位“張之洞的翻譯”為辜鴻銘,但深入了解王昆士妻子的家庭信仰后,覺得可能性最大的是張懋德。
張懋德(1834-?),江蘇華亭人,一說江蘇松江人,在今日都可稱為上海人,1849年赴意大利那不勒斯圣家中華書院學習,1858年回國后曾任意大利駐滬領事館翻譯,后通過捐納得到甘肅通判頭銜,入兩廣督署當法文翻譯,張之洞督粵時任廣東洋務處法文翻譯委員,(趙德馨主編《張之洞全集》第5冊第112頁)參加中法越南勘界工作,后任廣西“東興洋務委員”,因辦理交涉不善于1897年被撤任,受盛宣懷之命協(xié)助比利時工程師沙多修筑鐵路。
張懋德、王昆士,一個華亭人,一個昆山人,在當時來說份屬同鄉(xiāng),鄉(xiāng)音相通。無法忽略的是,張懋德出身天主教家庭,這是他得以赴那不勒斯留學的主要原因;王昆士妻子譚有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這是兩個家庭聯(lián)姻的基礎。日后,王昆士三個兒子進入漢冶萍系統(tǒng)工作,想必跟張懋德有一定關系。
辜鴻銘與張懋德為張之洞幕府同事,都曾赴歐洲留學,這些有著共同留洋背景的人容易構成同一個交往圈子。
辜鴻銘與王昆士合影,攝于1920年,據(jù)說由香港著名的華芳照相館拍攝
“中國福爾摩斯”被開除
王昆士是語言天才,各種方言能學得惟妙惟肖。他也是偽裝大師,經?;b成苦力、小販、海盜等等,混入鴉片窩點、賊窟里面,有時一待幾天甚至一個星期,經常命懸一線。王昆士幾乎是香港人人皆知的華人偵探,曾屢破要案。有一次,王昆士在街上見到一個人很面熟,懷疑是潛逃的殺人犯,卻又不敢造次,他叫便衣警員前去挑釁,故意發(fā)展到吵架,然后名正言順地帶回差館審問,一審之下,果然是他一直在追捕的殺人犯。王昆士屢破大案,特別是有一次將一伙海盜數(shù)十人一網(wǎng)打盡,從此有了“中國福爾摩斯”的盛譽。
劉軍認為1898年王昆士從香港警局退休,“執(zhí)意返回上?!?,此說不確。1897年,王昆士被香港警察司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指控卷入包庇私賭大案而開除出警隊。梅含理于1881年作為官學生被招募到港,精通中文,1893年當上警察司(即警察總監(jiān)),1902年升至輔政司,1912年出任港督。
1897年6月21日,香港警方破獲一起私開賭場大案。梅含理接到線人鄭安密報,賭商岑賢集合巨資,賄通警員,設總機關于上環(huán)東街、華里、長興街、四方街等街道開設賭館多處。此時正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即位60周年慶典,許多警員返英會操,岑賢信息不靈。梅含理出其不意率人前往搜查,起獲很多典質的財物、珠寶、首飾,其中不少屬于盜竊贓物,還從夾墻中搜出載有受賄人員姓名、職務、金額的數(shù)簿。此案牽涉很廣,英籍幫辦屈治爾因受賄罪被判處6個月徒刑;英籍幫辦碧架、士丹頓,英國警察何爾特、費爾士,總登記官署首席書記柯士孟,潔凈局幫辦何雅,以及西警、印警、華警、通事等100多人,都被革職。王昆士因此案被罷黜,而非例行退休。
1897年8月27日,《香港華字日報》有非常簡短的《幫辦黜革》報道:“前報華里捕賭一案,迭登前報。茲又悉,昆士幫辦以其有干庇賭之咎,亦被黜革”?!叭A里”(Wa Lane)具體來說就是岑賢位于上環(huán)華里2號的賭館。在梅含理進行調查時,王昆士推說不知此地開賭的事。(1897年8月28日《孖剌西報》)
在梅含理整肅警隊的雷霆行動中,有兩個警員供出王昆士受賄庇賭,岑賢數(shù)簿中更有受賄者名“坤”的記錄,王昆士被梅含理懷疑有庇賭嫌疑。為此,王昆士用英文寫成致梅含理公開信申訴,《香港華字日報》譯登,文稱:“身委系未曾受過賭規(guī),華里賭館確未知悉,因身有管轄地段司理,遑及他顧。所管之處,東自孖利兵房,西至卑路街,南北之界由荷里活道至皇后大道。身前曾破獲賭館多處,能成案者不一而足,所以該館地段無甚賭案?!瓝?jù)岑賢口供及其簿內受規(guī)人之書身為‘坤’,不知身之名為‘經年’,名刺系書‘王經年’,常人稱身為‘昆士’,或用‘坤’字。”(該報1897年9月6日)王昆士知情不報嫌疑難以洗脫,故被梅含理黜革,當時雖大力辯解,最終仍接受處分。當日香港警隊受賄成風,岑賢既已買通警隊上下,內中有甚多王昆士的上司、同事,不欲揭破,亦是人之常情。此案破獲后不久,線人鄭安即被暗殺,可見王昆士不向梅含理實話實說,實在是受到太大壓力。
梅含理
上海南市捕頭
王昆士在港期間,結識一位清廷洋務要員蔡鈞,后被提拔為上海道臺。是時,法租界要求任命法國人擔任華界巡警首領,蔡鈞以其有損中國主權無法忍受,遂召王昆士北上,擔任上海南市“捕頭”。這是1898年的事。之前,蔡鈞以通判在廣東候補十多年,在廣州時曾與陳桂士等倡辦南關壽世善堂,1877年被兩廣總督劉坤一派往辦理汲水門厘廠征收事宜,經常居住香港,由此認識了王韜、王昆士。蔡鈞原籍江西,寄籍京師,為晚清洋務“紅員”,曾被鄭藻如奏調為出使隨員,任駐西班牙參贊,回國后,“特派南洋大臣差遣”,1894年署常鎮(zhèn)通海關道,1897年底授上海道,1901年任出使日本大臣,因與日本成城學校留學生大規(guī)模沖突而“青史留名”。
署常鎮(zhèn)通道蔡鈞
蔡鈞作為愛顯擺政績的官員,有一點比較難得,即不埋沒他人貢獻。1898春初,他視察十六鋪,認為“當派員管理馬路巡察”“擬聘巡警之人,辦理警察”。法國駐滬總領事白藻泰(曾任駐粵領事)聽聞此事,力薦法租界巡捕房捕頭為總巡。蔡鈞顧慮到十六鋪與法租界相連,“若聘法人,必有后患”,曾擬請第三國有經驗者擔任,法方對此強烈抗議。為此,蔡鈞決定聘請剛好賦閑的王經年。
十六鋪則訪聘香港幫巡王經年辦理。王本昆山縣人,已改洋裝,曾在香港辦理巡警念余年。聘定之后,并雇印警五名,沿岸另設電燈,修理馬路,于是竟可與租界抗衡矣。自辦警察以來,流氓匪類均已逐去,十六鋪一帶竊案日鮮。即日總巡辦理新馬路,亦能勤慎將事,足見巡警之功效如此。鈞本擬城廂內外均開辦巡警,因籌經費未就,未克遽行。白總領事見鈞所用王捕頭,既系華人,無所借口。西報時相揄揚此事,謂鈞辦理巡警以開中國風氣,若內地各城市皆仿而行之,中西均可享升平之福云。(蔡鈞著、張曉川整理:《外交辯難》,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36-137頁)
1899年,蔡鈞將上海南市地面也交給王經年管轄。作為上海道臺,蔡鈞本人的記載無可置疑,上海自主設立警察制度,比保定、天津早了3年,僅比黃遵憲在湖南設立保衛(wèi)局稍晚。更加重要的是,上海、保定、天津的巡警制度都是在王昆士幫助下建立起來的。
王昆士從香港帶了5名錫克族警察來到上海,其中一名專門負責訓練員警。王經年對上海華界警察事業(yè)的貢獻是在日常制度建設方面。華界人流密集,流氓痞棍往往混跡其間,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與財產安全,王經年到任后,即督帶巡捕與印警沿街巡邏,以震懾匪徒,并定期每逢星期二、星期五午后進行操練。1899年3月,王經年得蔡鈞批準,招選包探(偵探)數(shù)名,以便追蹤一些可疑人物。王經年對警察形象整頓不遺余力,規(guī)定“不準私吸香煙,擅入店鋪與人談笑,落差后更不準遠離”。(《申報》1900年7月14日 )因巡捕制服破舊不堪,王經年多次向新任上海道臺余聯(lián)沅提出申請,請求更換新的制服和雨衣,將新衣五十套“轉交捕頭,分給各華捕,逐一更換,以壯觀瞻”。(《申報》1901年6月22日)1902年王經年北上后,上海華捕的日常操練廢弛,可見僅靠條文不能撐起警察制度的運轉,人的因素仍不可或缺。
十六鋪及南市示意地圖
協(xié)助創(chuàng)辦天津巡警
袁世凱創(chuàng)辦天津巡警,順利接受八國聯(lián)軍治下的天津,實為近代史上濃重一筆。筆者之前即有所懷疑,袁世凱辦巡警所重用的人物,曹嘉祥、段芝貴、趙秉鈞等,都沒有率領警察隊伍的工作經驗,何以能在短期內建立起一個近代警察制度?劉軍《威廉·昆西:中國近代警務開拓者》一文很好地解答了這個疑問。袁世凱是依靠他(用回中文名“王經年”)豐富的警察管理經驗,實際也借鑒了香港的警政管理制度。
佐藤鐵治郎《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一書指出:袁世凱從軍隊中“精選兩千人,延英國警官某君,暨粵人入英籍之王昆士等,教以警察大義,即就保定地方,先行試辦。迨天津收回,布置警署,施行警政。此支那警察制度之嚆矢也?!保ㄔ摃?39頁)此書說王昆士“粵人”有誤,出錯的原因是王昆士在香港當警察20多年,粵語非常流利,與袁世凱親信廣東人唐紹儀(天津海關道)、曹嘉祥(天津巡警總辦,廣東順德人)等人用粵語交談,致有此誤會。
1902年,朝廷命直隸總督袁世凱盡快收回被八國聯(lián)軍占領的天津,但各國公使不斷提出無理條件,如距離鐵路2英里、距離津城舊址6英里中國不得駐軍。傳統(tǒng)上,中國治安由駐軍維持,袁世凱為此傷透腦筋。袁的幕僚唐紹儀提出一個折中辦法,即從軍隊中選拔部分人,提前進行警察訓練,開赴天津接收。但事實上,當時能夠具體組織警察訓練的華人極少,王經年幾乎成為唯一人選。
1902年3月,袁世凱致電上海道臺袁樹勛:“目下天津將次索還,應辦巡警事宜需人襄贊。查得滬上南市捕頭王經年深諳捕務,著即傳諭帶同印度捕五名迅速赴津,以資臂助?!保?902年3月26日《申報》)香港英文報除上述內容外,還說袁氏將俾以巡警總巡(Superintendant)之職。在袁世凱一再催促下,王經年于4月7日首途,先到直隸首府保定,對挑選出來的兵勇進行警察專業(yè)訓練。(1902年4月8日《德臣西報》)8月8日,袁世凱上奏朝廷,匯報他已于農歷四月,仿照西法,在保定設立警務總局,遴選干員妥辦,挑選巡兵加以訓練,又擬設立警務學堂。所擬《保定警務局暨警務學堂章程》極為精密,中西結合,其中技術性、事務性部分,恐怕王昆士的貢獻為多。王昆士還招募了一隊印度人當天津巡警,在袁世凱離京時排隊站崗,讓老袁甚為滿意。8月13日,袁世凱接收天津。事先從保定調來訓練完畢的巡警2000人,分布天津各重要地面,匕鬯不驚。
袁世凱
1905年,原直隸按察使楊士驤升任山東巡撫,因濟南開埠受到德國勢力干預,聘請王經年到濟南,籌組華人巡警隊伍。德國領事聽聞后大為震驚,向巡撫提出抗議,認為王昆士已入英國籍,不算中國人。楊士驤辯解說,王昆士雖然有點英國化,但確實是土生土長的江蘇昆山人。不久,王經年出任濟南府巡警總辦。(1905年5月17日《孖剌西報》)其第三子王文照也隨往濟南,擔任膠濟鐵路醫(yī)官。(1908年《孖剌西報行名錄》第724頁)期間,上海道臺召王經年回滬,王回話說,本人從事警務已39年,若不能授以全權,重新整頓,則不愿重作馮婦。(1909年2月4日《香港華字日報》)
1910年,留美幼童、滬寧鐵路總辦鐘文耀,因南京舉辦南洋勸業(yè)會,中外貴賓云集,擔心鐵路沿線治安成問題,力聘王經年為滬寧鐵路巡警總巡官,(1910年3月1日《香港華字日報》)后改任總稽查,1922年退休。他將上海吳淞路103號的住宅命名為Gordon Cottage(戈登小屋),以紀念他的恩人戈登將軍。1923年,經歷了喪女、喪妻之痛,王昆士在這一年8月追隨妻、女于地下。
家庭及子女
王經年定居上海之后,是否找到了他的家鄉(xiāng)親人,目前所見記載多有分歧?!渡陥蟆吩f他在1902年清明前后擬回昆山掃墓,看起來似乎找到先人廬墓;1913年,The China Press(英文《大陸報》)報道說他將鄉(xiāng)下的母親、兩個兄弟接到上海相聚。然而既然母親在堂,所謂“戈登孤兒”的說法就不成立。后來,有回憶文章稱其第五子王文顯曾回昆山尋訪老家親人。
王昆士1913年攝于上海
1872年11月26日,王經年在香港大教堂舉行婚禮,新娘Catherine Tam(1855-1923),原籍廣東開平,岳父Antonia Tam,他們一家均為天主教徒。據(jù)香港天主教會檔案,王昆士為了結婚而信教,教名Guilielmus。1923年5月,其妻去世,在上海圣心教堂舉行葬禮,落葬于靜安寺公墓(Bubbling Well Cemetery)。
王經年家庭十分西化,子女都精通外文,也普遍采用西式名字,以致中文名反而鮮為人知。王經年育有6子4女。長子Thomas(王文光),畢業(yè)于香港拔萃男校,1893年結婚,曾任國民商業(yè)儲蓄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總行董事局秘書長(1935年9月29日《天光報》);次子Charles,據(jù)說是漢陽鐵廠首席電氣技師;三子Peter(王文昭),畢業(yè)于香港醫(yī)學院,曾在上海執(zhí)業(yè),后任膠濟鐵路醫(yī)官、大冶醫(yī)院醫(yī)生;四子Patrick,漢冶萍公司秘書;五子王文顯(John),清華學校外文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代校長;第六子Louis,巴拉特公司最年輕的會計。長女Margaret,嫁給Captain Ingram;次女Mary,美國瑪麗諾外方傳道會修女。他讓后人在姓氏中加一“王”(Wong)字,如Peter Quincey Wong,大約以此顯示不忘本,讓人一看名字就知道他們是華人。
多年前讀溫源寧教授《不夠知己》,談到清華外文系主任王文顯(1886-1968)英文姓名為John Quincey-Wong,當時未曾留意,不求甚解,失之交臂。王文顯1915年畢業(yè)于倫敦大學,為莎士比亞專家,曾用英文寫成兩部話劇《委曲求全》與《夢里京華》,演出時在戲劇圈子里十分轟動。王文顯的名字到今天已隱入塵埃,但他的幾個學生卻名震云霄:曹禺、洪深、李健吾、錢鍾書、楊絳。
王文顯
王經年(王昆士)返回內地工作20幾年,其任職均與維護中國主權、抵制列強侵奪警權、協(xié)助地方政府自主創(chuàng)設警察機構直接相關,其意義不可小覷。遺憾的是,在有關袁世凱、趙秉鈞、曹嘉祥興辦直隸巡警制度的官方文獻中,王經年的貢獻都遭到抹殺;佐藤鐵治郎的日文著作翻譯過來后,也乏人注意。劉軍從上海中英文報章中“打撈”出王經年的業(yè)績,堪稱“昆士功臣”。王經年可謂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助產士”。筆者深望日后出版的中國近代警察史能出現(xiàn)王經年的名字,以表彰他的篳路藍縷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