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國寶之翡翠山子《岱岳奇觀》
“絲路丹青”板塊中的達瑪溝佛寺遺址出土壁畫傳摹作品
12800塊石材、2674塊玻璃、1450塊金屬格柵……經(jīng)過千余個日日夜夜的奮戰(zhàn),一座新的文化地標在北京拔地而起,它就是新近落成開館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由此填補了我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國家級博物館的空白。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西側緊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東側坐落著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展覽館,北側有中國科技館,南面有中國歷史研究院、國家體育場“鳥巢”,一條蜿蜒的水系穿行其間,將生態(tài)、科技、文化與奧運主題相連,形成新的文化集群地。
“多寶格”里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建筑面積91126平方米,建筑整體設計構思汲取了中國古典建筑精髓。建筑平面中軸對稱左右展開,由下至上的石材基座、透明平臺層和漂浮的建筑層呈三段式,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和諧之美。該館地上建筑共六層,最高的兩層向外出挑六米,凌空的造型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精品多寶格方匣,寓意著其內部珍藏和展示著國家級藝術瑰寶。
該館外表面肌理采用了暖銅色幕墻材質,圖案借鑒中國古典建筑中的花窗及博古架的多寶格構圖,通過對傳統(tǒng)圖案的抽象提煉,形成具有工藝美術特色的獨特創(chuàng)新紋樣。金屬格柵的裝飾手法對室內空間起到有效的遮陽作用,同時鏤空的形式呈現(xiàn)出自然生動的光影變化,使整個建筑顯得靈動多姿。除了彰顯傳統(tǒng)設計理念,該館以現(xiàn)代科技和信息化管理助力博物館建設,集中國傳統(tǒng)之美和現(xiàn)代化智慧化于一身。
中國工藝美術館成立于1990年,于2008年搬離原址后,因多種原因業(yè)務處于停頓狀態(tài)。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十三五”期間決定建設的國家重點文化設施,是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審美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的國家級文化殿堂。該館于2019年3月奠基,至2022年2月正式開館,歷時近三年建成。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指出,該館開館標志著我國新增一處代表國家和首都文化形象、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fā)展氣象的重要文化地標。胡和平強調,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要助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立體的藏品體系和展陳體系,扎實做好收藏保護、展覽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服務、交流合作等工作,讓工藝美術和多彩非遺“活”起來。
千余件瑰寶,溢彩流光照古觀今
開館大展“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工藝美術展”分為“大國匠作”“曠古遺音”“萬方樂奏”“絲路丹青”“粉墨傳奇”“藉器傳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八大板塊,展出工藝美術、古琴藝術、傳統(tǒng)樂器、絲路壁畫、中華戲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畫、民俗表演等多個門類共1298件(套)工藝美術和非遺珍品佳作,自2月6日啟幕以來,全國各地的觀眾紛至沓來。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館長韓子勇表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浩若星海,“中華瑰寶”展擷取其中具有文化光彩、藝術魅力且形式精致、易于陳列演示的內容,力求以點帶面,展示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大量展品是首次面向社會公眾展出。
中國工藝美術源遠流長、豐贍瑰麗,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極具傳承和發(fā)展活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一層南區(qū)展廳“大國匠作”板塊中,翡翠山子《岱岳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四件翡翠國寶悉數(shù)亮相,引得觀眾嘖嘖稱奇。這四件珍品從題材選定、形式設計到全部完成,歷時八年,由四十余位名揚玉壇、技藝精湛的大師能手組成的創(chuàng)作集體和數(shù)十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顧問團隊精誠合作而成。展廳另一側,依照“材美、工巧、器韻、時宜”的標準推出的“新時代中國好手藝”單元則呈現(xiàn)了陶瓷、染織繡、漆藝、雕刻、金屬工藝、玻璃藝術等多門類的近90件精品。
晚唐古琴“枯木龍吟”是琴壇名器,也是鎮(zhèn)館之寶。據(jù)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馮卓慧介紹,這張琴歷經(jīng)千年,至今依舊保持著蒼古的琴音。古琴作為“文人四藝”之首,是中國器樂藝術的集大成者,古琴藝術基本涵蓋了琴制、琴弦、琴譜、琴人、琴曲、琴史、琴歌、琴論、琴派等領域,形成由曲、譜、律、論、派、工構成的一套完整的琴學體系。進入新時代,古琴藝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成功范例,傳承弘揚著盛世的“曠古遺音”,琴樂演奏中人琴一體、樂思相融的灑脫、達觀境界,也成為中國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樂器文化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在“萬方樂奏”板塊中,從祖孫三代“血濃于水”的北方笙管,到風格古樸“慢條斯理”的福建南音;從獨特律制“靈活多變”的潮州音樂,到功底扎實“百花齊放”的戲曲聲腔;從鏗鏘和鳴“形制多樣”的蘆笙,到西域風情“成龍配套”的木卡姆……無不體現(xiàn)出和諧融洽的文化意蘊,合奏出弦管不輟的盛世之音。除了觀賞展品,觀眾還可以戴上耳機聆聽《廣陵散》《文王操》等名曲。來自福建泉州的張先生看到有關南音的介紹感覺特別親切,他自豪地說:“南音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活化石’,現(xiàn)在很多到泉州旅游的人們都會去聽上一段南音演出,去聽吧,你會愛上它的!”
聽罷悅耳的競奏,但見別具匠心的洞窟設計,引人入勝。作為國內在壁畫臨摹、研究方面跨度最大的一次集中展出,“絲路丹青”板塊帶領觀眾從龜茲開始沿絲路東行,穿越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千年時光,終于敦煌。這里不僅呈現(xiàn)了壁畫傳摹的眾多作品,體現(xiàn)出藝術家和文保工作者共同協(xié)作的成果,且在展覽現(xiàn)場再現(xiàn)了壁畫傳統(tǒng)制作工藝。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壁畫在媒介、顏料、繪畫技藝、壁畫內容、藝術風格的傳摹保護與創(chuàng)新,成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共建“一帶一路”,加強文明對話,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成果。
方寸之間,朱文白文交錯;石駁刀劃,紙上氣象萬千。在“藉器傳文”板塊,展出了海內外極具代表性的百位篆刻家,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論語》警句篆刻的作品共百件。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駱芃芃表示,這一百件篆刻作品以壽山石為載體,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珍藏,觀眾不僅能夠領略老中青三代篆刻家不同的藝術風采,同時能夠以獨特的方式重溫中國文化經(jīng)典。在金石拓本、印譜展區(qū),則擷集了國家級收藏機構珍貴藏品。其中,印譜從中國藝術研究院珍藏的三千余冊中精選出25種,共292冊,不乏珍稀版本。
作為中國特有的、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年畫大多用于新年時張貼,烘托年味,含有驅兇避禍、祈盼盛世祥瑞之意。此次“神州迎春”板塊展出的年畫,來源于天津楊柳青、四川綿竹、福建漳州、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高密、河北武強等地,別具特色的差異化表達繽紛多姿,意蘊豐厚。觀眾還可以坐下來,欣賞一段動畫短片,聽聽年畫里的故事與傳奇。
古老的戲曲藝術亦雅亦俗,宜古宜今,書寫著“粉墨傳奇”。展廳中,大量藝術精品反映著中國戲曲的藝術形態(tài)與活態(tài)傳承,昆曲藝術的經(jīng)典劇目《牡丹亭》選段也于元宵佳節(jié)在館內上演?!叭f紫千紅盡開遍。滿雕欄寶砌,云簇霞鮮……”古色古香的木結構戲臺之上,杜麗娘與柳夢梅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精彩演繹,臺下座無虛席。來自北方昆曲劇院的演員潘曉佳飾演杜麗娘,她說沒有想到在這個國家級文化殿堂里,還有這樣令人驚艷的戲臺?!袄デ宦?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相信這里一定會成為昆曲迷們的熱門打卡地?!?/p>
展覽設計了多個互動環(huán)節(jié),觀眾不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觀看、收聽展品的講解,還可以在現(xiàn)場參與拓本、書法、篆刻等演示體驗活動。展覽期間,館內還將進行戲曲、音樂、民俗系列表演,并邀請相關行業(yè)專家學者開展學術講座。
以豐富館藏、精品展覽、創(chuàng)意產(chǎn)品、優(yōu)質服務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開館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韓子勇表示:“我們將從各方面不斷完善,注重長期形象打造,加強內容建設,讓場館成為有靈魂、有溫度、有血肉的活的生命體?!?/p>